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草》浮草和無腳鳥

2020-10-20 文小沫
與阿飛正傳比較起來,浮草顯得更為滄桑.同樣是兩個沒有根的男人,阿飛死在導演的刻意安排下,放大了一個浪蕩兒的視覺悲劇.但我認為浮草的結局,才是最讓人回味的人生歷練.
   本沒有將兩部片子放在一起比較過,也比較不來,一部是香港文藝導演的意淫之作,一部是日本一代大師的人生之談,且背景都是大相逕庭,但卻在看完《浮草》後忽然想起阿,看到阿飛想起駒十郎。也許駒十郎年輕時就是阿飛,阿飛若沒在火車上結束生命。。他也許就會成為駒十郎。(話說阿飛本名不是阿飛,但我忘記了他的本名了)
  還記得幾年前的自己,看過的影片很少,但格外痴迷於很多流傳的經典電影臺詞,無腳的小鳥就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段。一隻停不下來的鳥,唯一落地的時候就是他的死亡。~~這種漂泊不定外加頹廢狂放的FEELING真是毒害了一代姑娘們啊。
      至於看浮草時,我了解了一下,〈浮草〉彩色版是1959年小津導演翻拍1934年的〈浮草物語〉黑白版,情節大抵一樣,只是主人公名字換了。
     阿飛和駒十郎,混混和流浪戲班老闆,這樣的身份很好的為兩個人的個性添加了背景。阿飛正當青春浪蕩的年紀,以他的皮相加高超的泡妞手段,只用一分鐘和一隻耳墜,就輕易地讓兩個女人陷入了情網;駒十郎看面相,應該是知天命的年紀了,不過看看他身邊的妓女情人〈自認為妻子〉,外加小鎮上已為他養育了10多年兒子的老情人,這個男人年輕時肯定也是風流無數。
     時間常常使我們忘掉很多人,很多事,也正是時間,常常會使我們想起有些人,有些事。阿飛死前只記著一個女人,駒十郎流浪多年仍然要回小鎮公演。無腳的小鳥一開始就已經死亡,浮動的水草一生都在流浪在水一方,他們都是沒有根的人,他們都是不能有根的人,然而他們卻都是最渴望有根的人。
   阿飛來到菲律賓找尋生母,遭到拒絕後他頭也不回地走出豪宅:「我知道背後有雙眼睛在看我,但你不希望讓我見到你,我也絕對不會讓你看見我的模樣。」象一個小孩子的倔強,卻心酸。。駒十郎準備離開小鎮,在車站上遇見了一直等候著的戲班情人,情人看見他拿出一支水煙,主動上前溫順的為他點火,駒十郎一次又一次的閃避,不願意情人幫忙,但終於接受了情人的火苗。情人幫他點著火後,開心的坐在他的身邊,堅持要同駒十郎一同流浪。這個風塵女子在火車上看見她的情人大口大口吃著便當的模樣,第一次笑的那麼美。
  若是阿飛能活下來,我相信他會同駒十郎一樣,放蕩半生,遇見數個女人,最後陪著他的不會是蘇麗珍,也不該是咪咪,即使這兩個女人在影片裡都是同樣的執著,一個堅忍,一個熱烈。但她們都是阿飛的命裡過客。
  若是駒十郎拒絕了戲班情人的陪伴,他也會在數年後再次回到小鎮,去探望他的另一個情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兒子,外加兒媳婦。
  無腳鳥與浮草的命運,除了飄蕩,也許就只剩死亡。

相關焦點

  • 《浮草》浮草 Floating Weeds, 1959
    另一方面,小津翻拍《浮草物語》似乎也並非完全出於己願:在其作品《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中,他明確表示《浮草》是溝口健二和永田雅一先生「屢屢拜託」,使小津終於「實踐了多年來的承諾」的那部作品。那麼這樣的一部作品,到底能否達到導演後期應有的水準呢?事實證明,我等凡人對小津安二郎的一切擔心都是多餘的。
  • 《浮草》浮草——太陽底下已無恆久
    子女在他的電影中的主題就是逃離,《浮草》中子吉一直在準備考大學,沒有考慮到獨自撫養自己長大的母親少了自己的陪伴會怎樣;對懷疑是親生父親的叔叔的戲劇,也是俯視和嘲笑的態度;與女演員一見鍾情的愛情,毫不意外地走向私奔,而且任性地要求母親對愛人的接受。導演仿佛在拷問:我們年輕的時候,是出於怎樣的沒心沒肺,才能這樣對待父母?
