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草》另一種講法的故事~

2020-10-20 李綦周
我看的電影不多,很喜歡小津的《浮草》,對於《浮草》的觀感,淺評如下:

一、哀而不傷
    「哀而不傷」,是《論語·八佾》中孔子對《關雎》的評語,《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反觀《活著》 (1994)和《霸王別姬》 (1993)一類的電影,卻很難讓人想到很多很多年前的評語,我看的中國電影很少,從清早到地鐵電梯坐到辦公室位置上,只想起《小城之春》 (1948),費穆趕在紅色曙光照滿地之前拍出了詩化般的電影。

二、現代感
   「爺很爺們,爺是北京人。」如果以現在很多人用「爺們」「不爺們」來界定是不是純正的北京人標準,無異於從眼下電視上播放的絕大多數國產連續劇中尋找時下生活的「現代感」。
   我只喜歡從老舍的小說和曹禺的《北京人》當中來尋找北京人和現代感,還有那些不鹹不淡的講述80年代的紀錄片和公交車胡同裡弄的置身中找尋逼人的存在感。有人講北京顏色灰土有村落文明,那麼現在在全市最核心地帶故宮景山那片兒的胡同還依然如是,而且未來也很難拆掉。
   至於三四十年代歌舞伎團在日本小鎮演出的彼時現代感,歌舞伎演員的生活風貌,《浮草》淡淡幾筆,足可以容人一窺半境。
    
三、生活化 1
   回到《活著》 (1994)和《霸王別姬》 (1993),總逃離不了時政的影子,最近63年的生活,使得近乎所有人的生活都「時政化」,放到電影當中,產生的所謂傑作也是如此。很多人口中說著不喜目下時政云云,心中喜歡的可能還是緊貼時政產生一些悖於生活化異化了的影像片段。
   就是到了2000年以後,張導演還拍出了更有「時政化」色彩的《山楂樹之戀》,陳導演則想續弦《霸王別姬》而毀節於《梅蘭芳》,所幸的是二位還可以拍很長時間,說不定可以以比肩《秋刀魚之味》的作品收山,希望如此。
   從生活化來看,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是從今回溯63年之間的重要作品,對於時政不喜的王小波在於輕視時政的苦難,對我來說,我喜歡《黃金時代》要比異化的被時政壓得不好喘氣的同時控訴時政的作品多很多。

四、生活化 2
     回到《小武》 (1997)和阿飛正傳 (1990),時政化以後的「阿飛化」,賈樟柯明顯比王家衛要更加意圖明顯,一個沒有腳的鳥兒阿飛,放蕩不羈,戀人三兩。同樣味道的「哀而且傷」,哀和傷俱全。也許年輕的時候就應該要大鳴大放,因為侯孝賢也拍出了《風櫃來的人》,蔡明亮則是《青少年哪吒》。
   觀眾年輕時候的生活一般都也有些「阿飛」的影子,「阿飛」電影結尾也照出導演年輕的影子,以至於勾起來了觀眾過往和不良少年逃課在廁所抽菸在錄像廳看AV片子的往事,另外加上一段兩情相悅月高風黑又大概有些強吻姑娘成分的戀愛。
   導演以一個「哀而且傷」的結尾,觀眾在感動餘味不絕之餘打算點擊看過此片子,豆瓣也恰如其分的彈窗希望打分,觀眾自然手順了「 ★★★★★」。有已婚的觀眾點評完畢或還能顯出讓糟糠的妻子和調皮的兒子也能覺察出的一絲滄海桑田的表情,觀眾在電腦關閉以後的愛撫也一定更加溫柔的神經敏感。
   觀眾長覺醒來的第二天工作日卻一如反常的比平時更加生活化,安靜平寧,聽到呼吸的細細聲音,如《浮草》影像末尾劇團團長在火車上與妻子排座,各自扮演生活角色。

五、畫面感
   有人批評小津的電影的電影太過形式化,就好像上面存在的「時政化」和「阿飛化」。
   小津年輕的時候喜歡畫畫,黑澤明年輕的時候也喜歡畫畫,是不是喜歡畫畫的導演拍出來的片子才更有畫面感?還是說小津年輕時候畫的靜物一定比黑澤明的好看?也許黑澤明本來就不畫靜物,他更擅長大歷史的畫面感。
   如果說喜歡畫畫的導演都能有機會拍出類似小津令人動容的靜美構圖,那麼第七第八代的中國導演多讀些古典文學,宋詞唐詩漢賦,也很有機會拍出如《小城之春》 (1948)那樣的詩化構圖。

