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文化】操琴通樂

2021-02-14 悅心道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裡館》

《調琴啜茗圖》唐代 周昉

《詩經》有歌者,「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禦,莫不靜好」。古琴,在春秋時期,便已是一件廣泛受人們喜愛的樂器。

        《伯牙鼓琴圖》 元代  王振鵬

南宋以後,古琴位列於「琴棋書畫」之首。最初的琴有五弦,宮、商、角、徵、羽,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後因周文王為悼念死去的兒子伯邑考而增加了一根弦,而周武王討伐商紂時候,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因此,有了今日我們所彈的七弦琴。

古琴身長三尺六寸五分,指一年的光陰;它身寬四寸,象徵一年四季;一年加上閏月,有十三個月份;這個數目,又恰好是一張琴上作為音階的「徽」數的總和。古琴,無處不是與天地相合。

《斫琴圖》  東晉   顧愷之

明代《溪山琴況》開篇明言:「太音希聲,古道難復。」在傳統文人的精神世界中,琴是修身養性的「道器」,故嵇康《琴賦》有云:「眾器之中,琴德最優」。

《校書圖》 北齊  楊子華

和靜、清遠、覺照。傳統文人「左琴而右書」,以琴修身,以琴靜心,涵養中和之氣,回歸天地自然。無論身處廟堂,或是退隱江湖,琴都是文人不可或缺的知音。

《聽琴圖》 北宋  趙佶

樂由心生,音從心發,以心馭指,以意領音,方能達到古人所說的「太和鼓鬯」,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琴者,心也。

研學古琴,讓心,慢下來,靜下來。以琴載道,以琴養心,修禪悟道。

                                 

  建安書院古琴精講老師  李悅



南開大學古代文學碩士

南開大學古琴賞析課教師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考級考官

中國民族器樂學會理事

冬不拉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中國古琴學術委員會理事

多屆國家級琴箏賽事評委



自幼隨父李松鳴習古箏,開蒙自張子盛,師從虞山派大師、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吳文光,精研虞山、九嶷琴曲,多次受邀出訪歐洲。古琴演奏注重氣息與韻律的貫通,博採多種樂器演奏手法之長,形成了琴樂與詩文相感、氣韻高遠豁達的藝術風格;於全國多個省市舉辦個人古琴音樂會、專題講座。援疆支邊期間拜著名阿肯傳人巴合提波力馬斯先生為師學習冬不拉演奏,盡得哈薩克阿爾勒泰地區民間音樂原態。

出版個人獨奏專輯《幽明》,創作獨奏曲《幽明》、《荷風》,打譜作品《風雷》(明《西麓堂琴統》)、移植作品《漁舟唱晚》等,著有《中小學古琴基礎教程》(執行主編)、參與編寫《中國古代琴歌精華校譯》、《古琴指法譜字集成》等學術著作,發表有論文《關斬貂蟬故事研究》、《淺談鍾嶸<詩品>對陶淵明的品第定位》。其指導的學生在2012年中國(國際)民族器樂中榮獲綜合組金獎、古琴組銀獎,斫制冬不拉獲創新樂器製作獎。數年來從事全國古琴師資培訓工作,培養國內至海外古琴師資百人,傳習琴藝千餘人。


                                 

 建安書院古琴課講老師  李鴻俐

習琴多年,古琴教學多年,經驗豐富,擅長因材施教,適時教授學生技法及樂理基礎。以古琴藝術為畢生修行功課,熱愛傳統文化,崇尚自然山水,踐行美學生活,數年來注重琴韻氣息意境修習,實踐藝術與生活美學結合。善彈《梅花三弄》《酒狂》《烏夜啼》數操,曲風清雅淡緩,別具一格。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九級認證。

                                                

  建安書院河西院習琴現場

                                      

建安書院和平院習琴現場

建安書院河西院


第一季古琴課程 報名開啟


第一季:11月9日-2月1日

每周五19:00-21:00

課程12節 清彈會(雅集)兩場

學費:3000元|期


報名電話

(022)23752729

18622023525


 

天津市西青區友誼南路洛卡金融廣場5層



第一季古琴課程 報名開啟


第一季:11月9日-2月1日

每周五14:00-16:00

課程12節 清彈會(雅集)兩場

學費:3000元|期


報名電話

(022)23752729

18622023525


 

