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的聲音大小正好適中,體現了「中和」之美

2021-02-28 佛門清心古琴


今天是佛門清心古琴陪伴您的第1379天

只要您對我不離不棄,我定對您盡心盡力

古琴的音量不大,但古琴主要是古代文人在書房中自娛或在三、五好友間欣賞交流。

在古人眼中:「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譁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

古琴的聲音大小正好適中,體現了「中和」之美。 

相對文人古琴藝術所奉的「正中平和」的審美理想是為導向儒家人格為宗旨。

那麼,他們在實際操琴中所取的「靜淡遠虛」的審美情趣以及創造藝術意境的美學要求,則無疑是屬於道家的。

古琴是一門音樂藝術,這裡的「靜」,只是要求操琴者在彈奏時的精神狀態,彈奏中操琴者需心無雜念,心神貫注。

這樣才能把握住音樂的內涵及發展脈絡,進入「未曾成曲先有情」的境界中,這樣在演奏中才能達到與「鬧」相對的「急而不亂,多而不繁」的「靜」境。

 

「淡」是以「靜」為前提而生發出的古琴彈奏中情緒的處理。

宋代周敦頤曾說:「樂聲淡,則聽心平」,心境的平和來自於淡泊的琴聲,「淡」的意境謀求的是一種超塵脫俗、自甘淡泊的傲我情境,孤芳自賞的趣味,是一種含蓄的美。

由「淡」而給古琴音樂帶來含蓄之美,實際上給操琴者帶來了更多的主觀聯想的「遠」的餘地。

徐上瀛對「遠」的詮釋說:「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則有餘」。

古琴的減字譜,沒有明顯的節拍及節奏標記,樂譜只是記錄作曲者情感體驗的音符體系,演奏者對譜演奏難免會對原曲精神進行追尋、領略、探索的問題。

在體會的過程中,演奏者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自身的思想情感體驗來對作品進行相應的解釋。

正是演奏者在演奏處理進行中的再創造,使演奏者在樂曲中摻入自我聯想,演釋樂曲的內涵提供了更為自由的天地。

通過「遠」的主觀體驗與客觀對象的交融互滲,達到了道家所謂的「得意而忘形」,原樂曲此時僅是一具徒有形式的空框。

其中洋溢著的純粹是演奏者個人豐富而細膩、廣闊而微妙的心理體驗。

而「虛」則是「淡」與「遠」這兩者的升華,又是對它們的否定,是琴藝中達到「無我」,神遊氣化自失於自然的極境。

嵇康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的詩句,其音有盡而意無窮,聲有竭而情無限,演奏者進入的是與自然渾然一體、元比廣闊、深邃的審美境界。

「虛」是文人們在琴藝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另外,古琴因弦位長,在琴面上按弦上下彈奏豐富走手音時,音量總是呈現出由大到小、由強到弱的「弱化」和「漸微」的趨勢。

這樣斷而復續的演奏方式造成發音疏淡空靈、若有若無的效果,使琴樂的演奏具有虛靈、悠遠、飄渺的意境,這也正是琴樂的高妙之處。

琴樂彈奏的特殊手法與效果,特別要求演奏者對環境的選擇與心境的營造。

古人十分重視環境的選擇,明代琴家楊表正說:「凡鼓琴,必擇淨室高堂,或升層樓之上,或於林石之間,或登山巔,或遊水湄,或觀宇中。

值二氣高明之時,清風明月之夜,焚香靜室,坐定,心不外馳,飛血和平,方與神合,靈與道合。」

古人彈琴時對環境的要求還有許多規矩與各種禁忌,例如「五不彈」、「八不彈」、「沐浴」、「寬衣」、「焚香」等等。

這些看似繁雜的內容,其實最後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在彈奏時得到一種自由、灑脫的心境與風度。

《大學》開篇有言:「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古代想在天下顯明高尚品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的人,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養;想要提高自身修養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志。

反之,只要心志端正,才能使自身具有修養;自身有修養,然後家庭才能整治好;家庭整治好,然後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然後才能平定天下。

