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兩代幽燕地區佛寺眾多,許多寺院是在皇家直接支持下興建或興盛起來的,如憫忠寺、昊天寺、天寧寺、竹林寺、雲居寺(遼代屬涿州)、戒臺寺、獨樂寺(薊州)、永安寺等。
而寺內有佛塔的不在少數,寺與塔結緣的佛塔有如天寧寺塔、雲居寺南塔和北塔、昊天塔、萬佛堂花塔、靜琬法師塔、鎮崗塔(金)、圓正法師塔(金)、海雲禪師塔(金)等。這些佛塔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樣式,有密簷式、樓閣式花式、經幢式、組合式等。
幽燕地區遼金兩代的佛塔無論在數量、種類和外觀式樣上都超過唐代,其中位於薊城之中的天寧寺塔,其建築風格最具魅力,可以作為遼金佛塔審美形象的代表。
天寧寺最早建於北魏時期,稱光林寺,此後名稱不斷變化,隋代稱宏業寺,唐代稱天王寺,金代稱大萬安禪寺,到明代改稱天寧寺。然而天寧寺塔不是北魏建造的,而是一座遼塔,據考證,其塔址建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代。隋文帝曾命海內諸州選三十處清靜高爽之地各建一座舍利塔,這座遼塔的前身就是一座敕建的舍利塔,在隋代應稱宏業寺塔。
天寧寺塔為密簷式八角塔,其造型和結構僅見於遼金以來的幽燕之地,體現了契丹民族的審美趣味和契漢文化融合的歷史成果。「這種類型的塔,輪廓甚美,全部穩重而挺拔。層層密簷的支出使簷上的光和簷下的陰影構成一明一暗;重疊而上,和素麵塔身起反襯作用,是最引人注意的宜於遠望的處理方法。中間塔身略細,約束在簷以下,座以上,特別顯得窈窕。座的輪廓也因有伸出和縮緊的部分,更美妙有趣。塔座是塔底部的重點,遠望清晰伶俐;近望則見浮雕的花紋、走魯和人物,精緻生動,又恰好收到最大的裝飾效果。它是磚造建築藝術中極可寶貴的處理手法。」
這裡可以具體感受一下這座塔的華美形象和獨特風情。
天寧寺塔有十三層,磚築實心,高57.8米。分基座、單層塔身和上面的多層密簷三部分。
基座是上下兩層重疊的須彌座;
須彌座中間都有一道稱為「束腰」的凹陷。第一層須彌座每面設有六座壺門形龕,每座龕內雕有一尊向外伸出的獅子頭。龕與龕之間鑲嵌著蓮花圖案的磚雕。在須彌座的轉角處,各雕刻一尊金剛力士像。金剛是梵文意譯,乃金中最剛之意,用以譬喻牢固、銳利、威力巨大的意思。金剛力士為守護佛法的天神,他手裡的金剛杵是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具有異域風格。第二層須彌座的束腰每面有五個壺形龕,龕中刻有坐式佛像。佛龕之間及轉角處雕有金剛力土像和金剛寶杵。第二層須彌座的上面是仿木勾欄鬥拱承託的平座(露廊),上有三層仰翻蓮瓣,而塔身立於其上。
塔身由十三層密簷構成,第一層塔身十分高大,高度與塔座相當。八角形塔身有四正面和四偶面。四正面雕有圓拱門,每個拱門上方的拱券內,都雕刻著一尊結跏跌坐的佛像和兩尊站立式的脅侍。跏跌就是兩腿盤坐,這是釋迦佛的坐法。南為正面,雕刻著大日如來,左右脅侍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東面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左右脅侍為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西面是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左右脅侍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北面是準胝(意為清淨)觀音,左右脅侍為難陀和跋難陀(二人為佛世僧團「六群比丘」中的人物)。在拱門的兩旁,分立著威風凜凜的金剛力士像,俗稱哼哈二將。
天寧寺塔身的東南、西南、西北偶面,各雕有一個直欞仿窗,直欞即舊式房屋的窗格。兩邊分立著眉清目秀的泥塑菩薩像,與怒目圓睜的金剛力士形成鮮明的對照。在西南和東南兩面的窗頂上,各雕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及脅侍的組合圖像。文殊菩薩結跌坐在胸子背的蓮花寶座上,普賢菩薩結翻跌坐在大象背的蓮花寶牌上,造型富有動在東北和北兩個偶面的仿之上,各塑有五尊圓覺菩薩,再加上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共有十二個圓覺菩薩。「圓覺」意為圓滿的體性、覺性。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仍然一個騎獅,一個騎象,其他十位菩薩則足塔身的角處還神態安立柱,柱曲兩條飛的蛟龍上下龍首相對,奔放遒勁,氣勢充沛。
第一層塔身之上是十二層重疊的密簷,其寬度向上逐層遞減。密簷之間開有佛龕;首層每面各開兩個,其餘各層每面各開三個,佛龕內奉有佛陀和菩薩銅像。密簷之上聳立著塔剎,須彌座形的剎座上伸展著兩層仰蓮花瓣,寶瓶形塔剎立於其上。
站在紅牆灰簷下,抬頭凝望著天寧寺塔,仔細描繪著天寧寺塔的一磚一簷,其穩固厚重而又挺拔窈窕的遠影輪廓變得更加清晰了。
身處於鬧市中,任人流不息,車水馬龍,眼望著千年的天寧寺和舍利塔,美和靜,流淌在心中。
關注莊主在北平,在文字裡,一起感受燕京歲月。
#十二月跨年衝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