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因紐特民族

2021-02-13 地球之北


"壯遊者"為旅行版的TED演講。每月一期,每期四位分享人。他們的視角上至太空,下至海底,遠至極點,也近至身邊。他們用不同角度講述在目的地、歷史和文化中得到的旅行發現。在這裡,不僅有遠方和美景,還有思考和社會觀察,更有直擊人心的人性發現。

分享內容可通過喜馬拉雅FM、網易雲音樂收聽;視頻上傳至騰訊視頻和B站;以上音頻和視頻平臺均可搜索「壯遊者」。

壯遊者Vol.8定檔5月26日

敬請期待

北極春獵

壯遊者NO.25:劉曉清-北極探險家,往返因紐特人聚居地六年。

大家好,我是曉清。剛才的這段視頻(請觀看置頂視頻)拍攝自2018年5月底,那時是北極的春季。我跟隨因紐特人一起參加春獵,用他們傳統的古老方式獵捕海豹。

 

春獵的英文名字叫Spring Camping,這是因紐特人的尋根之旅。走的路線,實際上是因紐特家族幾代人遊獵遷徙的路線,也就是重走祖輩、父輩的路線,這對因紐特人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家庭活動,一般只有家庭成員才可以參加。

圍獵

那麼,什麼才是傳統的獵捕方式呢?傳統方式就是使用因紐特人古老的狩獵工具——「鉤杆」,就是他們會用拇指粗的鋼絲,磨製成鋒利的鉤子,綁在一根大約2米長的木桿一頭固定住。

 

說是狩獵,準確地說是圍獵,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狡兔三窟」,海豹是很聰明的海洋動物,它們也有這個習性,一隻海豹會在厚厚的冰上預留三四個洞口,進出和呼吸,逃避獵人和北極熊。

春季的冰面上有些微風,氣溫大概有5-6度,我手握著鉤杆,盯著洞口,不大的功夫就覺得臉都凍僵了,鼻涕直往下流,但是我不能跺腳取暖,或者稍作移動,因為海豹非常聰明,它能通過冰面顫動感知危險。我能做的只是盯著海水,靜靜地等待。

可我很幸運,等了差不多15分鐘,就看到冰洞裡的海水不時的泛起一個個氣泡,海豹來啦,這是它呼吸吐出的氣泡,我氣泡越來越大,果然,一隻海豹瞪著圓圓地大眼睛從海洋深處浮上來,我揮起鉤杆,按照老爸爸事先交給我的要領,緊緊地勾住了海豹。

守在其它洞口的因紐特家人都跑過來祝賀我,大姐跑過來緊緊地抱著我說:恭喜你,你現在是我們因紐特人了。

 

我非常激動,我終於像一個因紐特人那樣捕獲了自己的獵物,我是這個家庭中的一份子了,這對一個外來人來說,是巨大的信任與榮耀。但是我自己知道,我離真正的因紐特人差得很遠。我還沒有學會如何處理捉到的獵物,所以,我捉到的這隻海豹,是老爸爸幫我收拾的。

    

大家可能會想,海豹這麼可愛,兩隻圓圓的大眼睛這麼Q,幹嘛要殺死它啊,是不是太殘忍了? 

◻︎冰洞中的海豹

因為,海豹繁殖能力超強,跟老鼠似的。我們知道,一種物種的過渡繁殖,會影響到生態平衡。在北極,因紐特人的日常食物主要是海豹,尤其在極其漫長而黑暗的冬季,打到的海豹不僅可以養活一家老小,還有自己的雪橇狗,以及北極狐、北極熊,都會來吃因紐特人在冰面上留下的獵物。由此,可以看出來,因紐特人在北極的食物鏈上,是維持生態平衡很重要的一環。

因紐特人

 

那到底什麼才是因紐特人?因紐特人居住在加拿大北部領土的努納武特(Nunavut)地區、在魁北克佔地三分之一的努納維特(Nunavik)地區、拉布拉多的Nunatsiavut和NunatuKavut地區,以及部分西北地區,特別是圍繞北冰洋的地區。

 

