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中美、以生態食物為載體的
可持續媒體與教育平臺🌲
友善是一種選擇,餐桌上料理如何對土地、農人、消費者產生正面影響?相較國際間的「綠色餐廳」,小而巧、形式多元的「綠食堂」,深具在地性與個人特色,正在臺灣吹起一股飲食文化的新風潮。
2019年SMART臺灣考察(點擊了解),全程在臺灣知名的友善料理餐廳用餐和交流,今天我們將分享南澳好糧食堂(考察行程的一站)堂主葉品妤撰寫和推薦的臺灣深具在地與個人特色的「綠食堂」。
葉品妤(南澳好糧食堂堂主) :
2013年7月,我在宜蘭南澳開了一間以米飯和在地食材為主題的無菜單料理小店,想要實踐到鄉村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做一個從田地到廚房、廚房到餐桌,都能親自參與的好好生活者。
沒有餐飲經驗的菜鳥,憑著的是對土地的熱情和友善環境的浪漫。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對於農耕方式、在地食材的來源和餐廳經營方法有了一些基本了解。
但自我期許成為一間友善環境的綠食堂,深知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於是展開兩周的環島旅行,探訪各地理念相近的餐廳,了解他們的經營模式與現況,希望能串聯出臺灣的綠食堂地圖,讓鄉親就地支持。
綠食堂:精巧版的綠色餐廳
相較於國際對「綠色餐廳」(green restaurant)一詞的定義:是一種對環境友善,並以有效利用能源的概念建造、設計、營運並處理廢棄物的餐廳,是1994年由羅倫基尼(Lorenzini)所提出。
我們認為,具在地性、個人特色的小餐廳,更適合在臺灣點狀的發展,於是提出幾項簡易標的作為觀察準則,並以「綠食堂」區分現今所稱的綠色餐廳:
● 以在地、當令的新鮮食材為原則
● 選用有機或友善耕作的農作物
● 直接跟農夫購買,了解食材的來源
● 少用化學添加物,呈現食物原有風味
● 不使用一次性器皿,減少垃圾的產生
● 潔淨舒適的用餐空間
經過這幾年的觀察,先後又陸續拜訪幾家綠食堂,有些因種種原故而歇業,或者改變經營模式、繼續堅持理念。
令人欣喜的是,有更多類似餐廳出現,以臺灣米食、在地食材、自家耕種、小農契作等作為課題,打造臺灣飲食文化的新概念。這些綠食堂從小而美做起,對應現今的速食文化,可說是一股清新的慢食主義推廣者。
臺南 島旬友善料理
老宅料理人 向土地致敬
謝禮光(島旬店主人) :
「友善是種選擇,也是一種能力。菜市場來源就夠複雜了,這就是為什麼料理人需要到農場學習觀察,認識哪些作物是野性的,哪些較嬌貴?若有施肥,有時我會問是用哪一種肥料,成分儘量了解。哪些作物常會催熟處理?現在愈來愈多有機認證的作物,都一年四季供應,有的控制花期,有的利用溫度、溼度、亮度、藥物騙作物。吃當季很好,那前提是,先建立足夠的資料庫(心裡的那把尺),才知道友善種植的真意。友善,其實就是認識本質的心吧!」
臺南市中區的永福路上有條出了名的蝸牛巷,這裡曾是文學家葉石濤蝸居之處,臺南文化局以蝸牛為意象,打造成為文創街區。
彎彎曲曲的小巷中妝點可愛造型的蝸牛,穿梭其間很容易迷路,但這裡適合慢慢走,一個轉彎就會發現風格小店,讓人想要一窺究竟。
其中一棟灰泥老屋,二樓高高掛著「友善料理」幾個字,矮牆看進去,大門上「島旬」兩字的店招,經過的人不免好奇,什麼是友善料理?島旬又是什麼意思?