六、故事性
   關於故事性,臺灣導演魏德勝說過導演最重要的是放下身段去好好地講故事,侯孝賢說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身段,沒必要放下,也放不下。而蔡明亮早就振振有聲:我的電影是不講故事的!
   這說明故事性在臺灣導演當中很多年前就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回首再看看大陸目下電影市場GDP的高增長之熱,一大串一大串的導演振振有聲地說自己的電影講了一個多麼棒的故事,愛情啦,傷感啦,青春啦,人性啦,爺們啦,只是冷不防冒出一個一切為之為核心的不明表演為何的女主角,彼女原來系此片重要投資商倚重的香閨女郎。
   故事性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在小津黑澤成瀨溝口的風華時代,日本電影還沒有捲入新浪潮時期,電視對於電影的殺傷力也才剛剛開始不夠厲害。此時率先新浪潮的法國人特呂弗和戈達爾拍出了《四百擊》 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和《精疲力盡》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小津一眾只傾力於場景的建築、敘事方式的構建、鏡頭的朝向和演員場工的繼續磨合,在現代感、生活化、畫面感的美學基礎上繼續故事性,一種讓我在電腦前無法不感到緊張的故事性,如同看菲斯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一般,故事的發展和結尾很重要,眼睛無法從情節移開。如何的契合生活常理,如何體貼主角配角的人生履歷,如何顯露導演的人生意味,都在故事發展中含蓄地曝開來,使人暗暗嘆服,咀嚼反覆,思索多益。而電影更不比小說,簡短力道足,就是不睡覺也大多只差半小時,也可以說電影的故事性比小說有短時間的衝擊力。
   我看過的此類故事性電影在《浮草》以外,還有《祇園姊妹》 (1936),《女人步上樓梯時》 (1960),切腹 (1962),《秋刀魚之味》 (1962),《亂雲》 (1967)和後期的《細雪》 (1983),亂 (1985)。

七、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
   如果粗略的把近一百年的藝術分為不準確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小津的電影大都可以屬於現代主義的故事性範疇,雖然他的畫面性和抽象意味也有強烈的後現代感,但是比起來後期日本電影新浪潮時期的導演以及諸如安東尼奧尼、蔡明亮或者更加先鋒的戈達爾,小津的電影主題和故事自然是列位於有些古董味道的經典行列。
   新浪潮時期的大島渚導演就認為小津的電影過時了,這與貝聿銘的建築同樣被戴著後現代主義帽子的建築家視為過時,日本人變得太后現代了,無論是村上對於傳統日本文學的摒棄還是日本建築師的後現代意味,最終使得貝聿銘在日本建造了近乎「日本化」古老傳統的美秀博物館,日本建築師集體不發聲,既不批評也不聲討。
   也許是因為日本人無論在建築還是文學,電影方面,都把現代性做到某種極致,例如川端康成和谷崎潤一郎,電影方面的小津風華時期,所以變得義無反顧的後現代性追求。
   而貝聿銘或許由於有著太長歷史傳承背景的中國,很難在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找到一個明確偏向,如李安一般,謹慎全力以赴的走在東西方文化,現代和後現代的索道中,兩畔風格綺美,自是其他人不好欣賞的。
   直到新浪潮導演大島渚晚年致力研究小津,後生侯孝賢更是把小津視為圭臬,拍出了《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和《悲情城市》,後來還有一部《咖啡時光》專門向小津致敬。
   想到上個禮拜天傍晚和朋友在西單廣場看唯一地理上比較容易接近的貝聿銘作品《中銀總部大樓》,暖色調的外牆和堅實透明的玻璃,使人和平。
   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的區分可能沒有必要,貝聿銘說「如果你對人類情感的歷史進行思考,你會注意到,最為碩果纍纍的想像力的發展總是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相互對立的思想或情感方式碰到一起時發生。這些思想或情感方式也許紮根於彼此非常對立的文化土壤中,但如果它們真的能碰到一起......那麼,一種出人意料的含義豐富的關係就會出現。」
   對於電影,這樣的一種出人意料含義豐富的關係可能包括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相互對立的思想或情感方式碰到一起發生的如愛情主題一般永恆的物哀生命觀感。

