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權臣穆彰阿:曾多次提點曾國藩

2021-01-18 騰訊網

[摘要]《大清體制內的改革者:曾國藩傳》講述了的曾國藩一生,有人稱之為千古一完人,而也有人稱他為禍國殃民的敗類。縱觀曾國藩一生,可以說的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無論毀譽,曾國藩的一生都值得研究。

《大清體制內的改革者:曾國藩傳》,靳會永 編著,企業管理出版社

本文摘自《大清體制內的改革者:曾國藩傳》,靳會永 編著,企業管理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8月。

得到大佬的賞識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二十八歲的曾國藩在正大光明殿複試一等,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屬下等,得賜同進士出身。此後正式更名為國藩,取國之屏藩之意。同年入翰林院做庶吉士。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二,由禮部堂官引見,朝見道光帝;因答對明白、條理清晰,加之衣著樸素,深得道光帝賞識,被破格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同進士入翰林,清朝開國以來僅曾國藩一人。之後他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成為二品大員。對於生長在深山,出身「寒門」的曾國藩來說,真可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此順達的官運在晚清政壇上是及其罕見的。最令人感慨的是,他曾在一年之內連升四級,這番只有在戲劇裡面看到的場景,卻實實在在發生在這個湖南士子的身上。那麼曾國藩到底有何能耐?何以能得如此殊榮呢?

曾國藩飛升之快,官運亨通之原因不止一個。比如他個人勤苦努力,要求自己極其嚴格,廣泛結交京內名流,在京官中造成了勤懇好學,為人正直、謙恭的普遍聲望。他自己就說「在京頗注清望」。

當然,在封建官場之中,如果沒有實權派的大佬賞識和提攜,即使你有再高的才學再大的名望,也未見得能官運亨通。曾國藩能夠在官場上迅速飛升,其實也離不開朝中大佬的著力提拔,其中主要是穆彰阿的援引與扶持。

學過中國近代史的人,對穆彰阿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在歷史書上,他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投降派,陷害林則徐,並被罵為「道光年間的秦檜」。

穆彰阿(1782—1856年),字子樸,號鶴舫,滿洲鑲藍旗人,郭佳氏,出身於滿族官僚家庭,父廣秦,官至內閣學士,右翼總兵。穆是曹振鏞一類的人物,曹是「多磕頭,少說話」處世哲學的創造者,穆彰阿奉之為金科玉律,曹、穆二人極得道光寵信。穆為軍機大臣二十餘年,尤其控制了中央科考選拔官員的大權,自嘉慶至道光兩朝,進士考試、殿試、朝考、庶吉士考差、翰詹大考,他都參與或主持。這是「衡文大權」,亦即選官大權。凡由閱卷、主考官手下產生的進士等功名者,都視考官為最親近、終生不改的「老師」,自己是考官永久的門生,比學校中最親近的真正的老師還要尊重。

穆彰阿利用幾十年的「衡文大權」,利用門生故舊,廣樹黨羽,時稱「穆黨」。凡是他想要推薦或打擊的人,沒有不成功的。例如羅敦衍、何桂清、張芾是同年翰林,張、何散館後都拜穆為「老師」,唯羅敦衍不拜。結果張、何同得考差,唯羅因「年輕」未得考差。實際上羅敦衍是三人中年歲最長的,在上諭待發時,穆彰阿惱羅不拜自己為師,竟讓皇帝收回了成命。

曾國藩會考之時,總裁官即為穆彰阿。考試之後,曾國藩如式拜見了穆彰阿,穆對曾的文章、學問和行事都很讚賞。1843年翰林散館大比,穆彰阿又是總考官。試後,曾國藩又親拜了穆氏,並把自己的考卷謄清,呈給了穆彰阿,於是曾國藩又得了好成績。

不僅如此,穆彰阿還對曾國藩覲見皇帝、升官晉爵的關鍵之處直接指點扶持。有一次,皇帝要召見曾國藩,曾預先到穆彰阿處請教對答的內容。穆彰阿讓一個幹練的文員告訴曾國藩,以四百兩的酬金贈送某內監,可買得皇帝的詔對內容。曾國藩照此辦理了,結果皇帝召見時,所問果然是四百兩白銀買到的「歷朝聖訓」之內容。此後,曾國藩的官運就更加飛黃騰達了。