島旬的店主人謝禮光其實已用這兩個詞彙,表達他的理念——使用島嶼上本土友善耕種的食材,依據時節所產生的作物,在其最鮮美、營養最豐富的時刻,做成料理,那是順應天地滋養的原味。
讀理工的謝禮光,畢業後學攝影,又進入餐飲業,在日式餐廳紮實學了幾年功夫,但對於一般餐廳重視美味、成本儘量壓低的制式通則中,發現食材來源不可說的秘密,因此決定要開一間「吃了不生病」的餐廳。
2016年3月島旬開張,但夢想的實踐很快受到考驗,好食材的取得和好的料理方式都難不倒他,但是成本反映在價格上,一般大眾會接受嗎?這正是一間店能否生存的重要關鍵。
回到農耕現場,找到核心價值
開店沒多久,謝禮光放自己和員工一個月的假。他安排環島拜訪農友,實際體驗耕作的辛苦,深入了解食材的生產過程,也到類似的綠色餐廳打工換宿,學習不同的經營方式。
不到一個月,像充飽了電,回到島旬重新調整菜單、價格,蛻變之後果真廣受好評。懂得好食材價值的客人,都知道島旬講究細節,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美味、價格合理。
既然是旬味,菜單便隨著季節不斷變化,謝禮光每天逛市場,挑選食材也認識農夫,甚至到農場實際了解耕作,看到農作物生長不易,更應該認真對待食材,不浪費,才是尊重生產者和土地。
廚師們依據他購買的食材,以食原味為原則,創作色系、口感、風味豐富的全素定食,也為葷食者準備單點肉類、蛋、海鮮。拜
訪當日,端上桌的定食讓人眼睛一亮,昆布野菜可樂餅、有機蔬果生菜沙拉、手作豆腐、時令漬物、茶鹽飯糰,湯品是野菇米糠味噌湯。
每道菜的食器都是用心,日式風格的淡雅與留白也呈現在擺盤技術上。雖是素食,但整體的澱粉量、纖維量與蛋白質都經過均衡考量。
食物能傳達心意,感受到料理人的全力以赴。炸得香酥的可樂餅有海的鮮味;飯糰中的茶粉和海鹽,讓米飯更香Q;色彩繽紛的季節蔬菜,每一口都是大地的滋味;手工製作的南瓜豆腐綿密清爽;日式味噌湯濃淡適宜,吃得出職人的料理功夫。
島旬成立兩年,謝禮光滿腹理想,積極地尋找更大的空間,希望能和友善農夫合作,在店內販售產地直送的新鮮食材。對食器情有獨鐘的他,也在搜集碗盤瓷器,希望將飲食的美感帶給客人。拭目以待,這樣的綠食堂將帶來更多元、創意的發展。
臺中 胡丘五辛蔬食
讓蔬菜超越蔬菜
毒瓊珍(胡丘主廚) :
「大滷湯麵是我們早期在埔裡餐廳的一道料理,在製作麵皮時,手感很重要,但其實,心更重要。」
推開胡丘的落地玻璃門,一樓開放式的小小廚房裡,主廚毒媽媽正在擀著麵團、製作麵疙瘩,大兒子野自(周家安)和幫手分切著蔬果、調製醬料。
毒媽媽手裡忙著,還得跟進進出出的客人打招呼,內行人一看就知道不簡單,因為唯有自信的經營者才會勇於展現廚房的一切,又能有條不紊地應對食堂裡的大小事。
翻開菜單,創意十足,胡丘私房口袋飯、蕃茄風味亞米磨菇燉飯、毒家風味麵疙瘩,不知道吃什麼?就先來道毒媽媽特調燉飯,飯用馬鈴薯、腰果、蘑菇調製而成白醬和米飯一起燉煮,配上有機南瓜、小黃瓜、糯米椒、紅蘿蔔、醜豆、蜀豆、香菇,一盤飯菜裡,有豐富時蔬和滿滿誠意。
好看是引起食慾的第一反應,吃上一口飯更是讓人驚豔,米飯裹著濃鬱的堅果香氣,新鮮的蔬菜有滋有味,再點一道麵疙瘩,每日手擀捏制,口感十足,加上特調的咖喱醬,滿口芳香。素食料理可以如此可口,果然是獨家風味!
