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打響前,陳毅(左一)、粟裕(左二)親臨前線視察炮兵陣地。圖片來源:大眾日報
1947年5月,由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一舉全殲了國民黨精銳主力整編74師,挫敗了蔣介石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的計劃,扭轉了華東戰局。陳毅揮毫潑墨,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詩篇:「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師無地逃。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溼戰袍。喜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
由此,孟良崮戰役作為我國解放戰爭史上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著名戰役而彪炳史冊。在建黨九十周年之際,我們有幸採訪到了三位參加孟良崮戰役的老戰士。
霍維新:黃崖山上阻擊黃伯韜
1946年參軍、1964年帶病復員的霍維新,家住蒙陰縣蒙陰街道北關村。2009年10月1日,他作為山東省惟一的復員軍人代表登上了國慶60周年天安門觀禮臺。
霍維新說,攻打孟良崮時他是華東野戰軍6縱某16師特務連戰士。在一次晝夜行軍中,他所在的部隊開始了奪取黃崖山的行動。作為一支前鋒部隊,克服疲累、飢餓之苦,一邊行軍,一邊睡覺,終在5月15日的拂曉搶到了黃崖山主峰的山腳下。這時候,黃伯韜25師的一支先遣部隊也剛好開到了西面山腳下。勝敗就在毫釐之間展開了比拼!
「衝!」我們特務連毫不猶豫地帶人從東坡攀援而上,國民黨軍則從西坡匍匐而進!比速度!比耐力!比毅力!50分鐘後,登上峰頂,搶佔了制高點時,這時國民黨軍離山頂僅有30米,1分鐘的行程!
「打!」連長一聲令下,百十支湯姆槍、步槍一齊朝國民黨軍掃去。黃崖山主峰因此控制在了我們手裡,其他友鄰部隊則相繼佔據了附近的猛虎山、萬泉山等要點。黃伯韜展開營、團級的一次又一次衝鋒,我們一直堅持到第二天下午,距離孟良崮戰役結束只有1個小時,黃伯韜只能眼睜睜看著74師在槍炮聲中淪入滅亡而「愛」莫能助……
「倘使國民黨軍先我1分鐘到達山頂,阻擊25師的戰鬥,乃至整個孟良崮戰鬥恐怕就是另一番場景了呀!」時至今日,霍維新對黃崖山之戰仍感慨不已。「那時我們還編寫了一首攻打國民黨74師的歌,後來在部隊中廣為傳唱。」雖然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霍維新還清楚記得歌詞:「飛跨沂蒙山萬重/攻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消滅74師立奇功/紅旗插上最高峰……」霍維新因作戰勇敢榮立三等戰功一次。
施夫俊:老大娘幫指認敵軍位置
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戰役展廳內,陳列著一幅一位老大娘為我軍戰士指點著遠方的照片,照片上的解放軍就是時任炮兵連長施夫俊。前不久,我們電話採訪了從蘭州軍區原炮兵副司令員離休的施夫俊同志。
施夫俊清晰地告訴記者,1947年5月中旬,孟良崮戰役打到第三天的上午,鹿死誰手還沒有見出分曉。在外圍,敵人的炮火壓得我軍官兵抬不起頭來,這時我軍得到一份情報說,敵83師第一團指揮所就在對面的村莊劉家河疃的商店裡。時任炮兵連連長施夫俊接到立即炮擊的命令後,卻在地圖上怎麼也找不到那商店的具體方位。焦急萬分的施夫俊束手無策,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就在這時,一個感人的場景出現了,隨軍攝影師將它定格為經典——在硝煙翻滾的戰場上,一位久經風霜的沂蒙老大娘,正給施夫俊指認劉家河疃商店的方位。
摸清敵人的地理方位後,施夫俊所在連只用了十幾發炮彈,就壓制了敵人的指揮所,摧毀了敵人的兩座地堡,協同兄弟連隊完成了阻擊任務。這幅照片的拍攝者,是已故新華社原高級攝影記者鄒健東。遺憾的是,這位沂蒙老大娘的姓名始終無法查到。
施夫俊說,這位沂蒙山老大娘迎著炮火硝煙,冒著生命危險,為我指點目標,她代表著千千萬萬沂蒙婦女的光輝形象。施夫俊還記著,在昔日420多萬人口的沂蒙山區,就有120多萬人支前參戰,3.1萬多沂蒙兒女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孟良崮戰役,沂蒙人民功不可沒!」
蔣玉棠:火線搶救300多傷員
今年已86歲高齡的蔣玉棠老人,住在蒙陰縣汶河小區,是當年孟良崮戰役支前的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救護隊教導員。在我們促膝交談中,那烽火連天的艱難歲月就像湛藍的天空中遊弋的雲朵,閃現在他的眼前……
孟良崮戰役打響了。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責成蔣玉棠率領救護隊,參與火線救援。蔣玉棠深情地說道:孟良崮戰役火線救護隊,全是清一色的青壯年組成。兩個人一組,總共500多人,近200多副擔架,是嚴格按照「四四」編制,「救護隊由班長、排長、連長組成,我當時是教導員。記得一次冬天,我們隨大部隊行軍時,一連幾天下著大雨,寒風凜冽,刺骨的西北風呼嘯著,穿的鞋子磨破了就光著腳丫走,但是沒有一個叫苦喊累的,沒有一個掉隊的。」說到這兒,蔣老又激動地唱起了當年他們自編的歌謠:「救護隊抬擔架/誰都不害怕/為了求解放/愈戰愈有勁/累死也心甘。」
5月12日,孟良崮戰役打響的第二天,我軍大批傷病員需要從前線陣地轉向後方醫院,華東野戰軍前線指揮部命令第三軍分區救護隊深入戰區救護,同時開展護理傷病員等工作。接到通知後,蔣玉棠二話沒說,就指揮著隊員火速奔赴前線。他告誡隊員們:傷員為了人民流血,我們要為搶救傷員流汗。在搶救傷員時要處處留神,千萬不要增加傷員的痛苦。「一次在搶救傷員時,我正要躬腰往擔架上抬病員,倏地,從病員身上掉下來一枚子彈殼,看著流血不止的傷員,我的眼淚啪啪地往下掉。」蔣玉棠小心翼翼地把子彈殼撿了起來,緊緊地攥在手中,發誓一定救護好前線的傷病員。這一次,他一個人一鼓作氣連續搶救了10名傷病員。
在整個孟良崮戰役期間,蔣玉棠率領火線救護隊搶救傷員300多人。蔣玉棠也被華東野戰軍第三軍分區授予二等戰功。時間轉眼飛逝了60多年,當年風華正茂的蔣玉棠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戰爭的記憶仍是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通訊員 張聖虎 傅家德 記者 李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