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需要翻譯? 大陸哪些常用語讓臺灣人不爽

2021-01-07 華夏經緯網



資料圖(來源:香港文匯網)

  北京於總是個臺灣通,多年來與臺商打交道,經常應邀訪臺演講。有一回聊天他提到一句話很有意思:我常在兩岸當翻譯。這話乍聽之下有些蒙:兩岸不是都說普通話嗎?哪會聽不懂還要翻譯?但經過這幾年在北京居住,特別是有許多來自臺灣的鄉親父老來京短暫停留或經商,的確是需要協助他們做個"兩岸翻譯"。

  原因在哪兒?詞彙不同是個基本的原因;更多的是背後的思維方式不同。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前兩天應邀作客《海峽衛視》,主持人提到一個問題。說是有陸客到臺灣迷了路,就問街邊的人路怎麼走。年輕人立即拿出手機Google一下找到方位,再仔細告訴對方,大陸人響應了一句話:臺灣人怎麼那麼"簡單"?

  這個反饋如果是臺灣人聽到肯定心裡不爽。我這麼辛苦幫你忙,你還說我"簡單"?"簡單"一詞使人聯想到"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如果用於形容一個人很"簡單"那是一個損人的代名詞。比方說,這麼"簡單"你還不懂,簡直是白痴。這句話在臺灣是常用的,尤其是年輕人的聚會裡,表示對方沒腦筋,很笨。

  接著,主持人又問,大陸人很"複雜"嗎?這句話我無言以對。我沒有對大陸的朋友說過:你很複雜。不知道對方的感覺是甚麼?也好像沒有聽過人這樣在街上說過。"複雜",北京人可能會翻譯為:這人想法太多。但是如果臺灣人說這個人很複雜,表示這個人背景不單純,與思考複雜不複雜沒甚麼關係。這個人不"簡單"!表示很肯定對方有卓越的成就;這個人有點"複雜"!表示這個人來龍去脈交代不清或思路有問題。

  再舉一個經常用的例子。比方在大陸,一件事情想徵詢對方的意見會問:這件事,您怎麼看?這個問句如果是臺灣人聽見,理解會是:這件事我不同意,或是我的看法不能苟同,但是想聽聽你是否也不同意。但大陸這裡的問話,並沒有事先預設立場的意思,只是很正常的想知道對方的看法而已。所以,每當學生在QQ裡問我一句,您怎麼看,我雖然有些不太高興,但是知道對方沒有抬高自己身份或者鄙視我的意思。

  於總舉出最經典的例子是,每當他把臺商介紹給大陸朋友,臺商總會介紹自己:我們公司"小小的"。於總聽了很生氣,"小小的"還來大陸做什麼?要來大陸做生意就要把自己說的很牛,甚麼叫"小小的"?這話就像我剛來北京,吃完飯總贊一句"好好吃",讓主人認為很"小家子氣"一樣。但如果以臺灣人的想法,我的企業無論再大,也還有更大的,所以永遠會說,我家"小小的",公司也"小小的",做個"小小的"生意。可這"小小的生意"也許每年的稅後盈餘都上億。

  隨著大幅度的開放,以及隨後兩岸事業的交叉經營,"高級翻譯"的工作可能必須進行。簡單的詞彙可以藉助"兩岸大辭典"來翻譯,但是真正文化上的差異性所產生的誤解,有時候會造成很冗長的解釋程序或者更麻煩的會造成誤會。這些語法上的差異,很難用翻譯機或大辭典來解釋清楚,需要藉助時間和人力。

  再舉一個例子,大陸最近與很多臺灣中南部的農漁業者籤約,名為"讓利"。這個名詞在大陸可能是個純商業的想法,"讓利"就是多買點東西,讓老百姓的產品可以有個去處。但如果這個字眼給臺灣人聽來,就不是滋味,有"布施""救濟"的含意在裡面。臺灣人更多的是喜歡聽到"互惠""互利""雙贏"而不是"讓利"。

  "高級翻譯"必須很細心的觀察兩岸所想的是否有顯著的差異。所以這樣的人要能深切的了解兩岸的語詞與文化,充當橋梁,在某些交往不順暢的時候,找出癥結點來,化解誤解於無形。

