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好人為何升遷困難?兩種特徵決定,曾國藩170多年前就解釋了

2020-12-24 客多邦

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第十八招——不當老好人

在官場或者職場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在單位人緣很好,無論和上司(領導)還是同事,關係都搞得很融洽,從來沒有得罪過任何人。可這樣的人,幾年甚至一輩子都在原地踏步,從來和升遷無緣。

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老好人。

老好人做事認真踏實、誠實敬業,可為何升遷困難?

這是其身上暗藏的兩種性格特徵決定。晚清名臣曾國藩深諳「升遷有道」,170多年前,當他還是翰林院裡一名從四品侍講學士時,就對老好人身上的這種特徵進行了深入研究並解釋:老好人如果不能認識自己的不足,不願意改變,要想獲得升遷,比登天還難。

那麼,曾國藩所說的兩種特徵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通過曾國藩在升遷途中遇到的一件真實案例來詳細講解。

01道光皇帝要修繕文廟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初,36歲的曾國藩被升授為翰林院從四品學士不久,就被道光皇帝委以重任,任命他為修繕文廟的第二副總監理。

文廟也就是孔子廟,供奉的是孔子以下的歷朝歷代大賢,為天下文人的精神依託。清兵入關後,為了籠絡天下文人,特意修建了文廟,獲得了當時很多士子的支持。可文廟修建完成後,除了在乾隆年間修繕過一次外,已雜草叢生,搖搖欲墜。

道光皇帝有一次去文廟祭拜時,差一點被屋頂上掉下的瓦片砸中,於是決定在銀庫緊張的情況下,撥出一部分銀子來修繕文廟。

文廟的修繕工作本來是工部的職責,讓工部侍郎(二品官員)匡正為總監理,無可厚非,可道光皇帝為了讓天下文人都看到他的恩德,還特意讓二品翰林院掌院學士文慶為第一副總監理。

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副總監理的人選卻僅僅是從四品官員的曾國藩。

歷朝歷代,朝廷所修建的各種工程,都是一個肥差,誰都擠破腦袋想插一腳。曾國藩的官職太小,這樣的好事本輪不到他。是他的恩師——軍機大臣穆彰阿向道光皇帝推薦的結果。穆彰阿見曾國藩的生活過得太過於清苦,也希望他能從中撈點銀子。

可曾國藩接到這個任務後,卻認為自己只會做文章,並不善於做工程,因此,上奏道光皇帝,請求收回成命,另派他人。為此,穆彰阿十分憤怒,覺得曾國藩是一個爛泥巴扶不上牆的人,甚至有好長時間沒有搭理他。

道光皇帝一言九鼎,自然不會因曾國藩請辭而收回成命,並告訴他:「不會,可以學嘛!」

正是這句話,讓曾國藩的心裡騰騰升起一種使命感,覺得無論如何也要將工作幹好。

按理說,曾國藩作為第二副總監理,完全什麼事情也不用幹,只需當一個老好人,服從上級領導安排即可。但對曾國藩來說,這是不思上進,不想獲得升遷的做法。他即使作為第二副總監理,也一定要爭取一個升遷資本。

為此,曾國藩兢兢業業,無論是購買材料,還是請工人等,都親力親為,精打細算為朝廷節約銀子,而他的領導,即工部侍郎匡正、翰林院掌院學士文慶本就不喜歡工地上的灰塵,除了舉行開工典禮時,到現場講了幾句話後,就再也沒有見到人影了,任憑几十個工作人員在工地上忙碌。