在美國,因紐特人主要居住在阿拉斯加北坡和小迪奧梅德島。在格陵蘭的因紐特人,則是古老的來自現在加拿大的土著移民,他們是丹麥公民,但不是歐盟公民。

 

因紐特人是遊牧民族,他們代表我們人類在地球的最北端頑強地生活著,這裡除了北極苔蘚和地衣,任何植物無法生長,人類活下來的唯一方式就是漁獵,這也是他們千百年來賴以生存的條件。

 

◻︎因紐特人和她們的雪橇

也許有人要問,他們究竟是「因紐特人」還是「愛斯基摩人」。現在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因紐特民族並不喜歡被叫做「愛斯基摩人」,這個問題要追溯到幾千年前:「Eskimos」 (愛斯基摩)一詞是由北美洲印第安人部落首先叫起來的,在印第安語中是指「吃生肉的人」,含有輕蔑之意。不過,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名字,因此而將自己稱為「因紐特(Inuit)」或「因紐皮特(Inupiat)」人,在因紐特語中是「真正的人(people)」的意思。 

這件事,是當我們第一次到達加拿大北極地區的出發地就被告知,要尊重他們,稱他們為「因紐特人」!

 

更有意思的是,當地嚮導帶領我們參觀了一個小小的民俗博物館,在剛剛到達博物館大廳時就鄭重其事的告知大家:「如果你是極端動物保護主義者,這裡將不歡迎你!」

 

結緣

 

我和因紐特人的緣分,是大概在七八前吧,我和我老爸從舊金山一路向北開車出發去了阿拉斯加,在那裡結識了一對兒印第安老人,而後一起共同生活了三年,學習了很多印第安文化,為了更好的了解阿拉斯加,我們從Gakona出發一路往北,走遍了整個Alaska,最後到達了北冰洋。

 

也就是在那兒,我們見識到了這極北苦寒之地,居然還有一個民族頑強地生活在這裡,他們就是因紐特人。

 

這讓我很好奇!那麼追溯這個民族歷史的時候,我了解到因紐特人大部分生活在加拿大北極地區,所以大約在5年前,我們到了Arctic Bay。這是一個古老的因紐特人聚集地,有史料記載的已近200年,位於西經85°10′,北緯73°2′。 

◻︎Arctic Bay(紅線內)

目前,這個村子的人口每年遞增,差不多800-900人了吧,記得最初到那兒時就500人。現在,房屋也越蓋越多,每戶挨著都比較近。

◻︎我們村

村裡有2個超市,賣的大部分都是速凍和罐頭食品,還有各種零食,有一些新鮮蔬果;我們村裡人平常吃的東西也是自家人狩獵帶回來的,沒打到獵物的就去超市隨便買點速食,像速凍Pizza啊炸雞啊,微波爐、烤箱一加熱就能吃的。是的,現在村裡人什麼現代生活設施都配備齊全的。

 

我們村兒還有一個旅館,當地人開的,有往來的遊客、科學家、工作的探險的,都會住在這裡,管理者是個魁北克來的老爺爺,其他員工都是當地人,這也是當地人的一個工作機會和收入來源。

 

順便說一句,Nunavut地區是完全禁酒的,也就是說,法律不允許酒類的銷售,大概因為天氣實在太寒冷,漫長的冬季會到零下五六十度,因紐特人喝酒後出去狩獵會容易出事故或被凍死。

 

朋友

 

在這五年裡,我們以北極灣為家,像真正的因紐特人一樣,追逐著不同的獵物,比如在獵捕海象的季節,我們就去靠近海灣的因紐特人村落,和因紐特人一起獵捕海象;在北極馴鹿遷徙的季節,就去苔原上的村落,跟著那裡的因紐特人狩獵馴鹿;春天是冰釣、夏天是海釣;我在那裡學會了駕駛雪地摩託和ATV。 

我們也結識了非常多因紐特朋友,和Tom夫婦更是親如家人,他家就是我們在北極灣的家。我們生活在一起,在冰上住一個帳篷、吃同一鍋飯,分享彼此的獵物。

Tom是個很迷戀中國功夫的傢伙,看了很多中國功夫電影。有一天在帳篷裡很好奇的問我,北京的天上是不是有龍,中國人打架是不是都飛來飛去的,他說」最大願望就是有天能到中國去看看,看長城;可我知道對於我來說,這一切都太貴了,只能算個夢吧。」

