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正態度,跟各位聊聊主旋律。
我記憶中學校組織看的第一部主旋律,是《開國大典》,講新中國建立那一年發生的歷史大事;
而最後一部有印象組織觀看的主旋律,是《生死抉擇》,關於反腐倡廉。
這兩部電影放在當年,都是所謂的票房爆款。
記得大人們都很喜歡,說這是好看又走心的主旋律。但小孩子哪知道那麼多歷史,又哪裡會關心什麼貪汙受賄,兩部的片長又都超過160分鐘,看的時候,只覺如坐針氈。
不過,這正是我今天想說的:
錯誤的時間,的確會讓我們錯過好電影;
以及,有些主旋律電影,也的確被低估了。
這兩天,因為70周年國慶閱兵彩排的刷屏,又一時興起,把《開國大典》翻出來重看。
必須說,看的時候我就決定了,一定要好好寫寫這部30年前的主旋律電影。
以下請忽略電影頻道的水印
因為與其說它被大大地低估了,不如說:
它被我們大大地遺忘了。
遺忘的最明顯標誌是:
作為當年建國四十周年的獻禮片——也就是主旋律中的主旋律——我不知道原來《開國大典》當年的公映,遠非我們認知中,主旋律創作的那種一路綠燈。
首先,拍攝時,電影的經費遠遠不足。
以當時的規格,《開國大典》絕對是標準意義上的大製作。
1988年11月11日,影片在中南海頤年堂實景開機,第一場戲是拍毛澤東與毛岸英談話的重頭戲。
而後在天安門城樓上以最後的高潮戲「開國大典」拉開序幕,影片轉戰全國12個省市,動用了15萬人次的群眾演員,有臺詞的演員超過130人。
因為規模是空前的,資金短缺也就不奇怪了。
時間緊迫,導演李前寬和肖桂雲的解決辦法是:將歷史紀錄片的鏡頭剪接進影片。
比如渡江戰役,就是紀錄片與實拍共同呈現的。
這樣的被動創作雖是迫於無奈,卻也帶來了電影語言上的某種創新。
紀實感的加入,使得《開國大典》更顯厚重。因為真實,表現力和感染力上也有了提升。
接著,拍攝結束,上映前,有關方面對影片的一些內容有不同意見。
比如剛才提到的毛澤東與毛岸英的對談戲。
毛澤東引用黃炎培的話,說中國的歷朝歷代都難逃「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毛岸英問:爸爸,那你找到解決辦法沒有?
毛澤東點了一根煙,一字一頓地說:「找到了,這就是『民主』二字,人人監督政府,才不會人亡政息。」
當時,有關方面建議將最後這句話刪除,經過博弈,影片在這裡加入了一段旁白聲,蓋過了說話的聲音,算是折中的選擇。
還有的則經過討論後得以保留,比如影片中出現了兩次警衛員給毛澤東梳頭的段落。
有關方面認為這樣的畫面,會令人聯想起李蓮英伺候太后老佛爺,觀感上不舒服。
但導演回應,這裡取材自毛澤東警衛員李銀橋的回憶錄,而非藝術上的杜撰。
最終,這些段落得以保留。
而這其中,最引起爭議的,是對蔣介石形象的塑造。
簡單說,《開國大典》改變了過去主旋律電影中,國民黨和蔣介石漫畫式、臉譜化的反派形象,「把蔣介石從鬼蜮請回了人間」。
但給到影片的修改意見,還是表達了對這個改變的不認可:
影片立場有問題,以家族爭鬥代替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編導者對蔣介石有感情,讓觀眾恨不起蔣介石。
不過,轉機隨後到來。
在影片上映前兩周左右,影片終於得到了時任領導的通過,認可了導演對歷史人物去臉譜化的創作思路。
最終,在9月21日,為建國四十周年獻禮的《開國大典》得以順利公映。
應該說,去臉譜化,正是《開國大典》的創作核心,也是如今回看,影片最值得稱道的一點。
這裡,不僅僅是指對蔣介石的塑造,也包括最核心的那個人物:毛澤東。
這兩個人物,是整部《開國大典》的靈魂所在。
從一開場的亮相,導演就為他們立下了人物基調:
蔣沉鬱、威嚴,同時愁雲暗淡;
毛開朗、自信,每個身體語言都寫著四個字,運籌帷幄。
這當然不新鮮,因為這就是彼時1949年人物的真實狀態。
但《開國大典》,第一次讓高高在上的毛和蔣,有了腳踏實地的煙火氣。
先說毛主席。
在西柏坡的辦公室裡,警衛員要給他點菸,劃了幾次火柴都劃不著。
毛澤東接過來,在自己鞋底一划,著了。點了煙,他衝警衛員一笑。
這段沒有臺詞,就是幾個動作,毛主席的個性,他和警衛員的相處,便躍然銀幕。
在展現毛主席的親和力上,還有下面的細節:
蘇聯特使米高揚來到西柏坡,表示只聽過毛潤之,不認識毛澤東。
