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啟幕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正在三亞的椰林中搖曳著光影。
而作為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一個聯動性事件,「文學改編實驗室」業已發出信號,邀請志同道合者,構建一個讓文學向電影充分發酵的烏託邦。
11月20日-12月20日,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聯合單向空間發起的「文學改編實驗室」,正面向華語原創虛構文學,徵集具有影視改編可能性、視覺想像空間的文學文本。
日前,編劇幫專訪「文學改編實驗室」發起人、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電影市場主管李穗,聊了聊這位年輕的「95後」策展人發起「文學改編實驗室」的初衷,以及圍繞這一海影節新物種的構想。
李穗
彌補商業性開發短板
「一直以來,在小說向電影轉化的過程中,都有一個開發上的矛盾。從小說到大綱再到劇本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3~5年的時間。必然的,這在商業體系當中就涉及到很大的成本投入,也就增加了這件事情是不是值得的顧慮。」「文學改編實驗室」發起人李穗如是說。
作為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電影市場主管,每當做電影節創投有關的工作時,他都要閱讀大量的青年劇本,平均下來每年在600個左右。
「當我讀了大量的青年劇本,發現大家所關注的事情和文本樣態,每年都保持在一個平穩的區間內。但同時,又有一些疑惑產生在我的工作當中。比如說,青年導演的晉升之路一定要自己會寫劇本嗎?」
在多年的電影節運營管理經驗中,李穗積累了很多對行業現狀的思考,並敏銳地察覺到,很多問題是現有的平臺、現行的機制無法滿足的。比如,如何找到更好的文學文本,並把它變得更工業化一些,在內容輸出上增加價值感。
本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進一步拓展自身對電影產業的促進作用,增加了更加多元、新鮮的元素,這其中就包括新生的「文學改編實驗室」。它要做的,是關於尋找一些在影像上具有可能性的文本,做前期孵化。徵選類型包括社會圖景、都市生活、家庭特寫、青春敘事、歷史現場,作品類型為華語原創虛構文學作品,篇幅及出版狀態不限。
「文學改編實驗室」的公益性質使它區別於電影節已有的創投板塊,卻又可預期地在商業邏輯上提高了文本孵化出來的可能性,並在某種程度上讓編劇和小說家們有了不同的創造的可能。
李穗
將理想主義者頭腦中的烏託邦進行具象化落地
疫情期間,當大多數生產活動停滯,人們被迫保持社交距離,文學愛好者、創作者有了大量的時間重新回到文字身上。在這期間,李穗也讀了很多小說。讀到很不錯的文本時,他就會思考如何將其與影像化做連接,這也是「文學改編實驗室」應運而生的感性因素。將散落的螢火捕捉到一起,匯聚成既能溫暖當下,又能透射未來的光。
「我們面向整個編劇和作家群體,尋找一起來做長久孵化的人。希望TA對生活周遭的一切保持著很高的敏感性,具有很好的文字駕馭能力,以及很強的共情性。從而讓最後改編出來的作品,以電影形式呈現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場域,向大眾釋放的一種能量,這個能量能在受眾當中產生呼應,最終變成一個很正向的東西。」李穗說。
每年都有一幫很有創造力的編劇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平臺上湧現、成長,通過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創投板塊取得商業成功的作品也不在少數;作為「文改編學實驗室」的聯合發起方,「精神補給為主旨的獨立書店」單向空間,不僅在繁華的城市生活中為愛書、愛閱讀的人提供一方精神居所,更凝聚了一批新銳作家。兩種創作力量在「文改編學實驗室」碰撞,勢必產生不一樣的火花。
在李穗看來,文學改編電影成功的關鍵要素就是找對人。藝術創作的核心,是人的表達欲望。所以把正確的人湊在一起,再難的事情都會成功。他的責任就是把正確的人聚在一起,讓故事自然發生。
據他介紹,「文改編學實驗室」每年計劃舉辦三期,春、秋、冬各一期,每期20天。「共同認同某一本小說價值的朋友,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對它進行再創作。某程度上其實是我們共同逃離當下,把這些極富創造力的人重新拉回到文字。某種程度上它就是一個撫慰心靈的烏託邦,希望這裡產生的作品能把這種感覺傳遞給更多人。」他把這個過程,形容成拋出一個信號,讓志同道合的朋友來聚會。
單向空間創始人之一的許知遠在今年早些時候曾聊過他對於未來書店的設想:提供多時空的更親密的場所,一切事都可以發生,你會越來越意識到一個有創造力的時代或一個浪漫的時代都是思想上的親密與肢體上的親密同時發生的時代,而且只有感官上的親密才會刺激更豐富的頭腦上的感受。
可以說,「文學改編實驗室」正試圖將理想主義者頭腦中的烏託邦進行具象化落地。
將行業扶持、影人孵化變成更常態的存在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國際電影節,伴隨著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海的建設,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已經進入第三年。實際上,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不僅僅是佳片雲集、星光熠熠的一周綻放,它的發展目標是「全年展映、全島放映、全民觀影、全產業鏈」。
「文學改編實驗室」作為非主節期間電影市場的一個延展,意在打破電影節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把對行業的扶持、對影人的孵化變成更常態的存在。
「三期一共60天的周期,放在一年裡不算太長,放在一個劇本的開發周期裡更不算太長。所以我們不會嚴格地強調結果,比如必須在60天裡寫出一個劇本,或者完成一個大綱。而是希望經過60天的孵化會有一個雛形,明確它影視化改編的方向。因為實驗室本身和商業開發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希望它更自由,更注重創作過程和創作本身,它產出的東西更符合觀眾。」李穗說。
無論從「文學改編實驗室」孵化出來的作品呈現何種樣態,都會在每年年底舉行的海南國際電影節上做一個集中的展現,尋找後續商業性開發的可能性。「文學改編實驗室」也會秉持開放的狀態和大家一起互動,探尋更多未來的可能性。
責編 | 火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