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有一部硬科幻大片上映——《降臨》。
影片根據華裔科幻作家姜峰楠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由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艾米·亞當斯、傑瑞米·雷納主演。故事梗概是一群外星人的飛船來到地球,人類科學家在與外星人溝通中逐漸掌握了外星語言,從而改變了自己對世界認知。
姜峰楠的原著中,引用了大量的語言學知識,為讀者描繪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外星文明體系。燒腦的設定和晦澀的理論,正是硬科幻的魅力所在。
隨著國產小說《三體》、《北京摺疊》先後獲得「雨果獎」,國內也掀起了一陣「硬科幻潮」。
可能有人要問毒藥君:什麼是硬科幻?
關於這個問題,拿到任何一個科幻論壇都可以讓網友戰上幾十頁。因為硬科幻和軟科幻並沒有十分嚴格的定義。主流觀點認為:
隨著科學的發展,曾經在大銀幕上被導演和編劇們樂此不彼拿來講述的宇宙戰爭、星際移民、人工智慧等陳年老梗已經讓影迷審美疲勞。
編劇們不得不拿出一些新花樣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所以近幾年,以硬科幻為噱頭的科幻大片開始霸佔我們的大銀幕。
今天,毒藥君就來為大家盤點近些年硬科幻電影玩出的一些新花樣。
《降臨》《普羅米修斯》
另類就是指不同於傳統科幻片中的外星生物,而是顛覆了人類認知的一種外星文明,影片《降臨》就是一部典型的介紹另類外星文明的科幻片。
舉例來說,《降臨》海報中的外星飛船看上去像是一條長茄子,與《星球大戰》、《獨立日》等傳統科幻片中航母式造型的外星飛船截然不同。
《降臨》中外星人使用的文字,也是十分難以理解的「圓圈文字」,它們的文字每個圓圈即代表一個完整的句子。這個外星文明的書寫習慣與它們認知宇宙的視角有關,它們從出生的一刻即可知曉自己的一生,所以它們的語言沒有先後順序,它們的文化中也沒有因果觀念。
同樣在《普羅米修斯》中,外星文明的設定也很與眾不同。例如該片中外星人的宇宙飛船,鍵盤按鈕如同一個個雞蛋,還要通過吹奏樂器才能啟動。
相比之下,《阿凡達》中雖然也有外星人,甚至特地創造了一種外星語言,但依然是在人類小語種的基礎上進行改編的,有太多人類文明的痕跡,顯得老套過時。
《上帝粒子》
最近,楊振寧反駁華裔數學家丘成桐的一篇文章《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引起了國內科學界的大辯論,並讓粒子對撞再次進入了公眾的視線。
粒子對撞也是近年來影視作品喜歡採用的一個題材。根據丹·布朗小說改編的電影《天使與魔鬼》中,就有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產生的「暗物質」被恐怖分子作為炸彈使用的情節。
當然,粒子對撞還可以用來探索世界上最小的粒子——「上帝粒子」。
2013年3月,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俗稱「上帝粒子」)。
2017年,將有一部該題材科幻片上映——《上帝粒子》。
華人影星章子怡加盟了該片,前段時間她在微博上曝出工作照,並稱影片已經殺青。
《上帝粒子》講述在一次粒子加速器意外事故後,地球消失,一群美國空間站的太空人試圖前往他們附近的空間站逃生,卻遇到許多奇怪的事情。
簡言之,就是人類製造出的上帝粒子,對宏觀宇宙產生了某種影響。製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粒子會對宇宙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也是科學界中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霍金曾在書中警告大家,上帝粒子有一天可能會摧毀我們已知的宇宙。
劉慈欣的小說《微觀盡頭》中也講述了類似的故事:人類通過粒子撞擊獲得了上帝粒子,當人類用一束雷射照射這個粒子時,整個宇宙都被照亮了。
於是人們發現,微觀的盡頭,是整個宏觀宇宙。
《無姓之人》
眾所周知,宇宙處於不斷的膨脹擴張之中。而宇宙塌縮理論認為,總有一天,宇宙會停止擴張,然後開始塌縮。這個理論獲得了包括愛因斯坦和霍金在內的許多主流科學家的認可。
在劉慈欣的另一短篇小說《塌縮》,講述了宇宙塌縮造成的後果:時間開始倒流,人類開始倒著說話,老年人逐漸變成嬰兒,落葉飄回到樹枝上.
