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戰役參戰老兵:喜看賊師精銳盡 我軍皆英豪

2021-01-11 魯網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打響前,陳毅(左一)、粟裕(左二)親臨前線視察炮兵陣地。圖片來源:大眾日報

  1947年5月,由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一舉全殲了國民黨精銳主力整編74師,挫敗了蔣介石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的計劃,扭轉了華東戰局。陳毅揮毫潑墨,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詩篇:「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師無地逃。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溼戰袍。喜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

  由此,孟良崮戰役作為我國解放戰爭史上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著名戰役而彪炳史冊。在建黨九十周年之際,我們有幸採訪到了三位參加孟良崮戰役的老戰士。

  霍維新:黃崖山上阻擊黃伯韜

  1946年參軍、1964年帶病復員的霍維新,家住蒙陰縣蒙陰街道北關村。2009年10月1日,他作為山東省惟一的復員軍人代表登上了國慶60周年天安門觀禮臺。

  霍維新說,攻打孟良崮時他是華東野戰軍6縱某16師特務連戰士。在一次晝夜行軍中,他所在的部隊開始了奪取黃崖山的行動。作為一支前鋒部隊,克服疲累、飢餓之苦,一邊行軍,一邊睡覺,終在5月15日的拂曉搶到了黃崖山主峰的山腳下。這時候,黃伯韜25師的一支先遣部隊也剛好開到了西面山腳下。勝敗就在毫釐之間展開了比拼!

  「衝!」我們特務連毫不猶豫地帶人從東坡攀援而上,國民黨軍則從西坡匍匐而進!比速度!比耐力!比毅力!50分鐘後,登上峰頂,搶佔了制高點時,這時國民黨軍離山頂僅有30米,1分鐘的行程!

  「打!」連長一聲令下,百十支湯姆槍、步槍一齊朝國民黨軍掃去。黃崖山主峰因此控制在了我們手裡,其他友鄰部隊則相繼佔據了附近的猛虎山、萬泉山等要點。黃伯韜展開營、團級的一次又一次衝鋒,我們一直堅持到第二天下午,距離孟良崮戰役結束只有1個小時,黃伯韜只能眼睜睜看著74師在槍炮聲中淪入滅亡而「愛」莫能助……

  「倘使國民黨軍先我1分鐘到達山頂,阻擊25師的戰鬥,乃至整個孟良崮戰鬥恐怕就是另一番場景了呀!」時至今日,霍維新對黃崖山之戰仍感慨不已。「那時我們還編寫了一首攻打國民黨74師的歌,後來在部隊中廣為傳唱。」雖然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霍維新還清楚記得歌詞:「飛跨沂蒙山萬重/攻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消滅74師立奇功/紅旗插上最高峰……」霍維新因作戰勇敢榮立三等戰功一次。

  施夫俊:老大娘幫指認敵軍位置

  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戰役展廳內,陳列著一幅一位老大娘為我軍戰士指點著遠方的照片,照片上的解放軍就是時任炮兵連長施夫俊。前不久,我們電話採訪了從蘭州軍區原炮兵副司令員離休的施夫俊同志。

  施夫俊清晰地告訴記者,1947年5月中旬,孟良崮戰役打到第三天的上午,鹿死誰手還沒有見出分曉。在外圍,敵人的炮火壓得我軍官兵抬不起頭來,這時我軍得到一份情報說,敵83師第一團指揮所就在對面的村莊劉家河疃的商店裡。時任炮兵連連長施夫俊接到立即炮擊的命令後,卻在地圖上怎麼也找不到那商店的具體方位。焦急萬分的施夫俊束手無策,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就在這時,一個感人的場景出現了,隨軍攝影師將它定格為經典——在硝煙翻滾的戰場上,一位久經風霜的沂蒙老大娘,正給施夫俊指認劉家河疃商店的方位。

  摸清敵人的地理方位後,施夫俊所在連只用了十幾發炮彈,就壓制了敵人的指揮所,摧毀了敵人的兩座地堡,協同兄弟連隊完成了阻擊任務。這幅照片的拍攝者,是已故新華社原高級攝影記者鄒健東。遺憾的是,這位沂蒙老大娘的姓名始終無法查到。

  施夫俊說,這位沂蒙山老大娘迎著炮火硝煙,冒著生命危險,為我指點目標,她代表著千千萬萬沂蒙婦女的光輝形象。施夫俊還記著,在昔日420多萬人口的沂蒙山區,就有120多萬人支前參戰,3.1萬多沂蒙兒女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孟良崮戰役,沂蒙人民功不可沒!」

