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常識中,往往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數溫熱帶為主。在世界各國的人口數量中,往往更是位處於溫熱氣候的國家人口數量多。
像中國、印度、美國等人口大國也均是處於適宜的環境中。也正是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最先的人類活動也是在這裡得到了發展。
但是今天的主人公卻沒有生活在這裡,甚至像類似於俄羅斯,加拿大那種溫帶大陸性氣候與亞寒帶氣候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奢望。他們只能生活在北極圈內,只能受著冰雪的肆虐、只能在冰天雪地的情況下努力維持自身發展。
他們是因紐特人,他們也是跟我們一樣的黃種人。
相同的黃種人
其實早在幾千年前,這一支黃種人還是跟我們一樣,生活在環境舒適的亞洲大陸上。只是當時的他們,在生活方式上與現在的我們有著明顯的不同。沒有火種,沒有固定居住地,甚至沒有穩定食物來源的他們只能被迫四處遊蕩。
況且隨著生命擴張性的影響,除了他們,許多居無定所的史前人類也只能選擇四處遷徙來尋找食物。
其中知名度最廣的例子便是同為黃種人的印第安人遷徙,在公元前1.2萬年以前,印第安人便經由白令海峽到達了美洲,隨後在僅僅2000年的時間內佔領美洲全部。
而在在幾千年以前,隨著人類最後一隻遷徙大軍從亞洲出發前往美洲時,他們受到當時的佔領者美洲的印第安人的圍追堵截與殘忍殺戮。無奈之下的他們只能且戰且退,直至脫離美洲大陸逃至北極圈內。
雖然當時沒有北極圈這個說法,但是看到他們往北逃的印第安人放棄了追趕。在美洲"經營"多年的印第安人知道那裡的天寒地凍,並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將種族延續下來。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這最後一支遷徙大軍竟然成功存活了下來。
而存活下來的因紐特人,也跟印第安人算是結下了梁子。印第安人趕走人家還不算完,在知道因紐特人成功存活下來之後,因其生活方式的緣故,印第安人隨手送給了因紐特人一個黑稱--愛斯基摩人。
而這個愛斯基摩人,在印第安人語中又被稱為愛吃生肉的人。
因紐特人在聽到印第安人給他們這個蔑稱之後,頓時火冒三丈,宣傳自己是"因紐特"或者"因紐皮特"人,因為因紐特人的意思為擁有這片土地的人。但是因為印第安人發現的時間較因紐特人早,"愛斯基摩人"這個稱號已經廣為流傳。
直至幾百甚至上千年過去,當美洲大陸並不歸印第安人所有的時候,因紐特人終於脫去了"愛斯基摩人"的名稱,而因紐特人也慢慢開始流傳開來。
大勢所趨下的改變
雖然近期的因紐特人成功改掉了多年以來的綽號,但是因紐特人生活習慣仍然保持著原有的樣子。
在狂風駭浪中有人僅僅憑藉著一艘小船、一把魚叉便與海中的龐然大物作鬥爭;在冰天雪地裡有人僅僅憑藉一桿步槊便感與北極熊為敵。這些在我們現在生活中都不可能出現的事件卻真真確確地出現在了幾千年前的因紐特部落中。
這對於當時除了餓死就只能選擇戰鬥的因紐特人而言,無疑是當時情況下最大的活路了。
即便時至今日,因紐特人也在重複著這些活動來穩固自己部落的發展。況且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居住在北極圈內的因紐特人也與我們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
因為因紐特人的活動範圍僅僅局限於北極圈附近,所以在我們眼中一些名貴的皮草類的動物毛皮在因紐特人那裡僅僅屬於可以保暖的工具。不過想想也對,正值寒帶氣候的因紐特族集聚地肯定是種不出來可以進行紡織的植物。
相反,像是熊皮、鹿皮、海豹皮等動物皮毛對於愛吃肉的因紐特人來說反而更加容易獲取。
說起吃,因紐特人的飲食生活也與處於平常社會的我們有所不同。因為地處寒冷,沒有農作物可以食用的因紐特人只能選擇吃動物的肉來補充自己體內所需要的養分。
但是他們吃肉並不是拿火把肉烤熟,而是直接生吃。一般來說就是抓到動物後,便直接殺了就吃,並不考慮用火烤一下或者用別的方式加工。
因為在因紐特人的認知中,缺少食物的他們往往意味著各類基本元素的缺乏。將肉進行處理後雖然味道會更好,但是這樣做也會使得食物本身的營養喪失。
所以因紐特人選擇直接生吃肉類。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不得不提,我們平時吃肉一般都喜歡吃類似於胸腔或者腿上等口感較好的肉。但是對於因紐特人而言,他們更喜歡吃動物的內臟。因為他們覺得動物內臟營養豐富,對維持自身各類基本元素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解決完了吃的問題,當時遷徙過去的因紐特人開始將目光瞄向了住的方面。
冰天雪地的大環境下,住在哪裡成了當時急需解決的問題。而且因為氣候的影響,冰原之上難以見到一根樹木,就算要建房子原材料的獲取也是一大難處。
在近乎絕望之際,突然陽光下的一片冰晶閃到了因紐特人的祖先。他們突然間發現,常年不化的積雪經過日照後演變成的冰晶擁有極強的堅硬程度,完全可以成為建築材料。
雖然房子是用積雪打造而成,但是以這種冰晶所建造的房屋卻完全沒有一絲室內完全沒有一絲寒冷的氣息。並且通過因紐特人高超的建造技術,這種雪屋完全可以起到室內保暖的作用,甚至可以達到16度的"高溫"。
在均溫0度以下的北極圈,倘若有16度的溫度,就跟咱們現在的30度差不多了。所以這種雪屋的建設完全可以幫助因紐特人順利延續下去,並且長期定居。
南遷?北歸?
不過為什麼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因紐特人還是選擇繼續生存下去而不是南遷回溫暖的地方呢?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類進化因素的影響。其實在因紐特人剛抵達北極圈的時候,其實還是想要進行遷徙。這種冰天雪地的環境確實沒有人可以生存下去,況且隨著食物的越來越少,種族中的人也越來越少。
但是因為印第安人還在南方大陸堵著他們,無奈之下的他們只能選擇往東或者往西遷徙。在走了多年之後他們發現自己終究還是走不出這一片片冰天雪地,索性在這裡定居了下來。
在後期縱使印第安人的勢力漸漸消退,美洲大陸建立起一個個新興國家的時候,已經習慣了北極圈環境的因紐特人也開始"喜歡"上這裡了。
直至現在,長時間居住在北極圈內的因紐特人在熟悉自身發展環境後也開始逐步探索後來的穩固之路。雖然其中有一小部分因紐特人選擇離開北極圈進入舒適的溫帶後,身無長技的他們只能選擇以乞討為生。
傳言因紐特人是從蒙古遷徙過去的,所以他們身上仍然遺留著蒙古人的直爽,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因紐特人身上也留著不愛接受新鮮事物的傳統。
在現階段的城市生活中,有秩序的生活方式讓仍處於"茹毛飲血"生活狀態的因紐特人無所適從。
況且因為幾千年的部落制生活,讓因紐特人有了極強的領地意識。獨立的生活方式讓他們十分排斥外部社會,這也讓外部社會難以接受他們。
也許對因紐特人來說,北極圈內的生活環境才是真的適合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