2017年,Tom終於要跟共同生活了六年的Marie結婚了,我們當然很為他高興,作為最好的朋友,送什麼禮呢?於是,我們就買了機票,請他們夫妻倆帶上婚紗來北京,在長城上給他們做一個不同尋常的婚禮。

 

於是,他們來了,住在我們家裡,每天帶他們去走街串巷,帶他們看老北京胡同文化,嘗各種地道的北京小吃,甚至帶他們去早市買菜,看普通人的生活。當然,我們也去了長城,Marie穿上潔白的婚紗,Tom穿上整齊的西服,在無數遊客的矚目下,完成了他的夢想。不僅是看到了長城,還在長城上留下了永久的紀念。

正因為如此,我們一直像家人一樣。所以當2018年春季到來時,我們終於作為家庭成員參加春獵。

準備

 

其實這次的spring camping早在前一年夏天的帳篷裡就已經決定了,決策人就是老媽媽Anaana,她當時已經身患重病。因紐特人雖然不是母系社會,但是在這個大家族中,老媽媽才是大家長,也是老媽媽指定了這次出行的時間和路線。

 

◻︎大家長

一次春獵時間也是因紐特家人隨心情而定,有時一個月、有時更久。為了春獵,這個家族的每家人,都得準備足夠的燃料給摩託車和爐子,還有鍋碗瓢盆、衣服帳篷等等。

 

我和老爸得知自己可以參加春獵,首先要去當地的野生動物管理辦公室辦理幾個狩獵證,因為當地對狩獵有著嚴格的要求。然後,簡單地帶了我們的睡袋和幾件換洗衣服,其他的一切都是跟著因紐特家人一起。

 

出發

 

終於,2018年5月底6月初的時候,Tom一家帶著三個孩子,加上我們倆。因為東西較多,我們是最晚一個從村裡出發的。 這個大家族的大多數人早我們兩天出發,老老小小大概20多人,因此他們比我們先到第一個營地,然後等候我們。

我們出發剛開始的五六個小時,因為雪橇沿著冰封的海面一路向南,冰面還算平坦,天氣也不是很冷,大概在零下七八度的樣子,途中休息的時候,甚至還拿起了一個足球,我們在冰面上踢了起來。還以為路上會一直這麼順利,餓了吃碗泡麵,休息玩兒會兒足球就到了,沒想到大麻煩在後面等著我們呢?

原來因為要到達我們的第一個營地,需要穿越100多公裡的苔原,現在初春時間,苔原開始在融化,積雪覆蓋著大大小小的水塘,一不小心我們的雪橇就會被陷在裡面。儘管Tom一路都小心謹慎的選擇往前走的道路,因為我們雪橇負荷太重,還是陷進了一個隱藏在積雪下的泥塘,tom的雪地摩託怎麼加油,雪橇還是一動不動,雪橇繼續往下沉,天氣也越來越冷,我們一家大小就被困在了這荒無人煙的苔原上。 

◻︎北極苔原

這時候我很佩服因紐特獵人的強悍和鎮靜,現在的氣溫已經下降到了零下十幾度,tom居然脫掉了外面的parka,只穿了一件T-shirt在沒膝深的泥塘裡拉著纜繩,想法把雪橇拉出來,還是沒啥用。當我凍得鼻涕直流,有點喪氣的時候,我站在雪地摩託車上面,看見遠處有燈光朝我們這個方向,我知道那是雪地摩託車,心想,救兵來了,終於不會被凍死在這荒野。 

◻︎救援來了

來救我們的是TOM的爸爸,還帶著他的侄子。老爸爸算到既定時間兒子沒出現,就知道我們遇到麻煩了,就來尋找我們。最後是,三輛雪地摩託車一起發力,把我們的雪橇從泥塘裡拖出來的。

 

其實,春季狩獵這一路上,我們發生了很多這樣危機時刻,都是靠著因紐特人的強悍、頑強和智慧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危機。

