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琴棋書畫」四大藝術修養中,琴為什麼能居首位?

2021-02-07 印象收藏

百 萬 收 藏 愛 好 者 的 第 一 選 擇

  收藏 | 書畫 | 玉石 | 陶瓷 | 木藝 | 茶器 | 鑑賞 | 養生


▲趙佶《聽琴圖》


在「琴棋書畫」四大藝術修養中,琴為什麼能居首位?

文 | 中式精緻生活


古琴之音大抵以古淡為宗,非在悅耳,心境微有不清,指下便爾荊棘。清風朗月之時,心無機事,曠然天真。時鼓一曲,不燥不懶。


近日多聽管平湖先生琴曲,取《欸乃》一首示與諸君,「欸乃」一詞說的是槳櫓之聲或漁家號子聲。唐人柳宗元詩云:「煙銷日出不見人, 欸乃一聲山水綠」。說的便是這託跡漁樵,寄情山水之事。

──── 中式君

▲古琴式樣


在「琴棋書畫」四大藝術修養中,琴居首位。在清風明月、夜雨蓬窗、山水坐臥、清流泛舟之時,操琴一曲,更是高雅之極。自古隱士高人都善彈琴,陶元亮「少學琴書,偶愛閒靜」,王摩詰「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善操琴者,大都潔身自好,風骨高潔。東晉名士戴逵彈得一手好琴,但他有高蹈出世之志,不諂媚權貴。太宰司馬請他彈琴,戴逵把琴摔碎,不願為王門伶人。琴只為知音,強求之音多殺風景。



唐人李義山《雜 纂》有言: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下曬褌,背山起樓, 燒琴煮鶴。」


意思就是在山間清泉裡洗腳;在紛繁花枝上晾曬內衣褲;背著山蓋一座樓,以致山間的風景都看不到;有人把古琴當柴火去燒,把仙鶴煮了當肉吃。此般較戴安道之事更為可惡。(花下曬褌kūn,這個褌字說的是有襠的褲子)



古琴之事,在於清雅,宋人範仲淹曾問琴理於崔遵度,崔答曰:「清麗而靜,和潤而遠。」


他認為彈琴之道,在於清麗又寧靜,音色和潤而悠遠。琴音要不染濁氣,清雅悅耳,所謂「彈琴不清,不如彈箏」。這是一種經過藝術陶冶的澄淨精純的境界。


彈琴也講究,《文會堂琴譜》中歸納了「五不彈」「十四不彈」及「十四宜彈」。


五不彈:「疾風甚雨不彈,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


十四不彈:「風雷陰雨,日月交蝕,在法司中,在市塵,對夷狄,對俗子,對商賈,對娼妓,酒醉後,夜事後,毀形異服,腋氣臊臭,鼓動喧嚷,不盥手漱口。」


十四宜彈:「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遊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



今人能從傳世繪畫中看到古人彈琴的環境,大都在風景清嘉處操琴:或是空闊的水邊空地,或孤松下的巨石,琴士之旁,絕無閒雜人等,除了一兩位風姿高邁的雅人在旁作知音聆聽狀,便是烹茶煮酒的童子。


若無此清嘉之地,古代便會在房中置缸一口,缸內懸鐘,以之與琴音共鳴。緩急輕重,合宜自然,正音可出腕下,清興能超物表。彈奏古琴,不需以高明琴技炫耀於眾,多的是追求一種高潔淡泊的精神境界。