聽上去很不可思議,不過影片《無姓之人》,已經把這個理論搬到了大銀幕上。
《無姓之人》中,傑瑞德·萊託飾演一名未來世界中最後一個會自然死亡的人類。未來的人類社會高度發達,星際移民、長生不老都已實現,然而人類科學家卻忽略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關於宇宙塌縮會產生的後果:
宇宙塌縮之後,時鐘開始倒轉,雨水從湖面回到天上,老人在剛剛死亡後突然睜開眼,所有人開始倒著說話、倒著走路,宇宙的一切都開始朝著反方向發展。
《星際穿越》
在研究宇宙的過程中,有人提出多維宇宙的概念——三維宇宙是指空間概念的長、寬、高三維度,任何物體通過長、寬、高三個參數可以決定其大小。
20世紀,愛因斯坦提出四維宇宙,四維包括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如今,還有科學家認為宇宙是十一維的。
多維宇宙的概念曾被無數科幻小說應用,但是人類第一次把多維宇宙的形象搬上大銀幕,還是在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星際穿越》中。
這個鏡頭被稱為影史上最經典的鏡頭——在二維熒幕上展現五維時空。馬修·麥康納飾演的太空人庫珀就是在這樣類似圖書館的五維空間中翻閱時間的目錄,尋找到女兒觀察房間灰塵的那個時段,並藉此向女兒傳遞關係到人類生死存亡的信息。
除了五維空間,《星際穿越》中也為人們展現了迄今為止最真實的黑洞模樣: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為了達到最為真實的黑洞效果,特別邀請了加州理工的天體物理學家來繪製這個黑洞。這個黑洞全貌的畫面花費了30名研究人員將近一年的時間,運用數千臺計算機聯網進行精確模擬才得以實現。
《地心引力》《火星救援》
宇宙求生並不是什麼新鮮梗,但是把這個題材拍的嚴謹真實,依然可以稱為硬科幻作品。
2013年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影片《地心引力》,講述了美國空間站的太空人遇到報廢衛星產生的垃圾碎片襲擊,在外太空艱難逃回地球的故事。
曾經有過三次太空行走經歷的NASA前太空人加勒特·賴斯曼表示,《地心引力》是有史以來最貼近現實的太空電影。他說,電影中隔在你跟地球之間的只有你頭盔上的玻璃,這種視覺震撼被恰到好處地捕獲到了;在真空環境中觸發某種運動極為容易,但要停止它非常之難,這些在很多場景中也得到了精準的體現。
更令人驚奇的是,影片中太空人的失重效果並未藉助無重力室,而是靠機械和CG完成了驚人的視覺效果。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要像木偶一樣被12跟鋼索操作,表現出太空漫遊和漂流感,而且還要經常配合拍攝做出翻滾、倒吊等違反地心引力的動作,甚至還要「在空中」平躺。這正是影片拍攝的難點:要在有重力的地方,拍出無重力的感覺。導演阿方索·卡隆說,他自己去嘗試時,堅持不了幾秒,但桑德拉卻挺過來了。
2015年的影片《火星救援》,講述了馬特·達蒙飾演的太空人為了生存,獨自一人在火星上種土豆的故事。
影片同樣邀請了多位NASA頂尖科學家參與其中,片中將居住倉改為農場的技術,也即將成為現實。此前,太空人已成功在空間站種植了一種紅色長葉萵苣,並第一次品嘗了這種宇宙蔬菜。這種蔬菜使用紅、藍和綠色光照射,栽培在含有介質和肥料的小袋子中,類似於種蘑菇。
不過該片也有一個設定上的硬傷:主人公遭遇火星沙塵暴而受傷、被困,實際上火星上的沙塵暴並沒有電影中描繪得那麼危險,因為火星上稀薄的大氣層,真的很難揚起多少東西。這個硬傷也被《火星救援》小說原作者安迪·威爾視為自己最大的敗筆。
《土撥鼠之日》《明日邊緣》
時間囚禁也是十分少見的科幻題材,這一題材建立在時間重置猜想的基礎上。
當然這只是個很扯的猜想,或者說是陰謀論。
不過早在1993年,影片《土撥鼠之日》就講述了類似的故事。氣象播報員菲爾被困在了土撥鼠日慶典這一天,無論他如何選擇度過這一天,他都始終無法再前進一步,只能不斷的重複。
此外,《時空罪惡》、《恐怖遊輪》等驚悚片也採用了這種設定。
2014年阿湯哥主演的商業科幻片《明日邊緣》,則更加直觀的為人們展示了這一理論:主角就像加載遊戲一樣可以隨時存檔讀檔,不斷的重複某一天的時間,並且記憶還會被保留。
青年作家柳文揚也有一部短篇小說《一日囚》,講述的是一名罪犯被政府囚禁在一天的時間中,無論他怎樣做,都會不斷重複這24小時,時間永遠不會前進。
不過毒藥君覺得,就算真的時間永遠停止在某一天,宅男也不會太無聊啊。
因為這世界上有那麼多的書籍、影視劇、電子遊戲,就算每天看一部,一輩子也看不完。還有那麼多的好吃的,每天嘗一種,一輩子也嘗不盡。而且就算這一天中突然死掉了,第二天依舊可以滿血復活,完全是上帝般的存在好不好?
熱 門 文 章
直接點擊即可查看
✦ 高曉松:去你的「老子貴」,陳凱歌早該沒戲拍才對!✦
✦《餘罪》常書欣:小說牛逼,編劇二逼,劇情傻逼 ✦
✦ 好萊塢編劇教父為中國電影挑出16個致命缺陷 ✦
✦ 愛奇藝VP張語芯:就愛做大戲,部部是爆款 ✦
✦ 他是中國第一編劇,也是貴圈第一毒舌✦
精 彩 回 顧
直接點擊即可查看
《大魚海棠》|《魔獸》|《歡樂頌》
CAA | 漫威 | 超級人渣 | 宮崎駿 | AV奶奶 | 毛片兒
常書欣 | 方勵 | 鄭宸 | 羅傑·科曼 | 幕斯 | 韓志傑
諸葛小花 | 周鐵東 | 非行 | 張昭 | 張恩超 | 蘇曉 | 柴雞蛋
甘薇 | 侯鴻亮 | 張語芯 | 白一驄 | 梁振華 | 鄭志昊
毒藥小視頻 | 8月摘評 | 毒藥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