 

 

營地

 

我們到達了一個營地,這個營地是海灣旁邊的一個小山坡,在這裡因紐特老爸爸帶我去看了他們祖輩居住的地方,那個一個由巨石圍起來的圓形建築,說是建築其實就是矮矮的牆。每塊巨石都有上百公斤,很難想像那會兒因紐特人沒有任何起重工具,僅憑自己的雙手搬來這些大石頭,建造自己的房子。 

老爸爸告訴我,矮牆上面他們會搭一些木棍,然後覆蓋一些海豹皮啊馴鹿皮啊做屋頂,然後他們一家大小就住在裡面。看著老人家跟我講述他小時候的這些往事,他流露出來的眼神足以把我帶回那個時代。

 

作息

 

春獵期間,每天的作息時間是這樣的,因為「沒有黑夜」,大家往往會勞動到很晚,回到家通常都凌晨一兩點,一天的勞作,大家都很累,有時候連牙都不刷,馬上就去睡了。

 

通常大家第二天上午十點多才起床,然後,去冰凍的湖裡釣魚、去荒野上撿雪雁蛋,完完全全重複著因紐特人祖輩的生活方式。在這裡沒有明確分工,在外釣魚、撿蛋都是男女老少齊出動,但回營地基本都是男人切生肉、女人做飯、小孩兒玩兒。

家長

 

Anaana(老媽媽)是一個身患重病的人,只能吃流食,但是她特別強悍,每天在營地收拾獵物,我會像因紐特人一樣剝開完整的雪雁皮就是老人家親自教的。

大家都知道,我們這裡殺雞宰鵝都是用開水退毛的,那在北極不是這樣的,因為那邊氣候極為寒冷,缺乏燃料,所以因紐特獵人是把這些雪雁皮整張剝下來的。我們打了海豹,anaana也會自己收拾海豹皮,有時她的女兒們要幫忙她都不讓,嫌女兒們手腳不利落,收拾不乾淨。因為收拾好一張完整的海豹皮需要很大的耐心,我看到anaana坐在帳篷外面,用ulu(因紐特人的工具)特別有耐心的、一點一點的把海豹皮上的油脂刮乾淨。這些海豹皮,經過anaana的處理會為孩子們做成鞋子、手套甚至還有外衣。

老媽媽是我最尊敬的人。她因為生病的原因,不能說話,喉間只能發出「咕咕」的聲音,再加上比比劃劃,但是他的家人懂她,有時候老媽媽想跟我表達一個意思,就需要大姐來翻譯。

 

但很多時候,我們之間是不用翻譯的,感情是互相都能感受的到的。

 

我的很多技能都是跟著她學的,不需要說話,就靜靜地蹲在地上看著她,學她的動作。

 

我第一次打到海豹那天,她走過來,拍我的肩膀,用肢體語言還原出我打海豹的過程,然後給我鼓掌。

 

在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她對晚輩的關愛,也能看出她對我這樣的外族人能溶入他們生活的欣喜。

 

撿蛋

 

除了狩獵以外,我們最喜歡的就是去撿雪雁蛋,因為這是一個大家族每個人都參加的活動,很好玩兒,有點兒比賽性質。我們會開著雪地摩託在荒野上尋找雪雁的棲居地,一開始我不知道怎麼找,老爸爸眼睛特別厲害,遠遠就能看見,把車開過去手一指,小孩子們就跑過去,一扒窩,就拿到一到兩個蛋了。看起來很簡單啊,可我看不到。

 

老爸爸教給我了一些技巧,植被覆蓋的苔原上,仔細看,會發現雪雁的窩是用羽毛混雜著苔原的草覆蓋起來的,這樣既保暖,還能掩藏和保護自己的蛋。

我們每天能撿到上百個,回到營地也是個大工程,要把它們清洗乾淨,晾乾,重新放好,做為路上的乾糧。在春獵期間,我們每天主要的食物就是我們當日的獵物,有時是北極鮭魚、雪雁肉、海豹肉,都是純肉。

吃飯

 

