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兩百年》:能讓我把生命交出去的,只有他們

2021-02-07 十相電影


一部《人間世》不知看哭了多少人。


在紀錄片第9集中,主人公是懷了5個月身孕,被檢查出胰腺癌晚期的張麗君。


醫生讓她在治病和孩子之間做一個選擇,她毅然的選擇了孩子:


我活了26年了,他還沒來世界看一眼



孩子順利出生後,她的病卻只能選擇保守治療。


於是在剩下的時光裡,她去醫院看早產的孩子,在家錄視頻,給了他18年的祝福。


老公外出的時候,她還唱起了張國榮的《共同度過》,感謝老公的陪伴與付出。


即使有病痛的折磨,但有孩子和老公在身邊的張麗君,覺得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而且再過不久,孩子就可以說話,叫她媽媽了。


然而上天就是喜歡開玩笑,在孩子開口前,病魔先帶走了她。



生活水平日益小康的今天,面對疾病,我們仍然會有畏懼。


如果說《人間世》讓我們看到了病魔的可怕和生命的脆弱;


那麼這部《手術兩百年》讓我們看到的,則是醫學發展帶來的希望,與生命的強大


《手術兩百年》

 


央視這部《手術兩百年》,既沒有讓人心痛的生死離別;


也沒有切割分離後讓人不適的器官組織。


它有的只是專業的醫學知識,以及對醫療發展的普及


通過「歷史+現實」的迴環敘事結構,為我們梳理了百年來的醫學發展情況。


當生命一次次在死神面前徘徊的時候,是醫學發展,給了我們重生的機會。


 

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學科之一


古羅馬時期的醫生蓋倫,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使用解剖學的人。


作為一名醫生,蓋倫試圖通過解剖動物去推理人類身體的構造。


但是14世紀前的社會倫理並不允許人們接受解剖這種行為;


所以,即使大部分動物的身體構造已被蓋倫所熟知,但是關於人體,蓋倫以及當時社會的民眾,仍舊一無所知。


 

這個情況一直到14世紀後,歐洲被黑死病肆虐,成千上萬屍體堆砌街頭,解剖才足以被人們接受。


他們希望通過醫生對於人體的研究,來達到對疾病的控制。


於是在這股探索人體內部奧秘的熱潮中,義大利帕多瓦,23歲的安德烈脫穎而出。


通過對蓋倫研究的糾正與補充,安德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以圖文形式描述的人體解剖學的書籍——《人體的構造》。

 


非醫學人員可能並不了解《人體的構造》對於醫學發展來說,有什麼作用。


但是類比《進化論》對於物種起源的研究,牛頓力學對於物理發展的奠基;


《人體的構造》對於醫學發展的意義,一點也不低於他們。

 


解剖學發展後,人體血液循環也逐漸明朗;


人類最基礎的生命活動規律被掌握。


而接下來就是如何在實施手術過程中,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放在以前,這可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9世紀的英國,曾發生過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


羅伯特·李斯頓,是公認的「倫敦第一快刀手」。


快的主要目的就是減少患者出血與疼痛感。


他最快的一次手術僅用了28秒,給一位患者進行截肢,但是這場手術並沒有成功。



由於下刀太快了,他助理的手指被切斷了兩根,最後失血過多而死;


患者則在截肢過程中被切掉了部分生殖器,最後因為術後感染而死;


而更不幸的是圍觀群眾中,還有一人被嚇得心臟病發而亡。


這高達300%的死亡率,真的算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但是這樁「慘案」,也正好反映出了當時醫學的局限性。


助理失血過多,病人沒被疼死卻因感染而亡,放到幾百年後的今天,這種事情微乎其微。


止血鉗、電子器械的發展,讓生命的長度得以保證。



手術室裡,醫生正在進行一項實驗。


7毫米粗的腎動脈血管在人體裡起著重要的作用,醫生今天的目的,就是用新器械對其進行閉合止血。


當器械接近血管時,我們看到,被切斷的血管兩端,因為加熱灼燒,切口被密封的嚴嚴實實,沒有一絲血跡。


顯然,這個新研發的器械和這場手術都成功了。


100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僅為31歲,而今,人類的平均壽命可達71.6歲。


這一切都要得益於止血、麻醉和消毒的發展。而它們,也被稱為手術的三大基石



華東地區最知名的醫院之一,瑞金醫院平均每天會有300多臺手術進行。


每臺手術都離不開止血鉗、麻醉藥以及消毒程序。


一場手術成功完成後,感染是患者面對的最大問題。


如果感染,就意味著這場手術所有的努力都成為白廢。


所以消毒工作,是重中之重。


 