天津市和平區新華路華潤紫陽裡14號底商


tel:18622023525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李慕良:給馬連良先生操琴
    他親自到馬先生家拜訪,就把他考慮和希望我能「客串」為 他操琴的事,跟馬先生說了。馬先生非常痛快,欣然同意。就這樣,演出的時候,戲牌子上寫著「『客串』,特請李慕良操琴」。我記得跟言先生演出頭一天「打 炮」戲是個雙出:《文昭關》後帶《定軍山》。「客串」了三天,言菊朋先生非常滿意。有一天,言先生演《法場換子》和《罵殿》,為了聽我在臺上拉得怎麼樣, 馬先生特意去了。聽完戲回來,我就問馬先生哪點拉得不好。
  • 古琴名家見面會及老琴、倪琴展覽與品鑑——增進習琴者的「器識修養」 | 明道琴社·1月23號
    這樣的一場系列活動,書院的目的,就是讓參加的嘉賓能夠真正有所收穫——見識到好的琴人,聆聽到好的琴曲,識別好的琴器。其實呢,這也對應古琴的學習,你首先得找到一個好的老師,在老師的幫助下,選以一個適合自己的古琴,然後通過一首首琴曲的習練不斷攀登琴道的高峰。一位古琴大家談到他反對初學者購買劣質較差的練習琴。
  • 真樸書院丨古琴的聲音為什麼這麼特別——說說琴律這回事
    北宋朱長文《琴史·瑩律》說:「夫律本於琴,樂本於律,故知琴者為能知律,能知律者為能知樂也。」這句話的核心意思就是,琴的構造本身就是律制的體現,而音樂的旋宮轉調、鋪陳發展也是因為有著律制的規範。古代的樂隊在定律定調的時候是以琴律來調音的,這在出土文物上也有所體現,曾侯乙編鐘的調音器就是均鍾——五弦制的琴。所以說知琴才能知律,知律才能知樂。也是琴之所以為樂器之獨尊的原因。
  • 【唐山探店】忘不掉的「麻辣香」誘惑——北京簋街通樂小龍蝦唐山店
    話不多說,通樂小龍蝦,這個夏我們一起約吧~人均:100元地址:路北區龍源路與翔雲道交叉口南行200米【編輯:大安】
  • 90後武當山道長| 焚香纂塵煙 操琴遇古今
    -焚香纂塵煙  操琴遇古今  「焚香操琴」在傳統文化中,既是一種雅士的精神需求享受,亦是道人們修道靜修之用。撫琴焚香時,靜心凝神;則心無旁騖,天人合一。 且聽- 90後武當山道長操琴一曲《臥龍吟》-/ 視頻人物 /羅映智-武當山道教協會武術研究院總教練
  • 永和書院見家忠
    我踏上臺階跨入室內,目光如獵狗尋找到獵物一樣,快速掃射室內四圍,正中間是表演臺,不大,但像極了禮堂裡的舞臺,比舞臺稍矮,靠壁擺幾幅屏風讓潔白的牆面更顯得有文化氣息。琴臺斜擺在表演臺稍右位置。室內左側會客臺兼休息吧、工作檯都是木構製品,擺放得規整有序;立式櫥櫃倚牆,各個櫥格裡擺有文化用品或者是創意飾品;空白處的牆面掛著一眼就能認出來是出自家忠大手的書法條幅。
  • 維風書院「迎五一傳統文化雅聚」活動在永寧明清古鎮維風書院舉行
    維風書院「迎五一傳統文化雅聚」活動在永寧明清古鎮維風書院舉行 2020-05-04 20: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芻議「實事求是」、湖湘文化與嶽麓書院
    鄭佳明湖湘認識論芻議「實事求是」、湖湘文化與嶽麓書院,這個題目看起來有點散,其實有一條線索,把這三樣東西連接起來、貫穿起來。這條線索就是「認識論」。湖湘文化也好,湘學也好,跟認識論有很大關係。湘學的創始人周敦頤,重要代表人物胡安國、胡宏、張栻都對認識論有重要論述,王船山更是全面總結了古代認識論,開闢了近代認識論的新天地。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在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之時,重新探討程朱理學及其文化價值,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從二程洛學到朱熹閩學在中國學術史上,宋代的一大特點是學派繁多林立。與此同時,另一特點便是以地域命名不同學派,諸如濂學、洛學、關學、閩學、浙學、湖湘學等,地域性往往成為某一學派的突出標誌。
  • 河南千年書院,儒家文化聖地,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然同學旅行錄/文 歡迎轉載和分享宇宙山河爛漫,生活點滴溫暖,都值得我們向前我國的書院文化由來已久,但是這一切最早的起源還要從儒家的聖人孔夫子說起,在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北宋時期最為繁華的河南省,這裡的書院遺址自然是最多的,這些失去了原本作用的書院也成為了河南最重要的旅遊資源之一,給當地的旅遊業帶來更多的選擇,更豐富的元素。
  • 孔子與琴道(一)
    孔子倡導和光大了儒家的禮樂文化,他自己一生酷愛音樂,他從師襄學琴的故事,由得其數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類的過程,成為琴史上千古流芳的典範。《淮南子·主術訓》所說「夫榮啟期一彈,而孔子三日樂,感於和」、「樂聽其音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其化。孔子學鼓琴於師襄,而諭文王之志,見微以知明矣」 ,明確說明了孔子妙通於樂理琴道。