我們吃飯時,如果當天的天氣好,一般大家都在外面吃,會燉一大鍋肉,大家圍坐,用自己的刀子切肉吃。當然,全部是肉,很少有蔬菜,除了胡蘿蔔和土豆。

如果天氣不好,就會進入大帳篷,把一大鍋食物擺中間,哪裡有空,就在哪裡坐著吃。老人家會講以前的故事,年輕一代的大姐會講因紐特人的歷史。很多話題,都是從食物開始的。有時候,他們會拿吃剩下的海豹的骨頭,來做一種佔卜的遊戲。 

捕鯨

 

因紐特人在狩獵時,並沒有太多貪慾,打夠夠吃的就夠了。而且,因紐特人不論打到什麼獵物,拿走一部分回村裡與大家分享,剩下一大部分都是留給其他動物們的。每次他們在我們營地不遠處會放一些海豹肉,為了避免北極熊來帳篷裡找吃的,保護大家的安全。

 

包括之前我說的捕獵海豹的行為,都會引來一些外界的非議,很多人並不理解因紐特人的行為。另外,外界關於因紐特人的最大爭議,莫過於獵捕鯨魚了。我參與過多次捕鯨的行動,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因紐特人有自己的原住民政府來管理狩獵,法律嚴格規定,大家也是很自覺的遵守,每個季節狩獵有配額,有時間和數量的限制。北極熊的狩獵季節在10月-4月,獨角鯨的季節6-8月,每次出海狩獵到2頭後,獵人就必須得返回村裡。當然,捕獵海豹是沒有任何限制的。

 

每年村裡會舉行議會來抽籤決定,一般都是從優秀的獵人裡選出村裡最最出色的獵人去狩獵北極熊和獨角鯨,這樣是可以保證獵人不會失手,能一槍打中獵物並能迅速獲取到獵物,帶回去給全村人分享。

 

現在村裡的獵人基本都是站在浮冰邊緣等待獨角鯨靠近,然後開槍射擊。一般來說狩獵獨角鯨需要至少兩個獵人一起配合,但我們的Tom經常自己一個人搞定,因為他是村裡年輕最出色的獵人,老一輩都這麼說。

 

跟著Tom一起狩獵獨角鯨五六年了,他基本都是自己單獨行動。在獨角鯨浮出水面換氣,腹腔裡吸滿了氣體、準備下潛的那一刻就開槍,這樣在短時間內獨角鯨是不會沉入海底的,下一秒Tom必須得相當迅速地拋出一個錨鉤,緊緊地勾住浮在水面的獨角鯨,錨鉤是用結實的靜力繩拴著的,這時候我就會幫著Tom一起在岸邊把一頭長4-5米,重達1500公斤的獨角鯨拖到岸邊,拽出水面,在冰面上就開始分切,特別講究技術。

 

他們把厚厚的鯨魚皮切成一塊塊大方形,然後兩片放一起,用刀在邊緣戳幾個口,拿繩子串起來做成一個個小包袱,留出一邊不封口,把其他需要的部分裝在裡面,運回村裡跟全村人分享。鯨魚皮裡飽含各種維生素,是因紐特人維生素的主要來源。

一頭鯨魚剩下大概三分之二,就留在冰面上給北極熊啊各種海鳥們吃。

 

雖然雪地摩託代替了雪橇,營房代替了雪屋,但因紐特人的遊牧生活方式依然在延續,互相協作、全村人分享獵物的傳統是他們傳統文化的精髓。

 

傳承

 

我的人生第一次北極Spring camping 一共持續了大概一個月。

 

在我看來因紐特家族的Spring camping,其實是他們的一個尋根傳承的儀式,更是老一輩的將自己的生存技能傳承給後代的一個方式,讓民族文化傳統一直延續下去。

 

這段日子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是讓我成為了真正的因紐特人,更加了解了自己,深切的體會到了原住民與大自然之間的親密聯繫,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大自然包容萬象,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它、愛護它、與它和諧相處。即便我現在回到現代生活的城市,我的生活變得簡單自然,因為我心中有一片北極淨土,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也能做坦然面對,因為因紐特人的頑強和智慧在影響著我。

 

