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為什麼學古琴?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
85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近日在北京大學的講座中,以《琴藝與琴道》為題,講述了古琴的傳承和發展。
琴藝不是簡單的技藝
琴藝是中國文化中非常特殊的藝術。中國文化有琴棋書畫,琴這個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它不是大眾化的,也不是表演性的。那麼琴是用來幹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歷史上講「士無故不撤琴瑟」?作為一個讀書人,沒有道理把琴撤掉。讀書人必須是「左琴右書」,為什麼呢?因為琴的藝術裡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它是人生的自我修養,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尋覓知音的要素。所以,我們學琴,不是為了學一門技藝,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
學過琴的人都會在琴裡感受到一種安靜、專一、中正的東西,因此可以說,中國的琴藝不是簡單的技藝。
我們古人最早提到琴,比如漢代的一本書叫《白虎通》,其中說到「琴者,禁也」,把琴和正直聯繫在一起,不去走邪門歪道。我覺得「琴」和「禁」是同音的字。所以,古琴可以磨鍊我們的信心,鍛鍊我們的技藝,提高我們的人品。這也是中國文化中一個根本特點,對我們來說,精通「藝」是為什麼?是為了培養人格、鑄就人格、提升人格。
我最近在電視裡看到一個短片,是介紹滇式風箏藝術傳人的。他說扎風箏,要想風箏飛得高和遠,一定要把風箏扎得中、正,只有「中正」,風箏才能飛得高和遠。由此我們也可以想到,做人要走得遠,就一定要中正,所謂「中正平直,方得始終」。通過這位扎風箏的藝人,我們就能體會到應該怎麼樣去做人。這是一個很小的例子,可以從中看出藝術是可以提升人生的。
古琴的記譜方法是獨有的
古琴的記譜方法是獨有的,只有古琴才有這種記譜方法,這就是「減字譜」。從古琴的歷史發展來看,古琴最初的記譜是通過文字。所謂「文字譜」,就是講一個故事,成為一個故事情節,然後彈琴的人根據故事情節演繹,所以「文字譜」沒有固定的譜子。一直到了唐代,才有了真正的記錄方法,叫「減字譜」,就是把我們漢字裡的很多筆畫省略了,留下一些筆畫做成一個個記號,來記載古琴的彈奏方法。
減字譜在世界音樂歷史上也是最早的記譜方法。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最流行的記譜方法是五線譜和簡譜。減字譜在公元7世紀唐代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成型,而義大利的五線譜到十幾世紀才有,法國的簡譜也是在十幾世紀才有的。
減字譜中所包含的信息,是任何其他記譜方法不能替代的。我們如果懂減字譜,一看這個減字譜,就可以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彈哪個弦位和徽位,就可以知道我現在應該按哪個手指,小指一般是不用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信息,就是手指怎麼用。這個地方是用右手的手指,還是用左手的手指?右手的手指是用來撥弦的,左手的手指是為了移動的。這個減字譜能夠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用右手的哪個手指,或者左手的哪個手指,撥哪根弦。
這其中有很大的自由度,它不像五線譜、簡譜那麼死板,而是有很多的靈活性,彈奏可以有很多的發揮餘地。為什麼會形成雜譜,會形成各種琴派?其中有各種因素,包括地區的因素、自身的因素,當然還有琴譜的傳承因素,因而形成了各種的琴派。我們現在要繼承古琴文化,不能夠拋掉減字譜這種專門針對古琴的記譜方法。
中國古代音樂是非常發達的,它最早與天文地理、與五行聯繫在一起,與十二律例聯繫在一起,與天象和氣候的變化聯繫在一起。對於記譜的方法,除了古琴減字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譜就是「工尺」。工尺譜的成熟也是在唐代,其應用更加廣泛。我們所有的樂器,不管是胡琴、琵琶還是笛子、嗩吶,用的都是工尺譜,我們所有的戲曲唱腔也都是用工尺譜,所以它的應用面比古琴的減字譜要廣泛得多。可惜,如今能夠用工尺譜來演奏、來唱歌的人已經非常少了。
古琴與中國哲學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副對聯:「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這副對聯我續了兩句:「活色生香筆難到,自成天籟手何能。」意思是說,人永遠在天地面前,要好好向天地學習。
古琴是一種道和藝相統一的文化,我們一方面要努力學藝,一方面也要努力學道。藝學再精,忘記了求道,就叫「玩物喪志」。反過來我們也不能空談道,道也是通過藝來傳達的。
俞伯牙把藝寄托在琴聲裡,通過琴聲傳達,又能讓鍾子期領悟到,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為什麼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仁者若山,智者若水。人要做到像高山一樣穩重,也要像流水一樣智慧,所以高山流水就比喻很深奧的道,一曲「高山流水」把俞伯牙心裡想的寄托在琴聲裡,通過琴聲讓鍾子期領會到他的想法,這既要高超的琴藝,也要有高超的道義。
所以我想,中國的文化在道義中。中國人講,「古畫畫意不畫形」,這個不是說畫形不重要,而是通過你的畫意表達出來,讓人領會和把握。現在有的人胡亂地畫,這能夠讓人感受到你心裡的追求嗎?很多的抽象畫派就是錯誤理解了這種思想。「藝」和「道」同樣的重要,只有高深的藝才能夠得心應手,這個藝也是很重要的。
在「道」和「藝」這兩個方面,我提出了兩個理念。我們要以道統藝,不要簡單的玩物喪志;通過「藝」來提升「道」的層面,由藝臻道,將「道」和「藝」相互統一起來。(本報記者 徐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