    來源: 大旗網—鳳凰博報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大陸與臺灣的電影翻譯比較
    大陸和臺灣的電影市場長久以來相對獨立,很少互相影響。也因為這樣長期的相對封閉,令兩岸觀眾對於電影的期待也有所不同。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 2
    16件作品在兩岸「互看」中獲獎,其中大陸作者毛羽以《臺灣!臺灣!》和臺灣作者孫葦萍以《轎夫老曹的寶島之旅》分獲「大陸人看臺灣」、「臺灣人看大陸」的首獎。大陸20多家主要媒體的領導專程赴臺見證這一盛事,同時也記錄下大陸媒體人看臺灣的點滴感受。
  • 臺灣人說話很多發音是錯的?細數兩岸發音的不同及其歷史原因
    其實兩岸雖然文字共通,只不過一個簡體字,一個繁體字,但是讀音卻是有很多不一樣的,今天西蒙君就給大家講一下兩岸發音有哪些不同。因為語言發音分為單音字和多音字,所以西蒙君就分兩部分來說。
  • 大陸流行語傳到臺灣,連臺灣小學生都在用了!
    據臺媒報導,臺灣人最近越來越愛追大陸影視劇,因為這樣,他們對於大陸所使用的簡體字,也變得越來越熟悉,對「大陸用語」,也慢慢地有所掌握,已經融入到生活當中,甚至很多臺灣小學生都在使用「大陸用語」。大陸用語已經融入臺灣人的生活雖然同屬一個國家,但是由於長期以來文化上的不同,兩岸同胞在文字和用語上其實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等科技的發展,兩岸文化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大陸用語在臺灣人生活中已經融入到什麼程度?
  • 蔡衍明:兩岸心靈契合 臺灣人才能共享大陸發展
    (圖片來自臺媒)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昨出席「兩岸新經濟論壇」時呼籲,回歸「臺灣人就是中國人」事實,有這個認同,兩岸就能步入真正「心靈契合」階段,臺灣人也才有資格、才有權利來共享大陸資源,參與大陸發展,並共同決定兩岸的未來。
  • 大陸與臺灣的動畫翻譯對比,感覺臺灣的翻譯好隨意
    在看LOL比賽的時候就知道,臺灣跟大陸這邊的很多英雄名字的翻譯大多不同。比如我們這邊的「瑞茲」,在臺灣那邊就翻譯成「雷茲」,因為是外文音譯還是可以聽得懂的,不過說起來雷電法王說成「雷茲」好像會更加貼切一點吧。但是有些從意思上來翻譯的東西,感覺就差很多,今天就來聊一下吧。
  • 【深度報導】 語落臺灣:「陸勵成」遇見臺灣腔
    他們用獨特的視角呈現今昔對比,詮釋兩岸文化差異,最終形成了5篇系列稿《語落臺灣》。2014年,臺灣用「土豪」打趣大陸的暴發戶2014年1月,大陸年輕人張口就是「小夥伴」2014年4月,臺灣人也開始呼喚自己的朋友「小夥伴」曾幾何時大陸以說臺灣腔為潮如今「雷」、「給力」等一系列大陸流行語
  • 「假消息」都來自大陸?蔡英文的抹黑讓臺灣人無語
    蔡英文 (中時電子報)海外網9月16日電蔡英文日前突然給大陸扣了口黑鍋,放話稱年底選舉有很多「假消息」,甚至「來自於對岸」。島內對蔡當局這種「自己無能就賴大陸」的手段感到無語,臺媒紛紛站出來指出,蔡英文的言論只會引起民眾反感,也是在兩岸關係上撒鹽。
  • 海峽兩岸丨臺灣人在大陸工作犯法?黃智賢:逐步斬斷兩岸間的聯繫
    這個結論荒謬無比,臺灣本就是大陸的一部分,張經義來大陸工作,怎麼就不能是臺灣人了?這就好比一個美國人,生長於紐約州,去華盛頓州工作,結果卻被紐約州除名,實在是莫名其妙。這件事傳回臺灣島內,民進黨當局馬上做出了回應,他們不僅沒有維護這位臺灣籍記者,還指責他違反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需要為此支付一大筆的罰款。
  • 大陸居民與臺灣居民結婚,需要辦理哪些手續?
    大陸方身份證正反面複印件大陸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複印件(有效期需要1年以上)臺灣方臺灣身份證正本、複印件大陸方35mmx45mm標準的大頭照(人像自頭頂至下額的長度介於3.2公分至3.6公分之間)費用約NT2000這一步的步驟是:到臺灣後立即去移民署指定醫院進行體檢(體檢需要準備照片、
  • 詳解大陸與臺灣在國家名字上的不同翻譯,Italy竟然不是義大利