人稱毒媽媽的毒瓊珍,姓很特別,是平埔族的特有姓氏,拿來發揮在菜單上也十分巧妙,可以做出即使是葷食者也喜愛的蔬食料理。小兒子胡丘(周冠甫)想在臺中開餐廳,毒媽媽於是將好廚藝傳給兩個兒子。
素食種類其實有很多類型,純素(不含植物五辛和蛋奶)、五辛素、奶素、蛋奶素等。毒媽媽以前是葷食者,孩子還小時,全家有各種身體狀況,兒子經常過敏、腸胃不適。後來接觸生機飲食,慢慢調整為素食。
一開始經營有蛋奶的蔬食餐廳,幾年前發生毒奶事件,考慮到奶製品和蛋品存有抗生素的疑慮,就改為無蛋奶但有五辛的植物素,也不用任何食品素料。雖然食材種類有些局限,但用堅果和香料,一樣也能讓素食風味獨特,口感豐富。
用在地食材,烹出風味素食
胡丘的菜單經常變化,食材主要使用當令的蔬果和臺灣生產的雜糧。
早期在南投開店時,就選用在地農夫種植的蔬菜,十幾年來一直保持互相信賴的關係,即使後來到臺中開店,也繼續維持穩定的供需往來,像店裡的「森林紅茶」來自魚池,埔裡早市賣菜的碧菊小姐、阿君姐的菜攤,已配合快二十年。
不定期使用臺灣各地好米,自家種香草、九層塔、藥蔗……,廚師能慎選食材並了解生產者的種植方式,是綠食堂重要的指標,除了精湛廚藝還有不怕麻煩的用心,胡丘叫好也叫座,在經營不易的綠食堂中自有道理。
綠食堂全島普查
五大類友善餐飲,私廚、農場、餐廳形式多元
拜訪了約20間的綠食堂,有一人經營的私廚空間,也有規模數十人的農場直營餐廳,最多的是嚴選食材的理念型小店,大致可分成五種類型:
一、社區型的生活小站
以社區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例如宜蘭縣冬山鄉華德福學校附近的友善生活小鋪、新竹竹北新瓦屋的綠禾塘,提供小農產品與健康餐飲的服務,且舉辦多元的講座或活動,成為以食聚友的社區營造空間。
二、從產地直達餐桌
食材是一間餐廳的主角,了解食材的來源及種植方式,是綠食堂重要的準則,若生產者就是餐廳經營者,能掌控食材的新鮮度和安全性。例如花蓮Farmers』Kitchen蔬食早午餐、臺東聖母健康農莊田園餐廳,食材大部份來自自家的有機農場。
三、以食農教育為出發點
飲食與農業教育漸為顯學,2013年東華大學成立第一間綠色實驗餐廳(已於2016年結束營運),讓學生直接參與餐廳經營,所用食材來自學校附近的農場,老師將教室搬到農田,學生實際接觸土地,全方位參與從產地到廚房、從廚房到餐桌的食農教育。
四、嚴選食材的把關者
經營者對什麼是好食物有深厚的見解,了解清楚的食物履歷,作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守門員。這類型的餐廳標榜新鮮、安全、美味、在地,例如臺北的狐狸野餐、臺中的禾豐田食、嘉義的鼠麴草蔬食、屏東的彩虹餐廳等,都具有明顯的綠食堂風格。
五、宗教情懷的關照據點
有些宗教提倡素食或蔬食,鼓勵信徒愛生、惜生,並設立餐廳。臺東聖母醫院設立了聖母健康農莊,種植蔬菜、聘僱當地居民為工作人員,並在偏鄉地區設立送餐聚點,照顧無依老人與弱勢家庭,是以食物作為人道關懷的工具,不僅照顧人也照顧土地。
2019年SMART臺灣考察招募中,請點擊了解:招募隊友丨SMART臺灣2019:更深層次的永續生活和食物探索
SMART項目
為什麼要做可持續跨界考察(SMART)?
往期考察:2018 SMART臺灣-可持續食物產業鏈考察(點擊學習隊友的精彩微課分享)
一次有溫度和深度的可持續生活探尋 @ SMART雲南
【食物森林Forested】公眾號 &【Forested美國面對面】荔枝微課平臺是以生態食物為載體的可持續媒體與教育平臺,致力於連結中美兩地可持續跨界創新人才。平臺鼓勵參與者觀察、思考人與食物、人與自然的關係,踐行可持續飲食與生活方式,從而療愈身心、恢復生態、營造社區、推動可持續發展。
平臺主編:裘成
轉載請在公眾號留言
投稿 · 合作 · 建議
Forested@qq.com
🌲回歸自然的創新農業
恢復家園的美好食物🌳
長按二維碼 關注【食物森林Fore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