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峙30萬人圍攻中原軍區時,我軍在全國有多少兵力?分布在哪裡

2021-01-07 騰訊網

1946年6月,國軍二級上將劉峙率領10個整編師近30萬部隊圍攻中原軍區,解放戰爭以此為標誌全面爆發。國軍以30萬人包圍我軍中原6萬官兵,雙方局部兵力之比達到5比1,但其實當時全國範圍內兩軍的兵力差異沒有這麼大,我軍雖然處於戰略劣勢,但在多個區域都有可觀的軍事力量,正規部隊總兵力也達到了127萬人,都分布在哪些區域呢?

從部隊規模來看,46年6月人數最多的一個區域是華東戰區,即蘇中到山東區域的解放軍部隊。我軍在華東的總兵力達到36萬人,居於全國各戰區之冠,包括了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兩部分,第二年因作戰需要合軍為華東野戰軍,即解放戰爭後期的第三野戰軍。46年華東解放軍兵力雖多,但面對的敵人在60萬以上,且多為中央軍嫡系強軍,作戰壓力和難度在各戰區中也相對較大。

就綜合實力而言,開戰時我軍實力最強的除了華東戰區,總兵力排在第二位的東北戰區也較強。儘管在45年日軍戰敗後,我軍才開始往東北地區成規模輸送軍事力量,但藉助優厚的地理和歷史條件,到46年6月已經發展成32萬大軍,比華東區域也不遑多讓(很快便完成反超了)。而且在武器裝備方面,東北我軍的精良程度超過兄弟部隊:裝備16萬餘支長短槍械,位居全國第一,大口徑火炮及重機槍方面,得益於日本關東軍遺留,也明顯好於其他戰區。與國軍兵力對比方面,東北我軍大致跟當時南滿的國軍杜聿明集團規模相當,裝備水平則處於下風。

除了上面兩大戰區外,46年6月的晉察冀及晉冀魯豫戰區部隊數量均超過20萬人,後來分別演變成華北解放軍和中原野戰軍(二野)。晉察冀部隊在整個解放戰爭進程中,受到傅作義集團打壓較為嚴重,3年來整體規模變化不大;而有朋友以大別山出山時僅剩6萬人為依據,判斷中原野戰軍實力較弱,其實是片面的。從上面數據可知,真正的中野系統是解放戰爭初期我軍最強的戰略集群之一,進出大別山的部隊也不是其全部武裝力量,該部為戰爭整體布局做出了較大犧牲。

上面其實就是解放戰爭初期,四大野戰軍(除西北野戰軍)及華北解放軍的前身兵力布局及大致實力。那麼西北野戰軍當時是什麼情況呢?西北野戰軍1947年才成立,解放戰爭爆發時也不是主要的戰略力量,其前身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46年6月約有29000人,另有晉綏軍區5萬餘人,實力在各戰區中較弱。後來西北野戰軍面對20餘萬胡宗南大軍及馬回軍,也是各戰區敵我兵力比最懸殊的。直到49年華北兩個兵團補充後,才發展到30萬人規模,比其他兄弟野戰軍的發展進程更艱難,也更緩慢。

回到文章開頭,劉峙集團包圍的中原軍區6萬人,是我軍46年開戰時地理位置處於最南端的成規模軍事集團,因相對孤立突出,且地理位置重要而遭到敵人圍攻。除上述部隊外,開戰時我軍延安總部約有五千兵力,南方各省有遊擊隊若干,全國合計127萬餘人。

