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烈:中國的琴藝與琴道

2021-02-10 淨蓮花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為什麼學古琴?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

  85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近日在北京大學的講座中,以《琴藝與琴道》為題,講述了古琴的傳承和發展。

  琴藝不是簡單的技藝

  琴藝是中國文化中非常特殊的藝術。中國文化有琴棋書畫,琴這個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它不是大眾化的,也不是表演性的。那麼琴是用來幹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歷史上講「士無故不撤琴瑟」?作為一個讀書人,沒有道理把琴撤掉。讀書人必須是「左琴右書」,為什麼呢?因為琴的藝術裡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它是人生的自我修養,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尋覓知音的要素。所以,我們學琴,不是為了學一門技藝,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

  學過琴的人都會在琴裡感受到一種安靜、專一、中正的東西,因此可以說,中國的琴藝不是簡單的技藝。

  我們古人最早提到琴,比如漢代的一本書叫《白虎通》,其中說到「琴者,禁也」,把琴和正直聯繫在一起,不去走邪門歪道。我覺得「琴」和「禁」是同音的字。所以,古琴可以磨鍊我們的信心,鍛鍊我們的技藝,提高我們的人品。這也是中國文化中一個根本特點,對我們來說,精通「藝」是為什麼?是為了培養人格、鑄就人格、提升人格。

  我最近在電視裡看到一個短片,是介紹滇式風箏藝術傳人的。他說扎風箏,要想風箏飛得高和遠,一定要把風箏扎得中、正,只有「中正」,風箏才能飛得高和遠。由此我們也可以想到,做人要走得遠,就一定要中正,所謂「中正平直,方得始終」。通過這位扎風箏的藝人,我們就能體會到應該怎麼樣去做人。這是一個很小的例子,可以從中看出藝術是可以提升人生的。

  古琴的記譜方法是獨有的

  古琴的記譜方法是獨有的,只有古琴才有這種記譜方法,這就是「減字譜」。從古琴的歷史發展來看,古琴最初的記譜是通過文字。所謂「文字譜」,就是講一個故事,成為一個故事情節,然後彈琴的人根據故事情節演繹,所以「文字譜」沒有固定的譜子。一直到了唐代,才有了真正的記錄方法,叫「減字譜」,就是把我們漢字裡的很多筆畫省略了,留下一些筆畫做成一個個記號,來記載古琴的彈奏方法。

  減字譜在世界音樂歷史上也是最早的記譜方法。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最流行的記譜方法是五線譜和簡譜。減字譜在公元7世紀唐代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成型,而義大利的五線譜到十幾世紀才有,法國的簡譜也是在十幾世紀才有的。

  減字譜中所包含的信息,是任何其他記譜方法不能替代的。我們如果懂減字譜,一看這個減字譜,就可以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彈哪個弦位和徽位,就可以知道我現在應該按哪個手指,小指一般是不用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信息,就是手指怎麼用。這個地方是用右手的手指,還是用左手的手指?右手的手指是用來撥弦的,左手的手指是為了移動的。這個減字譜能夠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用右手的哪個手指,或者左手的哪個手指,撥哪根弦。

  這其中有很大的自由度,它不像五線譜、簡譜那麼死板,而是有很多的靈活性,彈奏可以有很多的發揮餘地。為什麼會形成雜譜,會形成各種琴派?其中有各種因素,包括地區的因素、自身的因素,當然還有琴譜的傳承因素,因而形成了各種的琴派。我們現在要繼承古琴文化,不能夠拋掉減字譜這種專門針對古琴的記譜方法。

  中國古代音樂是非常發達的,它最早與天文地理、與五行聯繫在一起,與十二律例聯繫在一起,與天象和氣候的變化聯繫在一起。對於記譜的方法,除了古琴減字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譜就是「工尺」。工尺譜的成熟也是在唐代,其應用更加廣泛。我們所有的樂器,不管是胡琴、琵琶還是笛子、嗩吶,用的都是工尺譜,我們所有的戲曲唱腔也都是用工尺譜,所以它的應用面比古琴的減字譜要廣泛得多。可惜,如今能夠用工尺譜來演奏、來唱歌的人已經非常少了。

  古琴與中國哲學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副對聯:「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這副對聯我續了兩句:「活色生香筆難到,自成天籟手何能。」意思是說,人永遠在天地面前,要好好向天地學習。

  古琴是一種道和藝相統一的文化,我們一方面要努力學藝,一方面也要努力學道。藝學再精,忘記了求道,就叫「玩物喪志」。反過來我們也不能空談道,道也是通過藝來傳達的。

  俞伯牙把藝寄托在琴聲裡,通過琴聲傳達,又能讓鍾子期領悟到,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為什麼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仁者若山,智者若水。人要做到像高山一樣穩重,也要像流水一樣智慧,所以高山流水就比喻很深奧的道,一曲「高山流水」把俞伯牙心裡想的寄托在琴聲裡,通過琴聲讓鍾子期領會到他的想法,這既要高超的琴藝,也要有高超的道義。

