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初心」

2021-01-13 光明日報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資料圖片

周代貴族盛行的「六藝」中就有「書」,其意義包含但是不限於「書法」教育,同時還有「識字」「學文」「書寫」諸多含義。六藝之「藝」,古字寫作「埶」,像一個人雙手持草木,本義為「種植」,強調「基礎」和「根本」的意義顯而易見,故《漢書·藝文志》將《八體六技》之類的文獻歸入「小學」類。應該說,書法因為與文字的天然關聯,它的地位從一開始就是被尊崇的。然而隨著書法作為藝術的特性不斷凸顯,人們對於書法的認識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朱長文在《墨池編》卷一的按語中開宗明義地指出:

古之書者志於義理而體勢存焉。周官教國子以六書者,惟其通於書之義理也。故措筆而知意,見文而察本,豈特點畫模刻而已。自秦滅古制,書學乃缺,刪煩去樸,以趨便易。然猶旨趣略存,至行草興而義理喪矣。鍾、張、羲、獻之徒,以奇筆倡士林,天下獨知有體勢,豈知有源本,惟顏魯公作字得其正為多,雖與《說文》未盡合,蓋不欲大異時俗耳。

「鍾、張、羲、獻」是唐代以前最偉大的書法家,然而在朱長文看來,此四人毋寧說是書法史的「罪人」,朱長文批評「鍾、張、羲、獻」的理由是「以奇筆倡士林,天下獨知有體勢,豈知有源本」,他所強調的「源本」就是「字學」。這無疑是一種「保守主義」的文化立場。

書法首先是寫字,而「字」背後的「義理」必須講求,脫離這一根本無疑應該受到批評。《非草書》批評當時的學草之人「徒善字既不達於政,而拙亦無損於治」,即是著眼於此。漢代以來,有關書法(有時包括繪畫)「壯夫不為」「書為小道」「學問之餘」「玩物喪志」等消極論調不絕於耳,其基本出發點即在於重本輕末、重道輕藝、重實輕華的儒家文化立場。

在朱長文看來,顏真卿對於「鍾、張、羲、獻」的糾偏還不僅僅體現為強調「字學」根本,還在於顏真卿從道德人格方面充實了書法的本質內涵。

朱長文在《續書斷》列出的「神品」三人,分別是顏真卿、張旭、李陽冰,三人皆出自唐代。朱長文貫徹的乃是道德、字學、書藝三個標準。在朱長文看來,「德均則藝勝」,故顏真卿排第一。朱長文認為顏真卿的傑出特立表現為「其發於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楊子云以書為心畫,於魯公信矣」。正是立足於「德義」而言。

張懷瓘《書議》:「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文字論》:「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張懷瓘能從「志」「心」「意」等屬於人的心理層次立論,在肯定書法與文學並列關係的同時,提出「先文而後墨」「從心者為上,從眼者為下」的主張,逐漸建立了「人」—「文」—「書」的主次和從屬的關係。

關於人、文、書的關係,宋人作了進一步的思考。蘇軾的說法最能代表宋人所達到的理論高度:「與可之文,其德之糟粕。與可之詩,其文之毫末。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餘。」蘇軾建立的「德—文—詩—書—畫」的相互隸屬關係正是承接前人的論述而來。歸納起來包括兩個方面,就是「歸本於人」和「先文後墨」。

一部書法史,始終交織著兩種矛盾運動的趨勢:一種似乎是「自甘墮落」,朝著書法「藝術」的道路一路狂奔;另外一種則是「不甘墮落」,在從事書法「藝術」的同時,不斷回頭,從「字」「人」「文」的自我約定中尋找救贖的途徑。以此而論,「鍾、張、羲、獻」是「藝」的代表,顏真卿則發揮了「字」和「人」,蘇軾則將書法背後的「文」推到極致。中國書法成了「作字行文」「先文後墨」「歸本於人」的藝術。

那麼,「藝術」又是什麼呢?

