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草》漂泊有情的浮草,哀而不傷的敘述。

2020-10-20 麻哈真人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大多通過中產階層的日常生活,來揭示日本社會和文化的深處,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思考空間。而《浮草》這部電影,卻將鏡頭轉向流浪於鄉下小鎮演出的流動戲班,這些藝人居無定所,游離於日本社會的主流規範之外,老百姓喜歡他們表演,但這並不妨礙對他們的歧視。

這部電影情節簡單,經常用簡單的對話和幾個動作帶出很多的背景。戲班班主穿戴整齊,說是去拜借戲團恩主,去的卻是一家小酒館,而見老闆娘兒子的興奮表現,讓人不由懷疑他真是只是這個孩子的叔叔嗎?戲班班主帶老闆娘兒子去釣魚,他在戲團的情人立刻懷疑這位風流藝人在這小鎮有故事。作為報復,她出錢指使戲團小妹去勾引老闆娘的兒子,這位平日在郵局工作,業餘時間拼命攻讀準備考大學的單純孩子,那哪裡經得住戲班美女的勾引。最後一切矛盾大爆發,生意慘澹的戲班解散,老闆娘的兒子卻將戲班美女領回家來見母親,而本來要留下來過穩定家庭生活的戲班班主,卻得不到兒子的接受,最後還是選擇當流浪藝人,在火車站見到他的戲班情人也在等火車,通過點菸的動作,表現兩人的和解,一句對白都不需要。最後兩人一起登上火車,繼續漂泊的藝人生活。

小津對流浪藝人的生活,顯然極為熟悉,用大善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一切,用大愛來表現他們浮草的一生。相比之下,是枝裕和缺乏對底層社會有質感的理解,表現出來的就是小資的庸俗濫情了。

