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草》浮草和無腳鳥
與阿飛正傳比較起來,浮草顯得更為滄桑.同樣是兩個沒有根的男人,阿飛死在導演的刻意安排下,放大了一個浪蕩兒的視覺悲劇.但我認為浮草的結局,才是最讓人回味的人生歷練. 本沒有將兩部片子放在一起比較過,也比較不來,一部是香港文藝導演的意淫之作,一部是日本一代大師的人生之談,且背景都是大相逕庭,但卻在看完《浮草》後忽然想起阿,看到阿飛想起駒十郎。
-
《浮草》浮草 Floating Weeds, 1959
從這方面看,《浮草》顯然也是這樣;然而它在小津的所有作品中卻也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這部電影是小津唯一的一部翻拍,且翻拍的還是己作「喜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浮草物語》。由黑白到彩色,由默片到有聲,導演是否能夠妥善處理這種轉換之中的種種問題?
-
《浮草》瞎聊
浮草的意思首先浮這個字有點浮世繪那是肯定,包括浮世繪這樣那樣的內容,可能從價值來說還是碗啊,蓆子啊什麼的。所以浮草這部電影的顏色方面,不去在乎的話,也說不過去,畢竟大家都對小津安二郎這人那有著各自喜歡他的理由,而且喜歡到什麼樣的地步啊,這樣說,普通的影迷都知道這位老導演喜歡什麼呢?喝酒。
-
《浮草》浮草——太陽底下已無恆久
可能是因為導演本身的跟母親生活的經歷,他的電影多數以家庭為題材,在靜靜的敘述中,故事在最後的家庭衝突中走向高潮。子女在他的電影中的主題就是逃離,《浮草》中子吉一直在準備考大學,沒有考慮到獨自撫養自己長大的母親少了自己的陪伴會怎樣;對懷疑是親生父親的叔叔的戲劇,也是俯視和嘲笑的態度;與女演員一見鍾情的愛情,毫不意外地走向私奔,而且任性地要求母親對愛人的接受。
-
《浮草》小談
小津的電影看全不太容易,也沒那麼個必要,這裡只談剛剛重溫過的《浮草》。小津自己說過,他的電影體現的應該是「物哀和人情的孤寂」,到底什麼是物哀,說法不一,大家可意會。 有趣的是,小津一輩子沒結婚,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對人間俗情的觀察、體悟和呈現,並始終堅守自己的審美趣味和鏡頭風格。
-
FIFF4丨DAY2《浮草》痴男怨女,生如浮草,隨風飄蕩
第4屆#法羅島電影節#無人知曉單元第2個放映日為大家帶來《浮草》,下面為大家帶來場刊團的評價了!>Lin819:生如浮草開頭讓我以為這個故事又雙叒叕是人物群像,幸好後來馬上集中到幾個主要人物的身上來。但是劇情的節奏實在太快,外加讓人無力吐槽的狗血故事,實在無法讓人喜歡。但是,電影的可取之處真的不少:滿屏的大和風格,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電影中真正的日本味道。雖然演員的表演還是不免過於外放之嫌,但放在這個故事的大框架裡,還是可以理解的。
-
《浮草》漂泊有情的浮草,哀而不傷的敘述。
而《浮草》這部電影,卻將鏡頭轉向流浪於鄉下小鎮演出的流動戲班,這些藝人居無定所,游離於日本社會的主流規範之外,老百姓喜歡他們表演,但這並不妨礙對他們的歧視。這部電影情節簡單,經常用簡單的對話和幾個動作帶出很多的背景。戲班班主穿戴整齊,說是去拜借戲團恩主,去的卻是一家小酒館,而見老闆娘兒子的興奮表現,讓人不由懷疑他真是只是這個孩子的叔叔嗎?
-
《浮草》浮草:流浪中的孤獨和溫情
實在怨不得我喜歡《浮草》,連小津都情不禁地對這部戲憐愛有加,以至於他會在相隔二十多年後又重拍這部電影。我先看的是五九年彩色有聲的《浮草》,出於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又看了三四年黑白無聲的《浮草物語》。小津的兩次拍攝幾乎一點都沒有更改電影的故事,人物和事情都完全一樣,但兩部電影的差別是巨大的,從它們的對比也可以看出後期的小津相對於早期的小津是多麼地完美。
-
《浮草》:人生如寄 悲涼無限
《浮草》是小津的第三部彩色片。這部攝於一九五九年的作品,是小津為踐履自己與已過世三年的大映名導(其時在大映任要職)溝口健二的當年諾言而拍的,因此不但演員幾乎全是大映人馬,掌鏡的也是溝口健二戰後作品的御用攝影師宮川一夫。宮川一夫對彩色攝影造詣,使小津獲益良多,因此《浮草》營釀出較其前作《彼岸花》和《早安》更濃麗明媚奔放灑脫的影像,而他對紅色的喜愛仍然在此部作品中保留了下來。
-
《浮草》浮生若草
作為繼《彼岸花》和《早安》後的第三部彩色電影,小津在《浮草》中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轉變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對黑白默片作品《浮草物語》的重新理解;更重要的一方面在於攝影師宮川一夫在彩色攝影上的極高造詣。
-
《浮草》生如浮草