中國古代「藝術」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後漢書·伏湛傳》云:「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李賢注云:「藝謂書、數、射、御,術謂醫、方、卜、筮。」「書」「數」「射」「御」是古時候青少年教育的基礎,包括現在認為的自然科學和體育等方面的內容,同時還有禮樂教化,著眼於立身成人的「為己之學」。而「醫」「方」「卜」「筮」則著眼於社會服務,是「為人之學」,說明「藝」和「術」有明顯不同。但是這種相對的分別在後世被逐漸混淆起來,而統統被稱為「雜藝術類」。魏晉以來,「書」便經常性地與畫、彈琴、射箭、卜筮、算術、醫方等內容雜廁(如《顏氏家訓》就是如此),在排列順序時,書的地位沒有什麼特別,如魏收《魏書·術藝傳》收入天文術數、佔卜、書法、醫藥,書法排在第三。

在這些「雜藝術」當中,「書」因為更多關涉「字」「人」「文」等方面,因而有時會被另眼相看,而被正統史家歸入「經部」「史部」中(如《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直到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仍舊將書法相關的文獻歸入《理學彙編·字學典》,而不入《博物彙編·藝術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藝術類」明確認為「書畫之屬」是「藝事之首」,同時還包括「琴譜之屬」「篆刻之屬」「雜技之屬」。這繼承了《顏氏家訓》將書畫置諸「藝術」之首的做法,同時也可以看出某種隱微的調和心態:一方面,承認書法作為「藝術」的事實;另一方面,考慮到書法與「字」「人」「文」的相關性,特意彰顯其與眾不同。

現在普遍使用的「藝術」一詞,其實受到西方的「art」觀念的影響。「art」在西方語境中,原本指手工藝和科學的「技巧」,後來用於專指「美術」,這種轉變經過日本而傳入中國。「以美為目的」的「藝術」觀念傳入中國後,經過晚清和民國學人的闡釋,結合中國古代固有的「藝術」譜系,從而衍生出一套融匯了古今中西多方面含義的「藝術」觀念。以現代「藝術」的觀念來審視古老的中國書法,便發現其扞格之處非止一端,於是有關書法是不是「藝術」的爭論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停息。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本來不重要,但是當現代「藝術」觀念已經成為某種價值判斷標準的時候,書法受到當代「藝術」話語權的「閹割」便不足為怪了。這種「閹割」主要表現為以「線條」來定義書法、以「造型」來解讀書法、以「美術」來涵蓋書法、以「美學」來研究書法。不得不說,「藝術」是一個籠子,一旦書法人也認同了當代的這一套「藝術」觀念並身體力行之後,傳統書法背後的「字」「人」「文」便被懸置起來,書法在「藝術化」「美術化」「美學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當書法被當作「藝術」之後,有關藝術教育的目的自然成了書法教育的目的,而且人們也注意到了書法與一般藝術的不同之處在於背後「字」「人」「文」的規定,因此「作字如做人」,人品書品、文化修養等話題相對於其他藝術門類得到更加突出的強調。另一方面,從維護「藝術」純潔性和強調技術性的立場出發,也滋生了因為割裂「寫字」與「藝術」、「技術」與「文化」的關係而導致的無謂論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書法教育目的理解的混亂。

在前文所列的「書法是什麼」的敘述中,還隱含著一組重要的議題,就是書法是「形學」還是「心學」,這一問題與「如何學習書法」關涉甚大。

康有為曾將書法的本質概括為「形學」,劉熙載則視為「心學」,可謂各得書法之一端。魏晉以降,書法形成鍾、衛二派,鍾派通過王羲之的傳承而大盛,終成中國書法史的主流,衛派則銷聲匿跡於歷史煙塵之中。箇中原因,即與衛氏書派因為秉持古文傳統而「重形」,終敵不過書法藝術日趨內化、與人文結合而成為「心學」的歷史大潮。書法之成為「心學」,肇於劉漢,成於李唐,標誌事件是柳公權對唐朝皇帝「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的「筆諫」。