八、物哀
   以我看過小津的電影,還不到其生平所拍電影的五分之一,《浮草》翻拍自小津自己的作品《浮草物語》(1934),是在嫁女主題以外的電影。嫁女、工薪族、餐聚、退休、和歌、和服、榻榻米、茶道、歌舞伎、能劇和偶爾談談戰前戰後,是小津電影的幾個常見的元素。
   彌散在這些元素中間,是更為恆久寂寞的生命觀感,生命本身就逃避不去,感情虛無,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消弭不見,人與人也實難交流,在日本人身上,就顯得愈加物哀一些,據說小津就曾發出電影對他來說的味道——「不過是披著草包,站在橋下拉客的妓女」,殘忍又柔美,電影觀眾是可以交流的嗎?恐怕小津在《浮草》中給了一部分答案,當團長鬆懈了,小津酒醉了,他想只要迎合觀眾喜歡的取向就好,而不是固定在電影導演和歌舞伎劇團團長的審美取向。
   這是一個也能發出和安東尼奧尼的「生命,對於我,就是拍電影」一樣語錄的小津,另一個極致的小津,或者就如其死後墓碑單刻了一字「無」。

九、哀而不傷
   我所喜歡的人,大多誠如《浮草》電影的歌舞伎劇團團長,團長背後隱默的小津導演,面向以後的境遇,在熟知了一部分事物後還是倔強如前,搭上火車,繼續前行,全力以赴,有著極強生命力的哀而不傷,更重要的是,以後必然也有時候能把哀字抹淡一些,多一點樂的意思。