    大陸使用簡體漢字,臺灣使用傳統漢字,兩岸在文化上的擱淺,導致一些名稱有著明顯的差異,比如大陸叫軟體,臺灣叫軟體,大陸叫數碼,臺灣叫數位等等。連中文都有這麼多不同,更不用說外來語的翻譯了,本文詳細地列舉了所有國家地名大陸與臺灣在翻譯上的用字區別,沒出現在此表中的則代表翻譯一模一樣。
  • 臺灣人看大陸:兩岸馬拉松尚未結束
    (新華社資料照片) 2006年,因兩岸學術交流的機緣,我至大陸的大學參訪,在香港機場短暫停留後,班機便直往北京前進,首都國際機場是北京的門戶,敞開大門歡迎來自全球的遊客,首次越過臺灣海峽踏上這塊在課本中反覆讀過,既熟悉卻又陌生的土地,心中百感交集,有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 臺灣為何把「尋夢環遊記」叫「可可夜總會」?兩岸不同用語的背後...
    不久前和朋友聊起兩岸用語差別,比如「熊貓與貓熊」「布希與布希」,這看起來頗為有趣,但背後門道究竟為何,則較少被人深究。 兩岸語文差異的幾種情況 根據《兩岸常用詞典》所載,大陸與臺灣所用詞彙差異大致包含四種情況。
  • 兩岸電影創作論壇在京舉行,臺灣電影人怎麼看大陸市場?
    與會嘉賓圍繞兩岸電影的當下創作與歷史溯源,從人才、資金、政策、票房等方面審視了兩岸電影的創作成就與交流缺憾。兩岸電影人比較了兩岸電影市場的規模,研究了臺灣電影人才在大陸電影市場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張丕民張丕民結合當下兩岸電影創作情況指出,人才是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大陸和臺灣同根同祖,希望兩岸電影人齊心協力,共同拍好中華民族電影。
  • 專訪黃智賢:兩岸都是中國人,臺灣的前途就是與大陸統一
    真為「臺獨」而戰,全臺灣願站出來的不到100個  環球時報:您提出過,臺灣應該自己上談判桌尋求統一。那在您看來,臺灣如果主動跟大陸談統一,手中會有哪些籌碼?  黃智賢:臺灣的前途就是與大陸統一。將來統一後,臺灣的前景會很好。如果臺灣人可以坐時光機,一定能看到美好的未來。
  • 大陸與臺灣的動畫翻譯對比,感覺臺灣的翻譯好隨意|原子小金剛|鐵臂...
    在看LOL比賽的時候就知道,臺灣跟大陸這邊的很多英雄名字的翻譯大多不同。比如我們這邊的「瑞茲」,在臺灣那邊就翻譯成「雷茲」,因為是外文音譯還是可以聽得懂的,不過說起來雷電法王說成「雷茲」好像會更加貼切一點吧。但是有些從意思上來翻譯的東西,感覺就差很多,今天就來聊一下吧。
  • 兩岸經濟誰依賴誰?大陸學者:兩岸合作是臺灣保持增長的依靠
    日前民進黨發言人所謂「臺灣地區對中國大陸出口的增加,證明中國大陸需要臺灣」相關言論引起熱議。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盛九元日前就此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他表示,民進黨發言人持續炒作「兩岸經濟誰依賴誰」一議題,其核心就是要將兩岸經濟合作「泛政治化」,為民進黨「反中去中」張目。
  • 兩岸經濟增長,臺當局:大陸根本離不開臺灣
    導讀:近年來,大陸和臺灣地區的貿易往來逐漸增高,如今,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最大的貿易順差地。那麼這是為什麼呢?今年的「兩岸企業家峰會」針對逐漸增加的「出口額」給出了答案。 兩岸關係有益臺灣,大陸是臺貿易順差地 兩岸關係在「經貿問題」上一直都處於難捨難分的狀態之中。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那個時候的兩岸關係,不但經貿交流進展順利、兩岸籤署了20多項協議,兩岸人文交流也非常熱絡。
  • 「大陸需要及依賴自臺灣進口!」
    」的相關規範,所以這場兩岸企業間的重要活動也變得格外低調。一是根據臺灣財政部門統計的數據來看,從今年1月到11月,臺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在內)的貿易總額達到1951.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2.9%,其中僅11月份的出口額就達到了144.6億美元。之所以會有這麼傲人的成績,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宅經濟等新興科技開始興起,再加上美國對華為實行禁令,大陸扶持半導體政策等,拉動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