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電影裡兩位戰士原型和整個戰爭的來歷你所不知道的內幕

2020-09-03 影視匯聚吧

在金球獎上奪下電影戲劇類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並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

風光入圍10項大獎的《1917》是曾執導《空降危機》的英國籍導演山姆曼德斯的最新電影作品

電影描述1917年4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兩位英軍士兵必須穿越危險的無人區深入絕境,向友軍傳達「取消攻擊」的任務。電影採用非常驚人的一鏡到底方式,呈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況讓觀眾體驗了一場如煉獄般的戰場巡禮

然而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相信在過去的歷史課本上並沒有太多的詳細介紹

就讓我們來好好回顧一下《1917》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有1917年到底發生了什麼重要事件

讓你在看電影之前,對電影的歷史背景有更深一層認識唷!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主要的戰場發生在歐洲

因此在20世紀初的華語世界中也稱之為『歐戰小也因為獸場巢除了含要個洲州國家之間的紛爭

列強各國的殖民地互相牽連的關係,戰火延燒至全球各地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


因此被稱作北世界大戰,也為了要和1939年9月發生的「世界大戰」有所區隔

因此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來稱呼之

這場總共4年3個月又2周的戰事總計約6500萬人參戰一

超過1600萬人死亡是歐洲戰爭史上破壞力最大的戰爭

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過去的初中歷史課本中介紹是從194年6月28日

在現今波赫的首都塞拉耶佛發生了奧匈帝國皇太子費迪南大公

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槍殺的事件開始說起

這場暗殺事件,引發受到德國支持的奧匈高國

出兵徵討塞爾維亞,最終引發各國間像是烙兄弟般地宣戰然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除了「塞拉耶佛事件」外其實是歐洲列強之間

長期在世界布局上的競爭以及極端的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爭奪殖民地的情況下早已有跡可循

特別是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人國組成十分複雜。在周邊各國的拉攏,權力爭奪的情況之下

胛這個位於重要戰略地位的半島,引起了歐洲各國介入半島內事務的紛事

引起了歐洲各國介入半島內事務的紛爭,被稱作是歐洲火藥庫

戰爭一觸即發,為了解決紛事 1878年世界各國召開「柏林會議」

支持多個在巴幹半島的新興小國獨立,卻也因為各自的利益

最終爆發了兩次巴爾幹戰事,使得歐洲各國,尤其是奧匈和俄羅斯兩大國的衝突加深

使歐洲局勢關係緊張惡化,加上十九世紀的普法戰爭,造成德國法國兩大國互相仇恨

歐洲各國開始互相結盟,大結盟也在後續不斷擴大成員國的情況激烈的軍備競賽下

「塞拉耶佛事件」

美也只是點燃了醞釀已久的戰爭導火索,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開打後的戰況


但基本上在1914年戰爭開打後,陸陸續續在世界各地有新的國家加入戰事

各個地點也都發生大大小小戰役,最終戰況也在大清戰的戰爭性能下

陷久了雙方僵持不下的兩難,而電影所描述的1917年4月6日原,則是過去不想參與歐洲戰事的美國

因為德國無限制潛艇戰,而有多艘船隻被擊沉,以及德國慫恿墨西哥對美開戰的消息下

美國正式向德國宣戰,而電影中也有在兩位主角的對談中提到,場名為「索姆河戰役」的戰事

則是發生在電影故事的前一年1916年,英法兩國為了突破德軍的防禦工事GARM

而將德國逼退至德法邊境HUNGARY,雙方在法國5方索姆琿地區實施的作戰行動AR

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一次陣地戰

同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的戰役


至於《1917》電影中,所提及的進攻行動

基本上是個虛構故事,但媞電影故事大致以導演-山姆曼德斯的爺爺

阿爾佛萊德曼德斯的口跡記憶為核心發想,阿爾佛萊德在19歲時

1916年1月加入英軍,當時包括他在內的數百名英國士兵奉命前往比利時

個名為普爾卡佩萊(Poelcappelle)的小鎮駐紮在一場大雨之中他們被德軍襲擊

英軍損失慘重許多下落不明的英軍士兵,散落在泥濘的無人區,被大雨掩埋在泥土的坑洞之中

當時阿爾佛萊德被指派重回該地搜尋生還者,並在槍林彈雨之中拯救了許多同胞

最後被授予取勳章在電影中所提及的戰爭情勢事實上與史實中的「阿爾貝裡希行動」有關

曼德斯爺爺所參與的行動也是在這個大框架下所發生的小故事,而就在前面所提到的1916年索姆河戰役後,德軍方新上任的指揮官-興登堡將軍與他的副手魯登道夫,開始建造著名的「興登堡防線」

