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十二時辰》,看聰明的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2021-01-09 騰訊網

編輯:孫東臨

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在這個盛夏引發了追劇熱潮。為解救陷入危機的長安城,「不良人」張小敬爭分奪秒,勢必在上元節花燈大會的前幾個時辰抓獲搞破壞的刺客。

跟隨「大唐反恐24小時」的劇情屏息凝視,你是否有想過一個問題:沒有鐘錶的中國古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其實,答案就出現在每一集的片頭,那就是日晷。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中國何時使用日晷?

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中國民間就開始普遍使用日晷了。作為彼時十分經典和傳統的天文觀測儀器,日晷僅由金屬制的晷針和石制晷面兩部分組成。其運行原理也很好理解:太陽東升西落,投影晷針的方向也隨之移動,打在晷面上的一條線影落在什麼區域內,就代表著一天的什麼時候。

由於處於中低緯度地區,中國的日晷主要採用赤道式的角度擺放。也就是說,晷面與赤道平行,晷針垂直穿過晷面中心,上端指向北極,下端指向南極,這樣就能準確通過陽光投影測定時間了。

2016年3月,遊客在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室外展區的用於觀測太陽射影以測定時刻的儀器「赤道式日晷」前駐足。(中新網資料圖片)

赤道式日晷不僅可以授時,還可以指示節氣。在一年中的春分和秋分,太陽的運行軌道與赤道平行,晷面無法標示時間。《周髀算經》記載:「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可見早在西漢時期,古人對日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北京故宮中保存著很多器型精緻的清朝石質日晷,它們的觀賞價值超過使用價值,作為皇家禮器之一,被陳列於宮殿之前。

日晷上的漢字有什麼含義?

簡單認識這個古代的「計時神器」,我們要解開這個謎題:如何看懂日晷上的時間?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斑駁的石面上有三個同心圓,它們是解開謎題的關鍵。

要知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初了解「時間」這個概念並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他們只能參照日常生活中顯見的事物進行大致判斷,例如:何時天亮天暗,幾刻雞鳴犬吠等等。通過很長時間測定,人們才基本能夠進行平均的時間劃分,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時間點被命名而記下,如雞鳴、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

根據對天象、節氣、地理位置的規律總結,中國古人將這些「乾貨」概括為「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和地支搭配,用來表示具體的時間。對應在日晷上,內圈標為天幹,中圈則是地支。

赤道式日晷說明圖。(圖片來自網絡)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對話。

——現在是什麼時辰?

——子時剛過。

這裡說的「時」,就是上面提到的「十二地支」對應的12個時辰。

我們都知道,一天有24小時,也就是說它把晝夜平分成了24份。而在「地支」的概念裡,一天被均分為了12份,即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比如,半夜11點到1點是子時,中午11點到1點是午時。以此類推,你就能知道「小時」和「時辰」的對應換算關係了。

不過,一個時辰橫跨整整2小時,想要知道更精確的時間怎麼辦呢?在日晷的最外圈,對應每個時辰,再平分為「初」、「正」兩格,每一格就相當於一小時了。

所以,如果你想說凌晨0點,就可以「文藝範兒」地指著日晷上的投影:「現在是子時正。」

(圖片來自《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沒有太陽的夜晚,古人怎麼看時間?

等等,你有沒有發現個關鍵問題?

在沒有陽光照射的夜晚,日晷可是無法產生投影的。那麼古人該怎麼看時間呢?辦法總比問題多,現在看來,古人判斷時間的方法可謂「腦洞大開」。

古代的夜晚靜悄悄,也沒有那麼多光汙染,沒有遮擋的月光可以很好照射到地面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晷同樣可以折射出斜影,指示時間。

當然,月光畢竟不如日光強烈,這就要用到滴壺了。它的運作類似現在的沙漏,滴壺中的水根據每個時辰落下,在這樣的規律中我們能確定時間的劃分。

滴壺的設計製造繁瑣,普通人家還是喜歡回歸到生活中獲取「靈感」。比如星象定位,即根據月亮和星星的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北鬥星在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位置,對應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準確的。

(圖片來自unsplash)

在晚間計時系統中,還有以「更」來表示的說法,這要追溯要漢代皇宮了。彼時的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因此稱為「五更」。也就是說,一晚上平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一更從晚上19點開始計算,一直到五更(凌晨5點)為止。

至今,中國某些農村地區依舊在用土雞打鳴算時間。一般有「雞叫三遍」的說法,公雞每鳴一遍代表一個時間點。半夜一點叫為子時三更,第三遍辰時天就要亮了。

我們常在劇中看到的更夫,其實也是在執行中國民間的夜晚報時制度。他們或擊鼓、打梆子或敲鑼巡走在街頭巷尾。杜甫在《閣夜》便有描述:「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2017年9月,在平遙古城西大街,60歲的「打更人」郭維華巡街表演,吸引很多遊客及攝影人的關注。(中新網資料圖片)

