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主動裝入「網際網路」內容。
文/一一
從雲端落地。
今年,對於整個電影產業來說,都是在和「網際網路」殊死搏鬥的一年。從電影院和流媒體平臺的「渠道之爭」到電影項目製作停擺,電影節是否應該引入流媒體平臺電影的「內容之爭」再到網絡文學IP能否和影視產業結合的「IP之爭」。
實際上,網際網路和影視產業之間並不是到了今年才開始討論如何融合的問題。但疫情的偶然和網際網路消費的必然,某種程度上在今年有了一個爆發。而作為電影產業最為重要的電影節,今年也承載著雙方在今年這樣一個特殊年份並不特殊的合作趨勢。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成為了率先進行線下舉辦的國際電影節。但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雲端化」是一個根本無法繞開的話題。電影節也根據今年特殊局勢增大了線上展映的比例、隨後北京國際電影節、長春國際電影節、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都參考了線上線下共存的模式。
而在全年最後一個電影節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期間,除了線上展映之外,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還新增了網絡電影周和網文IP相關的產業論壇。實際上從上遊IP的孵化到網絡電影納入電影節主流程再到電影展映的「雲端化」,無論最終實際的結果如何,都體現出來電影節對於未來和網際網路之間融合的一個態度。
尤其是在疫情之後,對整個電影產業造成的衝擊是巨大的。在這種衝擊下,中國電影產業還有一個背景就是網際網路化程度極高,而且整個商業電影市場崛起的過程也是網際網路充分融合電影產業的過程。未來,網際網路融入電影產業是一個必然趨勢,只是除了短期內「流媒體和電影院」的對立之爭,如何實現雙方順利對接其實也需要在類似於電影節這樣的集中環境裡討論。
1
—展 映—
線上展映的趨勢。
對於任何一個傳統的電影節來說,電影節本質上都是聚焦於傳統的「影院電影」,這一點實際上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都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直到Netflix流媒體的出現,已經開始緩緩撕開一個裂口。
從2016年開始,「Netflix出品」開始在國際電影節露面。隨著規模的加大,Netflix等流媒體和傳統電影節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坎城國際電影節,Netflix曾經被放在了輿論的中心位,最終出臺了類似「Netflix條款」來對其進行限制。而在奧斯卡金像獎的評選裡,雙方的討論實際上也非常突出,但「大勢」最終還是讓Netflix、亞馬遜在奧斯卡有所斬獲。
這種「大勢」實際上就是全球電影產業發展的分化,電影院自身的弊端在網際網路消費習慣崛起後,實際上和整個時代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錯位。在講求個人化、私密化、圈層化的消費習慣裡,電影院的定時、定點、定片邏輯已經暴露了自身的短板。這也無形中對全球電影產業產生了巨大影響,最終以好萊塢「宇宙大戰」為核心的超級英雄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之間形成了一條越來越大的溝壑。
好萊塢對藝術電影的態度,也讓Netflix有了可趁之機。久而久之,藝術電影和院線電影似乎就成為了今天這樣一個發展態勢。那麼對於電影節來說,一旦傳統電影渠道遭遇「休克式」打擊:影院關門,那麼對於整個影院電影衝擊是巨大的。
在這個特殊危機下,實際上中國的電影節率先做出了反應。在率先舉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咪咕視頻和優酷都成為了線上展映的入口。據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介紹,在整個電影節籌備過程當中,究竟是線上還是線下存在著很大的搖擺,最終的方案是線上線下共存。咪咕與上影節聯手打造了全球首個5G雲上電影節,而優酷在展映的同時表示組委會也將考慮將線上作為重要手段參與其中,即便沒有疫情影響。
此後,北京國際電影節在線上展映了50部新片。但除此之外,線上展映和網絡平臺合作上線的影片達到了250部。而此後的長春國際電影節和騰訊視頻聯手,獨家線上展映了近40部影片。