皇家辦事都很快,僅僅三個月,文廟就修繕完畢。道光皇帝大喜,嘉獎了所有參與人員,其中,匡正獲得獎銀一千兩,文慶獲得獎銀八百兩,曾國藩獲得五百兩。

皆大歡喜的同時,曾國藩卻發現了一條升遷空隙。

原來,曾國藩一切從道光皇帝提出的節簡出發,將購買原材料和請工人的費用進行了詳細列表計算,共花費白銀七千兩,而工部侍郎匡正,卻向道光皇帝索要了三十萬兩白銀之巨。

按照老好人的做法,曾國藩此時根本不會伸張,反正花的銀子又不是自己的。況且,還得到了朝廷嘉獎。

曾國藩不願意當一個老好人,他決定抓住機會,獲得升遷。其過程雖然驚濤駭浪,可也讓他平步青雲。

曾國藩到底是怎麼操作的呢?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對朋友見死不救,為何無人恨他?做好這點,輕鬆俘獲他人心
    可是,曾國藩在湘軍還未完全練好的時候,一連對自己的朋友、親人、老師都見死不救,可朋友們為何不僅無人恨他?反而越發尊重他呢?從曾國藩的實踐來看,只要做好捫心無愧這一點,可輕鬆俘獲他人心。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做到捫心無愧呢?
  • 曾國藩:擺脫逆境,耐性和能力都不重要,懂得處理技巧才是人上人
    特別聲明:本專欄根據真實歷史資料所寫,非虛構小說晚清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不斷獲得升遷的能力,很多人的身上都具備,可為何有些人不會運用,而且越學越糊塗呢?這就是技巧問題,在曾國藩的為官實踐中,當他身處逆境,每次快速擺脫時,靠得都不是耐性和能力,而是技巧。懂得處理技巧的人,才是人上人。下面,我們通過曾國藩剛剛創建湘軍時,在和太平軍作戰的一次重大失敗案例中,看他如何擺脫逆境,獲得升遷。
  • 曾國藩: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出自曾國藩家信。這裡的「識」指見識,人做大事,見識佔主導,直接決定事情的成敗,然後才是能力。歷史上有管鮑之交的故事,讓人感動的同時,也佩服鮑叔牙的見識。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三次參加戰鬥,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他家有年邁的母親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 有福之人具備5大特徵,福氣不是天生的,後天也可以培養
    古人把形形色色的人生經歷解釋成「命運」。 「命運」到底為何物,誰都無法解釋清楚。儒家說「不知生,焉知死」,所以人要銳意進取、積極入世,把主要心思放在活人身上;佛家說「天命輪迴」,所以人要隨遇而安、活在當下;道家則說「命運有別」,所以人既然無法改變先天命理,但可以改善後天的時運。
  • 曾國藩:話要軟著說,事要硬著做
    曾國藩:話要軟著說,事要硬著做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言辭是行動的影子,言語也是心靈的圖畫。世上所有的交往無非兩種,以柔克剛,以硬對硬。說話當如水,耐心溝通,態度真誠,潤物無聲,如沐春風。做事應如山,堅定立場,不驕不躁,穩妥有力,敢作敢當。01說話如水,要「軟」。
  • 有福之人具備5大特徵,福氣不是天生的,後天培養也很關鍵
    古人把形形色色的人生經歷解釋成「命運」。  「命運」到底為何物,誰都無法解釋清楚。儒家說「不知生,焉知死」,所以人要銳意進取、積極入世,把主要心思放在活人身上;佛家說「天命輪迴」,所以人要隨遇而安、活在當下;道家則說「命運有別」,所以人既然無法改變先天命理,但可以改善後天的時運。
  • 說話語速快慢不一的人,曾國藩為何認為難當大任?3種性格決定
    看了《曾國藩認人識人的最高境界:聽音識人》專欄後,有讀者給我留言,認為要讀懂一個人的內心,要從眼神來看。認人識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但「聽音識人」卻是一門十分古老的技藝。在古代的相學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即:上相之相審聲,中相之相察色,下相看骨。
  • 曾國藩:跌落谷底的反彈力,決定了你能不能成功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曾國藩從科舉路上到步入政壇,再到創立湘軍平定太平軍,一路也不是一馬平川,平平坦坦的,而是從最初的屢戰屢敗,在不屈不撓中堅持到了最後的屢戰屢勝。曾國藩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跌落谷底後又再次反彈,最後為世人樹立了立功立德立言的楷模。他用事實向世人證明了無謂於低谷,有道於高峰。
  • 做人為何要通達?曾國藩47歲才明白的人生哲理,讓朝廷又怕又愛
    尤其是在官場上,唯有通達才能獲得更大的升遷。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湘軍走出湖南,進入江西和太平軍作戰後,曾國藩就一直陷入鬱悶之中。他的鬱悶不僅來源於朝廷的多疑,更是來源於地方官員對湘軍的歧視和排擠。
  • 吳昕最錯決定,就是糊塗選擇孟佳,老好人不能這麼當,結果被淘汰
    準確說是孟佳被淘汰,連帶隊員吳昕一起被淘汰,所以吳昕是被連累的結果,要不然淘汰孟佳一個人就足夠了,吳昕因為自己的錯誤決定買單。這就是比賽最殘酷的地方,沈夢辰吳昕都被淘汰了,只能等復活賽。
  • 曾國藩被擊敗後,一氣之下欲自殺?曾國藩:「花未全開月未圓」
