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的母愛,孩子的災難。
前些天,楊紫又火了。
在趙薇導演的節目《聽見她說》中,楊紫扮演了《許願》中的單親家庭女孩小雨,
26歲生日這天,小雨坐在手機自拍鏡頭前,告訴彼時26歲給予她生命的母親,
「我有時候特別想,擁有一種超能力,回到26年前殺死我自己。」
26年來,小雨飽受媽媽的控制,痛苦不已。
媽媽懷小雨的時候,爸爸出軌了。
媽媽像瘋了一樣地報復爸爸,毀掉爸爸的名聲,直到逼得爸爸舉家搬遷去了遠方才罷休。
即便如此,媽媽也沒有放過自己和無辜的小雨。
她曾逼迫小雨喝下農藥,跟她一起去死。幸虧被鄰居救下。
她失去了丈夫的愛,將所有的愛都轉移在了小雨身上,瘋狂地控制小雨。
小時候,為了了解女兒的一舉一動,偷看小雨日記,收買小雨的同學當「間諜」,向自己匯報小雨在學校的情況;
長大了,媽媽一次一次警告小雨,不許談戀愛,在知道小雨戀愛後,跑去對男孩說,他配不上小雨,讓他離小雨越遠越好。
工作後,小雨以為總算能解脫,媽媽卻一個小時就打一次電話,一旦小雨不接,就打給同事,直到打通為止……
小雨不再相信任何人,不相信愛情。生活再難,別人對她再好,她都不再接受。
在媽媽眼裡是深愛,在小雨眼裡,是長達26年的壓抑、不快樂和折磨。
《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父母的控制欲,對孩子來說是一場災難。
多少個小雨在父母的控制下,痛苦地活著。
楊紫用一種克制而平靜的語態。傾訴小雨原生家庭的不幸、扭曲和壓抑。
她說:雖然對於我來說,只是20分鐘的獨白。但卻是小雨20多年的傷與痛。
有些人的不幸,是從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開始的。
現實中,有很多個小雨,被媽媽控制的失去自由,甚至失去一切。
小雨的故事,並非個例。
之前,一名14歲的男孩去警察局報警,稱父親在自己的房間裝了攝像頭,侵犯了自己的隱私。
原來,男孩的父親要經常去外地工作,為了監督孩子的學習,在孩子的房間裝了攝像頭,方便隨時來監視孩子。
可爸爸這樣的行為,卻讓孩子覺得不舒服,是侵犯了自己的隱私。
這個孩子是好樣的!可是,有多少孩子能做到這樣去保護自己的邊界和隱私呢?
《許願》播出後,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共鳴,有網友表示:我不敢看。
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曾經的傷痛被重新喚起。
papi醬也曾說過,父母讓自己最害怕的一句話就是: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而這會讓她特別有負罪感,就好像,父母人生中所有糟糕大部分,都是她造成的。
帶著這樣沉重的愛,這樣的負罪感,有多少孩子能過得好呢?
有太多的父母,以愛之名,來控制孩子的人生。
心理學作者李雪說過:「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不要讓孩子對你的愛,變成一場恨。
我們都常常提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多麼無私而偉大。
事實上,很多人都低估了孩子對父母的愛,那是天生的。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如果朋友、伴侶像父母對待他們一樣,他們早就翻臉了。
可是,父母對他們這樣,他們離不開,也不會離開,而且,依然愛。
《許願》火爆之後,很多網友都說:我好想發給我爸媽看,可是我不敢。
為什麼 「不敢」 呢?
因為,二三十歲的他們,擔心發過去這樣的一段視頻,會讓中年的父母感覺到被指責、被否定,進而感到受傷。
他們對父母最大的愛,就是一直以來的順從和保護。
父母以為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那些控制。
可是,他們都愛錯了!
人應該先愛自己,再去愛別人。
而對別人最大的愛,也是應該先幫助對方學會愛自己。
視頻中,小雨說:媽媽,你能好好愛自己,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
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好像越來越不孝順了。
總是想著:我對你那麼好,我一切都是為了你,為什麼你會這樣?
可是,愛越窒息,孩子越容易逃離。
小雨說:我這麼努力,就是為了離開你,越遠越好。
而更多的孩子,一旦被控制過度,可能會叛逆,由愛生恨。
我的髮小跟我說,她已經跟她父母斷絕親子關係了。
她也是去年才知道,她深愛了好多年的前男友,就是她爸媽給勸退的。
她大學的志願,是她爸媽給改的。
她外地工作的offer,是她爸媽給拒的。
她以為自己留在那個小縣城,是宿命,原來是「父母命」。
她質問父母為什麼這樣,父母卻說,都是因為愛她,不想她離開。
她說,呵呵,愛我就欺騙我?毀掉我的大好前程?
以前,她一直乖巧、孝順,一直覺得自己跟父母關係親密和諧。
從那一刻起,發小說自己徹底明白了,父母並不愛她,愛她的人,永遠不會這麼毀掉她。
現在,她最恨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任何人都不喜歡被控制,而父母的控制一旦過度,一定會引發孩子的憤恨不滿。
因為,這樣的控制,從來都不是愛,只是父母自己缺乏愛和安全感。
親子關係的目的,是為了分離。
所有的關係,都是為了結合,為了在一起。
只有親子關係,是為了分離。
父母的任務,就是要培養孩子健康長大、可以有能力獨立於社會,能夠結交新的關係,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可以進入親密關係,組建新的家庭,養育孩子。
孩子,終歸是父母生命中的過客,父母的使命就是幫助孩子從家庭中走出去。
如果父母一直控制孩子,孩子可能會無法做到獨立,即分離-個體化。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分離個體化時期(6個月-2歲)。
2-6個月的時候,孩子是和母親融合在一起的,從6個月到2歲,孩子需要完成非常長的一個心理過程—「分離個體化」。這個過程中,孩子要變的更獨立、更個體化。
孩子逐漸開始區分母親和我是不一樣的人,感覺到我和母親不是一體的,區分母親和自己有差別,是人類走向個體化獨立的第一步,非常重要。
在孩子的「分離個體化」過程中,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區分自己與他人。幫助孩子認清楚,什麼是自己的需求,什麼是別人的需求,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是別人的責任。
允許孩子做自己,他才會發現,自己與媽媽不同,與別人不同,才能真正找到自己。
對自己的了解越多,孩子越能清楚,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以及自己有怎樣的能力,能達到什麼樣的成就。
對孩子減少控制,允許孩子做自己,對父母來說,並不容易。
他們可能會體驗到深深的空虛感,而感到痛苦。
這時候,父母可以學著豐富自己的生活,不要讓自己的幸福感,只來源於孩子。
很多父母都覺得,只有兒女過好了,他們才能安心,其實這句話,應該是兒女對父母講,只有父母把自己的日子安排得舒心了,做兒女的才能安心。
就像papi醬說的那樣:我希望你們的幸福感,不是全都來自於子女。你們的幸福感應該由很多很多的事情組成。比如你養花,自己吃到一個很好吃的菜,兒女加薪,所有的這些東西都可以組成你的幸福感,而不是僅僅來源於子女。
學會適度放手,孩子會擁有更好的人生,會過得更自由更灑脫。也會更愛你,更尊重你。
你永遠不會失去孩子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