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塔建於遼天祚帝天慶九年至十年(1119年—1120年),為北京最珍貴的建築藝術之一。在這座磚塔內,還包裹著一座隋塔。相傳,隋仁壽二年(602年),阿羅漢送隋文帝一匣舍利,內有幾十顆舍利子,隋文帝將其分送全國各地,命建塔供奉。其中一顆,就讓來自幽州(今北京)的和尚釋寶巖帶回宏業寺(今天寧寺),建塔安奉。這便是天寧寺塔的由來。隋代時,天寧寺塔為木塔,到了遼代,在隋塔外面建了現在這座磚塔。天寧寺現存清乾隆年間《御製重修天寧寺碑》記載:
京師廣寧門外有招提曰天寧寺,中矗浮圖,高十餘丈。考圖志,隋時建,寺曰宏業,有僧藏舍利塔中。
天寧寺塔建在一個方形大平臺上,由磚砌成。塔座是兩層八角形雕獅和坐佛的基座。然後是三層仰蓮瓣,託起塔身。塔身隱作券門、直欞窗,並浮雕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紋飾,形象生動。再上是十三層密簷,不設門窗,這是典型的遼、金密簷式塔的形制。
天寧寺塔有兩大奇觀。一是三層仰蓮瓣,有360個蓮瓣。過去每月初八,寺僧向每個蓮瓣內注油,點燃360盞燈以供佛祖。每當此時,燈光將塔身照得通明,與天上星月相映生輝。遠近百姓聚眾觀燈,飛火流螢,共同祈福。二是十三層密簷,每層系綴風鈴,有3000多個鈴,每逢風起,鈴聲鏗鏘。燈火與鈴聲,是天寧寺別具特色的景致。
清初著名詩人朱彝尊曾寫詩讚曰:
檻外開皇塔,三千六百鈴。
天風吹不定,一夜枕函聽。
砌咽寒蟲語,窗搖獨樹形。
故人眠未穩,吟傍佛前燈。
康熙年間的查嗣慄也寫過一首《塔燈》:
燈明三百六十點,
最好天寧雲外塔。
風撼三千四百鈴,
恨無梯級上青冥。
這首詩正好映襯了天寧寺蓮瓣燃燈、風鈴作響的過往。
天寧寺塔由遼宣宗耶律淳所建。遼代時,今天的北京是遼國的南京,也稱燕京。遼的都城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稱中京。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位時,命其叔耶律淳駐守南京。遼天慶五年(1115年),完顏阿骨打在今天的哈爾濱建立金朝,勢力迅速強大,南下搶佔遼的地盤。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軍攻陷中京,天祚帝逃到南京(今北京),又向北逃到內蒙古大青山。同年,南京官員擁立耶律淳為帝,尊號「天錫皇帝」,史稱「北遼」,封天祚帝為湘陰王。耶律淳僅當了3個月皇帝便因病去世,天祚帝復闢,重新掌握政權,但氣數已盡,於保大五年(1125年)被金軍俘獲殺害,成了亡國之君。遼朝至此滅亡,由金取代。擁立耶律淳稱帝的大臣耶律大石掌管北遼軍事,在北遼失敗後投奔天祚帝,後遠遁西域,開立了西遼。
天寧寺塔為耶律淳駐守南京時所建。當時的南京城中心在今天北京廣安門一帶,天寧寺塔恰在城中心,是當時遼南京最顯著的建築。1992年修繕天寧寺塔時,工作人員在塔的寶頂中發現了一塊遼代建塔碑,上刻《大遼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記》曰:
皇叔,判留守諸路兵馬都元帥府事、秦晉國王,天慶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旨起建天王寺磚塔一座,舉高二百三尺,相計共一十個月了畢。
這裡講的「天王寺」,就是今天的天寧寺。「皇叔」即耶律淳,他當時被封為「秦晉國王」。
天寧寺塔拔地而起近60米,高聳壯美。當時,塔上雕塑均有彩繪,十分華麗奪目,風吹鈴響,悅耳動聽,燈火通明,光芒四射,成為遠近聞名的地標式建築。歷代都有歌頌天寧寺塔的詩篇。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主持重修了天寧寺,還為修寺寫了碑文,讚美天寧寺塔:
天寧古名剎,廣福資人天。
寶塔凌空起,相好妙莊嚴。
清初詩人、文學家王士禎曾是康熙年間詩壇盟主,官至刑部尚書。他曾寫《天寧寺觀浮圖》詩讚云:
千載隋皇塔,嵯峨俯舊京。
相輪雲外見,蛛網日邊明。
近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也曾稱讚天寧寺塔:「富有音樂韻律,為古代建築設計的一個傑作。」
除了讚美天寧寺塔壯觀的詩文,也有嘆息其毀敗衰頹之詩篇。明初著名畫家王紱擅長山水畫,尤精枯木竹石。其畫竹兼收北宋以來名家之長,具有揮灑自如、縱橫飄逸的獨特風格,人稱其墨竹為「明朝第一」。永樂元年(1403年),王紱被舉薦進京(當時明朝都城是今天的南京),供事文淵閣,參與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十年(1412年)拜中書舍人,派往北京,從事從南京遷往北京的遷都籌備工作。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二年(1414年),他兩次隨明成祖朱棣北巡北京,並創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圖》。王紱在北京期間,看到了被元末明初戰火毀壞的天寧寺,寫了《遊天寧寺》詩,描繪了當時天寧寺的荒涼景象:
古寺尋幽竟夕暉,
敗垣芳草路依微。
鳥啼空院僧何在?
樹老閒庭鶴自尋。
值得一說的是,明萬曆四年(1576年),萬曆皇帝曾為其母按照天寧寺規模與建制,在今天北京西部昆玉河畔西八裡莊修了一座慈壽寺,寺內也建了一座慈壽寺塔,又名「玲瓏塔」。於是,天寧寺塔和慈壽寺塔便被稱為「姊妹塔」。清光緒年間的一場大火,將慈壽寺內建築全部燒毀,只留下慈壽寺塔,現在這座塔坐落在玲瓏公園裡,與天寧寺塔遙相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