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清體制內的改革者:曾國藩傳》講述了的曾國藩一生,有人稱之為千古一完人,而也有人稱他為禍國殃民的敗類。縱觀曾國藩一生,可以說的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無論毀譽,曾國藩的一生都值得研究。
《大清體制內的改革者:曾國藩傳》,靳會永 編著,企業管理出版社
本文摘自《大清體制內的改革者:曾國藩傳》,靳會永 編著,企業管理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8月。
得到大佬的賞識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二十八歲的曾國藩在正大光明殿複試一等,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屬下等,得賜同進士出身。此後正式更名為國藩,取國之屏藩之意。同年入翰林院做庶吉士。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二,由禮部堂官引見,朝見道光帝;因答對明白、條理清晰,加之衣著樸素,深得道光帝賞識,被破格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同進士入翰林,清朝開國以來僅曾國藩一人。之後他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成為二品大員。對於生長在深山,出身「寒門」的曾國藩來說,真可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此順達的官運在晚清政壇上是及其罕見的。最令人感慨的是,他曾在一年之內連升四級,這番只有在戲劇裡面看到的場景,卻實實在在發生在這個湖南士子的身上。那麼曾國藩到底有何能耐?何以能得如此殊榮呢?
曾國藩飛升之快,官運亨通之原因不止一個。比如他個人勤苦努力,要求自己極其嚴格,廣泛結交京內名流,在京官中造成了勤懇好學,為人正直、謙恭的普遍聲望。他自己就說「在京頗注清望」。
當然,在封建官場之中,如果沒有實權派的大佬賞識和提攜,即使你有再高的才學再大的名望,也未見得能官運亨通。曾國藩能夠在官場上迅速飛升,其實也離不開朝中大佬的著力提拔,其中主要是穆彰阿的援引與扶持。
學過中國近代史的人,對穆彰阿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在歷史書上,他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投降派,陷害林則徐,並被罵為「道光年間的秦檜」。
穆彰阿(1782—1856年),字子樸,號鶴舫,滿洲鑲藍旗人,郭佳氏,出身於滿族官僚家庭,父廣秦,官至內閣學士,右翼總兵。穆是曹振鏞一類的人物,曹是「多磕頭,少說話」處世哲學的創造者,穆彰阿奉之為金科玉律,曹、穆二人極得道光寵信。穆為軍機大臣二十餘年,尤其控制了中央科考選拔官員的大權,自嘉慶至道光兩朝,進士考試、殿試、朝考、庶吉士考差、翰詹大考,他都參與或主持。這是「衡文大權」,亦即選官大權。凡由閱卷、主考官手下產生的進士等功名者,都視考官為最親近、終生不改的「老師」,自己是考官永久的門生,比學校中最親近的真正的老師還要尊重。
穆彰阿利用幾十年的「衡文大權」,利用門生故舊,廣樹黨羽,時稱「穆黨」。凡是他想要推薦或打擊的人,沒有不成功的。例如羅敦衍、何桂清、張芾是同年翰林,張、何散館後都拜穆為「老師」,唯羅敦衍不拜。結果張、何同得考差,唯羅因「年輕」未得考差。實際上羅敦衍是三人中年歲最長的,在上諭待發時,穆彰阿惱羅不拜自己為師,竟讓皇帝收回了成命。
曾國藩會考之時,總裁官即為穆彰阿。考試之後,曾國藩如式拜見了穆彰阿,穆對曾的文章、學問和行事都很讚賞。1843年翰林散館大比,穆彰阿又是總考官。試後,曾國藩又親拜了穆氏,並把自己的考卷謄清,呈給了穆彰阿,於是曾國藩又得了好成績。
不僅如此,穆彰阿還對曾國藩覲見皇帝、升官晉爵的關鍵之處直接指點扶持。有一次,皇帝要召見曾國藩,曾預先到穆彰阿處請教對答的內容。穆彰阿讓一個幹練的文員告訴曾國藩,以四百兩的酬金贈送某內監,可買得皇帝的詔對內容。曾國藩照此辦理了,結果皇帝召見時,所問果然是四百兩白銀買到的「歷朝聖訓」之內容。此後,曾國藩的官運就更加飛黃騰達了。
曾國藩對穆彰阿的感激之情亦非一般。穆彰阿被罷,曾每過穆宅,皆感慨唏噓。二十年後,曾國藩赴任直隸總督,進京陛見時,又專程拜訪穆氏的後人。此後,又讓兒子曾紀澤訪問了穆彰阿之子穆薩廉。
曾國藩的成功與穆彰阿的扶植固然有一定關係,但在十餘年宦海生涯中,那僅僅是一個原因,況且比較偶然。曾國藩在十餘年的官場生涯中能有飛速的高升,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還是與他個人的努力分不開的。曾國藩出身寒門,秉性淳樸,不善鑽營取巧。他每日按儒家「克己歸仁」的目標嚴酷地反省自己,對個人思想中不符合儒家道德規範的「私」字,嚴厲地克制、革除,每每痛罵自己。
實際上,曾國藩的十餘年京官並未成就「曾國藩的大業」,而是自我教育,刻苦修養的過程,反而成就了「曾國藩的人格」。如果沒有京官以後的對抗太平軍,他或者成就一個真正的道學家,或者成為平平庸庸的、寓克自擾的官員。但他不會成為營私舞弊的貪佞之官,因為他要求自己大嚴格了!前文所述的唐鑑、倭仁幫他制定的「日課」,那「十二條規」,最主要的就是自我反省,簡直就像個宗教徒,實則正是儒教教徒,清教教徒。
曾國藩的《立志》《居敬》《主靜》《謹言》《有恆》「五箴」是十分著名的。百年以來,不僅當時的文人奉為座右銘,連後來的許多偉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甚至無產階級領袖人物對之評價都相當之高,把他作為立志、奮鬥、修德、養性、做人、處事的經典和楷模。其立志:在於「澄清天下」,救國救民;立志而後,便持之以恆,銖積寸累,自然成功;反省自我,哪怕是前有猛虎,後有毒蛇,面對三軍,也要「我慮則一」,毫不苟且;對自己的言行,要禁絕「巧語悅人」,對人對己都要坦坦蕩蕩,不自欺、不欺人等。曾國藩成為高官顯貴之後,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從不停止。觀其日記、文章、書信,令人十分感慨。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堅持不懈地努力,才使他成功,絕不是一個穆彰阿的扶持能達到的。
曾國藩的自省、自律、自我教育達到了極深入的程度。他在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豔羨。醒後痛自懲責。謂好利之心形諸夢寐,何以卑鄙若此,真可謂下流矣!」儒家聖人。皆講求「慎獨」,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聖人、君子修己之德,絲毫不能苟且放鬆,在人不知、鬼不覺的「獨處」之中,一樣嚴格、謹慎地要求自己。曾國藩雖然在睡夢中,夢見別人得了利益,自己羨慕,但在日記中則責罵自己「卑鄙」「下流」,這種苛責自己的精神,確是值得後人學習。
因此說,曾國藩能夠在官場中脫穎而出,前途暢順,不是沒有原因的。歸根到底,原因不外乎兩點:主要是自己每天都在不斷努力,其次是機會來了便抓住。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