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出:《手術兩百年》之《手術基石》丨手術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點...

2020-11-18 騰訊網

中世紀的歐洲,手術是剃頭匠兼任的工作。在對人體構造精確認識的基礎上,隨著幾個技術細節的突破,麻醉、消毒、止血和縫合,手術最終成為了現代意義的手術,醫生成為受人尊敬的職業,這也構成了現代手術的基石。雖然現在看來稀鬆平常,但在200年前,這卻是令人無法想像的重大進步。而手術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點細微的進步,都會為承受手術之痛的患者帶來巨大的福音。

本集圍繞手術成為現代手術的幾個關鍵細節—止血、消毒、麻醉展開敘述,呈現科學家、醫生和患者為完成這些技術突破所付出的努力。

《手術基石》宣傳片

手術曾經是野蠻的代名詞,被打開的身體與死亡如影隨形,除非萬不得已,人們並不樂意去登門求救,因為大家都知道,做手術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險。

今天,外科醫生可以在人體的任何部位做手術,除了醫生高超的技術,現代化的醫療設備,更需要依賴手術的三大基石——止血、麻醉、消毒的安全保障。也正是從逐一攻克這三個基本難關開始,外科的故事逐漸變得精彩起來。

理察·巴奈特在劍橋大學教授醫學史,同時也是一名作家,他出版過《致命的幹預》一書,收載了17世紀~19世紀外科教科書上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手術圖片,讓我們得以對那個時代的手術「眼見為實」。從理髮師的時代到十九世紀,手術度過了漫長的蠻荒器,流血、疼痛與死亡,一直都伴隨著接受手術的病人。

在法國巴黎醫藥歷史博物館,保留著16世紀的軍醫在戰場上使用的手術器具。截肢是16世紀戰場上是最常見的手術治療,形狀各異的烙鐵,正是軍醫用來止血的常用工具。燒灼止血是痛感最劇烈的手術之一,士兵們經常會疼得暈厥過去,在手術過程中因疼痛過度而導致死亡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為此年輕的法國軍醫帕雷不斷探索,發明了特殊的「鴉喙鉗」。通過拉出傷員的動脈,用縫線扎住血管末端,就可以徹底封死血管。此後,鉗子配合針線的鉗夾止血法,被不斷改良,並沿用至今。

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曾被摒棄的燒灼止血,又重新出現在今天的手術中。

在上海某臨床培訓中心,科研人員正在對新款智能止血鉗進行動物實驗。實驗的目的,就是測試在閉合直徑7毫米左右的大血管時,智能止血鉗的可靠性如何。實驗進行得很順利。通過將電能迅速轉化為熱能,智能止血鉗對出血點進行了可控而精準地灼燒,大血管瞬間被安全地切割與閉合。

在英國愛丁堡的外科博物館,收藏著一套由三把手術刀組成的手術工具,它們的使用者羅伯特·李斯頓,曾被公認為「倫敦第一快刀醫生」。他不僅創造了28秒的截肢手術記錄,更創造了醫學史上最高的手術死亡率,300%。一場手術,死了三人。

由於沒有麻醉,對19世紀中期以前的醫生來說,手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速度,快是唯一的要求。但縮短手術時間,顯然不是解決疼痛問題的方法。

美國波士頓城市公園,一座12米高的紀念塔,塔身上刻著這樣的墓志銘:「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極大的痛苦;因為他,手術的疼痛被攻克;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他便是威廉.莫頓,乙醚麻醉最早的發現與使用者之一。

1846年10月16日,莫頓來到哈佛大學,向全世界展示乙醚麻醉的實驗效果。

68歲的外科主任約翰·沃倫親自主刀,切除一名20歲病人的頸部血管瘤。莫頓則在一旁手持乙醚方便病人吸入。手術結束時,病人開心說道:儘管我知道在做手術,但一點都不疼。這無疑宣示了乙醚麻醉獲得成功,一名在場醫生按捺不住激動,甚至現學現賣,第二天就應用乙醚麻醉,完成了一臺上肢腫塊切除的手術。之後的十年間,麻醉幾乎被應用到了所有當時的外科治療中。

