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佛門清心古琴陪伴您的第1379天
只要您對我不離不棄,我定對您盡心盡力
古琴的音量不大,但古琴主要是古代文人在書房中自娛或在三、五好友間欣賞交流。
在古人眼中:「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譁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
古琴的聲音大小正好適中,體現了「中和」之美。
相對文人古琴藝術所奉的「正中平和」的審美理想是為導向儒家人格為宗旨。
那麼,他們在實際操琴中所取的「靜淡遠虛」的審美情趣以及創造藝術意境的美學要求,則無疑是屬於道家的。
古琴是一門音樂藝術,這裡的「靜」,只是要求操琴者在彈奏時的精神狀態,彈奏中操琴者需心無雜念,心神貫注。
這樣才能把握住音樂的內涵及發展脈絡,進入「未曾成曲先有情」的境界中,這樣在演奏中才能達到與「鬧」相對的「急而不亂,多而不繁」的「靜」境。
「淡」是以「靜」為前提而生發出的古琴彈奏中情緒的處理。
宋代周敦頤曾說:「樂聲淡,則聽心平」,心境的平和來自於淡泊的琴聲,「淡」的意境謀求的是一種超塵脫俗、自甘淡泊的傲我情境,孤芳自賞的趣味,是一種含蓄的美。
由「淡」而給古琴音樂帶來含蓄之美,實際上給操琴者帶來了更多的主觀聯想的「遠」的餘地。
徐上瀛對「遠」的詮釋說:「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則有餘」。
古琴的減字譜,沒有明顯的節拍及節奏標記,樂譜只是記錄作曲者情感體驗的音符體系,演奏者對譜演奏難免會對原曲精神進行追尋、領略、探索的問題。
在體會的過程中,演奏者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自身的思想情感體驗來對作品進行相應的解釋。
正是演奏者在演奏處理進行中的再創造,使演奏者在樂曲中摻入自我聯想,演釋樂曲的內涵提供了更為自由的天地。
通過「遠」的主觀體驗與客觀對象的交融互滲,達到了道家所謂的「得意而忘形」,原樂曲此時僅是一具徒有形式的空框。
其中洋溢著的純粹是演奏者個人豐富而細膩、廣闊而微妙的心理體驗。
而「虛」則是「淡」與「遠」這兩者的升華,又是對它們的否定,是琴藝中達到「無我」,神遊氣化自失於自然的極境。
嵇康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的詩句,其音有盡而意無窮,聲有竭而情無限,演奏者進入的是與自然渾然一體、元比廣闊、深邃的審美境界。
「虛」是文人們在琴藝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另外,古琴因弦位長,在琴面上按弦上下彈奏豐富走手音時,音量總是呈現出由大到小、由強到弱的「弱化」和「漸微」的趨勢。
這樣斷而復續的演奏方式造成發音疏淡空靈、若有若無的效果,使琴樂的演奏具有虛靈、悠遠、飄渺的意境,這也正是琴樂的高妙之處。
琴樂彈奏的特殊手法與效果,特別要求演奏者對環境的選擇與心境的營造。
古人十分重視環境的選擇,明代琴家楊表正說:「凡鼓琴,必擇淨室高堂,或升層樓之上,或於林石之間,或登山巔,或遊水湄,或觀宇中。
值二氣高明之時,清風明月之夜,焚香靜室,坐定,心不外馳,飛血和平,方與神合,靈與道合。」
古人彈琴時對環境的要求還有許多規矩與各種禁忌,例如「五不彈」、「八不彈」、「沐浴」、「寬衣」、「焚香」等等。
這些看似繁雜的內容,其實最後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在彈奏時得到一種自由、灑脫的心境與風度。
《大學》開篇有言:「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古代想在天下顯明高尚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的人,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養;想要提高自身修養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志。
反之,只要心志端正,才能使自身具有修養;自身有修養,然後家庭才能整治好;家庭整治好,然後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然後才能平定天下。
因此,「正心」是歷代文人實現一切崇高理想最重要的基礎。
文人音樂常以「正中平和」與「靜淡遠虛」相提並論,但在實際支配和指導著文人音樂活動的審美意識,歸根結底是「靜淡遠虛」。
雖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道互補思想結構,構成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思維定勢和人格模式。
但文人處於各自不同的時空環境,佔據主導地位的思想意識及其生活方式也相應而異。
當文人得志入世之時,以輔佐君王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忙的是憂國憂君,講的是禮樂文章,基本無暇顧及琴棋書畫的個體活動。
可是在文人仕途失意之際,消極退隱之後,又常引道家思想為安慰,由「使人無欲,心平氣定」的琴棋書畫,達到修身養心的目的。
因此,這種「靜淡遠虛」的道家思想直接影響古琴、書畫等藝術創作的審美趣味。
審美思想決定演奏風格、環境及琴曲題材的選擇。
古琴樂器的琴弦長震動緩慢,傳統琴人一般都使用絲弦,絲弦音色溫潤醇厚,加上琴身的木板及厚厚的漆胎覆蓋,致使古琴音量相對微弱低沉。
特殊的構造與音色決定琴不適宜於彈太快速及喧鬧的樂曲,而一些舒緩淡雅的曲子則更宜於彈奏。