  所以我想,中國的文化在道義中。中國人講,「古畫畫意不畫形」,這個不是說畫形不重要,而是通過你的畫意表達出來,讓人領會和把握。現在有的人胡亂地畫,這能夠讓人感受到你心裡的追求嗎?很多的抽象畫派就是錯誤理解了這種思想。「藝」和「道」同樣的重要,只有高深的藝才能夠得心應手,這個藝也是很重要的。

  在「道」和「藝」這兩個方面,我提出了兩個理念。我們要以道統藝,不要簡單的玩物喪志;通過「藝」來提升「道」的層面,由藝臻道,將「道」和「藝」相互統一起來。(本報記者 徐蓓 整理)

相關焦點

  • 古琴微課堂: 真德秀道學論琴藝(二)
    真德秀道學論琴藝(二)(上下滑動看文字)宋寧宗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秋天,真德秀過於大江之東,與著名琴家蕭長夫同遊鐘山,訪定林酌寒泉而拊修竹。蕭長夫學琴四十年,琴藝過人,由於他「獨不肯遷就其聲以悅俚耳,」頗為眾棄,以至於「饑寒留落,困悴無憀。」這次可遇上了知音,見真德秀追求希微、淡泊的古調,反對淪於胡夷的世俗之樂,便感到無比欣慰,情不自禁地為真德秀鼓琴再三,真德秀聽罷,大加讚賞,稱其琴音「雍雍乎其薰風之和,愔愔乎其採蘭之幽,跌蕩而不流,悽惻而不怨,信六一之言有不吾欺者。」大有虞舜鼓《南風》、孔子鼓《猗蘭》的遺音。
  • 蔡端俊:臺灣名月琴秦德海談周長華琴藝
    前一段正吊《春閨夢》,聽程先生1946年上海天蟾實況反覆,感佩程先生用腔之神奇高妙之外,對於周先生交相輝映之琴藝更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程先生以嗓音為聲歌,而周先生卻能以絲弦作樂律,騰挪交織於聲腔之間,一唱一和,一泣一咽,水乳交融如入化境,真真未有出其右之第二人也。周先生能得程派唱腔之三昧,而用胡琴來表現它,妙不可言。
  • 古琴微課堂: 真德秀道學論琴藝(一)
    真德秀道學論琴藝(一)(上下滑動看文字)南宋思想家真德秀,字景元,後改希元,自稱西山居士,學者稱西山先生,福建浦城人,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進士,又中博學鴻詞科,遷博士,歷任江東轉運副使其琴樂美學思想大抵是承襲朱熹道學家重教化而輕審美,推崇古琴為惟一正聲,而對順時俗發展變化的洋洋新聲頗為不滿。真德秀年輕時就喜歡古琴,在《贈蕭長夫序》中云:始餘少時,讀六一居士序琴之篇,謂其憂深思遠,有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而淳古淡泊,與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為之喟然撫卷太息,曰:「琴之為技,一至此乎!」
  • 書院古琴|琴藝提高篇
  •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
    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藝術的視野,給人以曠達與平靜;藝術的幽默
  • 中國古代 「 四大名琴 」 都有哪些?
    文人愛琴,並把琴取個高雅的名字,用書法題於琴上,如果還不盡興,再題寫一段跋文或詩詞於後,然後再鏤刻完成。於是,收藏古琴成為文人藝術生活中的雅事。文人藏琴,再題寫詩文或鏡刻印章於上,隨著歷代文人的推崇,琴成為集音樂、詩文、書法、篆刻於一體的藝術珍品,一張張傳世名琴也誕生了,古琴的收藏也日莖盛行。
  • 老琴家教琴不收錢、只收徒!
    對方看他痴迷中國古典音樂,便問他:「你這樣喜歡中國音樂,就應該學學古琴。」高醒華當然高興,但是犯愁,哪裡去學?結果,鄭德涵二話不說,當即就把他拉去了南山路清波門荷花池頭的勾山裡。這裡住的琴師就是徐元白。高醒華清楚記得,那次「突如其來」的拜師,發生在1953年11月3日。「以前的勾山裡一個小小的門,中間有一條小道,兩邊種滿花草。門進去,一個廳堂,三邊掛著琴。
  • 「城市琴人」丹尼爾 中國巡演奏響止不住的音符
    丹尼爾·波特(Daniel Powter),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吟唱詩人,一位帶著毛帽有著精湛的琴藝和濃濃都會時尚感的歌手。集所有特殊風格和才華,以充滿靈氣的假音,丹尼爾細膩獨特的感受力及出色的琴藝,讓他總是能夠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找到音樂創作的題材,在浮華的城市中奏響「止不住的音符」,因此有著「城市琴人」的稱號。
  • 她以琴藝徵服皇帝,皇后卻譏諷道:身為良家女,你從哪裡學來的?
    她的琴藝出神入化,時而如同黃鐘大呂,振聾發聵,時而如同鶯鶯鳥語,細膩婉轉。田貴妃演奏完畢後,讓人如痴如醉,餘音繞梁,三日而不絕。面對佳人雅樂,崇禎也不由得意忘懷,突然感慨地對皇后說:「貴妃能有如此琴藝,皇后你們怎麼不會?」這本是一個相當尷尬的話題,但皇后似乎早有準備,不慌不忙地回答:「臣妾本是良家女,學的是儒家,只知道蠶桑之事。倒是貴妃,不知道是誰教她彈得一手好琴?」
  • 悟道|琴之高妙