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有一座環繞著婦女與孩子的紀念雕像。這是為了紀念匈牙利婦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他曾經以一己之力,開啟了人類與病毒感染對抗的先河,拯救了千千萬萬個婦女的生命。

1846年28歲的塞麥爾維斯成為維也納總醫院第一產科門診的主任助理,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產科門診,但產婦的死亡率高13%~30%,然而同是這家醫院,第二產科門診的死亡率就低得多。一次同事解剖屍體意外死亡的事件,讓塞麥爾維斯覺察到可能是醫生的雙手將「致命物質」傳入到產婦體內。

為了驗證推論,塞麥爾維斯要求一病區所有的醫生在解剖操作後都必須用漂白水洗手,還要用氯化鈣消毒器械。在此舉實施的很短時間內,一病區的產婦產褥熱死亡率從近20%急劇下降到1%左右。但是塞麥爾維斯的成功沒有得到同事們的認可,由於當時還沒有微生物的概念,大部分醫師對他的舉措不屑一顧。

洗手方法得不到推廣的情況下,塞麥爾維斯的精神狀況開始出現問題。1865年,塞麥爾維斯在維也納精神病院中去世,年僅47歲。

1881年,一種串珠狀的細菌在產婦的惡露中被首次發現,這種細菌被命名為鏈球菌。正是這些大量存在於屍體與自然界的病菌進入產婦的身體,導致了產婦死亡。直到此時,終其一生都在呼籲洗手和消毒的塞麥爾維斯,才重新贏得了矚目。

今天洗手已經成為醫生手術前最重要的消毒步驟,而控制感染也成了新世紀醫院管理的重要功課。

供應室是每家醫院管理最為森嚴的地方,手術結束後,所有器械都被送到這裡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

一把普通的手術鉗,從手術臺下來,需要經過分類、浸泡、刷洗、烘乾、上油、包裝、滅菌、存儲、發放等30多道程序的消毒處理,才能再次使用。其中還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三類監測,每一步都有嚴格而詳細的記錄。

隨著止血、消毒和麻醉被一一攻克,外科學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質疑聲中,醫學先驅以非凡的勇氣,大膽嘗試的智慧、必勝的決心將外科學從黑暗帶進光明。