並在97年2月下令,在前線德軍有計劃性地撤退,他們計劃利用這條短而易守的新防線

讓躁進的英法軍來個甕中捉鱉,德軍在撤退後實施焦土策略破壞了村莊、橋梁、公路主鐵路

在原本的前線壕溝內布下了詭雷,甚至還在水井裡下毒,有效地將原本疲憊不堪的前線土兵

退回到設備更加完整鞏固更強大的兵力為接下來的戰略提供更加完備整合

奧法兩國的軍隊也在德軍的撤退之下,開始推進,1917年4月

法軍總司令尼維爾(Nivelle)發動春季攻勢,歷經一個月的血腥戰


法軍在傷亡10萬兵力的情況下未有斬獲,拒絕難攻行動尼維雨也因為這樣的情況被迫解職

直到美國參戰後,有大量的軍備資源投注之下,英法兩國在下半年再度展開攻勢!

但是又無法有效攻破德軍防線,戰事再度陷入膠著狀態兩種,戰事再度陷入膠著狀態2時

此時在東方的俄羅斯,因為長期的戰爭讓帝國國內的經濟崩盤,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士兵開始厭戰

直到17年3月,國內爆發革命後,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臨時政府仍然持續硬撐一戰的戰事

最後在11月共產黨推翻臨時政府,並與德國籤署條約,而正式退出一戰,在沒有東部戰線的壓力之下

德軍開始集中兵力在西線戰場,甚至在美軍尚未到達西線戰場之前1918年夏季

突破了英法兩國的防守,扭轉了戰局等到1918年的8月,美軍加入戰場後,戰事又再度陷入僵局狀態

漫長的消耗與戰壕形態的戰爭消磨了很多

士兵的意志,人人厭戰的情況下,各國國內都開始出現停戰的聲浪,每個國家因為自顧不暇而開始紛紛退出戰爭等

1918年9月開始陸陸續續有參戰國發出求和要直到1918年11月德國國內發生十一月革命

11月11日德國正式向法國求和德法雙方在康邊籤訂信戰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相關焦點