  • 《浮草》漂泊有情的浮草,哀而不傷的敘述。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大多通過中產階層的日常生活,來揭示日本社會和文化的深處,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思考空間。而《浮草》這部電影,卻將鏡頭轉向流浪於鄉下小鎮演出的流動戲班,這些藝人居無定所,游離於日本社會的主流規範之外,老百姓喜歡他們表演,但這並不妨礙對他們的歧視。這部電影情節簡單,經常用簡單的對話和幾個動作帶出很多的背景。
  • 《浮草》瞎聊
    浮草的意思首先浮這個字有點浮世繪那是肯定,包括浮世繪這樣那樣的內容,可能從價值來說還是碗啊,蓆子啊什麼的。所以浮草這部電影的顏色方面,不去在乎的話,也說不過去,畢竟大家都對小津安二郎這人那有著各自喜歡他的理由,而且喜歡到什麼樣的地步啊,這樣說,普通的影迷都知道這位老導演喜歡什麼呢?喝酒。
  • 《浮草》浮生若草
    無高低之分,唯關注不同。而將這師徒倆的作品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日本。一個矛盾又統一的日本。      如菊與刀,如光與影。      作為繼《彼岸花》和《早安》後的第三部彩色電影,小津在《浮草》中對色彩的理解和運用,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 《浮草》小談
    小津的電影看全不太容易,也沒那麼個必要,這裡只談剛剛重溫過的《浮草》。小津自己說過,他的電影體現的應該是「物哀和人情的孤寂」,到底什麼是物哀,說法不一,大家可意會。 有趣的是,小津一輩子沒結婚,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對人間俗情的觀察、體悟和呈現,並始終堅守自己的審美趣味和鏡頭風格。
  • 《浮草》浮草:流浪中的孤獨和溫情
        實在怨不得我喜歡《浮草》,連小津都情不禁地對這部戲憐愛有加,以至於他會在相隔二十多年後又重拍這部電影。我先看的是五九年彩色有聲的《浮草》,出於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又看了三四年黑白無聲的《浮草物語》。小津的兩次拍攝幾乎一點都沒有更改電影的故事,人物和事情都完全一樣,但兩部電影的差別是巨大的,從它們的對比也可以看出後期的小津相對於早期的小津是多麼地完美。
  • 《浮草》生如浮草
    比起早前的作品,小津安二郎的《浮草》可謂驚喜連連。1、戲劇衝突較以往更為強烈和外化;2、竟然出現了數次接吻的鏡頭;(這個當真不容易)3、對色彩的運用堪稱大師級別;(之前都是黑白電影,拍彩色電影竟然駕輕就熟、手到擒來)雖然有諸多的「變化」,但《浮草》依舊有著小津一貫的「不變」,那就是對小人物喜怒哀樂的關注。
  • 《浮草》:人生如寄 悲涼無限
     《浮草》是小津的第三部彩色片。這部攝於一九五九年的作品,是小津為踐履自己與已過世三年的大映名導(其時在大映任要職)溝口健二的當年諾言而拍的,因此不但演員幾乎全是大映人馬,掌鏡的也是溝口健二戰後作品的御用攝影師宮川一夫。宮川一夫對彩色攝影造詣,使小津獲益良多,因此《浮草》營釀出較其前作《彼岸花》和《早安》更濃麗明媚奔放灑脫的影像,而他對紅色的喜愛仍然在此部作品中保留了下來。
  • FIFF4丨DAY2《浮草》痴男怨女,生如浮草,隨風飄蕩
    第4屆#法羅島電影節#無人知曉單元第2個放映日為大家帶來《浮草》,下面為大家帶來場刊團的評價了!>Lin819:生如浮草湯達人:相比於《東京物語》和《早安》人物對話,眼睛直視鏡頭少了很多,詭異感也少了很多 華納兄弟:這是什麼三觀不正的電影,真是讓本可大開眼界惹。
  • 《浮草》另一種講法的故事~
    我看的電影不多,很喜歡小津的《浮草》,對於《浮草》的觀感,淺評如下:一、哀而不傷     「哀而不傷」,是《論語·八佾》中孔子對《關雎》的評語,《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距今二千四百多年。
  • 《浮草》再看浮草