  • 相銍文人琴家與古琴孤清高潔的文化品格
    這三位既博學多才,又特立獨行,並且都有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和人生追求,在他們身上,「獨立不懼」成為突出的人格特徵,成為相銍文人琴家一脈相承的地域文化特色,奠定了古琴孤清高潔的文化品格。桓譚,沛國相人,「好音律,善鼓琴」,著有《新論·琴道》。他堅定獨立、不媚世俗,旗幟鮮明地反對讖緯迷信。《後漢書》載「當王莽居攝篡弒之際,天下之士,莫不競褒稱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譚獨自守,默然無言。」
  • 秀秀書院2021年2月3日文人雅士生活班網絡開課通知
    秀秀老師同時身兼雅士茶道創始人,終南草堂傳統文化導師,以國學經典、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為伴的茶道導師,絲綢之路、青少年傳統文化國際藝術交流大賽評委、秀秀書院茶道、香道、花道、古琴老師……雅女、名師之稱可謂實至名歸。
  • 【琴律】古琴文化歷史與知識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在先秦時代,琴已很流行,如《書經》:「搏拊琴瑟以詠」; 《詩經》:「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在漢末時已大致定型琴為後世通用的形制。  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唐代製造的琴傳存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 雲臺文化青創中心暨雲臺兩岸書院在昆明成立
    5月17日,雲臺文化青創中心暨雲臺兩岸書院在雲南昆明成立。雲臺文化青創中心和雲臺兩岸書院負責人、雲南籍大陸配偶湛秀英女士表示,希望通過這個平臺,為有志於回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以及大陸配偶和兩岸婚姻二代服務。近年來,雲臺兩地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 宋詞與愛情之《禪論斬情絲》 大文豪蘇軾與少女琴操的忘年之戀
    翻遍八卷臨安縣誌卻不見有關琴操記載。唯有宋人筆記《棗林雜俎》一筆帶過:琴操年少於東坡,和詩人有過一段忘年情。如果沒有因元人改編的戲曲《眉山秀》和《紅蓮債》!有幾人會記得她高潔而短暫的一生。抄家時她正在家中後院彈琴,無情的劫難毀了她心愛的琴,也毀了一個多情女子的一生!她選了琴操作為自己的藝名。「琴操」二字原出自蔡邕所撰的《琴操》一書,分上下兩卷,記述四十七個古琴曲的故事。以琴操為名,可見琴操的才氣年幼時已絕非一般。
  • 老琴家教琴不收錢、只收徒!
    他記得,每次只要有弟子去徐公家學琴,他都會快步衝到樓梯口歡迎。「他整個身子都快撲出來了,只聽他喊,哎呀,你來啦,你來啦!快上來,快上來。他高興,只要有人去學琴,他都高興。」高醒華說,「他不僅悉心教授琴藝,還附帶講點詩詞欣賞,還常常留我吃飯。師母為了節省我們練琴的時間,還把飯菜親自送到樓上。當時的衢縣有個青年慕名來學琴,就在他家吃住了半個月。我開玩笑,先生教琴是蝕本生意。
  • 悟道|琴之高妙
    而聽琴曲時,聽的也不僅是音色,還有音色背後的韻味、音韻質量的高低,以及每首曲子的意義與價值。而真要聽懂這些,確實需要一定的修養與逐步的積累。意趣之高妙。清人徐祺《五知齋琴譜·上古琴論》中闡述了琴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其中這樣說道:琴這種樂器,創始於伏羲,成形於黃帝,取法天地之象,暗含天下妙道,內蘊天地間靈氣,能發出多種聲音。起初是五弦的形制,後來由周文武王增加了兩根弦,是用來暗合君臣之間恩德的。
  • 論古琴琴境 |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東晉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命題認為,音樂的真意不在聲音本身,而在於聲音之外。宋人成玉礀《琴論》中提出了「彈人不可苦意思」的美學命題,認為「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為主。」宋人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贊琴僧義海琴藝高超,也有「海之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此眾人所不及也」之言。
  • 90後武當山道長:焚香纂塵煙 操琴遇古今
    採編:婁道長-焚香纂塵煙  操琴遇古今  「焚香操琴」在傳統文化中,既是一種雅士的精神需求享受,亦是道人們修道靜修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