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條炆豬肉
一道廣東名菜!
今天是母親節,
我們做子女的,
除了跟平常一樣,
帶媽媽到處品嘗美食以外,
一定要加碼,
給媽媽一個大大的驚喜!
在廣州,有一道菜——既能代表母愛的偉大,又能表現出阿媽接地氣;既融入了阿媽的萬般苦心,又包含了我們在品嘗時,盈眶的熱淚.對身為兒女們來說,這樣一道最經典的阿媽出品究竟是什麼?
Oh~No!
這是阿媽生的,
不是煮的!
Oh~No!
這是頂多算是阿媽——
前菜!
答案是:
!藤 條 炆 豬 肉!
藤 條 ——
又稱為「雞毛掃」
或者「雞毛撣子」
「藤條炆豬肉」這道名菜,想必不少廣東人從小就很熟悉。品嘗過的,即使不是終生難忘,都會偶爾津津樂道跟人分享自家阿媽出品是如何的精良!
這個菜在烹飪的過程是個互動的環節!一方面講求烹調大師的功力:藤條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豬肉可肥可瘦,最好選用圓蹄或者是「沙離篤」(豬屁股)這兩個部位,偶爾豬手都不錯。無論是五花肉、還是腱子肉,「炆」的功夫必須夠火候,做到收放自如。
另一方面這道菜的主材與食客密不可分,邊吃邊要感受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同時要及時提醒阿媽:「炆在兒身,痛在娘心!」這樣一來,才能使阿媽點到即止,不至於做的分量太大,造成浪費!需要打包就未免過於.
有朋友說,阿媽拿「藤條」來打我的時候,其實已經是三思而後行了。起碼她要走到放「藤條」的地方,拿起藤條,再走過來教訓我。一般情況下,她是拿著什麼,就用什麼打。什麼衣架、衣叉、湯勺、扇子、拖鞋.當中,她的手掌才是阿媽的首本名菜!
(左視圖)
(右視圖)
(鳥瞰圖)
80後的阿米媽小時候,身邊的親戚家裡都會有「藤條」。那時候,家長們聚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分享他們的「打仔」(打孩子)經驗。不少家長都很贊同,要教訓子女,最好的體罰就是用「藤條」打,這樣不容易錯手打死!
時至今天,阿米媽仍然十分困惑,為什麼那時候,自己的父母會以「打不死」作為選取「道具」的標準?難道我們真的頑劣到,讓他們會「錯手」?
幸好,今天自己當了媽,跟朋友們聊天發現,再用體罰來教訓孩子的家長已經少之又少。最嚴厲的懲罰,也莫過於沒收手機電腦!
體罰,不再是家庭教育的普遍手段。阿米媽認為進步的不僅是阿媽,還有孩子們。他們從幾十年前,「十足生番」(粵語:百分百的野人),進化成了「熊孩子」。單憑「熊孩子」這三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父母對難於管教的孩子,在不聽話時,多了疼愛和理解的情感,已經捨不得「打死」!
我們能接觸到的,教育孩子,培養親子關係,維繫家庭和諧等等的方式多了。「棒下出孝子」早就不合時宜!「熊孩子」不見得打就能教好,孩子只會越打越「熊」!對付熊孩子的引導,第一步,必須在其「非熊」時,多正面積極地強化他們的良好表現;第二步,在其「熊」的時候,家長儘量表現出情緒的平靜,接下來,使用分散注意力,轉移注意力,帶離現場等,能冷就冷的處理手法。
萬一,熊孩子的行為影響到其他人,必須及時制止,同時即時向被打擾的叔叔阿姨們溫柔、真誠地道歉。
阿米媽從小是個乖孩子,阿媽基本不會做「藤條炆豬肉」這道菜給我吃。被阿媽教訓的記憶,深刻而模糊。現在回味起來,心跳會忽然加速一點點。阿米媽怎麼也想不起來,當時究竟做錯了什麼,被阿媽打!
為了寫這篇文章,
阿米媽忍不住,
問了阿媽,
當年為什麼會打我?
阿媽的回答是:
「不記得了!」
如果在母親節這一天,我們會特別回顧和媽媽的相處的點滴。阿米媽想起了很多,包括被阿媽打的「歷史」。
藤條還在,豬肉常鮮。阿媽不要老,媽媽再打我一次!
—— 出自一位,媽媽已經離開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