對此,如何給外國人解釋中國人的名字傳統,毛的回答中透著十足的風趣幽默。
通過這一個小小的細節,人物魅力一下子就出來了。
還有一個細節,即毛澤東「偷跑」到北京城中「微服私訪」,吃北京小吃。
這樣一個舉動本身,就足以顛覆過往對偉人形象的塑造。
加上身上沒帶錢、無法結帳這樣一個「普通人的窘境」,當它發生在毛主席身上時,這樣的反差感對人物形象的豐滿與加成,是顯而易見的。
這個細節,上周公映的新片《決勝時刻》也有呈現,感興趣的,大可以去對比對比。
類似這樣將偉人還原為人的創作細節,《開國大典》中還有很多。
比如毛主席被周總理沒收的一包煙,比如渡江戰役勝利的電報傳來時,毛主席卻在安然補覺。
所有細節匯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真實、更有血有肉的毛澤東。
作為正面人物,這樣去臉譜化的改動不太會遇到多少阻力——尤其在當時較為寬鬆的創作環境下。
但反面人物蔣介石,這個創作上的阻力,就要另當別論了。
如今回看,《開國大典》的確塑造了我最滿意的一版蔣介石。
甚至可以說,影片大多數華彩段落,都在這個人物身上。
首先,他是個完美的政客。
張治中要去北平和談,臨行前來溪口請示。當著眾人,蔣介石先是不說話,然後對張治中說,我們出去走走。
獨處時,蔣表態同意八項主張,支持和談,張治中立刻追問,這支持能否公諸報端?
蔣繼續不動聲色:你斟酌吧。
一句「你斟酌吧」,不僅呈現了蔣的老謀深算,更是對中國式上下級「看破不說破」的點睛呈現。
最被大家稱頌的一個細節,則是蔣介石前往江陰前線視察,幾位一線戰將卻在打麻將。
總裁出現,四個軍官傻了眼,直愣愣地站在那等著被處罰。
沒想到,蔣介石卻悠悠地坐下,示意他來陪大家接著玩。
幾把下來,他把贏的錢放在軍帽裡,拿給李襄南,說:
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長江天險能否守住,全靠諸位仁兄了。
這樣的處理,堪稱是人物塑造上的神來之筆。
這一刻,蔣介石的形象得以雙重構建:
一方面,是他如何利用權術和人格魅力,讓下屬肝腦塗地賣命;另一方面,結合當時的局勢,你又不得不承認,這其中實在透著幾分崩潰前的絕望。
一場戲,立人物。
這樣的敘事效率,不服不行。
而對蔣介石這種絕望感的塑造,《開國大典》是用了頗多筆墨的。
半夜睡夢中,看到牆上有一隻大蜘蛛;
對蔣經國感嘆,是國民黨打敗了國民黨,是自己選擇了這條艱難之路;
在天童寺抽到一個下下籤,蔣經國說不信則無,他則回說,不要亂講,這裡的籤還是很靈的。
於是同樣的,所有細節匯在一起,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真實、更有血有肉的蔣介石。
事實上,《開國大典》對毛蔣的塑造,遠比我上面提到的,要豐滿得多。
比如對家人。
毛澤東對毛岸英的期許和教育,十足清醒,站在他的立場,卻也十足令人欽佩。
蔣介石面對孫子蔣孝文「爺爺真好」的童言,面露沉色地說:爺爺要是好,怎麼會把你帶到這裡(臺灣)。
再比如個人的原則與擔當。
毛澤東接見自己的韶山親人,面對親戚希望能留在北京留在他身邊的要求,毛澤東拒絕了。
同時也有理有據地解釋,為什麼會給國民黨敗將官職,因為他們或投降或起義,對人民群眾是有功的。
蔣介石這邊。
敗退臺灣後,面對諸位將領,他也說出「我把四萬萬人吃飯的包袱甩給了毛澤東」,這樣有擔當的「領袖語錄」。
應該說,到這,一個同樣對中國有著深厚家國情懷的蔣介石,這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有血有肉的真實。
而如果這已經讓你驚訝,那麼《開國大典》真正的大招我還沒放出來。
在電影中,讓一個「反派」更豐滿,其實不難;
讓「正面人物」變得立體,才是那個難題。
下面這樣的細節,就讓毛澤東的形象變得立體。
甚至,國民黨元老程潛望著其背影的這個眼神,更是耐人尋味。
再多的,我就不說了。
各位看過片後,大可自行去品味和解讀。
以上,是主旋律的《開國大典》如何塑造豐滿的人物。
同時還要看到的是,它還為我們展示了:
如何拍好史詩。
單說《開國大典》承載的內容,它首先全景式地概括了1949年這一特定歷史階段中所發生的諸多重大政治和軍事事件。