- - - - - -

   上面的評論免不了「樂而且淫」,但《浮草》是永久的。

相關焦點

  • 《浮草》浮草和無腳鳥
    與阿飛正傳比較起來,浮草顯得更為滄桑.同樣是兩個沒有根的男人,阿飛死在導演的刻意安排下,放大了一個浪蕩兒的視覺悲劇.但我認為浮草的結局,才是最讓人回味的人生歷練.   本沒有將兩部片子放在一起比較過,也比較不來,一部是香港文藝導演的意淫之作,一部是日本一代大師的人生之談,且背景都是大相逕庭,但卻在看完《浮草》後忽然想起阿,看到阿飛想起駒十郎。
  • 《浮草》浮草 Floating Weeds, 1959
    從這方面看,《浮草》顯然也是這樣;然而它在小津的所有作品中卻也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這部電影是小津唯一的一部翻拍,且翻拍的還是己作「喜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浮草物語》。由黑白到彩色,由默片到有聲,導演是否能夠妥善處理這種轉換之中的種種問題?
  • 《浮草》瞎聊
    浮草的意思首先浮這個字有點浮世繪那是肯定,包括浮世繪這樣那樣的內容,可能從價值來說還是碗啊,蓆子啊什麼的。所以浮草這部電影的顏色方面,不去在乎的話,也說不過去,畢竟大家都對小津安二郎這人那有著各自喜歡他的理由,而且喜歡到什麼樣的地步啊,這樣說,普通的影迷都知道這位老導演喜歡什麼呢?喝酒。
  • 《浮草》浮草——太陽底下已無恆久
    可能是因為導演本身的跟母親生活的經歷,他的電影多數以家庭為題材,在靜靜的敘述中,故事在最後的家庭衝突中走向高潮。子女在他的電影中的主題就是逃離,《浮草》中子吉一直在準備考大學,沒有考慮到獨自撫養自己長大的母親少了自己的陪伴會怎樣;對懷疑是親生父親的叔叔的戲劇,也是俯視和嘲笑的態度;與女演員一見鍾情的愛情,毫不意外地走向私奔,而且任性地要求母親對愛人的接受。
  • 《浮草》小談
    小津的電影看全不太容易,也沒那麼個必要,這裡只談剛剛重溫過的《浮草》。小津自己說過,他的電影體現的應該是「物哀和人情的孤寂」,到底什麼是物哀,說法不一,大家可意會。 有趣的是,小津一輩子沒結婚,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對人間俗情的觀察、體悟和呈現,並始終堅守自己的審美趣味和鏡頭風格。
  • FIFF4丨DAY2《浮草》痴男怨女,生如浮草,隨風飄蕩
    第4屆#法羅島電影節#無人知曉單元第2個放映日為大家帶來《浮草》,下面為大家帶來場刊團的評價了!>Lin819:生如浮草開頭讓我以為這個故事又雙叒叕是人物群像,幸好後來馬上集中到幾個主要人物的身上來。但是劇情的節奏實在太快,外加讓人無力吐槽的狗血故事,實在無法讓人喜歡。但是,電影的可取之處真的不少:滿屏的大和風格,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電影中真正的日本味道。雖然演員的表演還是不免過於外放之嫌,但放在這個故事的大框架裡,還是可以理解的。
  • 《浮草》漂泊有情的浮草,哀而不傷的敘述。
    而《浮草》這部電影,卻將鏡頭轉向流浪於鄉下小鎮演出的流動戲班,這些藝人居無定所,游離於日本社會的主流規範之外,老百姓喜歡他們表演,但這並不妨礙對他們的歧視。這部電影情節簡單,經常用簡單的對話和幾個動作帶出很多的背景。戲班班主穿戴整齊,說是去拜借戲團恩主,去的卻是一家小酒館,而見老闆娘兒子的興奮表現,讓人不由懷疑他真是只是這個孩子的叔叔嗎?
  • 《浮草》浮草:流浪中的孤獨和溫情
        實在怨不得我喜歡《浮草》,連小津都情不禁地對這部戲憐愛有加,以至於他會在相隔二十多年後又重拍這部電影。我先看的是五九年彩色有聲的《浮草》,出於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又看了三四年黑白無聲的《浮草物語》。小津的兩次拍攝幾乎一點都沒有更改電影的故事,人物和事情都完全一樣,但兩部電影的差別是巨大的,從它們的對比也可以看出後期的小津相對於早期的小津是多麼地完美。
  • 《浮草》:人生如寄 悲涼無限
     《浮草》是小津的第三部彩色片。這部攝於一九五九年的作品,是小津為踐履自己與已過世三年的大映名導(其時在大映任要職)溝口健二的當年諾言而拍的,因此不但演員幾乎全是大映人馬,掌鏡的也是溝口健二戰後作品的御用攝影師宮川一夫。宮川一夫對彩色攝影造詣,使小津獲益良多,因此《浮草》營釀出較其前作《彼岸花》和《早安》更濃麗明媚奔放灑脫的影像,而他對紅色的喜愛仍然在此部作品中保留了下來。
  • 《浮草》浮生若草
          作為繼《彼岸花》和《早安》後的第三部彩色電影,小津在《浮草》中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轉變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對黑白默片作品《浮草物語》的重新理解;更重要的一方面在於攝影師宮川一夫在彩色攝影上的極高造詣。