不過自抗戰時期我軍就注重根據地和民兵建設,有超過300萬民兵,也是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武器裝備外,敵我實力雖然存在客觀差距,但並沒有那麼懸殊。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正式爆發時,我軍127萬兵力是如何組成的主要分布在哪
    49年底西南各省解放後,我軍總兵力超過500萬人。但這樣龐大的作戰部隊也是經歷了一個艱難的發展過程的,並不是一開戰時就握有數百萬兵力,輕鬆吊打國民黨軍。事實上在1946年6月國民黨軍30萬精銳部隊圍剿我中原軍區,正式打響內戰時,我軍正規兵力滿打滿算只有127萬8千人,連敵人數量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很明顯處境不容樂觀。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抗戰山東有多牛?兩位元帥領導,8個師11個旅,兵力我軍第一
    1939年春夏,日軍集中兵力掃蕩華北抗日根據地,其中5個師團3萬餘人分11路圍攻冀南八路軍。徐帥回憶「這次反掃蕩異常艱苦」,堅持到1939年5月,日軍不得不撤出根據地。 1939年5月,徐向前奉命前往山東工作,從此離開了冀南,離開了129師。
  • 1945年10月, 我軍共有3支部隊開進東北地區, 各自有多少兵力?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我軍採取「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先後派出3支部隊開進東北地區,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    1945年10月,開進東北地區的3支部隊分別是八路軍山東軍區主力部隊、新四軍的一部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的一部。
  • 轉戰千裡中原突圍,這支部隊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
    「突圍」,其實已經在中原軍區各部隊中醞釀許久,原因無它,他們已經被包圍得太久、太憋屈了。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蓄謀發動新的內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中原解放區,因阻擋在蔣介石向全國部署兵力的咽喉要道,成為首要進攻目標。中原解放區地跨鄂、豫、皖、陝等省,原是縱橫千裡的廣大區域。
  • 楚雲飛原型有多強?以一個步兵師2萬人,力抗我軍兩個野戰軍45天
    而真正讓楚溪春揚名全國,成為一位閃亮將星的是大同集寧之戰,他以一己之力,靠著東拼西湊的一個「雜牌師」,硬抗住了我軍兩大軍區野戰軍45天之久,並直接影響了華北戰局的走向。1946年,內戰爆發後,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晉綏軍區和晉察冀軍區合力發動了晉北戰役,成功收復了除大同、忻州之外的所有土地和城鎮,並從四面八方完成了對大同的全面包圍,只待解放大同,將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當時駐守大同的楚溪春,手中只有一個暫編38師,以及一些保安隊和地方部隊,總人數加起來還不到兩萬,而包圍大同的八路軍兩大軍區的總人數超過10萬人。
  • 《亮劍》裡的386旅到底有多少兵力?為什麼戰鬥力非常強悍?
    那麼,《亮劍》當中的386旅,到底有多少兵力,他們的戰鬥力到底強悍到了什麼地步呢?本文帶領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當時陳賡將軍任司令員,從1940年起兼屬太嶽軍區。在抗日戰爭中期的時候,這個軍區的部隊一共管轄4個軍區,10個主力團,還有地方武裝大約2萬人左右。這個旅的前身,就是紅四方面軍的第31軍,它是在1937年抗戰爆發之後改編而成。一開始剛剛組建的時候,就是兩個團,當時不過是5700人。通過幾年的發展壯大之後,386旅的成員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這個旅在後期的士兵人數,接近有10萬人左右。
  • 解放戰爭時,國軍兵力430萬,為何還是捉襟見肘?有大半不能用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陸續落下了帷幕,雖然當時全國百姓都強烈渴望和平,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還是發起了內戰,在謀求和平無果的情況下,我軍隨後發起了持續3年時間的解放戰爭,最終在戰場上徹底擊敗了國民黨軍,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當然在整個戰爭期間,敵我雙方的力量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 東野102萬人,14個縱隊,大舉南下,一個縱隊多少兵力?
    今天,我們聊聊東北野戰軍的兵力情況。截止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總兵力102萬人,下轄了14個縱隊。從兵力來說,東野一個縱隊,比中野、西野的一個兵團還多,堪稱是兵強馬壯。那麼,東野一個縱隊,到底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情況。首先,我們聊聊東北野戰軍和東北的歷史。
  • 三年解放戰爭,敵軍自損807萬人,我軍一個師都消滅不了,為何?
    但解放戰爭打了3年,敵軍在具備兵力和武器裝備壓倒性優勢的前提下,卻經常被我軍抓住戰機,整軍乃至整個兵團被切割,後圍而殲之,只要戰敗,必然損失數萬人,而敵軍在短短3年時間自損807萬人·······卻連我軍一個整師規模的部隊也殲滅不了,要知道南京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是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歷練過,證明過自己的,可為何在解放戰爭時期,卻連連戰敗,一潰千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臺兒莊戰役中,我軍傷亡5萬人,消滅多少鬼子,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臺兒莊戰役中,我軍傷亡5萬人,消滅多少鬼子,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文/觀心通史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試圖佔領中國,稱霸亞洲。在抗日戰爭中,我軍裝備相對落後,而日軍裝備精良,我軍在抗戰中吃了不少苦頭。在抗日戰爭中,打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其中「臺兒莊戰役」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臺兒莊戰役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歷時1個月,最終我軍以付出慘烈的犧牲為代價獲得勝利。這次戰役的勝利鼓舞了全民族抗戰的信心,並且嚴厲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 河南省軍區之歌《強軍中原》震撼發布!
    河南省軍區之歌《強軍中原》震撼發布!強軍是時代之聲,中原是地域之名,「強軍中原」就是黨的強軍目標在中原這片熱土的時代壯歌。這樣標定省軍區之歌的歌名,就有了時代主題、時代烙印、時代追求,立意高、落點實,敘述簡、內涵厚,既是雄心壯志,又是鏗鏘誓言,能夠推得開、唱得響。這是歌的靈魂。二是主線:紅色血脈。這首歌分上下兩闕,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聽黨話跟黨走的紅色基因。
  • 中原突圍,皮旅的旅長天下聞名,旅政委為何「默默無聞」?
    提起中原突圍,對解放戰爭有所了解的朋友幾乎無人不知。當時只有7000人馬的皮旅承擔了掩護軍區主力突圍的重任,完成了三天的阻擊任務後,皮旅身陷重圍。面對敵人重兵的重重圍困,皮旅經過三十餘天的艱苦轉戰,最終成建制地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創造了我軍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皮旅由此天下揚名,旅長皮定均更是無人不知,但當時的旅政委是誰呢?
  • 「滿清八旗」16萬兵力,清朝皇帝是如何把他們分布在全國的?
    截止至乾隆時期,滿清八旗的兵力分布還是十分具有戰略性的。布兵數量最多的當屬京畿重地——北京城及其周邊地區,總數大概在十萬左右。這個數字時有波動,乾隆前期為八萬人,乾隆執政中後期為十萬人,到清末的時候大概是十二萬人。其次是新疆駐防,人數大概是一萬兩千人。因為新疆在康熙朝的時候又重新恢復了控制,但還是不太穩定。
  • 激戰24天,打了21場戰,他們從30萬敵軍中殺出重圍,損失最小
    01 中原突圍的背景中原解放區是由抗戰時期的鄂豫皖解放區演變而來。中原軍區跨越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五省交界處,人口1500萬,正規軍5萬多人,民兵30多萬。當時中原解放區北邊是國民黨47軍,東面是48軍,南面是72軍,西面是第75軍,還修煉6000多座碉堡,總兵力接近30萬人。國民黨軍準備在1946年5月-9月間發起進攻,中原解放區處於危機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