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東蒙短調民歌:曲調平和流暢 節奏平穩均勻

2021-01-17 中國小康網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產生並流傳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形成於17世紀。蒙古短調民歌是集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歌詞多以重疊復沓,運用「比興、對仗、誇張」等手法,詞淺意深,回味無窮。曲調平和流暢,節奏平穩均勻,節拍鮮明整齊,旋律感人心弦,內容上主要分為敘事歌和抒情歌;在表演上有獨唱、對唱、角色對唱、合唱等,具有濃鬱的蒙古勒津地方特色。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初步形成於17世紀,21世紀初,據不完全統計,留存有350餘首。據《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縣誌》記載,阜新原本是蒙古勒津部駐地,以遊牧為生。1637年,第一任土默特右翼旗旗主善巴率眾到阜新地區定居,同原有各部落一起,開墾這塊土地。由於結束了長期不息的部落紛爭和戰亂,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各兄弟民族的聯繫和交往非常密切,經濟發展,人口增長,文化也得到長足發展,形成了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彼此融會的民間文化。從此,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由過去對草原蒙古包的讚頌變為對草房、檁子、土牆的描述。由於生產生活的改變,以及和周圍其他兄弟民族的長期交往,生活習俗、文化形態都有所變化,阜新東蒙短調民歌逐步形成了具有農耕文化特點的文藝形式。此外,17世紀中葉,1教傳入阜新縣,與「博」(薩滿)教並立,形成了民間文化、宗教文化、貴族文化互相交流和互為補充的文化形態。這種特定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奠定了阜蒙大地產生蒙古族短調民歌的基礎。

清朝中、晚期起,民間湧現的大批職業和半職業說唱藝人,身背四胡、走村串戶,到處演唱,把短調民歌帶到各個角落,還隨時把當時當地的真人真事編成新的短調民歌進行演唱。如19世紀初的旦森尼瑪、烏日土吉樂圖;20世紀初的佟德林、圖古樂;21世紀初活躍於民間的馬國寶、楊鐵龍、吳海峰等。據調查,流傳於中國東部各蒙古族地區的許多短調民歌都發祥於蒙古勒津(即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在很多民歌的歌詞中,均唱到了蒙古勒津的人物、山河、經濟、宗教、風俗等。從而,蒙古勒津享有了「歌的海洋」之美譽。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經過一代代藝人的繼承、發展和創造,具有完美而獨特的藝術形式,在題材、體裁上都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藝術性。既保留了蒙古族固有的高闊、遼遠、粗獷、豪放的風俗,又有了質樸、歡快、節奏鮮明的農耕色彩,同時又吸收、借鑑了清醇、肅穆、莊重的宗教韻味。

比如酒歌,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民族從成吉思汗始,就有打勝仗慶祝,喝酒、唱酒歌的習俗,這種習俗延續下來,使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的酒歌久唱不衰,在開業慶典、婚禮、接待貴賓、朋友聚會、親人團聚,都有敬酒、唱酒歌的習俗,酒歌成為蒙古勒津酒文化的主體,為遠道而來的賓朋,獻上潔白的哈達,敬上醇香的美酒,唱酒歌把美好的祝願獻給親人,表達蒙古民族熱情、奔放的豪爽性格。

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的婚禮歌,用於蒙古族婚禮儀式的各個程序之中。如送親時的《送親歌》,辭親時唱的《交待閨女》,婚宴上唱的《祝酒歌》等。婚禮歌曲的內容根據程序的不同而各有區別。《送親歌》是女兒即將離開娘家、父母兄長演唱(或歌手代替)的歌曲,內容多是表達父母兄長與嫁女之間的眷戀之情,講述男婚女嫁的道理,囑託到婆家注意的事宜;

祭祀歌是阜新蒙古族舉行祭祀活動時唱的歌曲,21世紀初搜集到的有結婚或春節團拜祭火時演唱的《祭火歌》,內容主要是祝福、讚美火神的功績,並求神賜福安康;還有民間宗教習俗活動時演唱的《關公頌》,內容是歌唱關公的生平事跡與功績。

情歌是阜新蒙古族短調民歌中最多的一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無論從文學上還是音樂上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尤其是帶有故事情節的愛情民歌,每一首都是優美的長詩,給人以很強的感染力。在內容上愛情民歌有對姑娘讚美的,有傾訴男女相親相愛的,有表白愛情忠貞的等。

