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家網
中西樂器精彩演奏視頻、名家名曲、作品簡析、演奏技巧、樂理基礎、合唱藝術,多方位展現五彩斑斕的音樂世界。
《喀秋莎》是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歡的蘇聯二戰歌曲,不光是演唱,演奏的版本也特別多,不過有特色的寥寥無幾。
然而,下面這個由俄羅斯「Eccellente」室內樂團演繹的《喀秋莎》卻讓人為之一亮,在改編與配器上都動了一番心思。
此視頻本公眾號開辦之初就已播發過,只是當時上陣倉促,來不及細加品賞。
還是先看再評。
愛情歌曲《喀秋莎》創作於1938年,此時德國還未進攻蘇聯。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因姑娘與戰士的情愛維繫著前線與後方,歌曲以燎原之勢迅速流傳開來,並以無窮的力量激勵著殺敵的將士。
瑪麗亞·拉扎列娃(樂團小提琴獨奏者)根據勃蘭切爾所作的旋律,並按照室內弦樂隊的演奏形式對歌曲進行了改編。
首先,瑪麗亞的Solo音雖然偶爾跑偏,但曲調昂揚,結合飽滿的音程與和弦連續地大跳上行,華彩而具有號召力。進入主題旋律後,她與大提琴或樂隊輪番交換聲部主次,例如樂隊撥奏襯託小提琴獨奏,或瑪麗亞用分解和弦配合大提琴主旋。
他們將歌曲旋律演奏了四遍,每一遍都不重複,整體上遵循由慢到快、由松到緊的原則,其間,對同一旋律採用了音區對比、節奏變換及演奏技巧的改變等手法。
第五遍開始,樂隊進行了兩次變奏,氣氛變得越來越活躍,越來越彰顯戰鬥力。最後臨近結尾突慢時,又巧妙地加入《卡林卡》的旋律,既有新鮮感又增添了新的活力。接下來,隨著速度的又一次加快,調性從前面的a小調轉入b小調(二級關係調),並加大力度將樂曲推向高潮。
縱觀全曲,《喀秋莎》的意境與魅力一覽無餘。10人組成的弦樂隊挖掘了歌曲的精髓,發揮出弦樂器廣博的表現力,將「喀秋莎」蓬勃的青春和她對戀人的愛,化作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勵著前方將士保家衛國英勇奮戰。
仔細再聽,他們的音樂的確充滿著活力,充滿著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