    我與他十年前同時開始學琴。平常見面或刷微信或通電話,說的主要的是琴。前不久,我到全國人大培訓中心參加一個培訓,恰好和殷實住處僅距一二百米,於是,一有空閒就跑到他家,談琴彈琴。回想起來,我們從琴技、琴學、琴道等方面談了許多。我們都認為,琴這個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藝器、聖器、道器,魅力無限,你得用一輩子去學,也值得用一輩子去學。
  • 韓國慶州祇林寺:琴與茶的相遇(之四)
    雲巖法師邀如山師父與幾位道友一起,漫步山林。含月山綿延數裡,滿目蒼翠。我們一行都覺得這清幽的環境,最適合琴聲。歷代撫琴,尤其強調環境和心境。王維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說的就是在寂靜山林之中彈琴的自得之樂。我個人覺得,在山林修行,更需要一張琴。琴會使修行事半功倍。作為古人修身養性的法器,眾器之中,琴德最優。
  • 【書院文化】操琴通樂
    《校書圖》 北齊  楊子華和靜、清遠、覺照。傳統文人「左琴而右書」,以琴修身,以琴靜心,涵養中和之氣,回歸天地自然。無論身處廟堂,或是退隱江湖,琴都是文人不可或缺的知音。以琴載道,以琴養心,修禪悟道。多屆國家級琴箏賽事評委自幼隨父李松鳴習古箏,開蒙自張子盛,師從虞山派大師、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吳文光,精研虞山、九嶷琴曲,多次受邀出訪歐洲。
  • 佳文欣賞 | 琴藝蜀中稱絕-記古琴家裴鐵俠先生
    著名古琴家裴鐵俠民國時享譽省內外,他不僅潛心琴藝,也組織琴社,邀成都琴人定期雅集,切磋琴藝。裴鐵俠還是高水準的古琴收藏家,藏有20多張唐代至清代名琴,其中唐代名家製作的大小雷琴,被他視為珍寶。本文作者裴小秋是裴鐵俠先生的孫女。從我記事起,就住在成都下同仁路2號。那是一個三進的院子,進大門有個長長的走廊,右手有一小門,裡面是個獨立的院子。
  • 孔子與琴道(一)
    孔子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奠基者,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之中,關於琴道、琴學的思想雖然記載下來的不是很多,但卻都是經典。無論是他關於琴道的理解,還是他親身習琴、作曲的故事,都是中國琴學理論中重要的資源。
  • 孔子與琴道(三)
    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 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幹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於穎陽,而共伯得乎丘首。
  • 綠綺——曾讓富才女跟著窮書生私奔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 琴的聲音大小正好適中,體現了「中和」之美
    而「虛」則是「淡」與「遠」這兩者的升華,又是對它們的否定,是琴藝中達到「無我」,神遊氣化自失於自然的極境。嵇康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的詩句,其音有盡而意無窮,聲有竭而情無限,演奏者進入的是與自然渾然一體、元比廣闊、深邃的審美境界。「虛」是文人們在琴藝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 致遠琴社-學員風採篇(五)
    第一次聽到的古琴音樂是巫娜的《蓮心不染》,清幽悅耳 、悠揚委婉,在古樸 、穩重 、深遠的古琴聲中,我的身心漸漸回歸松靜自然 、清淨安祥⋯    第一次進致遠琴社見到王曉春老師
  • 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的琴藝為何如此高超?
    懂琴的人,聽的是弦外之音,作曲的人,譜的是心中之意。牛聽到琴聲會動容,馬聽到琴聲會忘食。動物都能被琴聲感動,何況是我們的人心呢?有時候,只是因為我們太過於浮躁,不願把琴聲當作碧水清泉,忘我地蕩漾在其中,讓每個音符滲透在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 琴聲易得,知音難求。「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人生難覓一知音啊!
  • 俠隱閣琴的傳書任務問題選擇 琴藝傳書無名老者任務教程
    俠隱閣琴藝到達一定數值之後就可以做一個傳書任務,會遇到一個無名的老者,其中老者會問你問題,很多玩家還不知道如何回答,下面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俠隱閣琴的傳書任務問題選擇。 俠隱閣琴的傳書任務問題選擇 琴藝傳書無名老者任務教程 分別是《醉漁唱晚》《廣陵止息》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廣陵散》 還有最後一個《陽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