還有諷刺歌、訓諭歌、瑪尼(念經)歌、兒歌等。

相關焦點

  • 文化丨蒙古族傳統民歌
    牧歌的節奏一般是悠長、徐緩、自由,多採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下行樂句則往往採用活躍跳蕩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  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讚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生動地反映蒙古社會的風土人情。
  • 唱一曲旋律上口的蒙古短調
    蒙古族歷史悠久、民族特色濃鬱,蒙古民歌更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民族文化。 蒙古民歌按體裁來分,可以概括為長調和短調兩種。蒙古短調在蒙古語中稱「寶格尼道」,又叫爬山調、山曲兒,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與長調民歌不同的是,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在不同音韻步上反覆疊唱,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徵。它的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音域適中、裝飾音較少,唱起來簡單易學,老少皆宜,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們也喜歡唱。
  • 冼星海:「民歌是中國音樂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國音樂,必須研究民歌」
    西北的蠻漢調等曲調很適合在空曠的山上盡情歡唱,其中以「花兒」和「信天遊」最具代表性。  《信天遊》是陝北民歌中最富有陝北地方特色的一種體載,它的內容和曲調都異常豐富,其節奏一般較為自由舒展,聲音高亢、嘹亮,音域寬廣,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則平穩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則柔和抒情,表現出了各種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 地區文化 | 「昭烏達民歌專場演唱會」暨首屆「昭烏達民歌學術論壇...
    「 演出瞬間 」他們懷著對家鄉的深情與熱愛,從充滿激情的民歌演唱中,尋覓著故鄉「昭烏達民歌」的足跡。一首首優美的草原長調,響徹現場的每一個角落;一曲曲悠揚的牧歌短調,牽動著每一個故鄉人的心。草原文化學者、赤峰市非遺專家委員會主任李寶祥在主旨發言《音樂家安波與昭烏達蒙古族民歌》中,介紹安波先生帶領冀察熱遼魯藝師生發起東蒙民歌採集活動,搜集蒙古族民歌的經歷,論述了安波先生為民族音樂事業做的貢獻。
  • 歌曲欣賞:《鴻雁》令人嘆為觀止的蒙古族民歌,唱的讓人滴血心痛
    《鴻雁》是一首淵遠流傳的內蒙古烏拉特民歌,曾作為熱播劇《東歸英雄傳》的主題曲,由著名音樂人呂燕衛先生填詞並製作。歌曲首唱呼斯楞:當我們聽到呼斯楞清澈的嗓音演繹下的《鴻雁》,不禁產生共鳴,他的歌聲裡有你的鄉愁,有你的成長,於是家鄉就成了每個人心底最柔軟最美好的回憶。同時,這也是一個寄情於草原的男人自語。
  • 一首首肅南蒙古族民歌,唱出「天蒼蒼,野茫茫」的曠遠
    唱歌是草原上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每個嬰兒在母親的襁褓裡就受到傳統民歌的薰陶,在生長過程中,歌聲始終伴隨左右,最尋常可見的民歌,是他們歡欣起舞時的語言,傳遞著深厚的民族情感。肅南蒙古族民歌與我國其他蒙古族民歌有一些不同之處,主要以長調為主,同時還有短調,在演唱中長調與短調結合,既具有喀爾喀民歌的特點,又具有本地域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徵。
  • 曲調優美 節奏歡快《花兒與少年》(四季調)
    西北高原上的男女青年,經常用民歌作為傳情達意的手段,向對方傾吐自己的愛情。男方親呢地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於是,稱呼情人的名詞,就變成了這種民歌的名稱了。    《花兒與少年》曲調優美,節奏歡快,朗朗入耳,而成為家喻戶曉、最親切、最鮮亮,非常經典的作品。
  • 超星學習通民歌鑑賞爾雅答案
