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配喀秋莎:蘇聯M-4自行迫擊炮

2020-12-25 騰訊網

二戰期間,蘇聯曾經把82mm迫擊炮裝在M72摩託車的挎鬥位置,由此形成了一種簡陋的自行迫擊炮,這是一項成功的創舉,但摩託車無力攜帶太多彈藥,也無法承載大口徑迫擊炮,只適合偵察部隊使用。由此,適用於摩託化部隊的大口徑或多管自行迫擊炮的研發就提上了日程。

1942年,由從列寧格勒疏散到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的專家德爾津斯基(F.E. Dzerzhinsky)牽頭,輔以幾位軍方工程師帶領的監製、樣車建造和顧問團隊,蘇軍開展了卡車底盤自行迫擊炮的研究。蘇軍當時裝備的120mm重型迫擊炮可以用畜力或機動車拖曳,但拖曳時的最高時速不宜超過15km/h,如果用卡車運輸,卸載和準備的時間又很漫長,提高戰術機動性的需求十分緊迫。此外,120mm迫擊炮雖然威力和射程都遠不如每次可以齊射16枚132mm火箭彈的"喀秋莎"BM-13火箭炮,但裝填時間則短得多,彈藥也更為廉價,不會產生大量煙塵和顯眼的尾焰,也不會發出驚天動地的嘯叫聲,可以和"喀秋莎"形成互補。最後,120mm迫擊炮還是一種廉價而常見的化學武器投放工具。綜合以上幾點考慮,蘇軍選擇了已經廣泛裝備部隊的M1938 120mm團級迫擊炮作為自行化研究的對象。

M1938 120mm迫擊炮是蘇聯步兵團最依賴的支援武器,裝備數量巨大,它的一些改型至今仍在服役。

德爾津斯基等人在1942年11月完成了一輛樣車,命名為"M-4自行迫擊炮",本質上就是用一輛ZIS-5卡車搭載4門120mm迫擊炮的產物,單車火力相當於一個迫擊炮連。4門迫擊炮被分成上下兩排固定在一個框架結構上,為了承受更大的後坐力,迫擊炮底座和撐腳都是重新設計的、結構更為結實的型號。這套四聯裝迫擊炮平常固定在ZIS-5卡車貨廂後部,為了做到在作戰時可以直接把底座放到地面,在貨廂後部中間位置開出一個方形開口,炮管穿過開口和底座連接,底座在行軍時懸掛在車尾。

迫擊炮底座穿過貨廂後部的開口懸掛在車尾,改裝之後,卡車底盤末端的橫梁被移除,失去了牽引尾鉤,這意味著它將無法牽引彈藥前車,攜帶更多彈藥。

除身管和瞄準器外全部重新設計的120mm 四聯裝迫擊炮,注意這門樣炮的底座較小。原來的M1938 120mm迫擊炮重量將近260公斤,這一門怕是要差不多一噸來重。

拆除靠下兩根炮管之後的狀態。

M-4自行迫擊炮的框架上裝有齒輪結構的簡易高低機和方向機,可以左右各旋轉10°。中央體積較大的手輪是高低機,左側較小的是方向機手輪,瞄準器裝在左側稍高的位置。雖然底座、框架和撐腳都足夠結實,能夠承受四根炮管同時開火產生的後坐力,但該炮依然靠拉動四根擊發操縱索開火,沒有任何可以操作四根炮管同時開火的裝置。實際使用中,還可以將靠下的兩根炮管移除,只留靠上的兩根炮管開火。

炮手在操作高低機,開火要讓後面那位組員同時拉動四根擊發操縱索進行,很難做到同步發射。注意這一門樣炮的底座較大。

M-4自行迫擊炮還裝有起重能力為1.5噸的手搖絞盤,用於迫擊炮收放作業。在貨廂部位還加裝了彈藥箱,一共可以攜帶45枚120mm迫擊炮彈。該炮炮組乘員共計需要9人,分別為駕駛員、炮班長、炮手、裝填手x2、彈藥搬運員x2、助手x2,除了炮班長和駕駛員坐在駕駛室裡之外,其他人都坐在彈藥箱頂部和貨廂側擋板的長條凳上。貨廂後擋板後面安裝了一個金屬結構的撐架,作戰時可以在撐架的幫助下,把後擋板放平至水平狀態,為炮手和裝填手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在側擋板放下之後,長條凳的背面還可以當作腳踏板使用。120mm迫擊炮在發射時會產生炮口暴風,但破壞力遠不如喀秋莎火箭彈的尾焰,因此只需要把駕駛室後部用金屬擋板遮擋,不需要在前窗加裝可以升降的護板。

行軍狀態,此狀態下的M-4自行迫擊炮看起來和普通的ZIS-5卡車幾乎沒有區別。

擋板放下,準備放位作業。

放位和準備工作進行中。

放位完畢、裝填完畢、人員就位準備開火。

實際作戰中,M-4自行迫擊炮既可以直接把底座放到地面上開火,也可以在迫擊炮和車輛分離之後進行射擊。無論哪種開火方式,都需要先把卡車停穩,放下貨廂擋板,再由2-4名炮組乘員用絞盤把迫擊炮放至地面。在車炮不分離的前提下,迫擊炮的收放作業僅需1分鐘即可完成,算上瞄準和裝填的時間在內,完成放位之後的M-4自行迫擊炮可在兩分鐘之內四管齊射11輪,破壞力相當可觀,準頭也遠高於BM-13"喀秋莎"火箭炮。如果要採取車炮分離的方式作戰,則收放作業時間會增加到10-15分鐘。