說來很有意思,我看第一年我去北極的視頻錄像,當時嘗一口生肉,都差點嘔吐出來,我自己都很難想像,現在我不僅喜歡上了吃生肉,就連我老爸都不能接受的「海鮮」,我都能吃。什麼是「海鮮」呢?因為北極的地理原因,因紐特人得不到新鮮的貝類,但當地有一種特別的海豹,因紐特人捕獵到後,會用刀子直接切開它的胃,裡面會有很多被胃液腐蝕掉硬殼的貝類,比如北極貝、海虹,因紐特人就直接吃這種「海鮮」。在他們看來,這就是一種取自大自然的食物。

因紐特民族是一個比較保守和封閉的民族,也許是歷史上白人對他們的歧視,比如講,那些來自文明社會的科學家、探險者,從來不肯嘗試他們的食物,不能分享他們吃生肉時候的快樂,以極端的態度對待他們的狩獵行為。

 

所以直到我們參加春獵為止,從來沒有任何外族人能夠加入進去,而我們在這些年裡,就像我的因紐特大姐所說的「已經完完全全的融入了因紐特民族」。

 

這些年來,與因紐特人從結識到相知,我們成為了真正的朋友,絕大部分原因是從一開始我們就十分融入他們的文化和生活社群,他們倍感尊重與親切。

 

堅持

 

其實,因紐特人是一個民族意識特別強烈的群體,在現代社會無情地全面逼近、衝擊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努力地堅持著自己的文化和傳統。

 

即使加拿大政府對每個原住民村落有特殊政策和補貼,但封閉特殊的地域環境,不能讓經濟發展起來,唯有狩獵才是當地人最牢固的保障。目前加拿大Nunavut原住民村落,有一部分的家庭擁有網絡,一方面是加強了因紐特人與外界的聯絡,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我看到的是,不同村落的因紐特人們都在利用社交媒體向世界展示著本民族最真實的文化和傳統,最樸實的一面,以及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密切聯繫。

 

據我了解,會有少部分人會離開因紐特人的村落去外面生活。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回到這裡,比如大姐和大哥,他們曾在渥太華度讀過大學,但最後還是割捨不了自己血脈裡保留下下來的傳統,他們也回來了。

 

責任

 

之所以我在北極5年,正是被因紐特民族文化中保存著很多古老的傳統而著迷,現在我們很多人處於所謂的文明社會,因為地理上的隔閡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對因紐特民族產生了誤解。比如有一天我去了一個知名網站,輸入」因紐特」這關鍵詞,出來的10條信息,有9條的歪曲和歧視因紐特民族的消息,所以讓我覺得我有責任讓大家消除誤解,了解什麼是因紐特人。

 

這就是我熱愛北極,也願意將這段故事講給大家的原因。對我來說,我也會繼續努力工作,攢錢,繼續去北極。而我的夢想,就是在遙遠的、我最喜歡的阿拉斯加,擁有一個自己的小木屋。

最後,為大家播放一段我們自己拍攝製作的視頻(請觀看置頂視頻),背景樂也是因紐特人的音樂。謝謝大家。

◻︎劉曉清(上)在壯遊者現場

攝/芷含

壯遊者Vol.8定檔5月26日

敬請期待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觀看其他壯遊者分享

撰文/講述:劉曉清

文字編輯:Yang、Ayu

排版編輯:Rita

視頻剪輯:芷含

現場攝像:李洋

現場攝影:芷含

圖片提供:劉曉清

場地提供:加減法空間(尚8國際廣告園)