    A、甘肅B、湖北C、貴州D、四川3【判斷題】演唱者可以在樂譜中的自由延長符號處自主調節演唱的節奏。()反映社會鬥爭的民歌1【單選題】民歌《翻身五更》來自於()。()5【判斷題】《小放牛》的藝術特色是音調明快流暢,富於表情。()敘述故事、描繪景物的民歌1【單選題】《無錫景》的曲調在流傳中出現了各種變體,在北方常被用來演唱()等故事。
  • 小蝸牛旅遊景點介紹,第二十三站:儋州調聲民歌奇葩海南一絕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民歌奇葩海南一絕,儋州調聲。儋州調聲是僅流傳於海南省儋州-地並具有獨特地域風格的民間歌曲,從儋州民歌活動中演變而來。它最初產生在西漢時期,發源於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蘭訓、松林、 光村一一帶。
  • 今晚,草原音樂周末—— 「昭烏達民歌專場」上演
    今晚,草原音樂周末—— 「昭烏達民歌專場」上演 2020-12-25 2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朝鮮經典民歌《阿里郎》賞析
    朝鮮民歌《阿里郎》歌詞阿里郎 阿里郎 阿里郎 呦,我的郎君翻山越嶺路途遙遠你真無情啊 把我扔下,出了門不到十裡路你會想家阿里郎 阿里郎 阿里郎 呦,我的郎君翻山越嶺路途遙遠春天黑夜裡滿天星辰,我們的離別情話千言難盡阿里郎 阿里郎 阿里郎 呦,我的郎君翻山越嶺路途遙遠,春天黑夜裡滿天星辰阿里郎被譽為朝鮮民族的
  • 江南民歌小曲28首
    樂曲輕快、活潑,旋律優美流暢,刻劃出純樸的採茶姑娘採茶時的歡樂情景。這首採茶舞曲保持了民間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曲調歡快、跳躍,再現了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採茶舞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度極為流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
  • 江南民歌小曲28首,詩情畫意、小橋流水......
    《採茶舞曲》,浙江民歌,周大風詞曲,作於1958年;原是越劇現代戲《雨前曲》的主題歌及舞蹈配樂,後根據歌曲改編成舞蹈小品《採茶舞》,全曲以越劇的音調為素材,具有舞曲風格。「採茶」原是中國一種民間歌舞體裁,流行於我國南方採茶地區,亦稱「茶歌」、「採茶歌」等。樂曲輕快、活潑,旋律優美流暢,刻劃出純樸的採茶姑娘採茶時的歡樂情景。
  • 百度2018民歌熱搜榜公布,《康定情歌》以絕對優勢佔據榜首!
    《瀏陽河》是一首經典的湖南民歌,由徐叔華作詞,朱立奇、唐璧光作曲,創作於1951年。歌曲曲調歡快悠揚,歌詞極富生活氣息。歌曲曲調優美,節奏明快,歌詞通過描寫春天到來的景象表達思念親人和故鄉的遊子之情。後來,呂遠、林煌坤、慎芝分別為該作品填上過中文歌詞,其中,又以呂遠、林煌坤的版本傳唱度最廣。
  • 名曲賞析:新疆民歌《青春舞曲》,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青春舞曲》的特點:《青春舞曲》是一首新疆短小精悍的歌曲,情緒歡快熱烈、甜美,節奏鮮明,富有動感。《青春舞曲》的曲調是小調式,頗具新疆風格,適合表現奔放、開朗的情緒,很符合新疆維吾爾人的民族特徵。搜集改編歌曲的人是---中國西部歌王王洛賓1939年,中國西部歌王王洛賓在對西部音樂的整理時,搜集到這首新疆民歌,後將它編成漢語歌詞,收錄在《掀起你的蓋頭來-西部歌王王洛賓和他的歌》《百歌頌中華2》之中。
  • 陳蓉蓉 | 印尼民歌專輯
    今天為樂友推薦的是陳蓉蓉演唱的印尼民歌專輯《椰島之歌》。【專輯曲目欣賞】1.《划船曲》是一首很古老的印尼民歌,調子簡單,節奏歡快,非常好上口。《美麗的梭羅河》(另譯為:桫欏河)是一首印度尼西亞民歌風的音樂作品
  • 左權青年民歌手韓雨致敬民歌經典《親圪蛋下河洗衣裳》
    悠遠的歷史,積澱出豐厚的文化,作為民間藝術形式的山西民歌,也是蔚為大觀。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據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餘首。山西民歌就是眾多民歌中一朵奇葩,它根植於黃土高原的沃土,沐浴著黃土高原的風情,承載著數代人民對生活的憧憬,對愛情的追求,對家鄉的熱愛,對土地的依戀。歌聲中激蕩著人的生命活力,孕育著摯樸、鮮活、和諧的民歌美學意蘊。左權民歌是一種傳統民歌音樂,它不同於山西任何地區的民歌,它獨樹一幟,自成脈絡,曲調清麗而優美、風格委婉而溫柔,意境新穎,詩味濃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