  蔣玉棠:火線搶救300多傷員

  今年已86歲高齡的蔣玉棠老人,住在蒙陰縣汶河小區,是當年孟良崮戰役支前的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救護隊教導員。在我們促膝交談中,那烽火連天的艱難歲月就像湛藍的天空中遊弋的雲朵,閃現在他的眼前……

  孟良崮戰役打響了。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責成蔣玉棠率領救護隊,參與火線救援。蔣玉棠深情地說道:孟良崮戰役火線救護隊,全是清一色的青壯年組成。兩個人一組,總共500多人,近200多副擔架,是嚴格按照「四四」編制,「救護隊由班長、排長、連長組成,我當時是教導員。記得一次冬天,我們隨大部隊行軍時,一連幾天下著大雨,寒風凜冽,刺骨的西北風呼嘯著,穿的鞋子磨破了就光著腳丫走,但是沒有一個叫苦喊累的,沒有一個掉隊的。」說到這兒,蔣老又激動地唱起了當年他們自編的歌謠:「救護隊抬擔架/誰都不害怕/為了求解放/愈戰愈有勁/累死也心甘。」

  5月12日,孟良崮戰役打響的第二天,我軍大批傷病員需要從前線陣地轉向後方醫院,華東野戰軍前線指揮部命令第三軍分區救護隊深入戰區救護,同時開展護理傷病員等工作。接到通知後,蔣玉棠二話沒說,就指揮著隊員火速奔赴前線。他告誡隊員們:傷員為了人民流血,我們要為搶救傷員流汗。在搶救傷員時要處處留神,千萬不要增加傷員的痛苦。「一次在搶救傷員時,我正要躬腰往擔架上抬病員,倏地,從病員身上掉下來一枚子彈殼,看著流血不止的傷員,我的眼淚啪啪地往下掉。」蔣玉棠小心翼翼地把子彈殼撿了起來,緊緊地攥在手中,發誓一定救護好前線的傷病員。這一次,他一個人一鼓作氣連續搶救了10名傷病員。

  在整個孟良崮戰役期間,蔣玉棠率領火線救護隊搶救傷員300多人。蔣玉棠也被華東野戰軍第三軍分區授予二等戰功。時間轉眼飛逝了60多年,當年風華正茂的蔣玉棠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戰爭的記憶仍是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通訊員 張聖虎 傅家德 記者 李佔江)