場地布置:Maj、貝貝

聯繫郵箱:zhuangyouzhe@126.com

首席合作夥伴


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因紐特女人的偉大,你才了解多少
    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因紐特人(Inuit)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幾千年前,人類最後的一支遷徙大軍從亞洲出發跨過白令海峽向美洲腹地進發。他們沒有料到前方等待他們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圍追堵截和殘忍殺戮。 因紐特人且戰且退,最後終於退至北極圈內,時值寒冬,印第安人以為因紐特人不久便會被凍死,便停止了追殺。
  • 生活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與中國人是什麼關係?他們長的一模一樣
    筆者:三體-小遙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直到今天,世界上仍然有不同的人種。他們隨著交通的不斷發展而走向世界各地,並且有了融合的趨勢,促進了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除了乾燥炎熱的沙漠之外,南北兩極同樣很少有人長期生存,而因紐特人卻是個例外。根據相關研究,因紐特人生活在北極圈附近,是地球上生活在最北端的一群人。雖然這裡的溫度相對於南極要高一些,但是因紐特人仍然需要穿著厚重的獸皮衣服來禦寒保暖。實際上,因紐特人也曾經生活在阿拉斯加、俄羅斯以及美洲北部,最後才定居在格陵蘭島。
  • 破解因紐特人的「屎」詩傳說,凍得再硬的大便也做不了刀
    這一切要源於戴維斯在幾篇頗受歡迎的文章和演講中重複的因紐特人「屎刀」的故事,這是他從獵人奧拉尤克·納基塔爾維克(Olayuk Narqitarvik)那裡記錄下來的,發生在加拿大巴芬島的一角。 但他聲明,自己從未在任何學術或科學期刊上發表過關於因紐特人經常用人類糞便製成的工具的言論。
  • 考古學家在格陵蘭,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發現了北歐人的工藝品
    雖然探險隊並沒有登錄,但是他們看到了一個被他們稱為斯科萊林人的民族的活動跡象,而且在他們的歸途中,他們發現了這些人在斯尼傑菲爾德(雪山)活動的更多證據。這個詞彙在《格陵蘭薩迦》和《紅色埃裡克薩迦》中也有出現,用來指代北美的土著民族。它的詞源並不完全清楚,不過它也許和古北歐語中意為"壞蛋"的一個詞有較大的關係。
  • 因紐特人的傳統
    由於和北極狼有著不成文的約定,阿拉斯加的苔原人是不可能主動獵殺北極狼的,因為北極狼是苔原大地的主人之一,也是苔原大地的守護者——北極狼除了偶爾捕獵馴鹿,主要以苔原兔和旅鼠為食,如果苔原大地沒有北極狼和北極狐的守護,繁殖能力超強的苔原兔和旅鼠們,早就泛濫成災,將苔原大地啃成了荒漠……同時,因為阿拉斯加北方地區的生活條件極其艱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論是傳統的因紐特人,還是其他種族的獵戶,
  • 北極溫度那麼低,為何因紐特人還要住冰屋?
    當我們說到寒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下著大雪的冬天,因為我國的北方到了冬天 氣溫在零下十幾度左右,有的人因為受不了寒冷,到了冬天就會去我國的南方過冬,當時在地球上有一個地方終年寒冷,每天都是冬天,這個地方就是地球上最冷的北極,在北極居住的人是最少的,因為天氣的原因 只有世世代代的因紐特人在這裡居住
  • 加拿大原住民網上音樂會周三開始,可欣賞因紐特人「喉唱」
    您聽過因紐特人奇特的 「喉唱」 嗎? 從本周三(5月13日)開始,您將能從網上領略到加拿大原住民歌唱家的喉音唱法。因紐特姐妹的 「喉唱」5月13日(星期三)下午17點,將有一場因紐特人喉唱配上電子樂的獨特音樂會。
  • 因紐特人:北極圈上定居的黃種人,吃生肉住冰屋,追捕海洋巨獸
    而存活下來的因紐特人,也跟印第安人算是結下了梁子。印第安人趕走人家還不算完,在知道因紐特人成功存活下來之後,因其生活方式的緣故,印第安人隨手送給了因紐特人一個黑稱--愛斯基摩人。而這個愛斯基摩人,在印第安人語中又被稱為愛吃生肉的人。
  • 因紐特人住在雪屋裡面不冷嗎?
    那麼生活在北極(想想就冷)的因紐特人又是怎麼取暖的,他們住雪屋裡面,睡冰塊上面,不冷麼?說到因紐特人,浮現在大家腦海中的是幾個人穿著獸皮,鬚髮掛著冰碴,站在冰天雪地裡的畫面。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因紐特人都住在雪屋裡,只有在冬天的時候有些因紐特人才住雪屋,有些住泥屋或者石頭屋;夏天會住在獸皮帳篷裡。首先,需要找到一塊有合適積雪的地方。
  • 這個民族曾是日本原住民,如今人口不足三萬,語言瀕臨失傳