來源:中式精緻生活

版權說明:源於網絡,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處理

相關焦點

  • 琴棋書畫-中國傳統文化
    行書墨染,執棋彈琴,可修身養性,善琴者通達從容,善棋者籌謀睿智,善書者至情至性,善畫者至善至美,古之先賢參哲悟理,治國理政,亦從中獲取裨益。文人雅士在一方清幽之境中,閒逸對飲,或焚香操琴尋覓知音,或執子黑白博弈人生,或誦讀詩書閱覽古今,或走筆墨畫揮毫春秋,此等閒情逸緻,甚為世人所羨。古代文人喜歡研習琴棋書畫,既是閒情逸緻,也是養心寄情。
  • 琴的聲音大小正好適中,體現了「中和」之美
    那麼,他們在實際操琴中所取的「靜淡遠虛」的審美情趣以及創造藝術意境的美學要求,則無疑是屬於道家的。古琴是一門音樂藝術,這裡的「靜」,只是要求操琴者在彈奏時的精神狀態,彈奏中操琴者需心無雜念,心神貫注。如《高山》、《流水》、《石上流泉》、《瀟湘水雲》、《泛滄浪》、《平沙落雁》、《秋江夜泊》、《遁世操》、《招隱》、《山居吟》、《泛滄浪》、《歸去來辭》、《漁樵問答》、《漁歌》、《樵歌》等等。從這些琴曲所表現的意境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思想脈搏與深邃的內在精神。
  • 【琴棋書畫】王曉光書畫藝術淺析
    蒼茫中不失空靈,雄渾間猶見古風。看得出他在吳昌碩花鳥上,下過不少功夫,作品中流露出缶翁的流風遺韻。吳昌碩乃清末一代花鳥大家,他以石鼓文的筆調寫意花鳥,絕俗而不欺俗,飄逸而風骨獨存,在大寫意中國畫上,是至今無人逾越的一座藝術高峰。當今學吳者不乏其人,然大都是師古不化,求形舍意,徒有其表,盡失真趣,離吳遠矣。
  • 風雅人生 與琴棋書畫為伴
    我們形容一個人有才華,常常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句話。「琴棋書畫」,又稱「四藝」,是古代文人騷客、包括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現在也常用於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作為古代文化藝術的典型象徵,「四藝」歷來為人所重視,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給「四春」的貼身丫頭取「抱琴、司棋、侍書、入畫」之名,也體現了琴棋書畫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
  • 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原來講究這麼多,太佩服古人的智慧!
    國學文化是修煉性情的文化,恭敬,端正,心平氣和,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來,心無旁騖,不疾不徐,泰然自若,全身的精氣神是調和的,和宇宙中的太和之氣相通。與神合靈,與道合妙。以古代文人的琴棋書畫來說,是閒情逸緻,更是修身養性,造詣深者可達到相當高的境界。中國古代推崇正音雅樂,以"清幽平淡"為上,不以繁聲熱鬧為趨。
  • 樓宇烈:中國的琴藝與琴道
    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  85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近日在北京大學的講座中,以《琴藝與琴道》為題,講述了古琴的傳承和發展。  琴藝不是簡單的技藝  琴藝是中國文化中非常特殊的藝術。中國文化有琴棋書畫,琴這個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它不是大眾化的,也不是表演性的。那麼琴是用來幹什麼呢?
  • 有一種修煉叫:琴棋書畫
    弈棋情狀種種,往往表現出棋手的性格修養。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圍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捨為急。仁則能全,義則能守,禮則能變,智則能兼,信則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幾可以言棋矣。」      梁武帝善弈棋,著書寫的多是經驗之談。「若局勢已勝,不宜過輕,禍起於所忽,功墜於垂成。」     棋盤雖小,卻玄妙多變,見仁見智。如:天地陰陽,王政、兵法韜略等等。
  • 若要養德,琴可以助一臂之力
    「樂」被孔子編入六藝中「禮」之後的第二位。我們來看看在《禮記·樂記》中的這段記載:「…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理髮諸外,而民莫不承順。…」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樂用以端正內心,禮用以端正外表。樂使人極其平和,禮使人極其恭順。
  • 情操、情趣、造詣,戲曲演員需要哪些藝術修養?
    藝術修養決定著演員表演層次格調的高低,雖然它是一種碰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但是反映在舞臺上卻是讓觀眾能感受到的。黃梅戲《天仙配》之所以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那是因為嚴鳳英和王少舫兩位藝術大師把自己的綜合藝術素養融入在精湛的表演和演唱上,使得七仙女和董永的愛情故事傳唱至今成為經典。