  • 《1917》:戰爭才是它的主角
    《1917》這部電影得了好多大獎,唯獨沒有最佳主角獎,因為戰爭才是它的主角。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第三階段,掌握戰爭主動權的協約國意圖給敵人致命一擊。這就是電影的歷史背景,很簡單。但是,更加簡單的是電影的情節:整個故事發生在一個下午至第二天白天的時間段內,兩個英國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到前線傳送重要的作戰命令。希望你不要去責備編劇選擇這種俗套的「送信」故事,因為看過電影後你就會明白編劇以及導演的意圖不在故事情節上,也不在表現人物上。戰爭本身才是這部電影濃墨重彩的主角。
  • 奧斯卡大熱門《1917》,整部電影「一鏡到底」開始戰爭直播
    (嚴格地說,這是兩段話和一個結尾的鏡子)只要我們對圖像有一點研究,就不需要非常深入。只要我們看過電影,跟著動畫片,或者在畢業典禮或其他場合製作了一部短片,我們就能知道這部電影有多少不可思議。同時,雖然時空背景是以一戰為背景的,但即使你不了解一戰,你也完全可以看電影——當然,至少你需要了解同盟國盟軍的基本知識,可能是初中的歷史。這個情節似乎是半虛構的。劇中的兩個主角也是杜撰生成的,幾乎沒有史實引用。對於改編自史實的戰爭電影來說,看這部電影的門檻太低了,嚇不倒人。
  • 《1917》,一部「冷靜」的戰爭電影,卻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一)沒有英雄的戰爭電影許多觀眾很可能看完電影《1917》之後都還沒有發現有兩位英國頂級巨星的客串出演,科林·費爾斯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片中扮演了兩位英軍前線指揮官。「臉叔」英姿颯爽的將軍形象始終淹沒在昏暗的燈光之下,「卷福」的疤面造型也讓人看了不寒而慄。
  • 最悽美的戰爭電影——《1917》
    相比戰爭片,個人認為它更像一部劇情向的文藝片,甚至說是公路片,沒有什麼宏大的場景,沒有高潮迭起,不適合為了追求刺激爽感大場面而觀影的觀眾。甚至可以說,相比電影,1917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或者一首詩,但它恰恰是以人類歷史中最荒誕醜陋的東西為題材創作的。
  • 《金剛川》《八佰》《決勝時刻》《1917》...戰爭題材美術製作內幕解讀
    美國的一鏡到底戰爭電影《1917》也十分值得學習。除了戰爭題材影片,《送你一朵小紅花》、《我和我的家鄉》、《奪冠》等等也是非常非常好的作品。」 「從《流浪地球》開始,中國電影就向影視工業化邁近了一小步。尤其是今年林木老師的《八佰》,在美術創作方面都初步形成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趨勢。
  • 「院轉網」是不可能的,《1917》這部史詩級戰爭大片,大銀幕等你
    1917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激烈之際,兩名英國士兵斯科菲爾德(喬治·麥凱 飾)和布雷克(迪恩·查爾斯·查普曼 飾)接到命令,兩人必須在八小時內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遞「立刻停止進攻」的訊息,傳遞成功,兩位16歲的英國士兵將拯救1600人的性命。屍橫遍野之際,武器彈藥有限,隨時會喪命的危險境地......傳遞必須成功,這是他們的信念。
  • 高分必看電影1917!用長鏡頭帶你看透戰爭的殘酷
    ————1917這是一部關於滅亡與拯救的電影,這類題材是經典戰爭電影的核心矛盾。在競爭激烈的頒獎季裡,這部《1917》無疑是除去《寄生蟲》外的最大黑馬:不僅在多個獎項評選中飽受影評人的青睞,更是在第七十七屆金球獎上爆冷拿下「最佳劇情片」與「最佳導演」,並收穫10項奧斯卡提名。
  • 《1917》戰爭,只有滿目瘡痍
    電影《1917》上映的時候,由於工作繁忙,未能去電影院看大熒幕,今日一觀,甚為遺憾。不考慮電影內容,僅僅就是這樣「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就已經給我足夠的震撼了,更遑論,隨著故事的推進,戰爭的殘酷,就這樣無聲的在觀眾眼前一一呈現。
  • 《1917》一鏡到底的極致戰爭體驗
    一鏡到底,是指在拍攝過程中不暫停,一個鏡頭從頭拍到尾,完整的記錄一個故事的發生。如果你去過鬼屋,一定忘不了這種感覺——最可怕的東西,如影隨形般圍繞著你,你不能像看電影那樣暫停播放,只能強迫自己忍受著,繼續前行。這部電影,也給了我一種這樣的感覺。
  • 《1917》:用生命奔跑的信使
    有意思的是,薩姆·門德斯的長鏡頭有別於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所倡導的長鏡頭理論,後者運用長鏡頭的目的是再現真實,盡最大可能地接近真實,但奇觀疊加的《1917》很難稱得上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作品。該片縱然是「一鏡到底」,也依然帶有很多象徵意味的藝術表達。法國莊園裡的櫻桃樹被德國人徹底斬斷。