當然,以上這些方法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精確性也相對很一般,但對於日落而息的古代人們已經夠用了。

日晷的功用雖然多多,它的「短板」也十分明顯。除了在晚上不能授時,由於多用厚重的石板,日晷無法搬運,只能放置在室外;另外,清朝文人錢泳在《履園叢話》中,也指出「然是日有風雨,則不可用矣。」最後,日晷的計時還是不夠精確,無法滿足更細化的計時需求……諸多客觀條件的約束,限制了日晷的普及和使用。

即便如此,日晷的出現還是有著很大意義,它所運用到的光學、物理學、數學原理是現在很多科學的基礎。比如:「小時」的概念得以呈現,並進而衍生出我們今天用到的鐘表錶盤。更為重要的是,日晷蘊含的中國古人生活智慧在今天依舊為科學家們所驚嘆和鑽研著。

2016年4月,第九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的日晷園。(中新網資料圖片)

所以,再欣賞《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你知道如何看時間了嗎?

參考資料:

2019年7月12日,歷史大學堂,《沒有鐘錶的古人如何計時》

2017年3月19日,中新網,《2017年世界氣象日 南京民眾走進氣象博物館》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好看!
    張小敬是言出必行的遊俠孤膽英雄,強悍聰明,有慈悲心,講義氣,正是李必所需之人。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本是死囚犯,卻承擔著拯救長安的責任漏刻滴答,分秒必爭,一場生死時速展開……從戲劇性角度看,劇版《長安十二時辰》的敘事非常精彩、跌宕起伏,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編導將整個故事設定在十二個時辰內
  • 「十二時辰」火出國門,古人的時間美學能有多驚豔?
    有網友調侃,《長安十二時辰》的名字源自《24小時》不過前者聽起來明顯文藝多了兩者結合,很容易將人的思緒帶入千餘年前那座繁華的城市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十二微評
    ▪緣起:《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盛唐時期發生在都城長安上元節(元宵節)的一次「反恐24小時」行動。故事時間節點選在天寶三年——安史之亂的十年前,編劇馬伯庸查過史料,該年無特別重大的歷史事件,方便進行較為純粹的故事創作。
  • 長安十二時辰熱播 | 常出現在中小學詩詞中的「十二時辰」,並非12個小時!
    堪稱一部大唐穿越指南,從衣食住行到社會風物,無所不包,從服裝、道具、場景······「喪心病狂」的劇組幾乎將朝代還原,讓很多看劇的人一看就被吸引。但最讓人慾罷不能的是一波三折、一環套一環的劇情:十二時辰拯救長安;十二時辰探究人心,但······十二時辰是今天的24小時嗎?如果你也有這疑惑,那你絕對被「欺騙了」。
  • 不知子醜寅卯…怎麼看得懂《長安十二時辰》
    最近大熱刷屏的《長安十二時辰》果然是分分鐘精彩,秒秒鐘優美,一幀幀大唐盛景,上元花燈,長安108坊,服化道精美,宛若盛唐重現。劇情嘛,三言兩語說不清,今天要說的是題眼《十二時辰》,搞不清楚十二時辰,不僅八字算不準,這部大唐反恐片也看不懂啊!十二時辰貫穿全劇,每一幅海報上都是十二時辰,可見其匠心。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十二時」,在古代有何意義,它是如何得來
    說起2019年最吸引眼球的電視劇,恐怕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扣人心弦的時間節奏,迫在燃眉的反恐劇情,無不讓人感覺緊張刺激。這部電視劇的熱播,不但讓我們對盛唐時期古人的生活細節有了全景式了解,也對我國古代人們的作息時間有了初步認知。它第一次全面細緻地將古人的時間記述方式,用影視鏡頭直觀展現在現代人面前。
  • 從《長安十二時辰》到《花木蘭》,古人的審美到底怎麼樣?
    今天「哪吒」破十億了,並且這個數據還在穩步上漲,堪稱國漫之光啊~小編很是激動,不由得想起四字弟弟的《長安十二時辰》,豆瓣評分8.6,那也是妥妥的國劇之光。螓首蛾眉點絳唇,是不是就是這個樣子?「從此君王不早朝」也可以理解了吧!還有前段時間迪士尼官方放出的《花木蘭》真人電影預告片。
  • 《長安十二個時辰》雜談
    ——《長安十二個時辰》《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古裝劇。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小說,講述了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名士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小菜鳥平常也是個遊戲迷最近才看了前年大火的這部劇,這部劇剛一上線就收穫了一邊倒的好評。
  • 真實的李泌可比《長安十二時辰》裡聰明多了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劇中精緻的服化道、恢弘的場景,再現了大唐盛世。而更值得玩味和研究的,是其中的人物。天子對太子的態度總是很矛盾的,既希望太子快點成長,又怕他成長太快,威脅到自己的地位。《長安十二時辰》的原著中有這樣一段:「可惜李泌才幹雖高,卻一心向道,對仕途興趣不大,這次組建靜安司,李亨遊說了好半天,才勸動李泌。」
  • 《長安十二時辰》開播了!
    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說,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終於上線播出了。