    這個民族曾是日本原住民,如今人口不足三萬,語言瀕臨失傳我們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一直介紹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它的主體民族為大和民族。但是實際上,在日本境內其實也是有其他民族的,除了大和民族之外,還有阿伊努人、琉球人等等,其中阿伊努人就是日本北方島嶼的一個原住民族群,他們也是日本島上居住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族之一。
  • 北極那麼冷,為什麼因紐特人還要住在冰屋?進去一看令人大開眼界
    北極那麼冷,為什麼因紐特人還要住在冰屋?然而在北極圈以北卻生活著一個種族,說到這相信很多人還是非常好奇的,而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就是他們會在北極建造冰屋,並且住在裡面,這個種族就是因紐特人,現在很多小夥伴都非常好奇在北極那麼冷,為什麼他們還要住在冰屋?他們不會感覺到冷嗎?進去一看就會令人大開眼界,現在跟隨小編的步伐來看一下。
  • 北極那麼寒冷,為什麼因紐特人常年住在冰屋內,卻不會覺得寒冷呢?
    他們那裡的冰屋又被稱之為雪屋,是因紐特人發明的獨特的建築。這種規格的冰屋是一個半球形。從外面開把鍋扣在了地上,遠遠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小小的蒙古包。因為因紐特人每年都會蓋新的房子。所以他們的搬家次數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多的。但是因為這裡常年處於低溫的狀態,所以這裡面並不會融化。因為密不透風。所以就能夠阻擋住寒冷,雖然冰的溫度比較低,但是它卻非常的保暖。更是把整個屋子的熱氣保留住。並不會有通風的情況。
  • 藝趣學——網絡智慧課堂|民族樂器萬花筒 第四講《鑼鼓齊鳴》
    藝趣學——網絡智慧課堂|民族樂器萬花筒 第四講《鑼鼓齊鳴》 2020-03-15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為法治貴州貢獻高校智慧
    在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發布「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貴州民族大學法學學科排94名,進入全國前100名;專業評價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開展的2020年《中國大學專業排名》,在全國600多個法學專業中,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排名87名,進入前15%行業。近年來,貴州民族大學的法學教育異軍突起,為外界所矚目。問及秘籍,宋強說,「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 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真的是中國人後裔不怕冷嗎
    愛斯基摩人其實就是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對於他們的一種蔑稱。也就是說是可以吃生肉的人。他們吃魚肉是生吃。偶爾的時候其實是可以用火,但是燃料不足,因為北極地區很少有灌木叢。但是也不是說沒有在海面上會漂浮一部分。她們會撿起來,然後作為燃料。
  • 植物醫生凝聚民族文化智慧,致力打造更適合東方人的化妝品
    高山植物是中國珍貴的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生長於高山嚴苛環境、有著珍貴效用。不僅出現在多部醫書古籍中,也同樣在現代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融入進中國民間智慧中。就以「中華九大仙草之首」的石斛蘭來說,首次出現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素有滋養肌膚、疏虛解熱等功效。從古至今,仍會有當地族人將石斛蘭搗碎用於護膚美容。「大山裡沒有醫生,植物是最好的醫生」,成為當地流傳的一句老話。
  • 未來民族樂團空降華為音樂·DIGIX Live,演繹新民族音樂魅力
    作為未來民族樂團的第一首作品,《深山水腔》曾在2018年初唱響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驚豔各國貴賓。馬RS稱,他們一直在努力把這種最具特色、最傳統的民族文化可視化,讓世界聆聽民族的聲音。    隨後,未來民族樂團演繹了融合流行元素與未來民族風格的《花輿沙》《N.E.W》等曲目,融入了布依族、苗族、納西族三種民族音樂元素,其中既有節奏輕快的苗族說唱,還有納西族流傳已久的栽秧調。未來民族樂團正不斷用新的形態,把原生態音樂文化融進當下時代,使其煥發民族音樂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