宋明理學家發展了唐代柳公權的「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的名論,有意識地建構起書法與人心的對應關係,正式建立起書法的「心學」傳統。宋代程顥曾提出「某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在這裡,書法學習的「目的論」轉化為「方法論」。宋明理學諸子於此發揮甚多,黃庭堅《覺民對問》云:「已若善篆,何自而手與筆俱正?曰:『心正而已。』曰:『然』。」朱熹說:「程子說『吾作字甚敬,只此便是學』,這也可以收放心,非是要字好也。」陳獻章論書法云:「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調吾性,吾所以遊於藝也。」王陽明說:「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為什麼要學習書法」已經與「如何學習書法」聯繫起來。

「只此是學」中的「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此」強調當下性,在念念不斷的當下,不經意之間將養成習慣、學習藝術、傳承文化、錘鍊人格、驗證書道這些書法教育的目的論全部包含其中,這不能不說是關於「為什麼要學習書法」最為高明和確當的表達了。

然而,面對書法的古今之異,「只此是學」的命題似乎不能滿足書法作為藝術教育的時代要求;第二,這一表達也沒有揭示書法作為「寫字」的特殊內涵。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好好寫字」的命題。如果說「只此是學」是把握普遍存在的基本方式,不應該是書法的專擅,「好好寫字」則緊扣當代書法教育的主題,是對「為什麼要學習書法」的個性化表達。

當代書壇的亂象已經為眾人所知,主要表現是文化缺失、精神萎靡、心理浮躁、表裡不一,這不能不讓我們警醒,從而思考書法教育的初衷,通過書法教育,為醫治當代書壇的時代病提供一劑良藥。「好好寫字」或許就是書法教育的初心所在,「好好」說的是心態平常,也指向「敬」和「靜」的精神持守,延續著深厚的「心學」和人文的傳統。「寫字」則是堅持書法教育的底線,「字」既「好」,而所謂藝術的「好」,一切內在和外在的好,自然就在其中了。

