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的蘇聯歌曲《喀秋莎》你知道是如何誕生的嗎?

2021-01-19 古往今來絲路傳說

一提到蘇聯歌曲,最先在我們腦海中迴蕩的旋律的一定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特別是對於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來說更是難忘的青春之歌。

Георгий Виноградов,The Red Army Choir - Катюша

02:18來自古往今來絲路傳說

與之同名的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種由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箭炮喀秋莎。事實上,這首歌不僅出現在蘇聯軍隊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出現之前,而且出現在蘇聯衛國戰爭爆發之前。儘管聽到這首歌時我們覺得它非常適合那段戰爭年代。

《喀秋莎》歌詞創作者蘇聯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

《喀秋莎》曲作者馬特維·勃蘭切爾

這首歌曲創作於1939年,但當時並沒有流行,是兩年後發生的蘇聯衛國戰爭使這首歌曲脫穎而出,並伴著隆隆的炮火流傳了開來。如此說來,恰恰是戰爭使《喀秋莎》這首歌曲體現出了它那不同尋常的價值,而經過戰火的洗禮,這首歌曲更是獲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恆的生命。

這首愛情歌曲竟在戰爭中得以流傳,其原因就在於,這歌聲使美好的音樂和正義的戰爭相融合,這歌聲把姑娘的情愛和士兵們的英勇報國聯繫在了一起,這飽含著少女純情的歌聲,使得抱著冰冷的武器、臥在寒冷的戰壕裡的戰士們,在難熬的硝煙與寂寞中,心靈得到了情與愛的溫存和慰藉。

戰後,蘇聯當局為了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專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也是首例。

根據《喀秋莎》念館的負責人柳德米拉·普羅霍倫科娃介紹:1936年,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和他的朋友,詩人亞歷山大·特瓦爾多夫斯基一起回到了故鄉斯摩稜斯克。歌詞的創作靈感正是在斯摩稜斯克激發的。

《喀秋莎》紀念館的雕像

當時在一個古老的公園裡正舉辦著一個大型聚會,兩位詩人聽了演講者讀了他們的詩,或許是那裡美好的環境讓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創作靈感被突然激發並思如泉湧。第二天,伊薩科夫斯基前往莫斯科,開始只是寫下了八行(兩段)詩句,「蘋果樹和梨鮮花盛開,大霧瀰漫在河上……」在八行之後,詩人的思路便卡住了,他只好把未來的歌詞放在桌子上。但是後來,詩人偶然地遇到了作曲家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家問他是否有新的詩詞,伊薩科夫斯基承認,只有這些。勃蘭切爾也同意看看他的新作。當看到一個女孩在陡峭的河岸上唱歌的故事時,勃蘭切爾深受啟發,以至於他迅速創作了音樂。著名的歌曲《喀秋莎》就此誕生,並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蘇聯歌曲。後來人們一直在試圖找出這位「喀秋莎」是誰?詩人認識她嗎?伊薩科夫斯基只是回答:「沒有什麼是在真空中產生的。」 然後他沉默了...

《喀秋莎》紀念館的文物

柳德米拉·普羅霍倫科娃說:「聽過這首歌后,許多人都在1938年伊薩科夫斯基的傳記中尋找喀秋莎。」 實際上,喀秋莎早就出現在詩人的作品中。伊薩科夫斯基早在1925年就寫道:「春天的晚霞茫茫,夜晚的煙霧瀰漫。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1936年,他創作了歌曲《送別》,其中喀秋莎在她心愛的尼古拉的陪同下回家。

柳德米拉認為喀秋莎的原型是伊薩科夫斯基的第一位女教師葉卡捷琳娜·戈蘭斯卡婭。伊薩科夫斯基崇拜她。他曾經寫道:「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歸功於兩個女人——我的母親達利耶·格裡戈裡耶芙娜和我的第一位老師葉卡捷琳娜·謝爾蓋耶芙娜·戈蘭斯卡婭。」在嚴寒天氣中,戈蘭斯卡婭讓米沙留在學校,因為光著腳沒有鞋,米沙沒法在嚴寒的夜晚回家。

由於米沙幼年的生活非常貧窮,戈蘭斯卡婭便承擔起餵養他的職責。據說,正是戈蘭斯卡婭發現這個男孩有嚴重的視力問題。她僱了一匹馬和一輛馬車,把米沙送到城裡去看醫生。診斷是慢性視網膜炎近視。後來戈蘭斯卡婭把所有的教科書都拿來了,米沙便開始了在家裡學習。