從手術室下來的醫療工具,要經過分類、浸泡、刷洗等30多道工序,才能再次回到手術臺上。


為下一次手術繼續做準備,如果這期間器械遭到汙染,那下一位病人,很可能因此而喪生。


所以每周周四晨會過後,護士長總會說上這樣一句話:進入手術室後,一定要記住醫療安全。

 


醫療水平飛快的進步,是科研人員和醫護人員大膽嘗試和努力探索的結果。


如果說生命可以託付於人手,那除了他們,不會有第二類學科和人,能接手如此重任。


可以說《手術兩百年》,既是對現代人醫學常識的補課,也是讓我們放心把生命交給醫療工作者的原因。


專業,是對生命最大的保障

 


解剖和三大基石,還只是《手術兩百年》的前兩集。


而在接下裡的6集裡,《手術兩百年》還帶我們了解了,醫學技術對於腹腔、頭部,心臟等器官的探索


患腫瘤的韓龍接受了微創切除手術;胡安則通過心臟起搏器延續了生命的長度;


11個月大,就患有先天性肝病的妞妞,在醫生精湛的技術下,獲得了新生。

 


手術成功後,醫生說:


一個小孩,本來是奄奄一息,手術之後她醒了,下地活動了,滿地跑了,這種成就感是非常非常讓人滿足的。


但這場手術的重點並不在於醫生獲得了多少滿足感。


它的意義在於,如果日後更多此類型患者到醫院就醫時,無論年齡多大,因為有前作的成功,他們都能有一個繼續生存的希望

 


疾病和死亡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噩夢,但醫療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對噩夢減少了恐懼。


近日據《太陽報》報導,英國一名膀胱癌患者在一場感冒過後痊癒了;


醫生研究發現,是感冒病毒摧毀了腫瘤細胞。


這意味著對於癌症,我們又有了進一步的突破。

 


幾百年來,我們就是這樣不斷的研究、不斷地突破,發展了醫學器械、醫學知識;


並通過醫護人員熟練掌握的技術,把我們從病痛的魔爪中拉回來。


《手術兩百年》的底稿作者李清晨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


夏天一到,經常會有人開玩笑的說感謝空調的發明者;但是沒有人去感謝莫頓、哈維、弗萊明等人。


莫頓、哈維是誰?


他們是醫學發展史上重要的人物,是把生命帶給患者第二次的奠基者。


但《手術兩百年》的宗旨並不在於讓我們記住並感激這些救命的人。


它讓我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頑強和科學醫療技術帶來的希望


 

今天是一個膀胱癌有治癒的可能,明天或許就是胰腺癌的突破。


後天以及未來的某一天,所有病痛都不再是人類的對手。


而這,都要歸功於醫學的發展,和那些奮鬥在這些崗位上的人員。


他們,也是值得致敬的人!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今天的推送就先到這裡

還沒看夠的朋友後臺回覆:劇荒

為你推薦

 

變性復仇!愛上自己的姑父!這劇情也太刺激了吧!


渣男女婊的愛情,三觀不正卻意外的看到停不下來,真香警告!