相關焦點

  • 漣水戰役:74師血拼戰勝解放軍,卻老兵傷亡殆盡引發孟良崮覆沒
    國軍悍將張靈甫戰死於孟良崮後,被俘的國軍老兵說,整74師敗於孟良崮,根本原因在於二打漣水,營連戰鬥骨幹死傷近三分之二,傷了元氣。 這種說法真實嗎?二打漣水又是怎麼回事?這其中的緣故,還要從蔣介石的守江固淮戰略說起。
  • 孟良崮戰役,整編74師1.9萬餘俘虜,解放軍為什麼搶著要?
    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一舉殲滅了國民政府整編74師。1.9萬餘名俘虜兵看到自己的事業「第二春」,紛紛加入解放軍,解放軍都搶著要他們。為何俘虜兵如此受歡迎呢? 解放軍對待俘虜很寬容 我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天下的一個絕招就是善於化敵為我軍所用。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善於改造俘虜兵。
  • 孟良崮戰役,國軍為何救不下張靈甫,老蔣忽略了一個致命細節!
    可是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卻並不是如此,這一次戰役雙方都知曉對方的意圖,蔣介石想用74師當魚餌,吸引解放軍主力,然後四面合圍,伺機消滅。而解放軍方面的目的是集中力量,消滅這支國民黨的王牌部隊——整編74師。這是一場在開戰前就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硬仗,雙方的指揮官都是沙場名將。
  • 孟良崮戰役後,共損失了5萬人馬
    三野,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其前身是新四軍、八路軍、山東軍區的部隊,在解放戰爭中,三野這支部隊絕對是全軍殲滅國軍人數最多的部隊,共殲滅兩百多萬人,再者,其指揮官便是我軍的戰神粟裕。對孟良崮戰役,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實是三野的功勞,這支張靈甫整編的74師,是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連蔣介石也稱其為「御林軍」,全師上下都是清一色的軍械,可想不到的是它卻被折了進去。然而,在孟良崮戰役勝利後不久,三野就連續遭遇兩次敗仗,損失兵力達五萬多人。
  • 孟良崮戰役,發生了兩件怪事促成華野全殲國軍第74師,發生了什麼
    1947年,國民黨集結了3個兵團24個整編師約45萬人,從山東臨沂至泰安一帶向北進犯,企圖蔣華東野戰軍消滅在沂蒙山山區。為了取得戰役的勝利,陳毅、粟裕根據中央指示,發動了孟良崮戰役。全殲蔣介石王牌部隊整編74師。大大提升了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的信心。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在雙方軍隊在孟良崮戰事正酣,雙方吃力膠著的時候,當時卻發生了兩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
    華野六縱,和整編七十四師就是一對宿敵。早在蘇北漣水之戰時雙方就打得不可開交,二戰漣水,當時還叫六師的六縱損失慘重還丟了漣水城,指揮員王必成差點被撤職,但同時他們也把七十四師打得傷了元氣,為孟良崮覆滅埋下了伏筆。
  • 孟良崮戰役,如果李天霞全力營救張靈甫,結局會如何?
    說起孟良崮戰役,說起張靈甫的戰死,很多人都歸咎於整編83師李天霞增援不及時,那麼,讓我們回到那個時間節點,看看如果李天霞竭盡全力營救去張靈甫,是不是會改寫整編74師的命運。
  • 孟良崮戰役,74師到底有多強悍?華野五大虎將上陣,仍傷亡慘重!
    孟良崮戰役,國軍74師覆滅,死傷約1.3萬人,俘虜1.9萬人,但華野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死傷約1.2萬人,死傷人數幾乎旗鼓相當。 再看雙方兵力投入:華野五大虎將齊上陣 華野投入了5個縱隊,約十幾萬人,而且個個都是精兵強將,五大虎將齊上陣。四縱陶勇和九縱許世友負責正面攻擊,一縱葉飛、六縱王必成、九縱王建安負責迂迴側擊。而被困在孟良崮山上的張靈甫只有3.2萬,力量對此懸殊。
  • 孟良崮戰役有多「慘烈」?阻擊一支雜牌軍支援,拼光了華野四個團
    今天小編給大家說一說解放戰爭的故事,想必在近代歷史之中,大家對於孟良崮戰役應該都是比較熟悉的吧?該戰役是國軍與解放軍一場比較慘烈的戰爭,當時為了阻擊一支雜牌軍支援,華野是拼光了四個團!都清楚孟良崮戰役當中的前鋒是張靈甫,而這支被號稱整編74師的王牌軍隊,卻全軍覆滅了!
  • 孟良崮粟裕為何不放過張靈甫?整編74師狙擊手槍殺十縱司令員
    孟良崮戰役我軍於敵重兵戰線中央,割裂並圍殲了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74師。其實戰役之初華野的打擊目標是第7軍,而且作戰命令都已經下達了,但粟裕卻將打擊目標改為了張靈甫,因為他的愛將、十縱司令員謝祥軍,就是被整編第74師的狙擊手擊中而犧牲。1947年3月下旬,國民黨開始了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 孟良崮最後時刻,張靈甫:我決意殺身成仁,蔣介石:祝你成功
    張靈甫是整編74師師長,整個師美式裝備,底子是抗日時期的「鐵軍」74軍,可以說,每一位士兵都是參加過數百次戰役的老兵,張靈甫此人自視清高,並不認為解放軍會對自己造成多大的威脅,因而率領74師孤軍深入。張靈甫看到部隊被解放軍圍住,一點也不慌張,反而給蔣介石發電,希望來一個「中心開花」殲滅我軍華野主力部隊,對於張靈甫的大膽,蔣介石提出了讚揚,不過,他也即刻下令,要求周圍的湯恩伯兵團,黃百韜兵團等人,迅速前往支援。在孟良崮地區,張靈甫打了他人生中最後一場戰鬥。
  • 孟良崮戰役中,李天霞到底有沒有坑了張靈甫?
