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編:婁道長
-焚香纂塵煙 操琴遇古今「焚香操琴」在傳統文化中,既是一種雅士的精神需求享受,亦是道人們修道靜修之用。撫琴焚香時,靜心凝神;則心無旁騖,天人合一。
我喜歡看三國,在面對司馬懿兵臨城下,諸葛亮守的卻是一座空城,情況萬分危急。諸葛亮深知司馬懿用兵審慎而多疑,就擺下一個「空城計」。四門洞開,只用幾個老兵看守城門,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滿臉,焚香操琴,故弄玄虛,司馬懿終於不敢輕進,撤兵而去。這等臨危不亂「焚香操琴」的胸襟氣魄,讓我每每回想都盪氣迴腸。
且聽- 90後武當山道長操琴一曲《臥龍吟》
/ 視頻人物 /
羅映智-武當山道教協會武術研究院總教練
■ 羅映智 號宸瑞 垂髫之年便習武於少林寺,求學數年而不得其法,十五歲時獨自一人尋師問祖來到武當山拜師苦修武當武學,從師十餘載,深研道家神韻,乃得武當功夫真傳。全面繼承了武當山內家傳統武學,在太極、形意、八卦、劍術方面上皆有很高的造詣,是武當派第十五代傑出功夫傳人。
古琴曲《臥龍吟》又名《有為歌》,描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該曲旋律性強,意境深沉。
- 臥龍吟 -
束髮讀詩書,修德兼修身
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
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
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
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
茅廬承三顧,促膝縱橫論
半生遇知己,蟄人感興深
明朝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徵塵
龍兮龍兮風雲會,長嘯一聲抒懷襟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天道常變易,運數杳難尋
成敗在人謀,一諾竭忠悃
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下太平春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臥龍吟 ——《孔明出山》
諸葛亮:我本知天命不佑,漢朝氣數已盡,人力難為;我又久樂耕鋤,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我還是毅然選擇隨劉備出山,一為解救天下蒼生,二為報答知遇之恩。此外絕無功名利祿之念。因此功成之後,即當歸隱。
延伸閱讀:
文 | 尹育政、張凱 插畫 | 龔威
早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時,我們拜訪了道教界當年參加抗日鬥爭的曹信義道長。
早就風聞北京白雲觀有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老道長,特別是他那一手拿香、一手拿槍的傳奇故事,更是讓人對他那愛國愛教的高尚品質肅然起敬。他俗名曹信義,道號震陽。曹道長原籍河北省肅寧縣,生於清光緒三十四年( 公元1908年),當年拜訪時曹道長已88歲高齡了。幼年家境貧寒,16歲離家到東北吉林輝南縣一家商鋪當勤雜工,受到了老闆的極端欺壓,嘗到了人世間的種種艱辛。「9·18」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東北的山河。他與市民一道參加了抵制日貨的鬥爭,結果被老闆趕了出來。國土淪喪,國民黨軍隊不抵抗,節節敗退,使東北三省的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堪,慘不忍睹。1932年,他出家當了道士。