(作者:陳志平,系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非遺(中國書法)傳承師——周世君
    現任中國國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新文藝群體書畫家工作委員會委員,世界華人文化交流聯合會會副主席、全國名人書畫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委員、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民族書畫院名譽院長,中華易經學會研究員,中國風水家協會副主席、世界華人聯合會總會主席、北京名家世華書院院長、中國民主促進會全國文化藝術界骨幹會員、卡蘇集團文化藝術顧問、北京金正德書畫院院士,2011年卓越華人。
  • 《中國書法》:張雨
    《遐庵清秘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九)、《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法書篇七》、《故宮書畫館•第五編》、《故宮文物大典(二)法書、碑帖、銘刻》、《故宮博物院藏曆代法書選集》、《故宮書畫館•第五編》、《徐邦達集五•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一》、《劉九庵書畫鑑定文集》、《元代書法》、《中國藝術百科辭典》、《中國書法鑑賞圖典》、《中國書法全集四十五•鮮于樞、張雨卷》、《中國美術全集五十七•書法篆刻編》(
  • 書法傳奇||少年遊 · 中國書法藝術精品展——徐瑋
    為充分展示當代書法藝術創作風貌,不斷活躍網絡書法藝術氛圍,持續推出書法精品和藝術人才,引導廣大書法家和書法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承續中華文脈,努力攀登藝術高峰,更好地堅守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的創作理念,中原書法藝術中心特別聯合知石藝術館、少年遊網絡科技共同策劃組織了「書法傳奇 ·少年遊」——中國書法藝術精品展,以期為廣大書家和眾多書藝、詩詞愛好者提供一個絕佳的展示機會和良好的交流平臺
  • 8歲加入「中書協」,書法叫價6萬!|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中國書法協會
    據北京某媒體報導,一個叫何*龍的孩子,號稱「當代小唐伯虎」,他七歲通過「教育部中國藝術考級中心」的「書法五級」證書。2008年,八歲加入「中國書法協會」(與「中國書法家協會」一字之差),成為「國家級書法團體」中一個年齡最小的會員。
  • 書法傳奇|少年遊 · 中國書法藝術精品展——宋衛東
    書法藝術與詩詞之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能夠展示高品位的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二者歷來關係密切,相互影響、相互激發、相得益彰。通曉書法者,易於領會詩詞之要義,精於詩詞者,亦易會通書之法理。為充分展示當代書法藝術創作風貌,不斷活躍網絡書法藝術氛圍,持續推出書法精品和藝術人才,引導廣大書法家和書法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承續中華文脈,努力攀登藝術高峰,更好地堅守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的創作理念,中原書法藝術中心特別聯合知石藝術館、少年遊網絡科技共同策劃組織了「書法傳奇 ·少年遊」——中國書法藝術精品展,以期為廣大書家和眾多書藝、詩詞愛好者提供一個絕佳的展示機會和良好的交流平臺
  • 中國書法表現功夫美
    中國書法表現功夫美中國書法作為一門比較典型的表現藝術,主要憑藉外部形式直接傳達情感意蘊,因而對形式規律、藝術技巧的掌握程度往往決定著藝術傳達的成敗。所以書法家們對書法功夫極為重視,以至於「功夫」成為相對獨立的審美因素。
  •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隨著書畫藝術的產生和不斷發展,線條的表現力也越來越豐富,而且始終是作為中國書畫的藝術媒介和藝術形式,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藝術。線條的歷史由來已久,它是隨著漢字的發展而不斷進化的。線條經歷代書法家的豐富與創造,成為書法的基礎、書法的靈魂。它如身著薄紗的美女,風情萬種,不可端倪;又如道法高深的仙人,神秘詭異,縱橫八極,獨來獨往。
  • 鞏俐書法致敬中國女排,徐靜蕾書法自成體系,但他的書法堪稱大家
    (自媒體/大米有文化,文/大米)今天電影官微曝光了一組鞏俐為自己主演的電影《奪冠》手寫的書法,助力9月25日即將上映的電影。電影《奪冠》可謂命運多舛,從《中國女排》到《奪冠》的改名風波,再到疫情延期,今天終於可以和大家見面了。
  • 以「大美無言」為主題的中國大書法作品系列展在寧波美術館隆重開幕
    、寧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硬筆書法協會行書委員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草書委員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楷書委員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隸書委員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篆書委員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篆刻委員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刻字委員會、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浙江辦事處工委、寧波市硬筆書法家協會、寧波美術館承辦,同時得到了中硬國培文化發展(北京)有限公司、張華慶大書法藝術館·日本館的大力支持。
