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間世》不知看哭了多少人。
在紀錄片第9集中,主人公是懷了5個月身孕,被檢查出胰腺癌晚期的張麗君。
醫生讓她在治病和孩子之間做一個選擇,她毅然的選擇了孩子:
我活了26年了,他還沒來世界看一眼。
孩子順利出生後,她的病卻只能選擇保守治療。
於是在剩下的時光裡,她去醫院看早產的孩子,在家錄視頻,給了他18年的祝福。
老公外出的時候,她還唱起了張國榮的《共同度過》,感謝老公的陪伴與付出。
即使有病痛的折磨,但有孩子和老公在身邊的張麗君,覺得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而且再過不久,孩子就可以說話,叫她媽媽了。
然而上天就是喜歡開玩笑,在孩子開口前,病魔先帶走了她。
生活水平日益小康的今天,面對疾病,我們仍然會有畏懼。
如果說《人間世》讓我們看到了病魔的可怕和生命的脆弱;
那麼這部《手術兩百年》讓我們看到的,則是醫學發展帶來的希望,與生命的強大。
《手術兩百年》
央視這部《手術兩百年》,既沒有讓人心痛的生死離別;
也沒有切割分離後讓人不適的器官組織。
它有的只是專業的醫學知識,以及對醫療發展的普及。
通過「歷史+現實」的迴環敘事結構,為我們梳理了百年來的醫學發展情況。
當生命一次次在死神面前徘徊的時候,是醫學發展,給了我們重生的機會。
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學科之一。
古羅馬時期的醫生蓋倫,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使用解剖學的人。
作為一名醫生,蓋倫試圖通過解剖動物去推理人類身體的構造。
但是14世紀前的社會倫理並不允許人們接受解剖這種行為;
所以,即使大部分動物的身體構造已被蓋倫所熟知,但是關於人體,蓋倫以及當時社會的民眾,仍舊一無所知。
這個情況一直到14世紀後,歐洲被黑死病肆虐,成千上萬屍體堆砌街頭,解剖才足以被人們接受。
他們希望通過醫生對於人體的研究,來達到對疾病的控制。
於是在這股探索人體內部奧秘的熱潮中,義大利帕多瓦,23歲的安德烈脫穎而出。
通過對蓋倫研究的糾正與補充,安德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以圖文形式描述的人體解剖學的書籍——《人體的構造》。
非醫學人員可能並不了解《人體的構造》對於醫學發展來說,有什麼作用。
但是類比《進化論》對於物種起源的研究,牛頓力學對於物理發展的奠基;
《人體的構造》對於醫學發展的意義,一點也不低於他們。
解剖學發展後,人體血液循環也逐漸明朗;
人類最基礎的生命活動規律被掌握。
而接下來就是如何在實施手術過程中,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放在以前,這可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9世紀的英國,曾發生過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
羅伯特·李斯頓,是公認的「倫敦第一快刀手」。
快的主要目的就是減少患者出血與疼痛感。
他最快的一次手術僅用了28秒,給一位患者進行截肢,但是這場手術並沒有成功。
由於下刀太快了,他助理的手指被切斷了兩根,最後失血過多而死;
患者則在截肢過程中被切掉了部分生殖器,最後因為術後感染而死;
而更不幸的是圍觀群眾中,還有一人被嚇得心臟病發而亡。
這高達300%的死亡率,真的算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但是這樁「慘案」,也正好反映出了當時醫學的局限性。
助理失血過多,病人沒被疼死卻因感染而亡,放到幾百年後的今天,這種事情微乎其微。
止血鉗、電子器械的發展,讓生命的長度得以保證。
手術室裡,醫生正在進行一項實驗。
7毫米粗的腎動脈血管在人體裡起著重要的作用,醫生今天的目的,就是用新器械對其進行閉合止血。
當器械接近血管時,我們看到,被切斷的血管兩端,因為加熱灼燒,切口被密封的嚴嚴實實,沒有一絲血跡。
顯然,這個新研發的器械和這場手術都成功了。
100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僅為31歲,而今,人類的平均壽命可達71.6歲。
這一切都要得益於止血、麻醉和消毒的發展。而它們,也被稱為手術的三大基石。
華東地區最知名的醫院之一,瑞金醫院平均每天會有300多臺手術進行。
每臺手術都離不開止血鉗、麻醉藥以及消毒程序。
一場手術成功完成後,感染是患者面對的最大問題。
如果感染,就意味著這場手術所有的努力都成為白廢。
所以消毒工作,是重中之重。
從手術室下來的醫療工具,要經過分類、浸泡、刷洗等30多道工序,才能再次回到手術臺上。
為下一次手術繼續做準備,如果這期間器械遭到汙染,那下一位病人,很可能因此而喪生。
所以每周周四晨會過後,護士長總會說上這樣一句話:進入手術室後,一定要記住醫療安全。
醫療水平飛快的進步,是科研人員和醫護人員大膽嘗試和努力探索的結果。
如果說生命可以託付於人手,那除了他們,不會有第二類學科和人,能接手如此重任。
可以說《手術兩百年》,既是對現代人醫學常識的補課,也是讓我們放心把生命交給醫療工作者的原因。
專業,是對生命最大的保障。
解剖和三大基石,還只是《手術兩百年》的前兩集。
而在接下裡的6集裡,《手術兩百年》還帶我們了解了,醫學技術對於腹腔、頭部,心臟等器官的探索。
患腫瘤的韓龍接受了微創切除手術;胡安則通過心臟起搏器延續了生命的長度;
11個月大,就患有先天性肝病的妞妞,在醫生精湛的技術下,獲得了新生。
手術成功後,醫生說:
一個小孩,本來是奄奄一息,手術之後她醒了,下地活動了,滿地跑了,這種成就感是非常非常讓人滿足的。
但這場手術的重點並不在於醫生獲得了多少滿足感。
它的意義在於,如果日後更多此類型患者到醫院就醫時,無論年齡多大,因為有前作的成功,他們都能有一個繼續生存的希望。
疾病和死亡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噩夢,但醫療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對噩夢減少了恐懼。
近日據《太陽報》報導,英國一名膀胱癌患者在一場感冒過後痊癒了;
醫生研究發現,是感冒病毒摧毀了腫瘤細胞。
這意味著對於癌症,我們又有了進一步的突破。
幾百年來,我們就是這樣不斷的研究、不斷地突破,發展了醫學器械、醫學知識;
並通過醫護人員熟練掌握的技術,把我們從病痛的魔爪中拉回來。
《手術兩百年》的底稿作者李清晨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
夏天一到,經常會有人開玩笑的說感謝空調的發明者;但是沒有人去感謝莫頓、哈維、弗萊明等人。
莫頓、哈維是誰?
他們是醫學發展史上重要的人物,是把生命帶給患者第二次的奠基者。
但《手術兩百年》的宗旨並不在於讓我們記住並感激這些救命的人。
它讓我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頑強和科學醫療技術帶來的希望。
今天是一個膀胱癌有治癒的可能,明天或許就是胰腺癌的突破。
後天以及未來的某一天,所有病痛都不再是人類的對手。
而這,都要歸功於醫學的發展,和那些奮鬥在這些崗位上的人員。
他們,也是值得致敬的人!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
end
今天的推送就先到這裡
還沒看夠的朋友後臺回覆:劇荒
為你推薦
變性復仇!愛上自己的姑父!這劇情也太刺激了吧!
渣男女婊的愛情,三觀不正卻意外的看到停不下來,真香警告!
什麼?狐狸精放屁,蚯蚓精分身!這部24集的網劇又高能又好笑。
左滑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