作為全年最後一個電影節,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與歡喜首映共同打造了線上展映單元,展映了15部近5年在國際電影節備受好評的影片。其中,包含了《心律失常》、《塵世之光》、《羞辱》等影片,其中《羞辱》入圍了2017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必是天堂》入圍了2019年坎城國際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
歡喜首映本身的受眾偏向於「文藝」屬性,電影節不拘泥於年度新片,而是將5年且在電影節證明過自己的佳片放入流媒體平臺進行線上展映,實際上也能在試水雙方合作的同時增強這種模式的黏性。
2
—網絡電影—
在經過疫情之後,「網絡電影」是不是電影其實不應該成為一個話題。
因為放映渠道的被迫轉變,很多以院線電影製作為標準的影片進行「院轉網」,而Netflix、亞馬遜等國外流媒體平臺也更是因為特殊年份加大電影布局,為流媒體製造的電影會越來越多。
電影必然會不斷接手線上線下共存的消費形式,二者誰都無法被完全代替。渠道的靈活也是疫情過後,全球電影產業必然需要去面對的一個產業變化。
只不過在國內,網絡電影「去大化」經歷了相當漫長的過程,從最早的網絡為電影時代到網絡大電影再到網絡電影,實際上也是整個視頻平臺加速洗牌並且不斷工業化的一個縮影。而且隨著網絡電影精品化方向的出現,網絡電影是不是電影也早就失去了發問價值。
在今年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首次舉辦了「H!Market網絡電影周榮譽推介」。榮譽推介共揭曉了「最受觀眾期待影片」「最受矚目IP改編影片」「最具價值導向影片」「最具人氣影片」「最具貢獻力影片」「最受矚目演員」六項榮譽。
活動現場,由七娛樂影業集團出品的《赤腳大仙》和映美傳媒出品的《封神榜大破萬仙陣》獲得網絡電影周「最受觀眾期待影片」;七娛樂影業集團出品的影片《魁拔之幽彌狂》摘得「最受矚目IP改編影片」的榮譽;映美傳媒出品的影片《浴血無名川》獲得「最具價值導向影片」的榮譽;映美傳媒出品的影片《封神榜·妖滅》獲得了「最具人氣影片」的榮譽;世說新語影業出品的《戰友》獲得「最具有貢獻力影片」的榮譽;活動現場還公布了網絡電影周「最受矚目演員」,朱麗嵐獲得本項榮譽。
網絡電影不管是面向大眾探索出的產業價值,還是其本身的產業規模,都已經無法讓整個電影產業「忽視」。
此次舉辦的網絡電影周榮譽推介,也是國內將網絡電影全面納入電影節主流程的「首次」。而在網絡電影周榮譽推介中也邀請到了第四代導演謝飛到場,流媒體充分在以「影院電影」為核心的電影節裡探索其自身的身位,實際上也是一個早晚都會發生的事情。
3
—IP—
相比之下,IP是最不「網際網路」的電影產業網際網路要素。
相比電影放映的渠道之爭、電影製作的模式之爭,電影和網文IP之間根本就不存在之爭。雙方更像是兩個天然的超級市場,在不斷的「大潮」湧起時二者進行結合。雖然這兩年對於傳統的院線電影來說,主旋律大片和現實主義影片成為了市場頭部的中堅力量。
但隨著整個電影產業工業化程度的加深,電影和IP之間必然需要更加充分的融合。雙方實際上在2012年開始也有一個「陣痛蜜月期」。當時IP湧入電影產業,以IP+流量明星為公式的電影大量進入電影市場,最終的實際成績也證明這是一場慘敗。但這場慘敗並不是毫無價值,因為電影和文學IP並不是「天敵」,二者也必然需要融合共生。文學IP需要電影作為放大器,對其價值進行延伸,電影也需要文學IP作為源頭,讓其類型進行拓寬。
隨著電影產業泡沫化破裂,資本退潮之後,雖然整個產業良性發展的趨向明顯。但整個產業在受眾吸引力上需要找到新的跳板,電影和網文IP之間有了「慘敗」經驗之後大可不必回到從前,但在一個互相成長的視角裡如何合作也是必然。
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期間,關於文學IP和電影創作舉辦了多場產業論壇。尤其是在針對流媒體時代,如何構建網絡文學和電影創作的全新關係也延伸出了一些討論。雙方都認為,要針對生活在網絡上的這一代觀眾進行內容生產,不再重走唯數據論的錯誤老路,但與數量龐大的網絡觀眾產生共情也需要影視融合IP體系。
除了流媒體時代下IP改編和電影創作潮流的討論外,電影節還舉辦了後疫情時代的網文出海。在這個論壇當中,參會嘉賓都討論了當下網文出海面臨的種種困難,單純的網文出海想要有質的轉變是極其困難的。
但實際上由於我們和周邊東南亞等泛亞洲地區有著可以「共情」的泛東方文化基因,那麼IP出海實際上也可以通過電影搭載IP進行嘗試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電影節期間探索的一系列「網際網路」嘗試,都是一種時代必然。電影節,必然會因為消費方式的轉變和網際網路共舞,而電影,也必然會因為消費習慣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從產業的角度來看,這種改變是必不可少的,這早就不再是電影是在影院還是在流媒體觀看的初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