  • 中國鐵筆,書法奇才
    享譽日本的趙廣奎書法藝術(文:陳春,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說來奇怪,我與趙廣奎先生素未謀面。他在吉林,我在江蘇,一個地北,一個也可算是天南了。他能在小米粒上刻出精美的書法作品,堪稱「中國一絕」。用顯微鏡觀之,筆劃圓潤,刀法流暢,刀刀走鐵線,整體端莊謹嚴,其作品大放異彩。1990年吉林省電視臺專門為他拍攝了電視專題片《迷石大途》,1993年他成功縮雕了高句麗《好太王碑》問世。1994年他著書《高句麗歷代各王印考》《好太王碑書法藝術研究》《好太王碑臨帖指南》。因此他被戲稱為「能使石頭唱歌,能在石頭上展示芭蕾的書法篆刻家。
  • 中國書法的結體美
    伯遠帖中國書法的結體美中國書法漢字是世界文字林中的一朵奇葩,與其他文字比較而言,具有很強的空間塑造能力和抽象美的基因,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字都是難以與漢字的藝術氣質相抗衡的這是因為中國文字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象形。我們的祖先從原始時代與大自然的搏鬥中,就開始了觀察自然界、表現自然界的文化活動,從生活勞動的需要出發,記錄了形象,創造成文字。漢字的形成就是象倉頡那樣的有智慧的祖先延續發展的結果。
  • 王建明 | 中國書法「秀」
    (王建明作品) 王建明 | 中國書法「秀」文/解智偉與建明兄不熟,早聞他妍媚書風,他的書法有謝安的秀逸之貌,也有二王的精嚴和淡雅。他的書法作品因為「秀色」多次參加官方書協組織的展覽,其中一些書法作品先後在長江日報、武漢青年報、人物雜誌等刊物發表和推薦。
  • 中國當代書法集大成者 著名書法家王天生的書法藝術
    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山西訊(公益記錄者:任紅生)臨近春節,記錄者有幸拜訪了從北京回家鄉探親訪友的書法家王天生,得知他今近日剛榮獲2020國際中國公益「最佳藝術家公益踐行獎」榮譽稱號。記錄者看到,在王天生的書房裡,裝滿書的書架佔了很大的空間。
  • 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榮譽理事丁書良先生硬筆書法作品欣賞
    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第三屆)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教育研究會中職常務理事、山東硬筆書法家協會(第二屆)代主席、威海硬筆書法協會(第一屆、第二屆)主席、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書畫協會名譽主席、威海華夏書畫院院長。後記:我出生於道教聖地九頂鐵槎山下的一個小村莊,山陰之水由此流入大海,故村名「河口」。
  •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今井凌雪與中國書法
    我也曾經聽他當著上千聽眾說「書法的母國是中國」,表現出對中國的無限熱愛。他寫的書法作品,均是中國古代名言警句,所用的書體不是篆隸就是行草,皆是「中國產」。且鑽研竹木簡與帛書,以篆隸作帛書體,即使在中國能與其匹敵者也十分罕見,甚至中國書法界亦有取法今井先生書風者。這又使我們對他有了更親近的感覺。
  • 中國網絡書法聯盟會員:張永祥書法作品欣賞
    張永祥,1997年10月出生,漢族,甘肅通渭人,中共黨員,國家公職人員,退役軍人,現為中國網絡書法聯盟會員,中國品牌影響力青年書法家、甘肅省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書教甘肅青少年書畫院會員,長河文化網、長河詩刊籤約作家,籤約攝影師,曾任高校書畫協會副會長。
  • 扎西頓珠:綻放藏文書法的魅力
    今年7歲的扎西次仁和他的3個同學、2個西藏大學的研究生盤地端坐,左手握木製藏文書寫板,右手持竹筆,一起認真練習尼赤派書法。給他們授課的老師是西藏自治區知名的書法家扎西頓珠,系尼赤派書法傳承人之一,平時利用閒暇時間在家免費教授書法。
  • 《中國產經》特別報導 |汲故納新 灑脫飄逸 ——金思宇先生書法藝術賞析
    從而確立了他自己的書法品格。他曾被聘為中國當代名家畫院顧問、國際中國書畫家交流促進會顧問、世界實業家藝術家聯合會高級顧問、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國家廣電總局美術家協會會員、世界名家書畫院特聘書法家,國家一級書法師,名人書法家、國禮藝術家。金思宇詩書兼優,熱心公益,樂善好施。
  • 甲骨文書法,中國最早的書法之美!
    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比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更值得寶貴的?中國文化使人民喜愛現實世界,愛護備至,卻又不致陷於現實得不近情理!
  • 中國書法藝術有哪些分類?
    據近代考證,一般認為中國的漢字起源於距今5000年左右的中國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時期」,先人將其當作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因此產生了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書法。實際上,書體、字體以及書法字體,都指傳統書寫字體、字形的不同形式、區別。傳統意義上,書法體有5種形式,包括行書體、草書體、隸書體、篆書體和楷書體。中國書法歷史悠久,經過3000年的積累與創造,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書法俞發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