    孟良崮戰役張靈甫兵敗身死說起孟良崮戰役,人們總認為李天霞因為和張靈甫的矛盾,對掩護74師側翼敷衍了事,救援解圍也不盡力,是導致74師最終覆滅的重要原因,那麼李天霞在孟良崮戰役中到底有沒有坑了張靈甫?第一兵團以整編83師、25師、65師和74師組成第一縱隊,由李天霞統一指揮,儘管在2月攻佔了解放軍華中解放區的首府臨沂,但是李天霞和張靈甫還是齷齪不斷,湯恩伯不得不免去了李天霞的指揮,改由整編25師師長黃百韜統一指揮,但是雜牌軍出身的黃百韜對於74師和83師這樣的嫡系部隊,顯然是指揮不動的,這也埋下了日後孟良崮戰役失敗的伏筆。整編師以上又是縱隊,又是兵團,指揮架構如此疊床架屋,這是戰敗原因之一。
  • 孟良崮戰役,華野27萬大軍全部出動,參戰的將領比淮海戰役還多
    解放戰爭期間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孟良崮戰役了,為了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華野做出的準備是非常大的。國民黨整編74師不是一般的部隊,這支部隊不僅僅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還是國軍頭號主力,整編74師和五大主力中的另外四支部隊都不一樣,18軍和第五軍是國軍老牌主力,後面都有很強大的背景,不論是兵員還是武器都是優先補給,新一軍和新六軍二戰時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軍的強大火力補給,只有74軍,也就是後來的整編74師是靠一場場硬仗打出來的。
  • 孟良崮全殲74師,解放軍以弱勝強,他說:第二個沒想到的就是我
    還記得上世紀一部家喻戶曉的電影《紅日》,這是一部真實再現解放軍經過艱苦奮戰,全殲了敵軍嫡系五大主力軍之一,74師的孟良崮戰役的經過。在此戰勝利後一年,毛主席曾經問一位將領:當年你們在孟良崮迅猛地消滅了74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老蔣,第二個是。。。
  • 三大戰役,為什麼淮海戰役是最難打?看看參戰的國軍將領有誰你就懂了
    而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在人民的支持下,我軍戰士愈戰愈勇,因此從1947年7月開始,我軍就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在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後,國軍主力幾乎已經全軍覆沒,我黨取得全國性的勝利已是時間問題。 所以,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具有重要戰略決戰性質的三場戰役!
  •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聽聞張靈甫戰死沙場,作出了什麼決定
    並且只有配備美式裝備,按照美軍編制進行改編的軍才能夠稱得上是整編師,以整編第74師來說,是抗戰時期被美國軍事觀察員認定為國軍中最能打的一支軍隊,位列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擁有3.2萬人的精銳。 然而整編74師卻是第一個被全殲的王牌,你讓老蔣怎麼能不惱火?
  •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聽聞張靈甫戰死沙場,當即便下令槍決李天霞
    並且只有配備美式裝備,按照美軍編制進行改編的軍才能夠稱得上是整編師,以整編第74師來說,是抗戰時期被美國軍事觀察員認定為國軍中最能打的一支軍隊,位列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擁有3.2萬人的精銳。 然而整編74師卻是第一個被全殲的王牌,你讓老蔣怎麼能不惱火?
  • 山東臨沂 / 張文和 【小說連載】/ 《新紅日​​ 第一一四章 蔣軍末路》(孟良崮戰役新編)
    關鍵的一招在於,我軍前線指揮員粟裕善於分析敵情的變化,適時而準確地看出了強敵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的致命弱點,從而當機立斷,迅速抓住戰機,毫不猶豫地定下「虎口拔牙」的決心;在戰役指導上,做到因時因地因條件而變化,改變了以往攻殲側翼、孤立、薄弱之敵的習慣戰法,面對強敵整74師,出敵不意、果敢地採取了「中央突破」的大膽行動;利用山區的複雜地形,隱蔽地楔入敵人縱深,集中優勢兵力割裂和包圍敵人;當發現張靈甫藉助機械化機動能力強的優勢
  • 張靈甫進攻使我縱隊司令員犧牲,得意忘形合影,不久後葬身孟良崮
    陵園廣場中心屹立著的就是漣水戰役紀念碑,乳白色的紀念碑,在藍天白雲之間,頂天立地,氣勢雄偉。紀念碑的寓意是烈士業績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永垂青史。紀念碑的碑文張愛萍上將所題。紀念碑高28米,象徵著參戰部隊28個團參戰,碑頂的四條豎槓,寓意著「新四軍」的番號。說起漣水保衛戰,最為貼切的一個詞就是:慘烈。
  • 對越反擊戰,150師448團集體投降可恥?老兵:我們也被逼無奈呀
    對越反擊戰,150師448團集體投降可恥?老兵:我們也被逼無奈呀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定的調子是懲罰越南,用鄧小平同志的話說,越南小朋友不聽話,要打打屁股。直到我軍攻克諒山,威懾河內,讓越南舉國恐慌的時候,我軍一直在全局對越南保持著優勢。單以雙方的俘虜來比較,當時我軍俘獲越軍2700多人,越軍俘獲我軍只有不足40人,而且這30多人都是喪失戰鬥力的傷病員。但是戰役接近尾聲的時候,我軍卻突然增加了200多戰俘,原來這是448團的一個營集體投降。這事震驚了東線總指揮許世友,也震驚了中央軍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