  • 在古詩詞中,十大傳統樂器如何爭奇鬥豔?「上」
    說起琵琶無人不知「猶抱琵琶半遮面」,而白居易能聞此神樂作出《琵琶行》也得益於唐代是琵琶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從製作構造到演奏技法都有了很大完善。在其他的詩作中,琵琶作為意象多與從軍、離別等因素有關,比如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昌齡「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學古琴?原來有三個好處
    它被稱為「琴棋書畫」四門藝術中的第一門。在我剛開館授琴時,學古琴的人並不多,大多是些書香門第的朋友送孩子過來學琴。這幾年,我發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少人尋找琴館學習。箇中原因很多,在古琴的功能上,或者說「好處」上,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去浮燥,寧心神「琴棋書畫」是過去培養文人思想必不可少的工具。
  • 金庸武俠小說:藝術和自由的衝突,看《笑傲江湖》怎麼寫的?
    金庸學識淵博,從其武俠小說中可以見之。歷史地理、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世俗風貌、文學藝術、思想宗教等等,但凡所知所識,適合於其小說情節者,無不儘量用上。所以,讀金庸小說,可以學到許多知識。當然,因為是武俠小說,那些神奇武功,奧妙內功,詭異的下毒,神奇的醫術,諸如此類,未可當為真知識,但可以欣賞其中的趣味。
  • 綠綺琴緣丨一張琴的前世今生
    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御琴,明末散出民間,後又經愛國詩人鄺露、可園主人張敬修、莞邑名人鄧爾雅等幾代名人之手。它和「天蠁」、「春雷」、「秋波」,被稱為「嶺南四大名琴」,其中又以綠綺臺最富傳奇色彩。綠綺臺琴,制於唐代武德二年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載,綠綺臺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御琴,後以琴賜大臣劉某,明末歸南海詩人鄺露所得。
  • 中國古代 「 四大名琴 」 都有哪些?
    文人愛琴,並把琴取個高雅的名字,用書法題於琴上,如果還不盡興,再題寫一段跋文或詩詞於後,然後再鏤刻完成。於是,收藏古琴成為文人藝術生活中的雅事。文人藏琴,再題寫詩文或鏡刻印章於上,隨著歷代文人的推崇,琴成為集音樂、詩文、書法、篆刻於一體的藝術珍品,一張張傳世名琴也誕生了,古琴的收藏也日莖盛行。
  • [琴家李家安先生親授]廣陵琴學傳承班大連二期 招生進行中……
    廣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源於江蘇揚州,其溯源悠久,風格獨特,為歷代琴家所重視。
  • 古琴名家見面會及老琴、倪琴展覽與品鑑——增進習琴者的「器識修養」 | 明道琴社·1月23號
    他說學習者彈了半天都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聲音,練習的過程中還把耳朵給彈壞了,就像看文物,總看的是假的,真的到眼前都不知道了。初學者不可能買特別貴的琴,現在古琴的市場是無序的,價格貴也不一定代表好,首先是要識貨。價格適中,質量達標,有一個很好的起步對一個初學者是很有益的。如何能夠「識貨」?這就是一個人的「器識修養」。在古琴圈,大家談到倪琴,心裡會不由得讚嘆一聲,好琴!
  • 浙江圖書館建館120周年,這場大展再現古代「琴棋書畫詩酒茶」生活...
    從傳說中堯舜時期即已存在的五弦琴,到今天能見到的最早的傳世七弦琴(隋唐琴),再到近世和當代各具風貌的琴器琴人,幾千年來形成了以「斫琴、彈琴、琴論」等為一體的龐大體系。斫琴,除了傳統木、漆工藝外,還包含傳統樂、律、數、理、美學學識,其與現代人追求的匠心,可謂同工一體。良桐、良工,終至良琴,奏之才可「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 士無故不撤琴瑟——明清琴樂多元發展的思考
    如果換個角度來說,正是由於帝王的參與和愛好,才使琴在明清朝野上下,蔚然成風,有了極大的發展。傳統琴論歷來強調彈琴者胸中要有文章,這一點十分緊要。正是這點「文章」,或者說正是這種傳統理念與文化素養,使他們彈琴愛琴,而且能彈出琴中蘊含的深意。正因為如此,這些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才能在琴的面前集合成這樣一個社會群體。由於彈琴需要技巧或天分,所以不是人人能彈,更主要的制約因素還在文化素養。
  • 什麼樣的女子像「琴棋書畫詩酒花」?
    也許你的身邊就有,可是人世蒼茫,她並沒有對你弦或歌,所以你也不知道她是不是一張不肯彈響自己的琴。 二、棋樣女子 這樣的女子,有心機,有手段,有套路,有規則,看似平靜,平靜中有殺機,看似安然,安然處孕驚雷。
  • 雅•會│「怡園琴會」紀事
    1919年,在顧鶴逸、葉璋伯等人的推動下,舉辦了「怡園琴會」。這次琴會雖然只有一天,卻挽琴學於頹境,成為古琴藝術邁入近代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