蘇聯軍方從1943年2月4日開始對M-4自行迫擊炮樣車進行測試,測試中,該車一共行駛了300km,最高車速在30-40km/h之間。為了確保測試結果的準確性,火炮射擊測試由一個新手炮組操作進行。測試結果顯示,M-4自行迫擊炮的命中率和單管拖曳式120mm迫擊炮沒有區別。在作戰時,直接從車載的彈藥箱裡取出炮彈進行裝填能顯著提高作戰效率。軍方對測試結果表示滿意,他們還提出應該再行開發一種較輕型的雙聯裝炮架,配合更小的GAZ-AA卡車使用。

比起BM-13"喀秋莎",M-4自行迫擊炮更加機動靈活,準備和撤離耗時更少,雖然射程和威力有所不及,但也有可能成為繼"喀秋莎"之後的第二款明星炮兵武器。遺憾的是,這種"低配喀秋莎"沒能走到量產階段,它很有可能成為了摩託化部隊和自行炮兵主管部門扯皮推諉的犧牲品,這多少有些令人遺憾,不過,如今的蘇聯/俄羅斯自行迫擊炮型號繁多,可以滿足多種不同的戰術需要,這可能是對它們"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祖先的最好慰藉。

相關焦點

  • 蘇聯戰士的最愛——「喀秋莎」
    在法西斯德國大軍壓境下,這首歌曲成為了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千百萬人把歌曲中的喀秋莎當作栩栩如生的女孩,一個深愛著前線戰士的女孩,她執著地等待著那位心上人的來信,甚至有許多蘇聯紅軍士兵通過報社給女孩寫信,傾訴衷腸。
  • 最受歡迎的蘇聯歌曲《喀秋莎》你知道是如何誕生的嗎?
    一提到蘇聯歌曲,最先在我們腦海中迴蕩的旋律的一定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特別是對於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來說更是難忘的青春之歌。Георгий Виноградов,The Red Army Choir - Катюша02:18來自古往今來絲路傳說與之同名的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種由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箭炮喀秋莎
  • 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誕生地探究
    《喀秋莎》是一首著名的蘇聯歌曲。它的詞作者是蘇聯著名詩人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曲作者為蘇聯著名作曲家馬特維·勃蘭切爾。歌曲描繪春回大地之時,一名叫喀秋莎的年輕姑娘站在鮮花盛開的河岸邊放聲歌唱,思念在邊疆保衛祖國的愛人。
  • 遊擊隊的剋星2S9秋牡丹120毫米自行迫擊炮: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71期
    今天的主角是2S9「秋牡丹」120毫米自行迫擊炮。 對於大口徑迫擊炮的作用,蘇聯人是非常清楚的。 它是一種比較新式的武器,在1981年才第一次出現,主要用於蘇聯空降部隊,生產超過1000輛。
  • 讓美軍誤認為是原子彈的喀秋莎,洪學智:步兵見了火箭炮立刻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火箭炮讓德軍吃盡了苦頭,史達林格勒戰役時,蘇聯投入了1531門火箭炮,炮火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德國軍隊稱之為「史達林的管風琴」。而志願軍方面,拿裝備精良的萬歲軍38軍來說,只有臨時調配的100多輛負責運輸物資的卡車,38編有各種火炮540餘門,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僅190餘門,包括直射炮108門、各種迫擊炮333門、火箭筒81具。而且火炮老舊,炮彈缺乏,所有火炮只能靠騾馬牽引,或者是由官兵扛著。
  • 【海豚博士-軍工科技】《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的真實實力,1發8兩黃金比片中更猛
    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它們雖比其他火炮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於生產。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期間使用的一款著名武器,它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這種武器戰整個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總共生產數量高達1萬餘門,從莫斯科一路走向柏林,在柏林戰役中上演了劃上蘇德戰爭句號的「交響樂」。
  • 深度丨為什麼是《喀秋莎》?
    歌詞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在1939年參加日本與蘇聯的諾門坎戰役時,看到中國東北琿春地區春末夏初的美麗景色而寫下的一首抒情詩。蘇聯著名作曲家勃朗特爾看到這首詩歌后,馬上便把它譜成了歌曲。所以《喀秋莎》還是和中國有著不解之緣的。
  • 迫擊炮
    初速較低、彈道彎曲,以曲射為主的火炮,炮身短,射程較近,輕便靈活。迫擊炮能射擊遮蔽物後方的目標。自問世以來就一直是支援和伴隨步兵作戰的一種有效的壓制兵器,是步兵極為重要的常規兵器。如今,走過百年的迫擊炮更像一個頑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種高新技術兵器爭奇鬥豔,而自己卻靜靜地佔據著陸軍裝備的一席之地。
  • 中國老舊迫擊炮魔改自行火炮,成北非國家主戰裝備