    最近我家真是日本電影展映,自原節子去世,把所有的原節子找來看了一遍,她十六歲時第一部電影都找來了;然後看小津,看溝口;好在都是我看過的,有的影片當年看的時候就不止看過一遍,重溫的時候不僅僅是重逢和期待,有時候更是新的體會。浮草。
  • 浮草小學2019年慶祝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
    校園能擁有的每一份溫馨和孩子們得以快樂健康成長,都是離不開大家的關心與支持,校園的一草一木,學校得到的點滴成就,都是感恩有你。我在這裡還有充滿期待的是,希望有一天,浮草小學能給大家感受到的是滿滿的的校園文化和教育上必須有的硬體與軟體。也希望浮草小學給孩子們最美好的童年,給孩子們的人生最堅實的起步。如果,浮草小學與大家心中的理想學校還有些遠。
  • 《浮草物語》等反映的"家庭"及人性觀念的演變歷程
    在這位導演的眾多描寫這一主題演變歷程的電影作品中,電影《浮草物語》等是其中更有代表性的作品。>1、電影《浮草物語》小津安二郎的一部重要作品,上映後引起了轟動。1、我們從電影《浮草物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描繪出各種不同的人物角色,並通過他們展現了不同的人性觀念,從而刻畫出一部有血有肉社會人性觀大演變的畫幕。
  • 《浮草》一首男人的悲歌——關於劇中團長的多角度分析
    只不過這個家庭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和父母子女的相親相愛。一個出走的父親,不斷地回來,然後繼續出走。這個父親的形象,多少有點像《東京暮色》裡那個出走又回來的母親。但《浮草》中父親角色的張力,顯然要大於那個母親。
  • 《浮草》卡比利亞 駒十郎 夏爾洛
    多像啊,卡比利亞、駒十郎和夏爾洛。卡比利亞是一直被生活騙,放聲大哭要絕望了,然後又繼續下去,於是聽到唱歌聲淚眼朦朧中又笑起來。駒十郎是連遭厄運,但正是「浮草」,看完出去的時候才恍然這個標題的妙處,就繼續旅途,成為一個著名的演員再回來。夏爾洛每次到最後都是插著口袋踢起一腳灰,滿不在乎地轉身走開。這些人,生活無法對他們下手,即使下手成功了也是徒勞。狂風大浪又能拿浮草怎麼樣呢?
  • 《浮草》人生忽如寄,奄忽若飈塵。
    我原以為劇團團長的漂泊生涯會結束,特別是看到他和兒子一起下棋,一起釣魚,那種平淡中的真實感動讓人無法自已。這是他最享受的時光,但是最後兒子不認可他這個父親,而又重新走上旅途的時候,那種漂泊感又湧上心頭,今朝歌罷,明日天涯。人生正如浮草一般,隨水漂流,沒有歸依。
  • 《浮草》:平常不平常
    浮草問世,距今已經50多年了。可是今天來看,依然可以看到津津有味,這自然是大師的功力所在。誇張的戲劇化的情節自然可以帶觀眾入戲,卻也是一種脅迫吧,而小津的電影,悠長淡遠,給人多一點思考的餘味。劇團來到海島,之前便有當地人的反響鋪墊。之後,又有劇團演員散發廣告時與當地人的接觸。比起要講述一個故事的使命來說,感覺小津對於人們對此事的反應更感興趣。
  • 《浮草》愜意還是窮湊合
    浮草,不安定的感覺。可能在外的人更能體會。從大學開始就在外面上學,印象中集中地大量的看電影應該是高中時候的事了。那個時候就很喜歡看日本電影。所謂大師的電影看過一些,所謂難以望其項背的電影看過一些。不只是理解能力有限還是欣賞能力有限,一直沒看出來怎麼就那麼牛逼。出於對大師的失望,小津這塊一直沒看過。就記得那時候挺喜歡巖井俊二,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安靜的鏡頭,看得我心裡還是挺舒服的。
  • 《浮草》從高處看我們就像風中的草
    我看了羅傑羅伯特的影評,竟然還有點感動,浮草在日語裡代表的是巡遊藝人的意思,竟然在中文裡面這麼文藝的感覺,看完電影就覺得故事中劇團的團長,他的情婦,米酒店的老闆娘以及他的兒子,都像是我們理解的風中的草,那種命運間的不定性,以及時過境遷的滄桑,看第一遍的時候最欣賞小淨安二郎的攝像機的擺位,基本沒有運動,橫搖,推拉,有一種安安靜靜的感覺,其中有一場在雨天團長和情婦的爭吵的戲格外好,大家都地在爭吵但卻都沒有跨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