  • 電影《1917》觀後感,看戰場屍橫遍野,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
    1917到2020,一百多年過去,導演讓我來到一百年前,風景如畫,野花野草和人一樣鮮活,不再是黑白也不是冷色,是紀錄片一樣的真實。隨著鏡頭後移,戰爭的殘酷通過抽絲剝繭逐漸張牙舞爪起來,泥濘的坑道和老鼠像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噩夢。
  • 《1917》:用生命奔跑的信使
    希區柯克採用「一鏡到底」的目的是為了讓命案中的屍體與作案工具一刻也不離開觀眾的視線,以製造緊張驚悚的氛圍。而在《1917》中,更多是為了讓觀眾有一種沉浸式的觀影快感。觀眾就像是兩位士兵的戰友一樣,陪伴他們穿越危機四伏的德軍戰壕、平靜安寧的農莊。緊接著,觀眾又近距離目睹了布萊爾的犧牲,最終又和斯科菲爾德一同抵達了充滿死亡威脅的前線。
  • 《1917》:一鏡到底下的戰爭與人性
    文/夢裡詩書一鏡到底的藝術表達,成為了《1917》最為讓人側目的所在。然而這種將技術與藝術形成高度統一的技法,在電影中實則也是一把雙刃劍,一面電影即藉此將戰爭的殘酷與無奈以淋漓盡致的展露,但另一面這種手法也使電影在劇情層面上稍顯簡單。
  • 讀書種子 | 戰爭的殘缺之美——《1917》影評
    正是這份信念促使了斯克的內心成長,最終堅定不移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行動」。這是一場洗禮,更是一次蛻變。兩人的性格如冰與火般一冷一熱,形成了強烈反差。正是這一對比使兩人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在冰冷無情的戰爭中,或許性格的差異早已預示了兩人不同的結局。1917日本地區海報/圖源網絡除了兩位主人公,影片中的無數配角都是這一戰爭時代的縮影。
  • 草根評《1917》:氣勢磅礴 真實震撼
    影片多側重於宏觀戰場的描寫,而鏡頭聚焦鎖定在了兩位主角身上,通篇採用最多的「一鏡到底」也在這一刻發揮巨大作用,各種長鏡頭調度和無縫銜接,會讓人不知不覺被鏡頭帶領進了故事裡,雖然沒有那麼多的溫情段落,沒有那麼多的命運多舛。但也會隨著情節發展進行情緒波動。這一點對於導演薩姆·門德斯和攝影羅傑·迪金斯是真的佩服。長鏡頭對於戰爭場面詮釋真的是最合適的,至少能保證觀感體驗的連續性。
  • 高分電影:1917,戰爭題材中長鏡頭最多電影,斬獲各項提名大獎
    電影《1917》作為影院重新開張的首批影片之一,承接了一些不太適宜的額外表達,體現在其中國版正式海報上,slogan寫著依舊一起,來自片名的諧音梗,很顯然觀眾都能夠體會到久別重逢的這一層意思,但這句稍顯暖心的話與片子的內容並不相通。
  • 《1917》:被遺忘的戰爭,被當做代價的人
    有人認為「炫技」的目的導致了劇情蒼白單一,有人認為一鏡到底的使用限制了人物的塑造,有人駁斥前者對影片細節的主動忽視,有人相信這是對戰爭片的一次突破,有人則探討影片拋棄上帝視角後對戰爭的微觀反思。對於一部電影的觀感,難免帶著較強的主觀性,然而討論的重點不該是孰對孰錯的一場對抗,而是一部好的戰爭電影,今天能讓我們看到什麼、反思什麼。
  • 明天上映:近十幾年最牛X戰爭電影--《1917》,究竟有多好看?
    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奉命進入敵區要求停止襲擊德軍,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的故事。」那麼,這部2020年開年最受矚目的電影,到底要怎麼看,才能看盡其滋味呢?一:看技術---「一鏡到底」 《1917》是第一部運用「一鏡到底」技術的戰爭題材電影。(什麼叫電影的「一鏡到底」?
  • 《1917》:戰爭,向來就是人性的一場考驗
    談起戰爭片,可能很多人會不自然地想起《肖申克的救贖》、《敦刻爾克》、《珍珠港》等在戰爭影史上留名的優秀劇作。而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部也有關於戰爭題材的最新電影——《1917》,那麼這部電影與以前的大作有什麼不同呢?
  • 佳攝影奧斯卡佳攝影《1917》:一部新鮮的非主流戰爭電影
    第92屆奧斯卡是史無前例的一次,優秀影片雲集,《寄生蟲》創造了歷史,並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四個大獎;雖然《愛爾蘭人》沒有成功,但我們仍然被平均年齡近80歲的導演和演員所折服;《小丑》和《朱迪》的精湛表演值得被授予影帝稱號。其中,印象不太深刻的技術獎頒給了《1917》,他獲得了金球獎的最佳故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