    在現代戰爭中,迫擊炮這種武器早已沒有以前重要,隨著自行火炮還有火箭筒、反坦克飛彈的出現,迫擊炮在現代戰爭舞臺的戲份越來越少。已經成重要連級支援火力名單中被剔除,作為迫擊炮使用和生產大國,中國迫擊炮種類多、庫存大的問題一直存在。因此中國迫切需要給老式迫擊炮找一個賣出去的辦法。
  • 「喀秋莎」: 俄羅斯永遠的戀人
    1941年6月22日,戰爭狂人希特勒撕毀了與蘇聯籤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大舉向蘇聯發動了閃電般的全面進攻。戰爭初期,德軍分北、中、南三路夾擊蘇聯,不到一個月,德軍中央集團軍的近百萬大軍,就擊潰了阻擋的蘇聯紅軍,進而長驅直入,直逼首都莫斯科!
  • 喀秋莎的前世今生
    作曲家勃朗特爾(Матвей Блантер)看到這首詩歌后,馬上便把它譜成了歌曲,在當時並未流行,在兩年之後的衛國戰爭之中,伴隨炮火硝煙流傳到了整個蘇聯。戰後,蘇聯當局為了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專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是首例。
  • 喀秋莎火箭炮金貴無比,彭老總下令:每次使用都得由他批准
    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軍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秘密研製的一款大威力自行火炮,它不同於常規自行火炮,而是一種車載火箭炮,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在當時被列為絕密等級,所以就連蘇聯紅軍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因為共產國際兵工廠取其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所以紅軍戰士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也顯示了蘇聯紅軍對它的喜愛。
  • 「 喀秋莎」是位怎樣的姑娘?
    多年來,有關這首歌詞誕生的經過,在中國流傳著多個版本,比如2010年4月23日《吉林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喀秋莎》誕生在琿春」的文章,文中說:「前蘇聯歌曲《喀秋莎》誕生於1938年7月發生的蘇聯與日本的『哈桑湖戰役』(日本稱之為『張鼓峰事變』)。」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火箭炮,為何又名「史達林開心炮」?
    另一方面,戰爭發生時值建國之初,國內的經濟、生活水平和生產水平都很低,面對著以美國為首的全機械化「聯合國軍隊」,對方有飛機大炮坦克軍艦和充足的後勤補給,我們這一仗贏得確實不容易。喀秋莎火箭炮的射速還非常快,每輛喀秋莎火箭炮發射車一共擁有8條發射架,一共可以裝填16發火箭炮,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在10秒內就能完全發射了,想想排成一列的火箭發射車齊齊發射炮彈的場景?二戰時德國軍隊就被喀秋莎打得嗷嗷叫,在東線的戰鬥中以火力威猛,令德軍叫苦不堪,甚至聞風喪膽而聞名。
  • 迫擊炮作為步兵重要伴侶,火力壓制利器,為何沒有退出軍事舞臺?
    迫擊炮還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能夠自行生產的支援型武器之一,整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我軍裝備最普遍的武器,在戰爭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即便是在現在的解放軍中,迫擊炮也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60mm迫擊炮裝備到連,82mm速射迫擊炮、120mm迫榴炮裝備到營。時至今日,迫擊炮還是各國軍隊中重要的曲射型支援武器。
  • 解放軍"欺負"人:開自動迫擊炮去俄踢館
    使用遠程裝藥的射程達7.4公裡,最小射程480米,最大射速15發/分鐘。配備殺傷爆破榴彈重16公斤。該炮最明顯的外部特徵是炮口呈錐形,安裝有4個凹槽的防重裝保險器。中國軍隊去年參賽使用的05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是在參考俄式120毫米2S23自行炮榴炮技術,配以國產WZ551型6×6輪式底盤的新型自行迫榴炮。
  • 聽老兵講「喀秋莎」的故事(三)
    有人驚呼,昔日「喀秋莎」的風採重現戰爭舞臺。不過,伊軍使用火箭炮的場面與二戰時蘇聯紅軍相比確屬小巫見大巫。馬克·帕夫洛維奇·伊萬尼辛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都與傳奇的「喀秋莎」火箭炮並肩作戰。他先是指揮炮兵連,後來帶領一個師衝鋒陷陣,曾經歷密集的轟炸、見證希特勒地堡的攻陷。這位胸前佩戴著6枚勳章和無數獎章的老兵向人們講述了自己的戰鬥夥伴和那場親歷的戰爭。
  • 《金剛川》中的「喀秋莎」,威力巨大,到底什麼來頭?
    這個「喀秋莎『是怎麼精確打擊美軍?這個「喀秋莎」又是什麼來頭呢?其實,這個「喀秋莎」的全名是BM-13」喀秋莎「這個火箭炮被蘇聯在二戰中大規模生產,並投入使用。可以說,這個」喀秋莎「火箭炮是蘇聯製造的,是蘇聯國家的,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我國抗美援朝所用的」喀秋莎「可能是引進蘇聯,或者購買蘇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