相關焦點

  • 《浮草》浮草——太陽底下已無恆久
    可能是因為導演本身的跟母親生活的經歷,他的電影多數以家庭為題材,在靜靜的敘述中,故事在最後的家庭衝突中走向高潮。子女在他的電影中的主題就是逃離,《浮草》中子吉一直在準備考大學,沒有考慮到獨自撫養自己長大的母親少了自己的陪伴會怎樣;對懷疑是親生父親的叔叔的戲劇,也是俯視和嘲笑的態度;與女演員一見鍾情的愛情,毫不意外地走向私奔,而且任性地要求母親對愛人的接受。
  • 《浮草》浮草和無腳鳥
    與阿飛正傳比較起來,浮草顯得更為滄桑.同樣是兩個沒有根的男人,阿飛死在導演的刻意安排下,放大了一個浪蕩兒的視覺悲劇.但我認為浮草的結局,才是最讓人回味的人生歷練.   本沒有將兩部片子放在一起比較過,也比較不來,一部是香港文藝導演的意淫之作,一部是日本一代大師的人生之談,且背景都是大相逕庭,但卻在看完《浮草》後忽然想起阿,看到阿飛想起駒十郎。
  • 《浮草》浮草 Floating Weeds, 1959
    從這方面看,《浮草》顯然也是這樣;然而它在小津的所有作品中卻也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這部電影是小津唯一的一部翻拍,且翻拍的還是己作「喜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浮草物語》。由黑白到彩色,由默片到有聲,導演是否能夠妥善處理這種轉換之中的種種問題?
  • 《浮草》另一種講法的故事~
    我看的電影不多,很喜歡小津的《浮草》,對於《浮草》的觀感,淺評如下:一、哀而不傷     「哀而不傷」,是《論語·八佾》中孔子對《關雎》的評語,《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距今二千四百多年。
  • 《浮草》浮生若草
          作為繼《彼岸花》和《早安》後的第三部彩色電影,小津在《浮草》中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轉變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對黑白默片作品《浮草物語》的重新理解;更重要的一方面在於攝影師宮川一夫在彩色攝影上的極高造詣。
  • 《浮草》生如浮草
    比起早前的作品,小津安二郎的《浮草》可謂驚喜連連。1、戲劇衝突較以往更為強烈和外化;2、竟然出現了數次接吻的鏡頭;(這個當真不容易)3、對色彩的運用堪稱大師級別;(之前都是黑白電影,拍彩色電影竟然駕輕就熟、手到擒來)雖然有諸多的「變化」,但《浮草》依舊有著小津一貫的「不變」,那就是對小人物喜怒哀樂的關注。
  • 《浮草》小談
    電影的外景也都很簡單,標誌性的構圖,以體現日本的風物所蘊含的物哀之情,構圖宛如照片。 在題材的選擇上,小津不喜歡跑馬圈地,只求把握好故事的完整性和人情的精準,不追求故事節奏。 用小津自己的話說,我是做豆腐的,只會做豆腐。 《浮草》算小津電影中戲劇衝突比較強的,前半部分節奏較緩,後半部分加快,結尾給人以溫暖和感動。
  • 《浮草》再看浮草
    浮草。今日重看,這是小津的第三部彩色片,也是,我個人認為在色彩上最成熟的一部彩色片;比如在劇場後臺中的幾段戲,他已經不再追求人物動作的完全一致或同步,但是色彩繁多,不煩亂,人物動作起落亦非常和諧。多年前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覺得人生悲涼如寄,今日再看卻看出小津的樂觀。 戲班老闆流浪一生,最後本錢被偷,戲班解散,自己背著包袱來找兒子和妻子,兒子拒絕認爹,將其趕走。
  • 《浮草》瞎聊
    浮草的意思首先浮這個字有點浮世繪那是肯定,包括浮世繪這樣那樣的內容,可能從價值來說還是碗啊,蓆子啊什麼的。所以浮草這部電影的顏色方面,不去在乎的話,也說不過去,畢竟大家都對小津安二郎這人那有著各自喜歡他的理由,而且喜歡到什麼樣的地步啊,這樣說,普通的影迷都知道這位老導演喜歡什麼呢?喝酒。
  • 《浮草》:人生如寄 悲涼無限
     《浮草》是小津的第三部彩色片。這部攝於一九五九年的作品,是小津為踐履自己與已過世三年的大映名導(其時在大映任要職)溝口健二的當年諾言而拍的,因此不但演員幾乎全是大映人馬,掌鏡的也是溝口健二戰後作品的御用攝影師宮川一夫。宮川一夫對彩色攝影造詣,使小津獲益良多,因此《浮草》營釀出較其前作《彼岸花》和《早安》更濃麗明媚奔放灑脫的影像,而他對紅色的喜愛仍然在此部作品中保留了下來。
  • FIFF4丨DAY2《浮草》痴男怨女,生如浮草,隨風飄蕩
    第4屆#法羅島電影節#無人知曉單元第2個放映日為大家帶來《浮草》,下面為大家帶來場刊團的評價了!>Lin819:生如浮草結尾的處理和標題遙相呼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隨處漂移的浮草,在生活的大潮裡起起落落。面對生活交給我們的一切,不論你是喜歡或是厭惡,我們能做的,竟然只剩接受,絕無僅有。甜茶♂我:川口浩帥得不得了。
