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孫東臨
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在這個盛夏引發了追劇熱潮。為解救陷入危機的長安城,「不良人」張小敬爭分奪秒,勢必在上元節花燈大會的前幾個時辰抓獲搞破壞的刺客。
跟隨「大唐反恐24小時」的劇情屏息凝視,你是否有想過一個問題:沒有鐘錶的中國古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其實,答案就出現在每一集的片頭,那就是日晷。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丨中國何時使用日晷?
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中國民間就開始普遍使用日晷了。作為彼時十分經典和傳統的天文觀測儀器,日晷僅由金屬制的晷針和石制晷面兩部分組成。其運行原理也很好理解:太陽東升西落,投影晷針的方向也隨之移動,打在晷面上的一條線影落在什麼區域內,就代表著一天的什麼時候。
由於處於中低緯度地區,中國的日晷主要採用赤道式的角度擺放。也就是說,晷面與赤道平行,晷針垂直穿過晷面中心,上端指向北極,下端指向南極,這樣就能準確通過陽光投影測定時間了。
2016年3月,遊客在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室外展區的用於觀測太陽射影以測定時刻的儀器「赤道式日晷」前駐足。(中新網資料圖片)
赤道式日晷不僅可以授時,還可以指示節氣。在一年中的春分和秋分,太陽的運行軌道與赤道平行,晷面無法標示時間。《周髀算經》記載:「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可見早在西漢時期,古人對日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北京故宮中保存著很多器型精緻的清朝石質日晷,它們的觀賞價值超過使用價值,作為皇家禮器之一,被陳列於宮殿之前。
丨日晷上的漢字有什麼含義?
簡單認識這個古代的「計時神器」,我們要解開這個謎題:如何看懂日晷上的時間?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斑駁的石面上有三個同心圓,它們是解開謎題的關鍵。
要知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初了解「時間」這個概念並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他們只能參照日常生活中顯見的事物進行大致判斷,例如:何時天亮天暗,幾刻雞鳴犬吠等等。通過很長時間測定,人們才基本能夠進行平均的時間劃分,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時間點被命名而記下,如雞鳴、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
根據對天象、節氣、地理位置的規律總結,中國古人將這些「乾貨」概括為「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和地支搭配,用來表示具體的時間。對應在日晷上,內圈標為天幹,中圈則是地支。
赤道式日晷說明圖。(圖片來自網絡)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對話。
——現在是什麼時辰?
——子時剛過。
這裡說的「時」,就是上面提到的「十二地支」對應的12個時辰。
我們都知道,一天有24小時,也就是說它把晝夜平分成了24份。而在「地支」的概念裡,一天被均分為了12份,即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比如,半夜11點到1點是子時,中午11點到1點是午時。以此類推,你就能知道「小時」和「時辰」的對應換算關係了。
不過,一個時辰橫跨整整2小時,想要知道更精確的時間怎麼辦呢?在日晷的最外圈,對應每個時辰,再平分為「初」、「正」兩格,每一格就相當於一小時了。
所以,如果你想說凌晨0點,就可以「文藝範兒」地指著日晷上的投影:「現在是子時正。」
(圖片來自《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丨沒有太陽的夜晚,古人怎麼看時間?
等等,你有沒有發現個關鍵問題?
在沒有陽光照射的夜晚,日晷可是無法產生投影的。那麼古人該怎麼看時間呢?辦法總比問題多,現在看來,古人判斷時間的方法可謂「腦洞大開」。
古代的夜晚靜悄悄,也沒有那麼多光汙染,沒有遮擋的月光可以很好照射到地面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晷同樣可以折射出斜影,指示時間。
當然,月光畢竟不如日光強烈,這就要用到滴壺了。它的運作類似現在的沙漏,滴壺中的水根據每個時辰落下,在這樣的規律中我們能確定時間的劃分。
滴壺的設計製造繁瑣,普通人家還是喜歡回歸到生活中獲取「靈感」。比如星象定位,即根據月亮和星星的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北鬥星在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位置,對應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準確的。
(圖片來自unsplash)
在晚間計時系統中,還有以「更」來表示的說法,這要追溯要漢代皇宮了。彼時的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因此稱為「五更」。也就是說,一晚上平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一更從晚上19點開始計算,一直到五更(凌晨5點)為止。
至今,中國某些農村地區依舊在用土雞打鳴算時間。一般有「雞叫三遍」的說法,公雞每鳴一遍代表一個時間點。半夜一點叫為子時三更,第三遍辰時天就要亮了。
我們常在劇中看到的更夫,其實也是在執行中國民間的夜晚報時制度。他們或擊鼓、打梆子或敲鑼巡走在街頭巷尾。杜甫在《閣夜》便有描述:「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2017年9月,在平遙古城西大街,60歲的「打更人」郭維華巡街表演,吸引很多遊客及攝影人的關注。(中新網資料圖片)
當然,以上這些方法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精確性也相對很一般,但對於日落而息的古代人們已經夠用了。
日晷的功用雖然多多,它的「短板」也十分明顯。除了在晚上不能授時,由於多用厚重的石板,日晷無法搬運,只能放置在室外;另外,清朝文人錢泳在《履園叢話》中,也指出「然是日有風雨,則不可用矣。」最後,日晷的計時還是不夠精確,無法滿足更細化的計時需求……諸多客觀條件的約束,限制了日晷的普及和使用。
即便如此,日晷的出現還是有著很大意義,它所運用到的光學、物理學、數學原理是現在很多科學的基礎。比如:「小時」的概念得以呈現,並進而衍生出我們今天用到的鐘表錶盤。更為重要的是,日晷蘊含的中國古人生活智慧在今天依舊為科學家們所驚嘆和鑽研著。
2016年4月,第九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的日晷園。(中新網資料圖片)
所以,再欣賞《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你知道如何看時間了嗎?
參考資料:
2019年7月12日,歷史大學堂,《沒有鐘錶的古人如何計時》
2017年3月19日,中新網,《2017年世界氣象日 南京民眾走進氣象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