什麼?狐狸精放屁,蚯蚓精分身!這部24集的網劇又高能又好笑。


左滑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點在看↓↓↓

相關焦點

  • 《手術兩百年》:抒寫醫學的偉大與局限
    手術,是生與死的重要關卡,也是人類與疾病抗爭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人因不了解而對手術畏懼、恐慌,甚至產生誤解和矛盾。那麼何為手術?手術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誰又是手術背後的實施者、推動者?觀看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或能給我們某些啟示。
  • 央視高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 (2019)
    大型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歷時3年,全球12國取景拍攝製作,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CCTV-9)重點項目 [1]  ,由中央電視臺直屬單位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 央視紀錄片《手術兩百年》,令30萬人看到頭皮發麻!
    他們把病人敲暈,用鋸將壞腿快速切掉,病人尖叫著醒來。截肢完畢,理髮師將一塊燒得通紅的烙鐵按在傷口處,以使血液迅速凝結。它是央視紀錄片《手術兩百年》中描述的,曾經真實發生的場景。大型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歷時3年,全球12國取景拍攝製作,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CCTV-9)重點項目,由中央電視臺直屬單位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承制。這是中國第一部以醫生視角系統展現人類與疾病作鬥爭的作品,力求記錄科技歷史變化,展現人道主義光輝。該片共8集,每集50分鐘。別看名字只有「兩百年」,但其實片子裡的時間跨度,可以長達上萬年。
  • 假期放映室:《手術兩百年》,豆瓣 9.1 的醫學紀錄片
    《手術兩百年》海報圖片來源:豆瓣製作精良,節奏緊湊,央視紀錄片頻道製作播出的八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歷時3年,輾轉 12 個國家進行拍攝,紀錄片為我們展現了從古老巫術到手術救治這一人類對同伴的關懷過程
  • 《手術兩百年》之《手術未來》丨無刀勝有刀的外科手術,不再是科幻
    《手術未來》宣傳片 醫學與最新科技的結合,不斷豐富並刷新著人類想像的極限。無刀勝有刀的外科手術,不再是科幻,而是實實在在延長人類生命的重要方式。技術日新月異,醫生面臨著來自科技理念和智能機器的挑戰,但醫生的角色卻一如既往——治癒、安慰、陪伴,守衛著人類的生死之門。
  • | 央視高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推薦
    但面對癌症,柳葉刀領跑的局面是否依然能維持?歷時3年豆瓣9.4分央視科學紀錄片《手術兩百年》的第七集「眾病之王」,給出了答案。一群身患癌症的病人,在孔明燈上寫下「重燃生命」四字在《手術兩百年》醫學資料顧問、外科醫生李清晨看來,生命有多美好,就有多易逝,它就像一根蠟燭,沒有現代醫學時,
  • 《手術兩百年》紀錄片出來了!耗時3年、歷經12國拍攝……
    有數據統計,一個生活在今天的普通人,平均一生中將會經歷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紀錄片《手術兩百年》歷時3年,歷經12國拍攝,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展現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科學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於6月22日-29日,每晚20:04分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CCTV-9)播出。《手術兩百年》總共8集,每集50分鐘。
  • 央視再出9.4分神片《手術兩百年》,看完卻發現是輸血兩百年
    近期,央視一部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紀錄片悄悄上映,它就是關乎救人的《手術兩百年》。整部紀錄片歷時3年,前往12個國家,採訪50多位國際頂級專家,一播出就是9.4分,B站播放量30多萬。它以立體紅細胞如糖果滑落驚豔開篇,而這一設計也仿佛在暗示著血液在手術中的重要地位。手術,一個即使你還未經歷過,也一定聽過的詞語。
  • 因為死亡的必然,才讓好好活著顯得可貴——紀錄片《手術兩百年》
