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今天凌晨,《奪冠》票房已經突破了4億。
在國產電影當中,這個成績不算出彩。
或許是因為之前宣傳過猛,很多觀眾懷著較高的期待觀影,結果失望而歸,致使電影後期的口碑遭遇了滑鐵盧,各大公眾號、評論員都對這部作品予以批評,包括Miss麻的一些好友。
看過影片之後,Miss麻真的忍不住淚目,陳可辛導演這一次不僅是題材內容的新嘗試,而且也是導演手法的新突破。
針對網友的一些置評,Miss麻決定為《奪冠》做些辯解:
首先,該不該用排球運動員當演員?
試問,誰能比白浪扮演郎平更合適呢?
白浪是郎平的女兒,在美國也參加了加利福尼亞的少年隊,而且也是斯坦福排球隊的主攻手,一點不輸郎平當年的風採。
正中間是白浪
在電影中,白浪扮演青年郎平,從體能訓練到上場打球,再到世界盃大挫日本,這一系列的專業動作都並非是普通演員能夠完成的。
21世紀以後,郎平(鞏俐 飾)回到中國做排球主教練,她選拔的一批青年球員都是真正的排球運動員。
飾演魏秋月的姚迪曾入選天津女排二隊,後來逐漸成為了國家隊的主力二傳。
張常寧本色出演,她原本是練習沙排的,後來被選入國家隊,成為了主攻選手。
朱婷、丁霞、惠若琪、劉曉彤等排球運動員都是本色出演,事實證明,他們的演技並不差,《奪冠》上映第一天,朱婷演技就上了熱搜。
不過,飾演80年代女排運動員的卻有一些是專業的演員,但那幾場戲主要是講郎平的成長,訓練的戲份比較多,真正比賽的賽事鏡頭較少。
第二,電影還是賽事轉播?
為了還原比賽的真實性,陳可辛導演用了許多模仿賽事轉播的鏡頭,模擬排球世界盃和奧運會的現場,運用了許多特寫、推動、旋轉的鏡頭營造賽事的緊張感,而解說詞則賦有幽默性。
這在其他電影中是很少見的,就連多年前張暖忻的《沙鷗》中也很少出現這樣的鏡頭,因為拍攝這種直播鏡頭是非常耗費時間精力的,一次錯誤就要全部重來,否則動作就可能接續不上。
況且,排球運動員畢竟不是專業演員,情緒的調整需要連貫,隨意打斷很可能影響情緒,因此在《奪冠》當中會有很多即興的鏡頭。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既然拍攝的是排球運動員的生涯,自然要有許多比賽的場面,否則就無法稱之為真實。
但整部影片也並非是賽事場面所堆砌而成的,人物關係和矛盾衝突都齊全,既有郎平的個人成長,也有眾人的誤解以及郎平的堅持,還有老球員與90後球員的磨合與衝突,不管怎麼說,《奪冠》是一部標準而優秀的電影作品,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政治正不正確?
觀影后,Miss麻聽到最多的就是謾罵這部電影政治不正確。
說來實在可笑,一部通過了廣電總局審核、彰顯大國力量的電影,怎麼可能政治不正確?這是在質疑廣電總局嗎?
我們真的不應該帶有主觀色彩觀影,而要客觀看待這個問題。
郎平在出國後成為了美國教練,並且帶領美國隊打敗了中國隊,這是電影的開頭,也是電影的高潮,卻也是客觀事實。
後來,郎平要求排球改革,按照她在美國總結的經驗,從世界的眼光改良中國排球的訓練,這是在改革開放思想下和全球化視野下做出的決定,事實證明,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所謂的「快樂排球」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電影中也強調了,如今的中國實在不需要「女排奪冠」來彰顯大國力量和文化實力,我們有太多東西可以證明中國已然成為了一個世界大國。
還有「女排精神」的變化,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但這個電影正是表明了時代變遷,是一部具有時代感、先進性的影片。
80年代,我們講「集體精神」,沒有你和我,只有我們,這是電影裡的臺詞,也是那個年代的思想,因為當時我們需要凝聚力,我們不能輸。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百廢待興,即便我們抗日勝利,但沒有人承認中國,甚至國外仍然虎視眈眈地想要伺機欺辱我們。
排球的戰場是沒有硝煙的戰場,世界盃打敗日本,才能真正在世界抬起頭來。
可是進入了21世紀,多元化的時代,說90後自私實際上是批判,但郎平沒有因此而否定這些新生力量,而是「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將缺點轉化為優點」,利用這批90後的個性,發揮每個人的長處,才能打好每一次的戰役。
看過《奪冠》之後備受鼓舞的恰恰是這種精神,有些人說《奪冠》買「燃哭」的熱搜是不要臉,但Miss麻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感染,尤其每一次國歌響起的時候,那種驕傲和自豪感是任何時刻都無法匹及的。
最後,希望大家看過這篇文章之後能夠更加理解《奪冠》的精神內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