如三大戰役的勝利,蘇聯特使米高揚秘訪西柏坡,北平和談,蔣介石退隱溪口,李宗仁支撐南京政府殘局,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百萬雄師強渡長江,我軍入城前的整訓,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蔣介石出逃大陸,新中國誕生前毛澤東對未來的思考,開國大典等等。
這樣的事件密度和人物密度,沒有一條主線負責牽引,最後一定淪為PPT式的存在。
所以,導演的選擇是:雙雄敘事。
集中筆墨在毛蔣身上,用兩個核心人物,串聯起這一年當中的所有事件。
通過人物的升華,來達到歷史事件的同步升華。
這裡的升華,除了剛才提到的文本上的升華,在影像語言上,《開國大典》也有幾處讓我印象深刻。
隨便舉兩個例子。
這裡,用毛澤東和女兒的對話,配合行軍的全景畫面,來表現由西柏坡進駐北平的這一歷史事件。
結尾的開國大典前,諸位領導人登上天安門的段落。
這裡的光線用了逆光,從毛澤東的視角,營造出一種感慨萬千的滄桑感。
而接下來,導演用了足足40秒,來完整展現大家走上臺階的全過程。
這樣的處理,就是在主動給觀眾製造沉浸其中的時間,隨著一步步向上,你在腦中也會回想:過去這一路走來,有多辛苦,有多不易。
這一切,都讓影片避免成為,脫離歷史精神、而一味就事說事、停留在歷史表象堆砌的假史詩。
事實上,如果你認真看過近十年的幾部主旋律史詩,對比之後就會發現:
《開國大典》是將史詩的「點線面」結合地最好的那個——人是點,事件是線,大歷史則是最終的面;
而很多所謂主旋律大片,也不過是「有點、無線、更無面」的初級史詩層面。
或者說白了,就是假史詩。
當然,《開國大典》作為主旋律史詩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也有著旁白過多、且主旋律味道過重,大場面力度不夠等問題。
但當我看到片尾第一次天安門廣場閱兵的真實畫面,那些問題,就都不重要了。
當年是如此的簡陋,甚至可以用寒酸來形容——由於整個華北軍區只拼湊出9架美制P-51式戰鬥機,指揮所不得不要求它們在結束通場後繞彎飛回廣場上空,緊跟在第三梯隊的3架教練機之後再做一次通場,以營造聲勢。
導演李前寬和肖桂雲回憶當年的拍攝,曾說過:
「我們是含著激動的熱淚再現1949年的情景的。
當我們和扮演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演員登上天安門城樓時,不由得想起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見到毛主席的情景。
那是新中國成立10周年大慶,我們還在電影學院讀書,有幸參加了天安門前的文藝大軍。在慶祝和聯歡活動中,當我們在那麼近的地方真切地看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人民在一起的動人情景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一種國家、民族和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感,使我們不敢有一點懈怠,並成為我們儘快盡好完成此片的強大動力。「
我們更多人,從未親身參加過閱兵式,更未親眼見過這些開國元勳。
但當我回望過去這70年——從第一次閱兵,到即將到來的這一次——我們這個老國家的土地上,發生的那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心中的感慨終究是化不開的:
當宏大的歷史在渺小的個體身內激蕩,創造出的能量,不可想像。
我想這就是我,為何偶爾失望、卻總是心懷期冀的原因吧。
★如何星標我們:
敲級感謝大家對我們【壹條電影】的支持!為了報答大家(認真臉φ(>ω<*) ,我們開設了一個互動福利群,不定期發放各種福利,以及線下活動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員ID:【yitiaomovie666】加入壹條電影互動群和胖友們一起討論電影的聲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