    《手術兩百年》的開頭短片就直接把人鎮住了,豐富的細節和恢弘的管弦配樂,滿屏的未來感和科技感,不知道的還以為接下去要播的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醫療題材紀錄片出現 — 《人間世》《業內人士》《生命裡》《生門》,每一部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或許是顧慮到大師的訓誡,直到9月9日,病人已經十分虛弱,再不救就只有等死了,雷恩才決心冒險一搏。雷恩記錄道,「我決定進行開胸手術,發現心包內持續有血流出。擴大心包傷口,清除了陳舊的血液和血塊,發現右心室上有一個1.5釐米的傷口……我決定縫合這個傷口。當縫合至第三針後,出血得到了控制,脈搏心率呼吸都得到了改善……這個手術無疑證明了心臟縫合修補的可靠性。」
  • 《手術兩百年》是央視歷時3年拍攝的紀錄片,簡直是醫學寶典!
    直到古代,中醫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關羽刮骨療傷,曹操差點被開顱治病,這都是非常有技術性的手術,因為現代手術的發展,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生命被挽救回來,一把小小的手術刀在曾經只能奪人性命,現在卻能給人起死回生。
  • 編導手記丨《手術兩百年》總導演: 寫在播出前一天
    《手術兩百年》 宣傳片 在後期機房熬的時候,每天望著窗外樹杈上的鳥巢,我想像過很多次,就像當年高考一般,如果要播出了(如果考完試),我在做什麼。應該在給自己放大假吧?熱浪海灘倒也不用,至少可以橫躺在家裡拍拍肚皮或者泡泡茶吧。
  • 正在播出:《手術兩百年》之《攻入顱腔》丨以人腦研究人腦的手術
    當外科醫生能夠遊刃有餘地在腹腔中進行手術後,他們首先將目光投向了人類靈魂的居所——大腦。大腦是人體最為脆弱、最為隱蔽的器官之一,如何才能更安全、更精準地為病人實施腦部手術?擺在神經外科醫生面前,是一條漫漫長路。
  • 正在播出:《手術兩百年》之《手術基石》丨手術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點...
    而手術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點細微的進步,都會為承受手術之痛的患者帶來巨大的福音。 本集圍繞手術成為現代手術的幾個關鍵細節—止血、消毒、麻醉展開敘述,呈現科學家、醫生和患者為完成這些技術突破所付出的努力。
  • 發現大事記|《手術兩百年》摘「中國龍獎」雙料大獎
    《手術兩百年》海報 《手術兩百年》榮獲得2020「中國龍獎」最大獎項 《手術兩百年》憑藉豆瓣9.4評分、4億微博閱讀量熱搜榜第二、學習強國開設專題首頁推薦,最終獲得本屆「中國龍獎」最大獎項——特等獎,同時還獲得優秀製作獎。作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出品的科普長片,劇組歷時3年,前往8個國家,探訪70餘家重要醫學博物館、醫院和醫療研究機構,採訪50多位國際頂級專家,生動記錄展現了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發展歷程。
  • 「悅讀·小康有我」主題徵文 | 生命中的兩道光
    我去看他,帶去了兩本書:《野火春風鬥古城》《鋼鐵是怎樣練成的》——此時,也許只有書是醫治他疾痛與苦悶最好的藥品。兩周後,舅舅興奮地告訴我,和軍每天早早起來,讀我帶給他的書,甚至讀給他的小狗聽。讓他們更寬心的是,和軍竟然賒了十幾個小雞仔,精心餵養起來。舅舅眼中閃著淚光,絮叨著和軍的變化,也央求我再找些書帶給他。生活如流水,在碰過暗礁後,又平緩地流淌下去。
  • 圖解|【奪命手術】如果你在開膛手術中醒來·····
    只要一針,便能結束男主的生命回憶和現實交錯著,字幕仍是女主在手術室勸說傑克的話,他們因為訴訟欠下了很多錢,只有完成這次罪惡的手術,才能有錢生存下去男主也衝了回來,現在唯一能幫他的恐怕只有拉裡了反正沒有人知道真相,所以我還是克雷頓的老婆,如果他沒被救活,我依然能繼承他的遺產,如果他被救活了,我也能享受巨額財富
  • 世界上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你一定想不到它是這樣的
    或許是顧慮到大師的訓誡,直到9月9日,病人已經十分虛弱,再不救就只有等死了,雷恩才決心冒險一搏。雷恩記錄道,「我決定進行開胸手術,發現心包內持續有血流出。擴大心包傷口,清除了陳舊的血液和血塊,發現右心室上有一個1.5釐米的傷口……我決定縫合這個傷口。
  • 為了大愛中的「生命接力棒」——我要活下去!
    如今,5年過去後,洪芳芳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了疼愛的孩子,但是不幸再次降臨,她的病情再次惡化,再次面臨複雜的手術、高額的治療費用,再次面臨生與死的考驗……此時,大家再次為她發起了輕鬆籌,進行生命接力,一千八多百位有愛之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有感於大家的愛,在北京隔離房中,27歲的洪芳芳用手機寫下了數千字的長文,並配圖,深情感謝每一個給予她關愛與幫助的人,字裡行間滿是感恩和生的渴望。
  • 一場換肝手術 連接兩段母女情
    剛剛出生的孩子太小了,一般是做不了肝移植手術的。患兒可以先做一個「葛西手術」——用腸子包裹住一部分有膽汁滲出的肝,讓膽汁直接流進腸道,但這個手術並不能完全解決所有患兒的問題。部分孩子還是會出現膽汁淤積,甚至發展成肝硬化,其間還會發生肝內膽管炎症引起的感染,嚴重影響孩子生活質量和生長發育。這些孩子,最後還是需要藉助換肝手術來延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