相對那些被認為有「殺氣」或「燥急」的琴曲,文人們更欣賞表現山水、隱逸題材的琴曲作品。
中國文人入世時大都以儒家思想為主導,講究節操品性,選擇梅花、幽蘭、仙鶴等題材的琴曲來體現自己的高潔情操;避世時則以道家為主,講究脫俗自適。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許多富有正義感,剛正不阿的、懷著憂國憂民之遠大抱負的,具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往往懷才不遇,仕途坎坷而不幸。
既然不能「達則兼濟天下」,文人們就退隱山林,以「琴棋書畫」自娛來排解精神上的孤獨與寂寞。
逐漸,文人們形成了一種平和衝淡,超然脫俗,不拘形跡,不羨富貴,不重榮辱,隨遇而安,一任自然的人生態度和處事風格,從而實現並達到「窮則獨善其身」的超脫境界。
因此,文人琴家創作了大量描寫山水、隱逸內容的琴曲。
如《高山》、《流水》、《石上流泉》、《瀟湘水雲》、《泛滄浪》、《平沙落雁》、《秋江夜泊》、《遁世操》、《招隱》、《山居吟》、《泛滄浪》、《歸去來辭》、《漁樵問答》、《漁歌》、《樵歌》等等。
從這些琴曲所表現的意境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思想脈搏與深邃的內在精神。
-END-
倡導有古琴的生活方式
傳遞是積善,分享為利他!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463000000@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清心居主人(微信號:hmy463000000)
零基礎學古琴教學視頻(全集)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採茶撲蝶練習曲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仙翁操練習曲(全集)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秋風詞練習曲(全集)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管平湖版良宵引(全集)
古琴曲譜:
古琴曲譜(24首經典小曲)
古琴曲譜(24首中級曲目)
古琴曲譜(12首高級曲目)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一)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二)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三)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四)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五)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六)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七)
古琴十三徽對應十二月律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古琴
漢代女性與琴—蔡琰、王政君、趙飛燕
你所不知道的古琴典故
左手可否離琴面、散音
古琴曲梅花三弄解析
古琴史簡說:春秋戰國,琴文化的第一個輝煌時期
成公亮先生談古琴絲弦的摩擦音
溪山琴況中的三和
為什麼古琴彈奏對環境、對象、儀式都有講究?
《鷗鷺忘機》歌詞
古琴音樂—題解的重要性
孔子與琴道(一)
孔子與琴道(二)
孔子與琴道(三)
提高練琴效率的一些建議
彈好古琴的三個關健點!
傳奇中的無價寶琴
古琴的絲弦文化
學了這麼久古琴,還不知道琴有哪九德?
鼓琴訓論—《風宣玄品》
古琴故事—蔡文姬辨琴
古琴的歷史與藝術
琴調溯源──論古琴正調調弦法
你彈得不夠好,是因為沒!氣!息!
僧人與古琴音樂
古琴的演奏方法難度體現在哪裡?
談琴也說桌(學琴必讀)
誰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
古琴演奏右手八法要略
古琴學習—歷代重要的琴譜琴書
古琴指法--定吟是什麼意思?
古人彈琴時儀式,原來這麼有講究?
古琴曲《良宵引》解析
古琴曲《瀟湘水雲》解析
斫琴工藝:精雕細琢,沉澱千年
聽一曲《樵歌》逍遙暇逸,任天而遊,超然世外
古代琴曲大多失傳,為什麼快節奏神曲《酒狂》卻能流傳一千多年?
古琴「吟」和「猱」技法詳解
新學一首琴曲,要歷經哪幾個方面的學習
「琴」能補拙:練習古琴的幾個小技巧
四大名琴之綠綺
四大名琴之繞梁
四大名琴之焦尾
四大名琴之號鍾
古琴曲《短清》:焚香聽琴,極盡風雅之意
淺述唐宋古琴形制演變
歷來琴家多長壽
減字譜—中國琴文化符號學解構—孤竹君
自學古琴如何判斷對錯?
據《琴學叢書》窺探管平湖的吟猱特色
古琴曲《鳳求凰》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減字譜徽位、徽分在彈奏時的誤差--成公亮
如何給古琴換弦
太極拳和古琴--吳兆基
學習古琴之前你需要掌握的知識
更多精彩文章:
菩提一葉(全集)
至理名言(全集)
人生慧語(全集)
健康人生(全集)
儒家經典講解
聖賢教育 改變命運
淨空法師講經專輯
清心居主人專輯
愛心饅頭店已經七周年啦!
河北南宮愛心饅頭店8周年工作總結
記誤入古琴界的金牌古琴斫琴師清心居主人
知音古琴覓知音—漢代古木仲尼式古琴鑑賞
醉觴—千年漢代深山橋梁古木仲尼式古琴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