曾國藩對穆彰阿的感激之情亦非一般。穆彰阿被罷,曾每過穆宅,皆感慨唏噓。二十年後,曾國藩赴任直隸總督,進京陛見時,又專程拜訪穆氏的後人。此後,又讓兒子曾紀澤訪問了穆彰阿之子穆薩廉。

曾國藩的成功與穆彰阿的扶植固然有一定關係,但在十餘年宦海生涯中,那僅僅是一個原因,況且比較偶然。曾國藩在十餘年的官場生涯中能有飛速的高升,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還是與他個人的努力分不開的。曾國藩出身寒門,秉性淳樸,不善鑽營取巧。他每日按儒家「克己歸仁」的目標嚴酷地反省自己,對個人思想中不符合儒家道德規範的「私」字,嚴厲地克制、革除,每每痛罵自己。

實際上,曾國藩的十餘年京官並未成就「曾國藩的大業」,而是自我教育,刻苦修養的過程,反而成就了「曾國藩的人格」。如果沒有京官以後的對抗太平軍,他或者成就一個真正的道學家,或者成為平平庸庸的、寓克自擾的官員。但他不會成為營私舞弊的貪佞之官,因為他要求自己大嚴格了!前文所述的唐鑑、倭仁幫他制定的「日課」,那「十二條規」,最主要的就是自我反省,簡直就像個宗教徒,實則正是儒教教徒,清教教徒。

曾國藩的《立志》《居敬》《主靜》《謹言》《有恆》「五箴」是十分著名的。百年以來,不僅當時的文人奉為座右銘,連後來的許多偉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甚至無產階級領袖人物對之評價都相當之高,把他作為立志、奮鬥、修德、養性、做人、處事的經典和楷模。其立志:在於「澄清天下」,救國救民;立志而後,便持之以恆,銖積寸累,自然成功;反省自我,哪怕是前有猛虎,後有毒蛇,面對三軍,也要「我慮則一」,毫不苟且;對自己的言行,要禁絕「巧語悅人」,對人對己都要坦坦蕩蕩,不自欺、不欺人等。曾國藩成為高官顯貴之後,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從不停止。觀其日記、文章、書信,令人十分感慨。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堅持不懈地努力,才使他成功,絕不是一個穆彰阿的扶持能達到的。

曾國藩的自省、自律、自我教育達到了極深入的程度。他在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昨夜夢人得利,甚覺豔羨。醒後痛自懲責。謂好利之心形諸夢寐,何以卑鄙若此,真可謂下流矣!」儒家聖人。皆講求「慎獨」,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聖人、君子修己之德,絲毫不能苟且放鬆,在人不知、鬼不覺的「獨處」之中,一樣嚴格、謹慎地要求自己。曾國藩雖然在睡夢中,夢見別人得了利益,自己羨慕,但在日記中則責罵自己「卑鄙」「下流」,這種苛責自己的精神,確是值得後人學習。