    曾國藩並不聰明,他的成就和能力幾乎都是在勤能補拙的基礎上完成的,甚至連初次中舉時的成績比起同時代的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都略遜一籌,但不知道為什麼,曾國藩就在那時更受到大家的歡迎,當時位高權重的軍機大臣郭佳·穆彰阿收他為學生,藉助老師的幫助並在那之後的期考中名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親自提拔為第二,從翰林院庶吉士開始,在往後的10年裡,他一路升遷,仕途順暢,直至成為工部左侍郎
  • 清末刺馬案為何草草了事?慈禧和曾國藩之間,馬新貽是如何選擇的
    馬新貽被任命為兩江總督之前,曾國藩在這個位置上坐了很多年,他那叫一個愛不釋手。為什麼呢?因為長江以南,就是他老曾家的天下了。 曾國藩打敗了太平天國以後,整個湘軍的將領們被安排在了長江兩岸各省做官,可以說這個地區的所有勢力,都是曾國藩所控制的。
  • 無知少女升遷記:大膽選做選調生,被迫實現三連跳,3年任副縣長
    記得很早以前,羅振宇曾經說過,做人就得學習曾國藩,只顧眼前,心無旁騖,低頭做事。這樣才能夠以更好更紮實的方式獲得成功。不過在生活中很少有人像曾國藩這樣的存在,因為想要克制實在太難。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也並非沒有,本文要講述的對象就是一個,她被稱為90後無知少女,結果快速的實現了三連跳,甚至三年以後上任副縣長。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三句話,很多人卻樂在其中
    晚清有四大重臣,分別是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以及被稱為「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曾國藩是繼王陽明之後的「半個聖人」,也是千古第一完人,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因為曾國藩考了七次科考,七次全部落榜;後來考中,十年升遷七次,官升十級。雖然當官,但是曾國藩卻沒有官架子,他一生勤儉節約,不僅官運旺,人緣也不差。
  • 我為什麼不願與老好人做朋友
    我毫不猶豫地告訴她:老好人,這類人我絕對不碰。小時候,我覺得老好人是一種特別友善的人種。她們對每個人都笑語盈盈,溫文爾雅,她們周旋於人情世故,懂得如何與你和睦相處。可是,長大後,才發現,她不僅對每個人笑,甚至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對你的困難笑;她確實很溫和,溫和到需要她說「yes」或「no」的時候,她只說一句「隨便」,讓你摸不著頭腦;她和睦相處的前置和後綴都是一樣的,就是朝著「你們必須覺得我是好人,是你們的朋友」這個方向走,我首先收羅了你們所有的心,再挑選我的所愛。
  • 曾國藩: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面相決定命運!
    曾國藩曾說:「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相由心生,一個人的一張臉,就是一張履歷表。有的人天庭飽滿、慈眉善目,一看就親近動人,而有的人劍眉薄唇,一看就兇神惡煞。邪正看眼鼻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臉,對應是大自然的山和水,眼睛是流水,鼻子是高山。如果一個人眼睛不清、鼻子歪曲,那麼這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心術不正。《冰鑑》中說:「去掉谷的外殼,谷的精髓依然存在。」
  • 曾國藩成功靠的是人,事,心態3個方面,其中做人這點被頌揚至今
    說起晚清重臣曾國藩,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他"千古第一完人"的名號,甚至被毛主席稱讚為"地主階級中最厲害的人"種種現象都表明他是在做人做官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做到了名垂歷史。知道曾國藩成功的思想基礎,離不開中國的陰陽調和之道,也就是常說的中庸之道。
  • 盜墓賊炸開曾國藩墓,考古隊進盜洞後出來,為何下令永久封閉?
    一旁的侍從太監都膽戰心驚,不過曾國藩得知後卻沒有太多緊張,他等了幾天後又勸說鹹豐皇帝,鹹豐皇帝冷靜下來後也覺得曾國藩說的有道理,最後還是選擇接受曾國藩的勸諫。  但是當時清政府的軍隊腐化嚴重,並不是太平軍的對手,在接受幾次失敗後  清政府決定利用各地的地方勢力來牽制太平天國的發展。
  • 從老好人的由來典故說起,揭開老好人的本質面目
    一般來說,老好人就是『』好好先生『』的通俗說法。老好人是指性格溫和,處事圓滑,不講原則,不得罪人,喜歡和稀泥的人。表面上看,老好人寬厚誠實,與人為善,是個"好好先生『』。實際上,老好人就是風吹牆頭草,損原則保面子,損公益保私利,是個虛偽且善於營私的人。
  • 曾國藩官至二品大員,為何突然要去辦團練?曾國藩:靠山倒了
    曾國藩在清朝歷史上,絕對算是一個傳奇人物,在滿清生死存亡之際,是他力挽狂瀾,在地方辦團練,組建湘軍,並最終擊敗太平天國;但是,在回地方辦團練之前,曾國藩已經官至工部左侍郎,是朝堂之上手握實權的二品大員,而當時的曾國藩年僅39歲,絕對算是朝堂之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