當東北大地燃起抗日烽火時,他與道友們在楊承德道長的帶領下,開始了以傳教為掩護的抗日宣傳活動,鼓動人民群眾信仰道教,共同抗日,並宣稱道教神仙會護佑抗戰民眾的。東北的民眾為抗日救國,成立了大刀會、紅槍會、自衛團等民間及宗教的抗日武裝,參加東北抗日聯軍。在馬佔山團長的指揮下,與日軍進行了殊死搏鬥。他們往往趁鬼子進駐屯子還沒站穩腳跟之時,便向侵略者發起了攻擊。手拿刀槍、身穿道袍的「道士」邊衝鋒邊口念咒語,勇往直前,視死如歸。老道長設壇畫符,法器齊鳴,在旁助陣。他們精神振奮,群情激昂。鬼子哪見過這種陣勢,還沒反應過來時,早已成為刀下之鬼了。開始這支隊伍確實打了幾次勝仗,消滅了許多日本鬼子。後來,漢奸向鬼子進言:「不要害怕什麼道法和咒語,只管用機槍掃射。」結果道法破不了日寇的陣法,道袍及符水也抵禦不了鬼子的洋槍洋炮,幾經浴血奮戰,幾經壯烈的失敗。曹道長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還沒有修煉到真的功夫,還沒有領悟到道教玄妙的真諦,他再次踏進輝南縣深山裡的龍潭宮,一頭扎進道教的理論之中,再度追求那神古玄奧的教理教義,等待著修煉真身大顯身手的日子的到來……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時,曹道長告訴我們:我們道教是熱愛和平的,但是,如果發生戰事,道教徒會同樣一手拿香、一手拿槍,把敵人趕出家鄉,保衛國家。當前我們要努力建設好我們的國家,祖國繁盛了,過去的悲劇就不會重演了。
曹信義道長道號震陽子,原籍河北省肅寧縣人,生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因家中貧窮,十六歲時便離家赴東北吉林省輝南縣入商謀生,日寇侵華時,曾參加過抗日救國運動,東北淪陷後,投入玄門,一手拿香,一手拿槍,積極抗日。
在吉林省輝南縣金川鄉大龍灣龍潭宮出家為道士,拜其宮全真龍門派道士楊誠德為師,成為道教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五代玄裔,一九三七年受戒於著名的道教全真十方叢林遼寧瀋陽太清宮。在一九八〇年召開的中國道教協會第三屆全國代表會議上,曹信義道長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理事會理事。
北京白雲觀修復後,曹信義道長於一九八三年來京常住。由於十年浩劫的影響,道教人才青黃不接,為了做好白雲觀的管理作工和日常的宗教教務活動,曹信義道長主動的承擔起了值殿的任務,同時他還與道友們一起積極地整修觀內的樹木花草,打掃庭院內外的環境衛生,協助青年道友認真地防火防盜,精心地保護觀中珍藏的宗教文物,並為前來遊覽的遊客介紹白雲觀的歷史沿革和道教教義,常常得到香客和遊客們的讚美。
鐘聲是道教宮觀中道眾生活作息的一種號令,打鐘是道教宮觀中最為辛苦的差事之一,不論是滴水成冰的隆冬,還是酷熱難當的盛夏,一日兩次,早晨五點半打「開清」鍾,晚上九點半打「止靜」鍾,每次都要緊七、慢八、平十二,反覆三遍,打滿八十一下。因白雲觀恢復不久,觀內的一些老道士雖然會打,但大都年歲過高,體力不濟。新收的一些中青年道士不僅不會打鐘,而且常常不能按時起床。面對這既辛苦、又操心的苦差事,曹道長毫不猶豫地擔當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直打了五年。
為了發揚道教的優良傳統,提高自雲觀道眾的宗教素質和文化水平,曹道長除每日打鐘、值殿、灑掃庭院等日常廟務活動之外,還利用自己飯後茶餘的空閒時間,熟讀經典,查閱資料,結合自己所學到的道教知識,利用白雲觀道眾每周兩次的學習時間,向道友講解《道德經》、《南華經》、《常清靜經》、《玉皇心印妙經》、《全真早·晚功課經》等經典和一些道教的歷史、齋醮、科儀、清規、煉養基礎知識,深得道友們對他的尊敬和愛戴。
一九八七年,白雲觀管理委員會為恢復道觀原有風貌,準備修復觀內的兩根旗杆,曹道長得知後,便將自己多年來積蓄的一千元捐獻給白雲觀。一九八八年白雲觀管理委員會根據廣大信教群眾和遊客的要求,決定重修觀內窩風橋,曹道長聞知後又將自己節約的一千元捐給廟內。當有人問他:「你老青年時代受盡了種種人間之苦,如今年歲已高,應該是享福的時候了,為什麼不吃好穿好,反而將自己的一點點生活費積攢起來扔獻給廟上?」曹道一長聽後面帶笑容地說:「出家人應以廟為家。生活上要繼承道教淡泊、樸素的優良傳統,前幾年黨和國家落實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時還拿出專款給我們修復宮觀,日前國家的經濟比較困難,加L廟上的各項開支很大,廟就是我們出家人的家,我作為太上老君的弟子,有責任將自己的祖庭建設好。」
一九八九年年十一月間,北京白雲觀舉行全真道傳戒活動,曹道長以他德高望重的聲譽,被聘請為戒壇八大師之一的登籙大師。他不顧八十二歲的高齡,毅然為前來受戒的道友們日夜操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