因此說,曾國藩能夠在官場中脫穎而出,前途暢順,不是沒有原因的。歸根到底,原因不外乎兩點:主要是自己每天都在不斷努力,其次是機會來了便抓住。

(本文為騰訊文化獨家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官至二品大員,為何突然要去辦團練?曾國藩:靠山倒了
    曾國藩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但曾國藩兄弟五人,個個都頗有才能,這絕對算是罕見的;曾國藩是通過科舉考試踏足官場的,公元1838年時,曾國藩第二次參加會試,成功登第,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可以說很不顯眼;但他卻在機緣巧合下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
  • 曾國藩10年升7次,從七品小官到二品大員,他是怎麼做到的?
    一次,道光皇帝對軍機大臣穆彰阿說:「朕擬於朝臣之中,簡拔一二新人。」就是說,皇上想提拔幾個新人上來。穆彰阿趁勢推薦學生曾國藩,說他「遇事留心,頗有才具。」 道光「哦」了一聲,沒表態。 當時,曾國藩只是一個小小的翰林院檢討,綠豆大點的七品小官。
  • 曾國藩:境界高的人,有兩大貴相,兩大福相
    曾國藩曾在日記中寫下過四句話,我們可以從中了解他的識人之術: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這四句話,分別從做人和做事的角度,說明一個人的修養和處世態度對於自身命運的重要性,道出了人生的四大福相。
  • 漢奸劊子手曾國藩
    例如,鴉片戰爭時,首席軍機大臣是穆彰阿,沿海各省、直隸總督琦善、山東巡撫詑渾布、兩江總督伊里布、浙江巡撫烏爾恭額、閩浙總督(駐福州)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林則徐,除鄧林二人外全是滿人。帶兵大員奕山、奕經,議和大員耆善、伊里布、耆英,又全是滿員。
  • 曾國藩成為兩江總督後,用兩個方法打擊政治對手,手段又狠又準
    曾國藩在京城是二品禮部侍郎的時候,何桂清還是一名正四品鴻臚寺卿,併入值南書房,為道光皇帝講解《大學》。可是,何桂清善於鑽營,朝中誰得勢,他就攀附誰。當穆彰阿權傾天下的時候,何桂清就百般討好穆彰阿,並在穆彰阿的大力提拔下,短短四年時間,就做到了二品刑部侍郎的位置上。
  • 曾國藩小時候就笨,30歲之前沒有成就,因為一個人,從此平步青雲
    在歷史課本上,學到近代史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曾國藩這個名字,也會在其他的地方看到他的事跡,例如曾國藩的人生哲學,曾國藩的修身十法等等曾國藩受到今天人們的追捧,不僅僅是他在位期間做出的種種事跡,還有他的人格魅力,人生事跡,通過他的人生,給許多平庸的人帶了曙光與鼓勵,資質平庸的人經過努力也可以出人頭地
  • 曾國藩:真正聰明的人,往往看起來足夠笨
    有書君說 曾國藩,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後世稱「曾文正」。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
  • 曾國藩的最高官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
    出生在書香門第的曾國藩嘉慶十六年十月,曾國藩出生在湖南省湘鄉縣白楊坪的一個書香門第。曾國藩祖父曾玉屏擁有一百多畝土地,他要求家人:男子耕讀,女必紡織。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43歲才考取秀才,同時兼顧著私塾。曾國藩兄弟九人,曾國藩為長子,曾國藩從小就好學,很快中了秀才、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中進士,從此踏入仕途之路,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
  • 曾國藩三招輕鬆化解,每個人都可以試一試
    晚清名臣曾國藩不僅是理論家,也是實踐者,他30歲入朝為官,從翰林院一名從七品檢討開始,一直做到封侯拜相的位置。靠什麼呢?除了他的學識和能力外,還和他善於應對人生不順有很大關係。在自己的人生中,曾國藩每次遇到不順的事情時,常常通過三招輕鬆化解,簡單、樸實,十分管用,每個人都可以試一試。第一招:靜法。
  • 曾國藩1853年被趕出長沙與左宗棠毫無關係
    今天我們先主要聊聊曾國藩。(1)曾國藩成為「職場聖人」的三個條件之揣摩上意曾國藩自晚清一直到如今,都被奉為「官場楷模」,人們之所以稱其為「聖人」就是他把自己曾經的大脾氣,變成極強的自我「忍耐」。曾國藩寫的書也被稱為「官場聖經」,更有一些人稱其為「聖人」,還有人說明清只有有一個半聖人——王陽明是一個,曾國藩算半個。
  • 曾國藩為何能得到鹹豐皇帝器重?駕馭多疑善變的領導,僅需一招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京城為官的時候,就遇到了這樣一個領導。這個領導就是鹹豐皇帝。由於曾國藩是道光皇帝的重臣,而且是軍機首輔大臣穆彰阿的首席弟子,因此,讓鹹豐皇帝從一開始就對曾國藩很是討厭,第一,覺得道光皇帝給他留下的這個大臣太固執、古板,而且,長相不雅;第二,鹹豐皇帝一直都對穆彰阿把持朝政不滿,他登基當上皇帝後,就不斷給穆彰阿穿小鞋,自然也就殃及到曾國藩。
