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開始,每年12月,都會有一個電影節在海南的三亞舉辦。年輕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在今年12月5日成功舉辦第三屆。
讓電影展映回歸電影節,或許是今年海南電影節的最大亮點。在最初宣布的展映片單當中,有非常多值得關注的影片。
整個展映單元,被分為8個不同片單,分別命名為「星光」、「另闢蹊徑」、「浮世圖景」、「採珠拾貝」、「經典」、「聚焦」、「萬象中國」、「天涯海角」,涵蓋了189部影片,其中較多來自坎城、柏林、威尼斯、鹿特丹、聖丹斯等國際電影節。除此之外,還有「金椰官方推薦影片」,在本屆電影節沒有舉辦獎項評選的前提下,該單元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代表了整個金椰獎的主競賽入圍。
《烏海》劇照除了「經典」單元和沙灘放映之外,其他片單中的影片,幾乎都是亞洲首映或中國首映,比如非常熱門的梅峰導演的《戀曲1980》、周子陽導演的《烏海》、章明導演的《熱湯》、《一個父親的尋子之路》、《間諜之妻》、《古巴街頭》等等。
在本屆海南島電影節希望把自己心儀的影片看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各方進行的不同安排,整個電影節的放映分別被放在了三個不同的影院舉辦,其中萬達影城位於三亞海棠灣,中視國際和盛唐時代分別位於三亞市區內。對影迷和參加電影節的媒體來說,轉場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不過海棠灣與市區相隔較遠,為了保證看到心儀的影片,非常有必要儘可能將一整天的看片計劃都安排在市區或者海棠灣。
《戀曲1980》劇照《戀曲1980》作為電影節的開幕影片,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一部。該片由梅峰執導,李現、春夏、麥子主演,雖然確實購買了羅大佑同名音樂《戀曲1980》的版權,但影片本身的故事改編自於曉丹的小說《1980的情人》。李現飾演的梁正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考上大學後,與春夏飾演的毛榛和麥子飾演的力力分別相遇。他們經歷世事變遷,人生境遇和彼此之間的情感也逐漸發生變化。
作為一部文本內容紮實的作者電影,《戀曲1980》的敘事方式與梅峰的前一部作品《不成問題的問題》相似,都屬於反敘事的類型,將故事的起伏矛盾壓得更淡,對發生的所有事件都娓娓道來。
不過在《戀曲1980》中,梅峰更加注重的是還原那個獨屬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年輕人身上的那股詩意。幾位主角的臺詞和行為方式,都與目前年輕人的行為習慣有一定的區隔,能明顯感受到每每需要進行決定時,詩意在他們的心中流淌。尤其是在力力離開正文而去時,他心中壓抑的情感爆發,在大學覆蓋的郊野肆意揮灑,配合他抄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片段作為臺詞,讓全片呈現出最為華彩的樂章。
在電影節即將結束的12月11日,周子陽導演的《烏海》也進行了該片的亞洲首映。該片是周子陽的第二部長片作品,此前曾入圍第68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獲得費比西影評人獎。
《烏海》劇照該片由黃軒和楊子姍主演,在片中他們飾演一對結婚數年的夫妻楊華和苗唯,兩人的生活因為丈夫的投資失敗和妻子的意外懷孕陷入了一些困境。在故事發生的短短三天當中,生活的多方壓力和一些誤會,導致楊華走上了極端。金錢、事業、婚姻、家庭,這些極具現實主義的元素在片中構建起導演對生活的思考。
整個影片不僅在文本層面有深厚的積澱,視聽語言上也帶來了非常不同的視覺奇觀。影片在內蒙古烏海實地拍攝完成,片中多個外景都是劇組搭建完成。沙漠與黃河在該地交相輝映,有眾多鏡頭都具有近乎超現實主義的美感。
《間諜之妻》和《北齋》等日本影片也獲得了眾多影迷的喜愛,而《北齋》更是在日本本土還未上映,在未來也有極大可能在中國通過某種發行方式與觀眾見面。《北齋》講述的是日本浮世繪畫家大師葛飾北齋的藝術生涯。全片從他嶄露頭角一直描繪到老年生涯,在展現其藝術創作和生活的同時,也展現了他為了爭取藝術自由與腐朽的幕府官僚進行對抗的經歷,讓普通觀眾和藝術愛好者,能夠在他標誌性的洶湧的波濤中多看出一層反抗封建的歷史底色。
《北齋》劇照在故事片之外,紀錄片也是本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一大亮點。今年最受媒體和影迷熱議的影片,是奧地利導演于貝爾·蘇佩執導的《古巴街頭》。在此之前,于貝爾·蘇佩憑藉《達爾文的噩夢》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提名,憑藉《友誼》獲得聖丹斯電影節世界電影單元紀錄片提名,而《古巴街頭》則助其在今年獲得聖丹斯電影節世界電影單元評委會大獎。本次海南島電影節的放映,是該片的亞洲首映。
真實的古巴哈瓦那街頭是什麼樣的?真的有周杰倫《莫吉託》MV中那樣「拱廊的壁畫」、「舊城的塗鴉」、「鐵鑄的招牌」和「繽紛的老爺車」?起碼在整部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是與MV明亮的色調完全相反的陰暗的光景。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對哈瓦那本地居民來說,紛至沓來的遊客們感受到的繽紛世界,與他們的世界如同被鐵幕隔開。通過鏡頭,我們看到破敗的居民樓、髒亂的小巷,孩子們非常清楚自己母親可能工作一輩子也買不起奢侈品店裡的一跟鋼筆。整部影片,都在討論西班牙人和美國人在不同時期帶給這個國家的不同影響,其中絕大部分都並不會令人愉快。片中不斷出現的讓小女孩來表述的殖民、侵略再到獨立的歷史,給人以很大的理解空間。
《古巴街頭》海報而在這樣真實到甚至令人感到有些不適的視聽語言中,影片的結尾導演帶著一直拍攝的兩名小孩去到了專為外國人提供服務的高檔酒店裡感受泳池與甜品,也帶著無數次見過敞篷老爺車在自家門前經過但也從沒坐過的一對本土夫妻坐在粉色敞篷跑車上兜風。很難去直接描述,當原本因為本地人身份無法消費這些專門為外地遊客提供奢侈服務的他們感受到這些所謂服務之後,內心會有一種怎樣的情感萌發。無法得知他們心中如何看待這個城市,到底是屬於土生土長的他們,還是屬於那些一波波湧來進行高消費的遊客。
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還有更多的今年的佳作值得一看。來自DAU世界的新片《諾拉與母親》,帶有科幻色彩的作者電影《末世遺言》,大師班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的新片《太陽之子》,以及在電影節邀請影評人組成的「鑑片團」中獲得較高口碑的《美好的世界》、《不一樣的天空》、《加加林》、《又見奈良》、《畫家與賊》、《火星旅行夢》等眾多影片。
《太陽之子》劇照如果進行合理規劃,或者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某些方式降低甲醛及異味帶來的幹擾,在本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主會場萬達影城,依然可以做到一天觀看6到7部具有哲思與作者表達的佳作。在選擇不進行主競賽評獎後,也讓更多媒體與影迷主動將目光放在更廣闊的展映片單中,不會局限在主競賽影片裡,可以感受到更加寬廣和多樣的電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