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和我的祖國》收穫了超過30億的高票房,於是《我和我的家鄉》應運而生。
先簡單談一談《我和我的家鄉》的觀後感。
笑點確實有。按照個人喜好程度排個序:《最後一課》《神筆馬亮》《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回鄉之路》。
對於這幾位導演來講,如果讓他們拍一部超過90分鐘的喜劇,也許有翻車的可能;
不過一個三十分鐘的短片,應該還是能夠駕輕就熟的。
從創作上來講,有好幾個故事都可以算作這些導演之前作品的翻版。
比如《神筆馬亮》《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等。
怎麼形容這種感覺,就好像在電影院看了幾個不錯的小品。
當然,我也並不認為《我和我的家鄉》是爛片。
只是在看完電影、笑過之後,我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電影名為「我的我的家鄉」,可這個「我」並不包括我!
我的家鄉在農村,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
電影裡的農村多數是度假村、旅遊村,個個都可以媲美華西村。
我有個疑問:「難道這幾位導演真覺得旅遊村、度假村可以代表中國農村?」
中國農村是什麼樣子?從村子裡走出來的人最有發言權。
影片中好幾處出現了「家鄉的學校」,以前是茅草房,今天是豪華小樓。
這一點我倒是可以證明,確實是這樣的。
我們鄉鎮也曾經修過類似的好學校,可惜的是,學校修好了,學生沒有了。
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生活,出走他鄉,縣裡、市裡、省裡。
村裡的人寧願讓自己的孩子住在城市狹窄的出租屋裡,也不想讓他們待在農村寬敞的院裡。
因為他們清楚,待在城市裡,起碼有可能翻身,雖然這個可能性很小;
但待在村裡,永遠就只能那樣。
最後一篇《神筆馬亮》裡有一望無際的家鄉農田,那是廣闊無垠的東北平原,中國三大平原之一。
可是很多中國的農民,他們的生活的地方沒有平原,沒有拖拉機,沒有機械化,只能靠著自己的雙腿、手臂、鋤頭。
我看到那一幕,陌生、迷茫、不知所措。
中國有很多地方確實不適合種植,但因為種種原因,還是艱難地種起了莊稼。
很快,退耕還林來了。
既然你們種不出東西來,那還不如成全綠水青山、造福後世。
可今世呢?
失去了經濟來源,只能進城打工。
然後,和上面就聯繫上了,學校修起了,學生卻走了。
在我心裡,《我和我的家鄉》應該算作一部農村題材的電影。
關於中國農村的影視作品,一般來講分為兩種。
一種是以歌頌農民淳樸為主;
另外一種則恰好相反。這類作品偏現實主義風格,在這些電影中,農村人個個都是刺頭,用一句話形容「窮山惡水出刁民」。
中國有好多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都是講述「窮山惡水出刁民」的。
《天狗》、《盲山》、《光棍兒》等等。
看完這類型電影的人,也會想當然地把農村人妖魔化。
其實不然。
「窮山惡水出刁民」,這是一種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背後是什麼呢?
「窮山惡水」代表的是什麼?物質基礎差。
當物質基礎尚且沒有得到保障時,又怎麼能夠「知禮節」呢?
所以說,我們應該講的是「為什麼窮山惡水出刁民」,而不是一味地強調「窮山惡水出刁民」。
有人可能又有疑問了,既然那個地方「窮山惡水」,為什麼非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呢?不會離開嗎?
最近幾年,有一個政策叫「合村並居」。
什麼意思呢?讓村裡的人住進城裡的單元樓。
如果你是城裡人,理所當然地會覺得這是好事一件。
暫且不提就業、消費等問題,僅僅是故土觀念,就有很多人接受不了。
這也可能意味著他們永遠回不到那個地方,即使是死亡,他們躺進去的不是下土的棺材,而是進火爐的小盒。
好多人農村人,離開故土是為了生活,不願離開也是因為生活。
中國的農村問題很複雜,涉及太多的東西,包括不僅限於物質條件、就業狀況,以及倫理道德。
最後說說我和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背靠荒山,臨近枯水,沒辦法吃山吃水;
我的家鄉沒有名人異象,旅遊資源幾乎為零;
終有一天,我的家鄉、我們老家的房屋會消失在時代的巨輪之下,歷史的塵封之中。
我出生在我的家鄉,一直到十八歲離開。
按理來講,我應該對我的家鄉有些很深厚的感情。
可事實恰好相反,離開家鄉這麼多年,我幾乎沒有怎麼想念過它。
起先我以為自己沒心沒肺,後來我在《月亮與六便士》裡找到了答案。
我覺得有些人就是生錯了地方。造化弄人,他們被拋到某處,卻惦念著一個隱約朦朧的故鄉。出生地則是異鄉,從小熟悉的綠蔭小巷、曾經玩耍的擁擠鬧市,都只是沿途風景。他們在親友中也許一輩子都落落寡合,對自己唯一熟悉的環境淡然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