  • 兩種特徵決定,曾國藩170多年前就解釋了
    晚清名臣曾國藩深諳「升遷有道」,170多年前,當他還是翰林院裡一名從四品侍講學士時,就對老好人身上的這種特徵進行了深入研究並解釋:老好人如果不能認識自己的不足,不願意改變,要想獲得升遷,比登天還難。那麼,曾國藩所說的兩種特徵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通過曾國藩在升遷途中遇到的一件真實案例來詳細講解。
  • 曾國藩的心理操縱術:想讓別人主動幫助你,自己要先主動做兩件事
    可是穆同不學無術,沒有才學,這讓曾國藩很為難。他假意答應了下來,但在皇帝面前隻字未提及穆同。但讓人意外的是,穆同依舊出任浙江鄉試的副主考。穆彰阿覺得是曾國藩的功勞,還專程到他的府上表示謝意。可曾國藩果斷地拒絕了穆彰阿的感謝,說這不是他的功勞,而是皇帝慧眼識珠。曾國藩對功勞看得很開,始終不搶不爭,因此,很多人都願意接近他,幫助他。
  • 古言小說,甜文,強推《原來權臣他愛我》一代權臣花式寵妻
    誰承想,一場再俗套不過的英雄救美,讓鎮北大將軍提著厚禮上門求親。鎮北大將軍,都三十好幾了吧?嫡長子都二十了!等等,將軍府嫡長子,將來是要造fan的呀!侯門嬌嬌女嫁入將軍府,暫且藏起獠牙,勤勉持家。秦莞:該佛系佛系,該犀利犀利,偶爾來點小腹黑的大美人。梁楨:看似強勢實則細緻,眼睛裡只裝得下心上人的老婆奴。一句話簡介:夫君今天掉馬了嗎?食用指南:有甜寵,有劇情,有愛有恨有蘇有爽。
  • 曾國藩:「謙虛為人、謙遜待人」是一種處世智慧
    曾國藩,便是一個謙虛低調的有心人。可以說,他從毫無背景可言的讀書人,一步步昋鬥成為官場上的大人物,與他為人的謙虛密不可分,因為無論對誰,他都是「唯其謙虛也,故常以事理無盡,不致以才智自矜。其接物也,則小心翼翼,無一人之敢慢。
  • 「四個字」讓曾國藩成為一代「聖相」
    曾國藩(1811年~1872年)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被史家稱為晚清第一「中興名臣」,諡曰文正。青年時期的毛澤東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則評價曾國藩「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曾國藩一生的智慧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挺」、「忍」、「狠」、「笨」。
  • 白巖松:也曾陷入絕境,無意中曾國藩一句話點醒了我
    著名央視節目主持人、新聞評論員白巖松以特有的新聞視角、銳利的語言風格被大家所熟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連這樣的人也曾自爆焦慮5年,多次想自殺。後來的5年時間裡,他焦慮無法自拔,回絕與外人交流,就連日日陪伴他的妻子朱宏鈞他也只願意用紙筆進行交流,拒絕言語上的溝通,但是越是拒絕交流越是焦慮,以致於他曾一度認為這個世上無人能理解自己,而自己也理解了海子、海明威等人為什麼最後的選擇全是自殺結束生命,所以他三次想效仿自殺,卻最終依然停留在了最後一步。
  • 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曾國藩遭到的猜忌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被稱為「中興第一名臣」。他率領湘軍打敗了太平軍,鎮壓了持續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由於曾國藩是漢臣,他始終受到朝廷的猜忌,兩者之間的矛盾一度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曾國藩作為清朝第一位掌握兵權的漢臣,他所承受的壓力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 信曾國藩,死得快!一代名將江忠源被好朋友曾國藩忽悠成烈士
    01.大忽悠曾國藩在清朝,當官厲害的人一大半都是忽悠,曾國藩就是其中的典型。鹹豐三年深冬,廬州城的人們已經聞到了過年的味道,一代名將江忠源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信曾國藩,死得快!05.曾國藩忽悠江忠源江忠源的名聲突然變得很大。曾國藩和朝廷也受到了他的啟發。鹹豐三年,太平軍攻下了金陵,然後定都,改名天京。曾國藩也開始編練湘軍。
  • 曾國藩的志氣很大,他認為在皇帝面前轉悠還不行,還得想辦法造勢
    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拒絕轉載唐鑑離京城時,曾國藩和倭仁等一幫理學名流,還有不少大臣及湖南老鄉們,將唐鑑送到離京三十裡的驛館。在內心,曾國藩真的不捨得唐鑑離開,有唐鑑在,他好歹有一棵大樹可以乘涼,對於理學的知識,隨時上門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