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國軍二級上將劉峙率領10個整編師近30萬部隊圍攻中原軍區,解放戰爭以此為標誌全面爆發。國軍以30萬人包圍我軍中原6萬官兵,雙方局部兵力之比達到5比1,但其實當時全國範圍內兩軍的兵力差異沒有這麼大,我軍雖然處於戰略劣勢,但在多個區域都有可觀的軍事力量,正規部隊總兵力也達到了127萬人,都分布在哪些區域呢?
從部隊規模來看,46年6月人數最多的一個區域是華東戰區,即蘇中到山東區域的解放軍部隊。我軍在華東的總兵力達到36萬人,居於全國各戰區之冠,包括了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兩部分,第二年因作戰需要合軍為華東野戰軍,即解放戰爭後期的第三野戰軍。46年華東解放軍兵力雖多,但面對的敵人在60萬以上,且多為中央軍嫡系強軍,作戰壓力和難度在各戰區中也相對較大。
就綜合實力而言,開戰時我軍實力最強的除了華東戰區,總兵力排在第二位的東北戰區也較強。儘管在45年日軍戰敗後,我軍才開始往東北地區成規模輸送軍事力量,但藉助優厚的地理和歷史條件,到46年6月已經發展成32萬大軍,比華東區域也不遑多讓(很快便完成反超了)。而且在武器裝備方面,東北我軍的精良程度超過兄弟部隊:裝備16萬餘支長短槍械,位居全國第一,大口徑火炮及重機槍方面,得益於日本關東軍遺留,也明顯好於其他戰區。與國軍兵力對比方面,東北我軍大致跟當時南滿的國軍杜聿明集團規模相當,裝備水平則處於下風。
除了上面兩大戰區外,46年6月的晉察冀及晉冀魯豫戰區部隊數量均超過20萬人,後來分別演變成華北解放軍和中原野戰軍(二野)。晉察冀部隊在整個解放戰爭進程中,受到傅作義集團打壓較為嚴重,3年來整體規模變化不大;而有朋友以大別山出山時僅剩6萬人為依據,判斷中原野戰軍實力較弱,其實是片面的。從上面數據可知,真正的中野系統是解放戰爭初期我軍最強的戰略集群之一,進出大別山的部隊也不是其全部武裝力量,該部為戰爭整體布局做出了較大犧牲。
上面其實就是解放戰爭初期,四大野戰軍(除西北野戰軍)及華北解放軍的前身兵力布局及大致實力。那麼西北野戰軍當時是什麼情況呢?西北野戰軍1947年才成立,解放戰爭爆發時也不是主要的戰略力量,其前身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46年6月約有29000人,另有晉綏軍區5萬餘人,實力在各戰區中較弱。後來西北野戰軍面對20餘萬胡宗南大軍及馬回軍,也是各戰區敵我兵力比最懸殊的。直到49年華北兩個兵團補充後,才發展到30萬人規模,比其他兄弟野戰軍的發展進程更艱難,也更緩慢。
回到文章開頭,劉峙集團包圍的中原軍區6萬人,是我軍46年開戰時地理位置處於最南端的成規模軍事集團,因相對孤立突出,且地理位置重要而遭到敵人圍攻。除上述部隊外,開戰時我軍延安總部約有五千兵力,南方各省有遊擊隊若干,全國合計127萬餘人。
不過自抗戰時期我軍就注重根據地和民兵建設,有超過300萬民兵,也是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武器裝備外,敵我實力雖然存在客觀差距,但並沒有那麼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