  • 《浮草》生如浮草
    比起早前的作品,小津安二郎的《浮草》可謂驚喜連連。1、戲劇衝突較以往更為強烈和外化;2、竟然出現了數次接吻的鏡頭;(這個當真不容易)3、對色彩的運用堪稱大師級別;(之前都是黑白電影,拍彩色電影竟然駕輕就熟、手到擒來)雖然有諸多的「變化」,但《浮草》依舊有著小津一貫的「不變」,那就是對小人物喜怒哀樂的關注。
  • 《浮草物語》等反映的"家庭"及人性觀念的演變歷程
    他的作品中,那些故事人物形象幾乎都有在酒館中混過日子的描述。他通過這種情節的描寫,宣洩著社會帶給人們的壓力。>1、電影《浮草物語》小津安二郎的一部重要作品,上映後引起了轟動。2、在《浮草物語》中,描寫了故事人物喜八,作為一個父親,在家庭中背負起極為沉重的枷鎖,那就是&34;。喜八在影片中,努力要當好一個父親,他盡力擠出閒暇時間,同他兒子們一起遊玩,在同孩子位一起玩耍的時間裡,他總是十分的快樂,享受著喜悅時光。而他的孩子們卻認為他們的父親陪伴的時間太短,因此用&34;來稱呼他。
  • 《浮草》再看浮草
    浮草。今日重看,這是小津的第三部彩色片,也是,我個人認為在色彩上最成熟的一部彩色片;比如在劇場後臺中的幾段戲,他已經不再追求人物動作的完全一致或同步,但是色彩繁多,不煩亂,人物動作起落亦非常和諧。多年前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覺得人生悲涼如寄,今日再看卻看出小津的樂觀。 戲班老闆流浪一生,最後本錢被偷,戲班解散,自己背著包袱來找兒子和妻子,兒子拒絕認爹,將其趕走。
  • 《浮草》一首男人的悲歌——關於劇中團長的多角度分析
    在很多人看來,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多數講述了「屋簷下一家人」的故事,比如《麥秋》,是個父母兄長「催婚」的故事。比如《晚春》,是個父女相依為命的故事。再比如《東京物語》,雖然其拍攝場景並不完全在同一個屋簷下,但片中一對老夫妻與幾個孩子間的種種,顯然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家庭故事。
  • 浮草小學2019年慶祝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
    我在這裡還有充滿期待的是,希望有一天,浮草小學能給大家感受到的是滿滿的的校園文化和教育上必須有的硬體與軟體。也希望浮草小學給孩子們最美好的童年,給孩子們的人生最堅實的起步。如果,浮草小學與大家心中的理想學校還有些遠。但願我們不要丟掉美麗的夢想,反而更自信,更有底氣地相信我們浮草小學辦成一所「小而強,小而優」的標準化學校越來越近了。
  • 《浮草》從高處看我們就像風中的草
    我看了羅傑羅伯特的影評,竟然還有點感動,浮草在日語裡代表的是巡遊藝人的意思,竟然在中文裡面這麼文藝的感覺,看完電影就覺得故事中劇團的團長,他的情婦,米酒店的老闆娘以及他的兒子,都像是我們理解的風中的草,那種命運間的不定性,以及時過境遷的滄桑,看第一遍的時候最欣賞小淨安二郎的攝像機的擺位,基本沒有運動,橫搖,推拉,有一種安安靜靜的感覺,其中有一場在雨天團長和情婦的爭吵的戲格外好,大家都地在爭吵但卻都沒有跨過街道
  • 《網絡謎蹤》:推理故事和情感故事的新講法
    《網絡謎蹤》的故事由一宗失蹤案引發。亞裔工程師大衛·金(約翰·趙飾演)一直引以為傲的16歲女兒瑪戈特(米切爾·拉飾演)突然失蹤。前來調查此案的羅斯瑪麗探員(黛博拉·梅辛飾演)懷疑瑪戈特不過是離家出走。然而大衛·金認為這一結論並不成立,並獨自展開調查。
  • 《浮草》:平常不平常
    浮草問世,距今已經50多年了。可是今天來看,依然可以看到津津有味,這自然是大師的功力所在。誇張的戲劇化的情節自然可以帶觀眾入戲,卻也是一種脅迫吧,而小津的電影,悠長淡遠,給人多一點思考的餘味。劇團來到海島,之前便有當地人的反響鋪墊。之後,又有劇團演員散發廣告時與當地人的接觸。比起要講述一個故事的使命來說,感覺小津對於人們對此事的反應更感興趣。
  • 《浮草》愜意還是窮湊合
    浮草,不安定的感覺。可能在外的人更能體會。從大學開始就在外面上學,印象中集中地大量的看電影應該是高中時候的事了。那個時候就很喜歡看日本電影。所謂大師的電影看過一些,所謂難以望其項背的電影看過一些。不只是理解能力有限還是欣賞能力有限,一直沒看出來怎麼就那麼牛逼。出於對大師的失望,小津這塊一直沒看過。就記得那時候挺喜歡巖井俊二,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安靜的鏡頭,看得我心裡還是挺舒服的。
  • 《浮草》生如強風 人若浮草
    此片亦沒有逃離家庭的範圍,但相較其他作品以傳統的城市核家庭,父女為視角展開不同,此片從父子,雙親,小三,劇團的多角度展開向觀眾講述一場一群人的關於生活與人生的悲喜故事。  五十年代的日本某海濱城市,因前來巡迴演出的歌舞伎劇團的到來而打破夏日的寧靜。劇團的團長是此片的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