中世紀的歐洲,手術是剃頭匠兼任的工作。在對人體構造精確認識的基礎上,隨著幾個技術細節的突破,麻醉、消毒、止血和縫合,手術最終成為了現代意義的手術,醫生成為受人尊敬的職業,這也構成了現代手術的基石。雖然現在看來稀鬆平常,但在200年前,這卻是令人無法想像的重大進步。而手術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點細微的進步,都會為承受手術之痛的患者帶來巨大的福音。
本集圍繞手術成為現代手術的幾個關鍵細節—止血、消毒、麻醉展開敘述,呈現科學家、醫生和患者為完成這些技術突破所付出的努力。
《手術基石》宣傳片
手術曾經是野蠻的代名詞,被打開的身體與死亡如影隨形,除非萬不得已,人們並不樂意去登門求救,因為大家都知道,做手術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險。
今天,外科醫生可以在人體的任何部位做手術,除了醫生高超的技術,現代化的醫療設備,更需要依賴手術的三大基石——止血、麻醉、消毒的安全保障。也正是從逐一攻克這三個基本難關開始,外科的故事逐漸變得精彩起來。
理察·巴奈特在劍橋大學教授醫學史,同時也是一名作家,他出版過《致命的幹預》一書,收載了17世紀~19世紀外科教科書上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手術圖片,讓我們得以對那個時代的手術「眼見為實」。從理髮師的時代到十九世紀,手術度過了漫長的蠻荒器,流血、疼痛與死亡,一直都伴隨著接受手術的病人。
在法國巴黎醫藥歷史博物館,保留著16世紀的軍醫在戰場上使用的手術器具。截肢是16世紀戰場上是最常見的手術治療,形狀各異的烙鐵,正是軍醫用來止血的常用工具。燒灼止血是痛感最劇烈的手術之一,士兵們經常會疼得暈厥過去,在手術過程中因疼痛過度而導致死亡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為此年輕的法國軍醫帕雷不斷探索,發明了特殊的「鴉喙鉗」。通過拉出傷員的動脈,用縫線扎住血管末端,就可以徹底封死血管。此後,鉗子配合針線的鉗夾止血法,被不斷改良,並沿用至今。
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曾被摒棄的燒灼止血,又重新出現在今天的手術中。
在上海某臨床培訓中心,科研人員正在對新款智能止血鉗進行動物實驗。實驗的目的,就是測試在閉合直徑7毫米左右的大血管時,智能止血鉗的可靠性如何。實驗進行得很順利。通過將電能迅速轉化為熱能,智能止血鉗對出血點進行了可控而精準地灼燒,大血管瞬間被安全地切割與閉合。
在英國愛丁堡的外科博物館,收藏著一套由三把手術刀組成的手術工具,它們的使用者羅伯特·李斯頓,曾被公認為「倫敦第一快刀醫生」。他不僅創造了28秒的截肢手術記錄,更創造了醫學史上最高的手術死亡率,300%。一場手術,死了三人。
由於沒有麻醉,對19世紀中期以前的醫生來說,手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速度,快是唯一的要求。但縮短手術時間,顯然不是解決疼痛問題的方法。
美國波士頓城市公園,一座12米高的紀念塔,塔身上刻著這樣的墓志銘:「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極大的痛苦;因為他,手術的疼痛被攻克;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他便是威廉.莫頓,乙醚麻醉最早的發現與使用者之一。
1846年10月16日,莫頓來到哈佛大學,向全世界展示乙醚麻醉的實驗效果。
68歲的外科主任約翰·沃倫親自主刀,切除一名20歲病人的頸部血管瘤。莫頓則在一旁手持乙醚方便病人吸入。手術結束時,病人開心說道:儘管我知道在做手術,但一點都不疼。這無疑宣示了乙醚麻醉獲得成功,一名在場醫生按捺不住激動,甚至現學現賣,第二天就應用乙醚麻醉,完成了一臺上肢腫塊切除的手術。之後的十年間,麻醉幾乎被應用到了所有當時的外科治療中。
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有一座環繞著婦女與孩子的紀念雕像。這是為了紀念匈牙利婦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他曾經以一己之力,開啟了人類與病毒感染對抗的先河,拯救了千千萬萬個婦女的生命。
1846年28歲的塞麥爾維斯成為維也納總醫院第一產科門診的主任助理,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產科門診,但產婦的死亡率高13%~30%,然而同是這家醫院,第二產科門診的死亡率就低得多。一次同事解剖屍體意外死亡的事件,讓塞麥爾維斯覺察到可能是醫生的雙手將「致命物質」傳入到產婦體內。
為了驗證推論,塞麥爾維斯要求一病區所有的醫生在解剖操作後都必須用漂白水洗手,還要用氯化鈣消毒器械。在此舉實施的很短時間內,一病區的產婦產褥熱死亡率從近20%急劇下降到1%左右。但是塞麥爾維斯的成功沒有得到同事們的認可,由於當時還沒有微生物的概念,大部分醫師對他的舉措不屑一顧。
洗手方法得不到推廣的情況下,塞麥爾維斯的精神狀況開始出現問題。1865年,塞麥爾維斯在維也納精神病院中去世,年僅47歲。
1881年,一種串珠狀的細菌在產婦的惡露中被首次發現,這種細菌被命名為鏈球菌。正是這些大量存在於屍體與自然界的病菌進入產婦的身體,導致了產婦死亡。直到此時,終其一生都在呼籲洗手和消毒的塞麥爾維斯,才重新贏得了矚目。
今天洗手已經成為醫生手術前最重要的消毒步驟,而控制感染也成了新世紀醫院管理的重要功課。
供應室是每家醫院管理最為森嚴的地方,手術結束後,所有器械都被送到這裡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
一把普通的手術鉗,從手術臺下來,需要經過分類、浸泡、刷洗、烘乾、上油、包裝、滅菌、存儲、發放等30多道程序的消毒處理,才能再次使用。其中還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三類監測,每一步都有嚴格而詳細的記錄。
隨著止血、消毒和麻醉被一一攻克,外科學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質疑聲中,醫學先驅以非凡的勇氣,大膽嘗試的智慧、必勝的決心將外科學從黑暗帶進光明。
《手術兩百年》第二集《手術基石》
播出平臺:CCTV-9
播出時間:3月16日20: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