「葉卡捷琳娜·戈蘭斯卡婭死於二戰期間,」柳德米拉·普羅霍倫科娃說。伊薩科夫斯基很難過,他給老師的家人寄了錢還修了紀念碑。

相關焦點

  • 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誕生地探究
    《喀秋莎》是一首著名的蘇聯歌曲。它的詞作者是蘇聯著名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曲作者為蘇聯著名作曲家馬特維·勃蘭切爾。歌曲描繪春回大地之時,一名叫喀秋莎的年輕姑娘站在鮮花盛開的河岸邊放聲歌唱,思念在邊疆保衛祖國的愛人。
  • 蘇聯戰士的最愛——「喀秋莎」
    這首歌曲講述一個叫「喀秋莎」的女孩盼望在蘇軍服役的愛人早日歸來的故事,是一首抒情愛情歌曲,它開始傳唱於蘇聯女孩為前往戰場的紅軍士兵們送行,而後廣泛流傳於全軍。這首歌曲於1938年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由知名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
  • 喀秋莎:中外經典歌曲18首
    這是一張名為《喀秋莎:中外經典歌曲》專輯。出版有一些年限,專輯裡一共 18 首歌曲,如專輯名字所說,都是中外經典,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前蘇聯歌曲《喀秋莎》、《山楂樹》,還有世界各地民歌如《鴿子》,《友誼地久天長》、和《哎喲媽媽》等。當然,還少不了我們中國的經典《五彩雲霞》等。作為一張專輯,雖然是不同國家的歌曲,不同風格的歌曲,但是都經過統一的編譯配樂,尤其前奏,都根據歌曲特點,加入了不同樂器或電子配聲。
  • 「 喀秋莎」是位怎樣的姑娘?
    多年來,有關這首歌詞誕生的經過,在中國流傳著多個版本,比如2010年4月23日《吉林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喀秋莎》誕生在琿春」的文章,文中說:「前蘇聯歌曲《喀秋莎》誕生於1938年7月發生的蘇聯與日本的『哈桑湖戰役』(日本稱之為『張鼓峰事變』)。」
  • 那些蘇聯時期的經典歌曲,一個時代的記憶!
    上世紀,我國曾大量引進俄羅斯民歌,《喀秋莎》《山楂樹》《三套車》……這些歌曲抒情性極強,旋律優美,一時間,被廣大的年輕人追捧。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縱然如今滿頭白髮,只要熟悉的旋律一響起,年輕時候的很多事夾雜著時代的氣息就縈繞在腦海裡了。
  • 深度丨為什麼是《喀秋莎》?
    歌詞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在1939年參加日本與蘇聯的諾門坎戰役時,看到中國東北琿春地區春末夏初的美麗景色而寫下的一首抒情詩。蘇聯著名作曲家勃朗特爾看到這首詩歌后,馬上便把它譜成了歌曲。所以《喀秋莎》還是和中國有著不解之緣的。
  • 歌曲《喀秋莎》中文版賞析,重溫經典
    喀秋莎 米·伊薩科夫斯基作詞 瑪·勃蘭切爾 作曲 寒柏 譯配 《喀秋莎》這首歌沒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樸實、流暢,因而多年來被廣泛傳唱,深受歡迎。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這首歌對於那場戰爭,曾起到過非同尋常的作用。這首歌曲創作於1939年,但當時並沒有流行一首家喻戶曉的俄羅斯歌曲《喀秋莎》中文字幕俄羅斯抗戰勝利晚會,解放軍九名女兵演唱中文版《喀秋莎》,霸氣
  • 二戰蘇聯經典歌曲,竟創作於中國領土,同名火炮中國研發後來居上
    遠山即為張鼓峰日蘇兩國打仗的時間,是夏秋季節,恰恰是張鼓峰地區最美麗的時節。這美麗的景色感染了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他由此產生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這是一首讚美愛情的詩歌。張鼓峰地區風景但真正讓《喀秋莎》成名的,還是著名的衛國戰爭。
  • 喀秋莎的前世今生
    常常一群人在一起彈吉他唱小清新民謠的時候,被我歡快地一句「我們來彈喀秋莎吧」弄得大家面面相覷瞬間冷場。當然對這歌有情結的不只是我一個,很少有一首歌像喀秋莎這樣一首國家主義的政治宣傳歌曲那樣有過無數個語言的版本,不但俄羅斯本國,甚至他們從前的敵人們也熱愛這首歌,我所知道的就有超過12個語言的版本。
  • 前蘇聯二戰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最能喚起你的回憶?
    《喀秋莎》《山楂樹》《三套車》……你一定都會哼唱上幾句吧。上世紀,我國曾大量引進俄羅斯民歌,這些歌曲抒情性極強,旋律優美,一時間,被廣大的年輕人追捧,至今經久不衰。現在歌曲的內涵在傳唱過程中被大大延伸了:它已不是單純的愛情歌曲,也不僅僅是歌曲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色,它已融入了俄羅斯(當時蘇聯)人民對祖國、對親友、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愛。
