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電影的人都不陌生王家衛這個名字,王家衛導演的具有藝術色彩的電影曾是港片中的一股清流,人物含蓄,但整個影片所傳達的內容又很前衛。
王家衛的鏡頭運用至今都是被學習的經典,在《花樣年華》中體現頗多,一個旗袍在張曼玉身上和王家衛的鏡頭下,含蓄又端莊典雅,看完會讓人忍不住去買一件旗袍。
《花樣年華》無疑是浪漫的,是一部百看而不厭的電影,無論是裡面的配樂還是鏡頭的運用,又或是梁朝偉和張曼玉,都值得人回味。
影片裡人物沒有完整的名字,所有的人名字都以姓開頭,比如周先生,陳先生,周太太,陳太太,顧太太等,女人被冠以夫姓,男人以先生尊稱。
一開始,陳太太(張曼玉飾)和周先生(梁朝偉飾)都不約而同搬到了這個房子裡,連搬家的日期都在一起,搬家那天由於共同搬家又空間狹小,搬家工人將許多東西都搬錯了房間,這也意味著陳太太和周先生日後會有很多的交集。
劇中的主角便是陳太太和周先生,劇中兩個人均未出現完整名字,這兩個人物的完整名字是蘇麗珍(陳太太)、周慕雲(周先生)
鏡頭語言的魅力
王家衛的電影總是充滿藝術色彩,得益於鏡頭的運用,在《花樣年華》裡會經常出現固定鏡頭,但拍的卻是另外一天的情形。比如陳太太下樓買面,鏡頭跟隨陳太太到一個路燈下,接著周先生從鏡頭的另一端走向路燈,接著走去賣面的地方,這就說明了陳太太和周先生經常路過同一段路,也在為後續兩個人有更多的交集作準備。
影片中多次出現一個鏡頭,裡面的畫面前一秒還是當天發生的事情,下一秒卻已經是另外一天發生的事情,往往讓看的人不知所措,會對劇情有不解之處。
在王家衛的這部電影裡,時間流逝的感知物是旗袍,張曼玉的旗袍代表了時間的流逝,每換一次旗袍就意味著已經是另外一天的故事了,觀眾抓住這一點就可以感知到影片中的時間流動,也會對劇情更容易了解。
在人物對話中,該部影片的運用也是與其他影片不同。一般情況下,人物對話的時候,鏡頭採用正反打的手法,誰說話就將鏡頭對準誰,但在《花樣年華》裡,更多的是出現鏡頭聚焦於陳太太和周先生身上。
比如,周先生去給電飯鍋的錢,開門的是陳先生,一整段對話中鏡頭都在周先生身上,陳先生的身影都未出現。另一個例子就是陳太太去敲周先生的門,開門的是周太太,她倆一整段對話鏡頭都聚焦在陳太太身上。這種影像的處理讓觀眾的視野牢牢鎖在兩位主角身上,也就是陳太太和周先生。
道德感的束縛,兩個人終究還是散了
這部電影在影片開始便暗藏著許多出軌的細節,陳太太(張曼玉飾演)公司的老闆要跟情人吃飯,陳太太作為秘書,也要幫老闆瞞著老闆娘。
陳先生從日本回來帶回了電飯鍋,周先生(梁朝偉飾)託陳太太幫忙,也想讓陳先生幫忙帶電飯鍋,可周先生去給錢時,陳先生卻說「你太太已經給我了。」之後又說「你太太在酒店工作挺辛苦的。」這兩句臺詞已經明示陳先生和周太太有交集,這兩個人物在劇中均沒有出現正臉,只有背影和聲音,影像將其符號化,兩個人的形象削弱,重點在於蘇麗珍和周慕雲。
周太太打電話給周先生說自己晚上加班,要很晚回去,周先生去到周太太上班的地方發現太太早已下班,太太出軌的種子埋在了周先生心裡,後來阿炳也告訴周先生看見周太太和一個男人在一起。
陳太太聽到隔壁有聲音,去隔壁敲門,周太太開門,幾句簡單的臺詞就表明了當時房東不在,屋裡就她一個人,可周太太出乎意料地早回家也令人懷疑,等陳太太走後,周太太在房間裡說了一句「你老婆」,想必是屋內的人問誰敲門。
影片在這時候交代出周太太出軌,且出軌的對象是陳太太的老公。
後來陳太太和周先生經常在麵攤上偶遇到,聊天后得知對方的另一半不在家,而且不在家的時間相同,影片在這裡也暗示了陳先生和周太太在一起了。
周先生約陳太太喝咖啡,兩個人說開了自己的伴侶出軌對方的伴侶的事情,窗戶紙的捅破也在為他們兩個人的感情作鋪墊。
在之後的日子裡,陳太太和周先生不斷重複上演著伴侶出軌的場景,他們想弄明白對方到底是怎麼和別人在一起的,出軌的對象口味是什麼。說白了,兩個人還是不甘心,不甘心出軌對象比自己好在哪裡,或者說想知道伴侶喜歡什麼樣的人。
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角色扮演中,兩個人越走越近,開始共同寫小說,逐漸對彼此開始動情了。
周先生和陳太太的感情是埋藏在心裡的,但兩個人是對彼此有曖昧的。陳太太知道周先生生病想喝芝麻糊,就做了一大鍋給大家吃,周先生說「我以為我不會和他們一樣,沒想到我會,我知道你不會離開你先生的,所以我要走開一點。」
最後的結局也是兩個人由於道德原因並未走在一起。
《花樣年華》這是一部耐人尋味的電影,距離上映雖已過去20年,但至今仍然是經典,影像的處理方式在今天看來仍是值得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