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紹桐
1
上世紀嘉興的建國路,從南到北近千米,除了北端的北麗橋外,整條建國路上,只有一座橋——孩兒橋。
孩兒橋,在建國路改造之前,位於建國路上的天寧寺街口,現在的位置大致在華庭街入口處南側的人行道上。
建國路東側和人民路西側當中,有一條窄窄的市河。這條市河在香花橋和眾安橋的中間河段,有一條支流,往西而去,那就是傾脂河。
傾脂河,因傳說西施每天梳洗後,將含有脂粉的洗臉水傾入河中而得名。
它由北市河從孩兒橋下流過,沿天寧寺街南側、平家弄南側,一直往西,在現在禾興路和環城路的交叉處折向南,沿著現在禾興路的西側人行道,蜿蜒向南……
當然,平家弄之前的傾脂河,上世紀五十年代就不見蹤影了。天寧寺街的那段河,在五十年代後期填沒。所以,孩兒橋,早已失去了它作為橋的作用。
2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嘉興人看到的孩兒橋,就是建國路上的一小段路面,也就三米左右長短。在五十年代,人們看到的孩兒橋是平橋,很普通,有欄杆,也就是一般的鐵欄杆。
傾脂河雖然很窄,但由於是活水,橋東北側,銀行旁邊寬大的河埠頭,仍是居民們洗濯的場所。
五十年代末期,原先磚頭路面的建國路改鋪澆水泥,傾脂河已漸漸淤塞,所以把天寧寺街南側的河道填沒,橋欄杆已沒用場,連同原先豎立在橋東南側的一塊碑(可能是記載孩兒橋的)也都拆掉,而且在原先橋西邊的河道位置上,開了一家清真館子「春華園」。
那是一幢兩開間兩層樓的房子,專賣牛肉鍋貼、冷麵和牛肉湯,當然還有熱炒,生意很是興隆。橋東面,也在河道位置上開了家皮鞋店,生意也很好。
「春華園」的南面,是嘉興最早的「震昌」和「生生」兩家緊緊挨著的照相館,後來幾經變遷,在九十年代末建國路改造前,是有名的「生生照相館」;路對面,皮鞋店的北側,是中國人民銀行建國路儲蓄所,雖然只有兩個門面,但門外的鐵拉門,到底顯現了銀行不一樣的氣派。
3
孩兒橋,它早已失去了橋的功能,但關於它的故事卻比其它附近的橋生動有趣得多。首先,把它和菩薩橋、香花橋扯在一起。傳說從前孩兒橋石欄上雕刻的孩子半夜裡會跳下來玩,過香花橋上香,到菩薩橋拜菩薩,於是人們便說「嘉興城裡三座橋,孩兒上香拜菩薩」。
《閒窗括異志》中,講過這麼一段故事:「嘉禾北門有孩兒橋,橋柱四角皆石刻孩兒,因名之。不知何時所建。歲時既久,遂出為怪,或夜出叩門求食,或於月夜遊戲於市,人多見之。一夕有膽勇者至夜審伺,果見其二三石孩徐徐自橋而下,遂大呼有鬼,以刀逐至其處,斫去其頭,怪遂絕。」這個故事被嘉興人記住了,綿延傳述八百年。
還有一個有關孩兒橋的故事。古時候嘉興有一個人在朝官拜丞相。皇帝昏庸,一心只想求長生不老之藥,聽說吃了公雞蛋便可成仙,同僚中妒嫉丞相的人就說丞相能找到公雞蛋,於是皇帝限丞相三天完成這個無法完成的任務。
丞相的孫子才十來歲,在第三天代替爺爺來到金鑾殿,稱爺爺要生小孩而無法上朝。皇帝驚問男人怎會生子?丞相孫子馬上說,男人不會生子,公雞怎會下蛋?
皇帝顧忌這麼聰明的孩子長大後,會危及皇室,藉口收為幹皇子,而將丞相這孫子殺害。丞相悲痛不已,辭官回禾,在嘉興鬧市區造了這座孩兒橋,紀念這個聰明勇敢的孩子。
在老百姓口中,則又是一種說法。塔弄中的銅棺塔,又名孩兒塔。棺中小兒因漫罵祖母而被路過的縣官處死。小兒祖母賣掉家產,置一銅棺埋葬小兒,又痛定思痛——終究自己溺愛,而使小孫子死去。
於是,在傾脂河上造了這座孩兒橋,希翼千人踏萬人跨,救贖小孩的罪過,讓他早日重投人生。這,也算是在給寵愛孩子的家長們,敲敲警鐘吧!
4
天寧寺街緊靠著孩兒橋。這條街中間的北側,有一座天寧寺,小街由此得名。
天寧寺,是西漢辭賦家嚴助的故宅,在唐朝時改建為寺院,宋朝定名天寧寺,寺中曾有宋徽宗的題詞。輔成小學校園裡的小土山,是嚴助墓。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天寧寺尚存大殿,供奉菩薩,仍有善男信女燒香拜佛,後面兩旁的廊廡,則辦了一所小學——天寧寺街小學。
1951年,小學撤併,原先的小學教室成了當時省立一中——嘉興一中的學生宿舍。
天寧寺街,和建國路上的竹籬弄、混堂弄(中和街)、張家弄(勤儉路)、塔弄一樣,都是兩米來寬的石板路,兩旁均是兩層的磚木結構房子。
狹窄的小街,昏暗的光線,「吾奴」「好倒夠」「嘸綿吃過呀」「內拉夜飯燒味?吾要去燒夜飯哩」……軟糯的嘉興話就從這些小街裡弄、窄房淺屋裡飄出來,這獨特的嘉興土話,是每個嘉興人的根,是每個嘉興遊子最眷念的鄉音。
--END
董紹桐女,祖籍濮院。1945年出生,在嘉興市實驗小學任教37年,擔任語文等科的教學工作。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曾任嘉興市民進二屆、三屆、四屆市委會委員,嘉興市二屆、三屆、四屆政協委員。著有《晚霞集》《夕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