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烏託邦?許多人對「烏託邦」這個詞並不陌生,也不乏有人將其和「理想天國」「空想世界」等詞語等同起來,並在某種程度上將其貶義化。實際上,相比一般意義上的「烏託邦」,其實這個詞更具有政治和歷史意義。「烏託邦」一詞是和「空想社會主義」一起傳到中國的,不過前者是根據英文Utopia翻譯過來,而後者是借鑑了日語關於Utopia Socialism的翻譯,日語中「空想社會主義」的譯法也因此一直因襲下來,直到現在,所有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凡提及「烏託邦社會主義」的地方無一例外地都變成了「空想社會主義」,使得中國人非常熟悉與「科學社會主義」相對應的「空想社會主義」概念,而不少人並不知道這裡的「空想社會主義」其實是就西文中「烏託邦社會主義」在漢語語境下的語義轉換。
雖然說「空想社會主義」這一概念今天同樣已經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但今天反過頭來看,這一轉換並不是很成功的。因為它丟掉了「烏託邦」一詞的最重要的一方面的含義。共產黨人翻譯這一詞彙時之所以接受日本的漢字詞「空想」,顯然對馬克思主義批判的「烏託邦社會主義」有所貶抑,有明顯的揚馬(克思主義)抑烏(託邦)之意。
莫爾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人文主義者,1478年出生於倫敦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自幼學習拉丁文,特別推崇柏拉圖那一套「理想國的理念」。
莫爾這一生主要從事過兩項職業:律師和政客。雖然她因為這兩項職業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是他並不喜歡他所從事的工作。從小喜歡文學,在牛津讀大學期間也閱讀了義大利人文主義者的許多作品,但最後因為養家餬口而不得不從事自己不太喜歡的職業。因此他也在《烏託邦》這本書裡藉助拉斐爾這位嚮往自由旅行的海員角色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書中這位見識廣博的海員在旅行期間並沒有留在任何一個國家擔任一官半職,原因是「如果我向某個國王提出良好的建議,並冒險根除我在他身上發現的毒素,我馬上就會被他從宮廷中趕出來,或者是立即就受到他們的嘲諷嗎」。這實際上也道出了歷史上哲學家追求真理和政治追求勝利的永恆矛盾,在這,讀者可以參看筆者的另一文《蘇格拉底為什麼選擇死刑》。
莫爾真誠地信仰上帝,但卻不是天主教徒。他反對亨利八室借宗教改革掠奪教會財產不是因為他想維護教會的利益,而是因為他極其討厭君主專制,在這之前他也因為反對國王亨利七世為公主婚禮和已死的皇太子向國會索要的一筆補助金而被迫離開過政界,這樣一來,早期的議員經歷實際上早就使莫爾更看清楚了專制君主並不顧及人民的福利和生存,只追求自己的榮耀與財富,無情地剝削人民的本來面目。相反,他追求的是憑藉個人理性信仰上帝的新教教義。他在《烏託邦》一書中清楚地闡述了「烏託邦島」的各項制度和民情,其中關於宗教方面,他寫道:「循序每個人信奉自己的宗教,也可以藉助爭論的力量拉攏別人信奉自己的宗教,但方式應該是溫和而有禮貌的,不能對別的宗教進行尖刻的指責;除了勸說以外,不能採用其他任何形式的強迫,在勸說過程中,也不能責備別人,不能有任何暴力行為;如果有人這樣做的話,就會被判處流放或者被罰為奴隸。」
也正是由於自己真誠地信仰上帝,所以莫爾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由於早年在修道院的關係,莫爾愛樸素的衣服,除非必要,從不穿絲綢或貴服,也不帶金鍊。他在這本書中描述烏託邦人的生活時也提到了「他們工作的時候都穿著粗毛皮衣服」,並且烏託邦人將金銀飾品作為束縛奴隸和犯人的工具,以此諷刺當時英國人對金銀錢財的痴迷。實際上,莫爾追求的是一種順應自然的生活狀態,他認為人們常常會沉溺在一種虛假的快樂中,而「這種快樂並不是從時間本身生發出來的,而是源自一種墮落的習慣」,他借烏託邦人之口總結了兩種真正的快樂:一種是屬於肉體的快樂,另一種是屬於精神上的快樂。肉體的快樂包括生理上的快樂(主要是身體健康的快樂)和音樂所引起的快樂,而「精神快樂最主要的成分源自於真正的道德以及對善良思想的證明」,莫爾認為後者比前者更重要。
莫爾生活在資產階級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在這個時期,一方面,由於頻繁的圈地運動,自耕農被迫進入城市打工,許多人成為了流浪漢。另一方面,上層社會的資本家、教會、國王都想盡辦法地聚斂錢財。一時間國家形成了貧富兩個階級,社會矛盾突出。所以《烏託邦》一開始借拉斐爾和英國貴族的交談揭示了英國社會存在的此種現狀,他說「從我所看到和知道的政府當中,我發現他們並沒有其他的主張,全都是富人們在玩陰謀,他們藉助為國家服務,從而謀求私人目的,為此不惜動用他們所能找到的一切方法和手段。」
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也是地理大發現的時期。地理大發現不僅帶來了應該的殖民擴張,還帶了「遊記體」這一新文學題材。正是這樣,莫爾的《烏託邦》的主要內容便是隨著「拉斐爾」講述自己在海外旅行的見聞展開的,同時,書中的烏託邦島作為海外旅行的意外發現實際上也表達了莫爾對現實世界的大航海旅行發現擁有更完美中制度的真正的「烏託邦島」的期望。他在書中一再表達「高傲正是人類本性的禍害,是眾多痛苦的來源」,實際上這也是對當時英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政治制度過於自信的諷刺,莫爾想讓整個世界都採用烏託邦的生活原則,其實更多地是想讓當權者放下高傲的姿態,去學習其他可能擁有更加先進位度的國家。
現在無論是在文學、哲學還是政治領域都會提到「烏託邦一詞」。但是「烏託邦」到底是什麼,很少有人能清楚地回答。
作為文學的「烏託邦」。烏託邦文學始於莫爾的《烏託邦》一書,之後經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作家的傳播和再創造逐漸形成了這類「諷刺現實」的烏託邦文學形式。《基督城》、《烏託邦》和《太陽城》一起並稱早期烏託邦三部曲或三顆珍珠。即使是在當下的網絡時代,也不乏許多烏託邦文學作品。
作為政治概念的烏託邦。「烏託邦社會主義者」這個概念首先是由法國經濟學家日洛姆·阿道夫·布朗基在其1839 年出版的《歐洲政治經濟學從古代到現代的歷史》一書中使用的,用以指稱當時歐文派、聖西門派和傅立葉派的社會主義者。後來,烏託邦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者那裡便成了科學社會主義之前的社會主義流派的一種普遍稱謂。自託馬斯·莫爾迄今500 年來,社會主義思想最初不過是少數先哲對社會不公正的微弱的吶喊,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思潮,再變而成運動,隨後衍生出制度。
我們讀莫爾的《烏託邦》既可以沿著本書中的制度構想進行思考,也可以從中探索其字裡行間的人文主義精神。但是筆者認為,尤其對於一般中國公眾來說,閱讀此書的意義在於使我們初步了解「什麼是烏託邦」「烏託邦思想是怎麼產生的」,以此讓我們放下長期形成的偏見——也惟有放下偏見——讓我們真正認識外界和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