《手術兩百年》第二集《手術基石》

播出平臺:CCTV-9

播出時間:3月16日20:04

相關焦點

  • 正在播出:《手術兩百年》之《攻入顱腔》丨以人腦研究人腦的手術
    在這一集中,將展示遠古時代的開顱手術、殺人者大腦的奇特之處、神經外科之父——哈維·庫欣創造的腦外科奇蹟、神經外科技術的驚人進展——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顯微鏡等技術、顯微神經外科之父——亞薩·基爾奠定的手術顯微鏡的劃時代功勳,以及新的治療理念——腦深部電刺激術的故事。
  • 《手術兩百年》之《手術未來》丨無刀勝有刀的外科手術,不再是科幻
    《手術未來》宣傳片 醫學與最新科技的結合,不斷豐富並刷新著人類想像的極限。無刀勝有刀的外科手術,不再是科幻,而是實實在在延長人類生命的重要方式。技術日新月異,醫生面臨著來自科技理念和智能機器的挑戰,但醫生的角色卻一如既往——治癒、安慰、陪伴,守衛著人類的生死之門。
  • 編導手記丨《手術兩百年》總導演: 寫在播出前一天
    《手術兩百年》 宣傳片 在後期機房熬的時候,每天望著窗外樹杈上的鳥巢,我想像過很多次,就像當年高考一般,如果要播出了(如果考完試),我在做什麼。應該在給自己放大假吧?熱浪海灘倒也不用,至少可以橫躺在家裡拍拍肚皮或者泡泡茶吧。
  • 《手術兩百年》:抒寫醫學的偉大與局限
    《手術兩百年》於2019年6月登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頻道,它全景式地描繪了手術的歷史發展長河,探討了現代醫學的成長及對普通人的影響。自上線來,該片一直好評不斷。近日,《手術兩百年》啟動校園巡講,再次獲得高度關注。在健康中國戰略深入推進的當下,《手術兩百年》的問世,無疑生逢其時。
  • 央視高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 (2019)
    內容集中體現:解剖學發展、麻醉消毒止血、打開腹部、攻入頭顱、打開心臟、移植置換、癌症、手術未來。 劇組歷時3年,前往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匈牙利、土耳其、印度等國家,拍攝到重要的醫學博物館、醫院和醫療研究機構,採訪50多位國際頂級專家,以此呈現手術的發展歷程和未來展望。
  • 《手術兩百年》:能讓我把生命交出去的,只有他們
    如果說《人間世》讓我們看到了病魔的可怕和生命的脆弱;那麼這部《手術兩百年》讓我們看到的,則是醫學發展帶來的希望,與生命的強大。《手術兩百年》 但是類比《進化論》對於物種起源的研究,牛頓力學對於物理發展的奠基;《人體的構造》對於醫學發展的意義,一點也不低於他們。
  • 央視紀錄片《手術兩百年》,令30萬人看到頭皮發麻!
    中世紀的英國倫敦,一位理髮師正在給一位病人做手術。他們把病人敲暈,用鋸將壞腿快速切掉,病人尖叫著醒來。截肢完畢,理髮師將一塊燒得通紅的烙鐵按在傷口處,以使血液迅速凝結。它是央視紀錄片《手術兩百年》中描述的,曾經真實發生的場景。
  • 《手術兩百年》紀錄片出來了!耗時3年、歷經12國拍攝……
    有數據統計,一個生活在今天的普通人,平均一生中將會經歷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歷時3年,歷經12國拍攝,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於6月22日-29日,每晚20:04分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CCTV-9)播出。《手術兩百年》總共8集,每集50分鐘。
  • 假期放映室:《手術兩百年》,豆瓣 9.1 的醫學紀錄片
    《手術兩百年》海報圖片來源:豆瓣製作精良,節奏緊湊,央視紀錄片頻道製作播出的八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歷時3年,輾轉 12 個國家進行拍攝,紀錄片為我們展現了從古老巫術到手術救治這一人類對同伴的關懷過程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外科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之父"的奧地利醫生比爾羅特,就曾經下過這樣的"魔咒":「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進行心臟手術的人,都將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當然,這個「魔咒」後來被證實是錯誤的。
  • 因為死亡的必然,才讓好好活著顯得可貴——紀錄片《手術兩百年》
    《人間世》第二季海報,豆瓣9.6而紀錄片《手術兩百年》選擇了跳出病房,在歷史的維度裡,去講述人類藉助手術與疾病抗爭的漫長歷史它被認為是現代解剖學的奠基之作,也有人說,現代醫學誕生於1543年。給病人截肢的時候,由於速度太快,把助手的兩根手指給切了下來,導致助手失血過多而死;其次,還把病人的生殖器切掉了一部分,導致其感染而死;圍觀的群眾中有一人因為觀看了全過程,導致心臟病突發,也死了。