  • 《浮草》人生忽如寄,奄忽若飈塵。
    我原以為劇團團長的漂泊生涯會結束,特別是看到他和兒子一起下棋,一起釣魚,那種平淡中的真實感動讓人無法自已。這是他最享受的時光,但是最後兒子不認可他這個父親,而又重新走上旅途的時候,那種漂泊感又湧上心頭,今朝歌罷,明日天涯。人生正如浮草一般,隨水漂流,沒有歸依。
  • 《浮草》浮草:流浪中的孤獨和溫情
        實在怨不得我喜歡《浮草》,連小津都情不禁地對這部戲憐愛有加,以至於他會在相隔二十多年後又重拍這部電影。我先看的是五九年彩色有聲的《浮草》,出於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又看了三四年黑白無聲的《浮草物語》。小津的兩次拍攝幾乎一點都沒有更改電影的故事,人物和事情都完全一樣,但兩部電影的差別是巨大的,從它們的對比也可以看出後期的小津相對於早期的小津是多麼地完美。
  • 《浮草》飄零是最好的歸宿
    小津的電影總在平平淡淡地敘述一些生活的面目,本本分分,風景就是風景,人物就是人物,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而這也正是美的源泉。看他的片子就像是面前擺放著一杯清茶,啜上一口,口中味道淡淡的,心裡卻已滿滿芬芳起來。《浮草》如是,飄零的歌舞伎劇團,傳統的演出在新社會中失去了市場,一班人馬最終不得不分離散去,各覓出路。
  • 《浮草》生如強風 人若浮草
    此海濱小鎮上生活著團長10年前的老情人阿芳與兩人的兒子,可作為一名居無定所的戲子,團長與阿芳一直對兒子隱瞞著內情,每每都以叔叔的身份回到這愛與親情交匯的港灣獲取心靈的慰藉。但如今可不像曾經那麼順利,畢竟作為一團之長,除了自己外,還得領著一種20號那女老少混口飯吃,賺取漂泊的旅費。此外,劇團的二當家—團長的情人澄子[京町子飾]的存在,註定了團長此次家庭聚會不會那麼圓滿。
  • 《浮草》一首男人的悲歌——關於劇中團長的多角度分析
    《浮草》則跳脫出這樣的故事構架,它講述了一個劇團團長的大半生。團長年輕時候的一次駐地演出,播種下一個私生子。若干年後,兒子已經成人,他又回到昔日駐地演出。但這幾乎是一個滑鐵盧似的轉折,劇團生意每況愈下,終而解散。他想留下來與兒子一起生活,但兒子不願與自己相認,最後,又不得不再次踏上漂泊的旅途。但其實,這還是一個家庭故事。
  • 浮草小學2019年慶祝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
    六月裡好陽光,六月,有童年的沃土,有童年的太陽,我們的童年是美好的。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初夏季節,五彩繽紛,鳥語花香。我們又迎來了六一國際兒童節,快樂的六一,我們的心像怒放的花朵,熱情甜美,如歌如詩。在這歡樂的日子裡,讓我們共同祝願全世界的小朋友們:六一兒童節快樂!浮草小學「承載希望,放飛夢想」慶六一活動開始。
  • 《浮草物語》等反映的"家庭"及人性觀念的演變歷程
    在這位導演的眾多描寫這一主題演變歷程的電影作品中,電影《浮草物語》等是其中更有代表性的作品。這種叛逆的影子,在他後來導演的作品中有十分明顯的體現。他的作品中,那些故事人物形象幾乎都有在酒館中混過日子的描述。他通過這種情節的描寫,宣洩著社會帶給人們的壓力。
  • 《浮草》我們的靈魂就是愛,即使一再的別離
    前天夢見坐船經過一座島嶼,船擱淺在節日遊行的人流中,醒來想:多像浮草的開頭啊!於是又重看了一遍。小津擅長運用鏡頭語言表達象徵含義,如父子釣魚場景中的模仿,兩名歌舞伎對鏡梳妝的模仿,孫子對因別離而哭泣的爺爺的模仿,大雨中男主和情人的對峙,最終點菸的和解……人物的聯結與衝突、親密與疏遠通過微妙的象徵性的鏡頭結構展現出來,這正是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魅力與美感之所在。
  • 《浮草》愜意還是窮湊合
    浮草,不安定的感覺。可能在外的人更能體會。從大學開始就在外面上學,印象中集中地大量的看電影應該是高中時候的事了。那個時候就很喜歡看日本電影。所謂大師的電影看過一些,所謂難以望其項背的電影看過一些。不只是理解能力有限還是欣賞能力有限,一直沒看出來怎麼就那麼牛逼。出於對大師的失望,小津這塊一直沒看過。就記得那時候挺喜歡巖井俊二,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安靜的鏡頭,看得我心裡還是挺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