比起早前的作品,小津安二郎的《浮草》可謂驚喜連連。1、戲劇衝突較以往更為強烈和外化;2、竟然出現了數次接吻的鏡頭;(這個當真不容易)3、對色彩的運用堪稱大師級別;(之前都是黑白電影,拍彩色電影竟然駕輕就熟、手到擒來)雖然有諸多的「變化」,但《浮草》依舊有著小津一貫的「不變」,那就是對小人物喜怒哀樂的關注。
-
《浮草物語》等反映的"家庭"及人性觀念的演變歷程
他的作品中,那些故事人物形象幾乎都有在酒館中混過日子的描述。他通過這種情節的描寫,宣洩著社會帶給人們的壓力。>1、電影《浮草物語》小津安二郎的一部重要作品,上映後引起了轟動。2、在《浮草物語》中,描寫了故事人物喜八,作為一個父親,在家庭中背負起極為沉重的枷鎖,那就是&34;。喜八在影片中,努力要當好一個父親,他盡力擠出閒暇時間,同他兒子們一起遊玩,在同孩子位一起玩耍的時間裡,他總是十分的快樂,享受著喜悅時光。而他的孩子們卻認為他們的父親陪伴的時間太短,因此用&34;來稱呼他。
-
《浮草》再看浮草
浮草。今日重看,這是小津的第三部彩色片,也是,我個人認為在色彩上最成熟的一部彩色片;比如在劇場後臺中的幾段戲,他已經不再追求人物動作的完全一致或同步,但是色彩繁多,不煩亂,人物動作起落亦非常和諧。多年前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覺得人生悲涼如寄,今日再看卻看出小津的樂觀。 戲班老闆流浪一生,最後本錢被偷,戲班解散,自己背著包袱來找兒子和妻子,兒子拒絕認爹,將其趕走。
-
《浮草》一首男人的悲歌——關於劇中團長的多角度分析
在很多人看來,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多數講述了「屋簷下一家人」的故事,比如《麥秋》,是個父母兄長「催婚」的故事。比如《晚春》,是個父女相依為命的故事。再比如《東京物語》,雖然其拍攝場景並不完全在同一個屋簷下,但片中一對老夫妻與幾個孩子間的種種,顯然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家庭故事。
-
浮草小學2019年慶祝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
我在這裡還有充滿期待的是,希望有一天,浮草小學能給大家感受到的是滿滿的的校園文化和教育上必須有的硬體與軟體。也希望浮草小學給孩子們最美好的童年,給孩子們的人生最堅實的起步。如果,浮草小學與大家心中的理想學校還有些遠。但願我們不要丟掉美麗的夢想,反而更自信,更有底氣地相信我們浮草小學辦成一所「小而強,小而優」的標準化學校越來越近了。
-
《浮草》從高處看我們就像風中的草
我看了羅傑羅伯特的影評,竟然還有點感動,浮草在日語裡代表的是巡遊藝人的意思,竟然在中文裡面這麼文藝的感覺,看完電影就覺得故事中劇團的團長,他的情婦,米酒店的老闆娘以及他的兒子,都像是我們理解的風中的草,那種命運間的不定性,以及時過境遷的滄桑,看第一遍的時候最欣賞小淨安二郎的攝像機的擺位,基本沒有運動,橫搖,推拉,有一種安安靜靜的感覺,其中有一場在雨天團長和情婦的爭吵的戲格外好,大家都地在爭吵但卻都沒有跨過街道
-
《網絡謎蹤》:推理故事和情感故事的新講法
《網絡謎蹤》的故事由一宗失蹤案引發。亞裔工程師大衛·金(約翰·趙飾演)一直引以為傲的16歲女兒瑪戈特(米切爾·拉飾演)突然失蹤。前來調查此案的羅斯瑪麗探員(黛博拉·梅辛飾演)懷疑瑪戈特不過是離家出走。然而大衛·金認為這一結論並不成立,並獨自展開調查。
-
《浮草》:平常不平常
浮草問世,距今已經50多年了。可是今天來看,依然可以看到津津有味,這自然是大師的功力所在。誇張的戲劇化的情節自然可以帶觀眾入戲,卻也是一種脅迫吧,而小津的電影,悠長淡遠,給人多一點思考的餘味。劇團來到海島,之前便有當地人的反響鋪墊。之後,又有劇團演員散發廣告時與當地人的接觸。比起要講述一個故事的使命來說,感覺小津對於人們對此事的反應更感興趣。
-
《浮草》愜意還是窮湊合
浮草,不安定的感覺。可能在外的人更能體會。從大學開始就在外面上學,印象中集中地大量的看電影應該是高中時候的事了。那個時候就很喜歡看日本電影。所謂大師的電影看過一些,所謂難以望其項背的電影看過一些。不只是理解能力有限還是欣賞能力有限,一直沒看出來怎麼就那麼牛逼。出於對大師的失望,小津這塊一直沒看過。就記得那時候挺喜歡巖井俊二,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安靜的鏡頭,看得我心裡還是挺舒服的。
-
《浮草》生如強風 人若浮草
此片亦沒有逃離家庭的範圍,但相較其他作品以傳統的城市核家庭,父女為視角展開不同,此片從父子,雙親,小三,劇團的多角度展開向觀眾講述一場一群人的關於生活與人生的悲喜故事。 五十年代的日本某海濱城市,因前來巡迴演出的歌舞伎劇團的到來而打破夏日的寧靜。劇團的團長是此片的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