  • 央視再出9.4分神片《手術兩百年》,看完卻發現是輸血兩百年
    近期,央視一部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紀錄片悄悄上映,它就是關乎救人的《手術兩百年》。整部紀錄片歷時3年,前往12個國家,採訪50多位國際頂級專家,一播出就是9.4分,B站播放量30多萬。它以立體紅細胞如糖果滑落驚豔開篇,而這一設計也仿佛在暗示著血液在手術中的重要地位。手術,一個即使你還未經歷過,也一定聽過的詞語。
  • | 央視高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推薦
    歷時3年豆瓣9.4分央視科學紀錄片《手術兩百年》的第七集「眾病之王」,給出了答案。可是癌細胞,可以由一個變成兩個,兩個變成無數;它不僅在一個地方發展,還會遊走到全身;它的組織越長越大,瘋狂攫取人體營養,最終導致宿主衰竭而死。瘋狂的不死的細胞,這是1951年的發現。/從無到有——乳腺癌根治手術/隨著現代外科誕生,人們開始嘗試用手術刀抵禦癌症的可怕禁錮。乳腺癌手術,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實施的癌症手術方案。
  • 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歷程,手術機器人行業的市場規模
    按應用領域劃分,醫療機器人包括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診療機器人、輔助機器人和其他類型醫療機器人,其中手術機器人的技術難度高、風險大,是醫療機器人中的皇冠。 手術機器人是融合多學科和多項高新技術為一體,用於手術影像導航定位和臨床微創手術的綜合化醫療器械。通常由機械臂、操作臺、三維成像系統三大功能單元構成,憑藉操作精度高、可重複性高、穩定性高等特點,被廣泛用於精度要求高的微創手術中。
  • 《手術兩百年》是央視歷時3年拍攝的紀錄片,簡直是醫學寶典!
    直到古代,中醫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關羽刮骨療傷,曹操差點被開顱治病,這都是非常有技術性的手術,因為現代手術的發展,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生命被挽救回來,一把小小的手術刀在曾經只能奪人性命,現在卻能給人起死回生。
  • 發現大事記|《手術兩百年》摘「中國龍獎」雙料大獎
    未來,年會還將延續促進科教影視國際交流的使命,為行業發展助力賦能。結合產業發展趨勢,本年度「中國龍獎」時俱進地增設了科普微視頻創新大賽,對優秀微視頻導演和製作人進行表彰,鼓勵更多年輕人和青年創作者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參與到科普、科教、科幻作品的創作中來,以增強科教影視作品在新時代的影響力。
  • 夜讀丨金星口述自己變性手術過程,突然明白為何她受不了別人哭慘.
    這1000多個問題,如果回答對有60%的正確,你就有女性的傾向,但不適合做手術;過了75分,偏向女性,可以通過治療糾正過來;過了80分,基本上達到女性標準,可以做手術了。我的分數算了一下,94分,醫生說:你去做吧,一點問題也沒有。我很理性,很多問題翻來覆去問,我都回答得一模一樣。第一部分是胸部手術。這是經過外科手術進行隆胸。
  • 腹腔鏡手術要多長時間?杭州宮腔粘連手術?
    核心提示:腹腔鏡手術要多長時間?杭州宮腔粘連手術?宮外孕腹腔鏡手術是一種新時代裡發展起來的微創方法,甚至可以說它是未來手術方法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在婦科疾病類型中,宮腔粘連並不罕見,通常指患者子宮內膜因外力破壞因素而出現損傷情況,會導致子宮肌壁間部分粘連或完全粘連,直接影響在於患者月經量減少,發生早產或流產的概率更高,甚至影響到患者正常受孕。
  • 手術過程中突然醒來,意識清醒,身體卻無法動彈,是什麼感覺?
    如果在手術過程中突然醒來,會有什麼樣的感覺?手術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手術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例如有普通外科手術、骨科手術、眼科手術、整形外科手術等等。全世界每年都有幾千萬人在經歷手術。
  • 古代中國也有外科手術?西醫手術走過多少彎路?
    播講人:郭煒節目編輯:馬詩佳、程涵小劇場配音:陳光、田洋前一陣央視的一部紀錄片叫做《手術二百年》,講解了很多外科手術的發展史。手術,聽著就疼,但它卻是救命的手段。那麼手術是怎麼一步一步發展成今天這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