  • 「喀秋莎」: 俄羅斯永遠的戀人
    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1939年,蘇聯著名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創作了《喀秋莎》,而後,由作曲家勃蘭切爾譜成曲子。這是一首愛情歌曲,描繪了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家在外情郎的思念。歌曲沒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樸實、流暢。
  • 這個樂隊演奏的《喀秋莎》你會喜歡嗎
    《喀秋莎》是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歡的蘇聯二戰歌曲,不光是演唱,演奏的版本也特別多,不過有特色的寥寥無幾。然而,下面這個由俄羅斯「Eccellente」室內樂團演繹的《喀秋莎》卻讓人為之一亮,在改編與配器上都動了一番心思。此視頻本公眾號開辦之初就已播發過,只是當時上陣倉促,來不及細加品賞。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史達林的管風琴」亮相二戰戰場1941年7月14日,德國中央集團軍攻佔了蘇聯的奧爾沙。戰鬥結束後,德軍開始用繳獲的蘇軍列車裝載物資。突然,一陣猛烈的炮火鋪天蓋地而來。瞬間,列車和整個火車站化為廢墟,德軍死傷慘重。由於不知道是什麼火炮能在短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炮彈,造成如此大的損失,德軍官兵一度稱其為「魔鬼火炮」。
  • 歌曲《喀秋莎》各國語言版本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喀秋莎》(俄語: Катюша),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就流傳於蘇聯的歌曲,在二次大戰時常被前線軍人當作軍歌唱誦。1938年,《喀秋莎》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由知名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
  • 低配喀秋莎:蘇聯M-4自行迫擊炮
    二戰期間,蘇聯曾經把82mm迫擊炮裝在M72摩託車的挎鬥位置,由此形成了一種簡陋的自行迫擊炮,這是一項成功的創舉,但摩託車無力攜帶太多彈藥,也無法承載大口徑迫擊炮,只適合偵察部隊使用。由此,適用於摩託化部隊的大口徑或多管自行迫擊炮的研發就提上了日程。
  • 20首經典蘇聯歌曲,50後、60後專屬的回憶,收藏好慢慢聽!
    ◇《喀秋莎》《山楂樹》《三套車》……50後、60後的你一定都會哼唱上幾句吧。上世紀,我國曾大量引進俄羅斯民歌,這些歌曲抒情性極強,旋律優美,一時間,被廣大的年輕人追捧。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縱然如今滿頭白髮,只要熟悉的旋律一響起,年輕時候的很多事夾雜著時代的氣息就縈繞在腦海裡了。
  • 俄語版《喀秋莎》,實在是太美了~
    點擊上方「民歌中國」可以訂閱哦《喀秋莎》創作於1939年,描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
  • 話說前蘇聯經典歌曲
    歌曲是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其中有用舊曲填新詞的,也有新創作的。作者既有專業的,也有業餘的。這些歌曲在繼承以往革命歌曲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呈現了嶄新的面貌。它們生動地記錄了年輕蘇維埃共和國的保衛者和建設者的豐功偉績,表現了他們對革命事業的必勝信念和對祖國的一片忠誠。
  • 世界盃漫記:伏爾加河畔悠揚的喀秋莎
    伏爾加格勒的世界盃球迷慶典廣場(Fan Fest)就設置在中心沿岸街上,每個比賽日,從傍晚一直到午夜,白天的莊嚴和凝重被球迷、啤酒、歡呼所替代,還有就是那經久不衰,悠揚柔美的《喀秋莎》。 很難用文字準確描述俄羅斯人對《喀秋莎》究竟有多麼喜愛,打個比方,《喀秋莎》之於俄羅斯人,就相當於《黃河大合唱》之於中國人。
  • 電影《金剛川》中瞬間摧毀美軍陣地的「喀秋莎」為何如此威猛?
    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要數「喀秋莎」火炮射擊美國炮兵陣地的那一段,給人一種萬箭齊發的震撼,像黑夜中的流星群,劃破長空,給了志願軍強大的信心和希望。喀秋莎也是抗美援朝戰役當中志願軍為數不多的「高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