  • 《長安十二時辰》就這麼靜悄悄的開播了
    【本文值班主任:瘦瘦蛙】六月可真是中國影視產業的驚奇之月,在《少年的你》和《八佰》相繼語焉不詳的撤檔之後,一直活在傳說中但從來看不見影子的《陳情令》和《長安十二時辰》突然就在昨天同時播出了。《陳情令》早上定檔晚上播,風馳電掣的速度給所有人都攆了個跟頭,宣傳組像是前一秒還在海邊度假後一秒就被抓進辦公室幹活。
  • 王韞秀不是「不聰明」,而是正在成長|專訪《長安十二時辰》艾如
    2019年暑假,《長安十二時辰》穩穩坐上了「爆劇」的交椅,即便在零宣傳下悄然播出,即便與多部古裝大戲同爭檔期之最,《長安十二時辰》還是憑藉強大的節奏把控和多線敘事的內容優勢,以虎狼之勢迅速成為一種跨越國界的影視話題。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朝子民的驕傲與哀愁
    帝國強盛至極,如太陽罩頂,底下往往伴隨著呼之欲出的陰影,如同《長安十二時辰》所點題,人性的善惡交雜、時代的華麗萎靡、文明的燦爛崩毀、長安的溫柔殘酷,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中盡顯無遺,生活在盛唐時代的人們各有各的欲望和心事,在一場追緝行動中,他們或大或小的選擇,左右了大唐由盛轉衰的方向。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這個,可能是歷史上最簡單的鬧鐘
    最近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不知道大家看了沒,在這部劇中,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主線,劇中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古代計時工具,比如下面這個:劇中李司丞命令架起「火鬧鐘」來倒計時:那麼這個「火鬧鐘」是怎樣計時的呢?別著急,答案在後面~「火鬧鐘」只是古代眾多計時工具的一種。今天,大院er就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計時工具的前世今生。
  • 看《長安十二時辰》,過長安雅士生活
    近日《長安十二時辰》熱播,長安城又復成為萬方矚目的焦點,先生這樣長安雅士生活的踐行者,那一種自豪感自是不在話下,兼且處處能於此劇中找出共鳴和雅士生活的暗合之處,不免十分得意。「不讀詩你都不好意思看《長安十二時辰》,真的…..」先生一面說,一面興致勃勃道:「《詠柳》、《短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幾首都有了,我想一下,有沒有杜甫的句子?」
  • 長安十二時辰:「佳璽合璧」打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華劇」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在天寶三年的長安城。有了太宗、高宗、武則天時期的開疆擴土,加上玄宗開元三十年以來的財富積累,此時的大唐帝國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區別於現在很多的古裝劇加入過度違和的現代元素的做法, 《長安十二時辰》這次不玩天馬行空的「創新」,而是選擇「回歸」傳統文化。這一點,從官方發布的「盛世浮沉」概念海報古樸濃鬱的中國風以及劇中道具造型,就能夠感知一二。
  • 《長安十二時辰》,豆瓣8.8分含金量如何體現?
    在經歷過開播檔期的幾經推遲後,《長安十二時辰》竟在毫無官宣的情況下在優酷播出,並且還一口氣就放出了12集!這讓粉絲大呼過癮,同時也讓許多不甚了解這部電視劇的人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竟這部電視劇無論是從主創團隊還是從影視製作來說,都能稱得上是大牌雲集——導演曹盾,原著馬伯庸,主演雷佳音、易烊千璽。所以,《長安十二時辰》極有可能成為燃爆2019夏日的黑馬大劇。
  • 《長安十二時辰》:且看且珍惜
    《長安十二時辰》展現的唐長安城如何在五十集內(另一說是六十集)講好一個十二時辰內的故事,這是《長安十二時辰》最大的懸念。雷佳音飾演張小敬說來有趣,我是奔著《長安十二時辰》的懸念看的,看著看著,卻更喜歡它對社會風貌的還原部分。
  • 《長安十二時辰》,除了故事我們還可以看什麼?
    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導醞釀一年多的《長安十二時辰》一上線就迅速掀起觀劇熱潮,並以豆瓣8.6分的成績登頂2019年上半年口碑劇榜單。如今,這部48集的電視劇已經播出近四分之三,作為觀眾的我們,看《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除了故事本身還可以看什麼?
  • 《長安十二時辰》今天大結局,原著馬伯庸用一個詞來總結
    今年夏天,你是否也被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驚豔到了?今天,在《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來臨之際,新華網思客邀請原著小說作者馬伯庸,帶我們解碼《長安十二時辰》為什麼火。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原作者如果讓我來形容《長安十二時辰》,我會用「花團錦簇」思客:最近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大熱,您覺得電視劇多大程度上還原了您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