因此,「正心」是歷代文人實現一切崇高理想最重要的基礎。

文人音樂常以「正中平和」與「靜淡遠虛」相提並論,但在實際支配和指導著文人音樂活動的審美意識,歸根結底是「靜淡遠虛」。

雖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道互補思想結構,構成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思維定勢和人格模式。

但文人處於各自不同的時空環境,佔據主導地位的思想意識及其生活方式也相應而異。

當文人得志入世之時,以輔佐君王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忙的是憂國憂君,講的是禮樂文章,基本無暇顧及琴棋書畫的個體活動。

可是在文人仕途失意之際,消極退隱之後,又常引道家思想為安慰,由「使人無欲,心平氣定」的琴棋書畫,達到修身養心的目的。

因此,這種「靜淡遠虛」的道家思想直接影響古琴、書畫等藝術創作的審美趣味。

審美思想決定演奏風格、環境及琴曲題材的選擇。

古琴樂器的琴弦長震動緩慢,傳統琴人一般都使用絲弦,絲弦音色溫潤醇厚,加上琴身的木板及厚厚的漆胎覆蓋,致使古琴音量相對微弱低沉。

特殊的構造與音色決定琴不適宜於彈太快速及喧鬧的樂曲,而一些舒緩淡雅的曲子則更宜於彈奏。

相對那些被認為有「殺氣」或「燥急」的琴曲,文人們更欣賞表現山水、隱逸題材的琴曲作品。

中國文人入世時大都以儒家思想為主導,講究節操品性,選擇梅花、幽蘭、仙鶴等題材的琴曲來體現自己的高潔情操;避世時則以道家為主,講究脫俗自適。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許多富有正義感,剛正不阿的、懷著憂國憂民之遠大抱負的,具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往往懷才不遇,仕途坎坷而不幸。

既然不能「達則兼濟天下」,文人們就退隱山林,以「琴棋書畫」自娛來排解精神上的孤獨與寂寞。

逐漸,文人們形成了一種平和衝淡,超然脫俗,不拘形跡,不羨富貴,不重榮辱,隨遇而安,一任自然的人生態度和處事風格,從而實現並達到「窮則獨善其身」的超脫境界。

因此,文人琴家創作了大量描寫山水、隱逸內容的琴曲。

如《高山》、《流水》、《石上流泉》、《瀟湘水雲》、《泛滄浪》、《平沙落雁》、《秋江夜泊》、《遁世操》、《招隱》、《山居吟》、《泛滄浪》、《歸去來辭》、《漁樵問答》、《漁歌》、《樵歌》等等。

從這些琴曲所表現的意境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思想脈搏與深邃的內在精神。

-END- 

倡導有古琴的生活方式


傳遞是積善,享為利他!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463000000@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清心居主人(微信號:hmy463000000)

零基礎學古琴教學視頻(全集)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採茶撲蝶練習曲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仙翁操練習曲(全集)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秋風詞練習曲(全集)

佛門清心古琴教學視頻-管平湖版良宵引(全集)

古琴曲譜:

古琴曲譜(24首經典小曲)

古琴曲譜(24首中級曲目)

古琴曲譜(12首高級曲目)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一)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二)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三)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四)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五)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六)

古琴知識專輯(二十七)

古琴十三徽對應十二月律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古琴

漢代女性與琴—蔡琰、王政君、趙飛燕

你所不知道的古琴典故

左手可否離琴面、散音

古琴曲梅花三弄解析

古琴史簡說:春秋戰國,琴文化的第一個輝煌時期

成公亮先生談古琴絲弦的摩擦音

溪山琴況中的三和

為什麼古琴彈奏對環境、對象、儀式都有講究?

《鷗鷺忘機》歌詞

古琴音樂—題解的重要性

孔子與琴道(一)

孔子與琴道(二)

孔子與琴道(三)

提高練琴效率的一些建議

彈好古琴的三個關健點!

傳奇中的無價寶琴

古琴的絲弦文化

學了這麼久古琴,還不知道琴有哪九德?

鼓琴訓論—《風宣玄品》

古琴故事—蔡文姬辨琴

古琴的歷史與藝術

琴調溯源──論古琴正調調弦法

你彈得不夠好,是因為沒!氣!息!

僧人與古琴音樂

古琴的演奏方法難度體現在哪裡?

談琴也說桌(學琴必讀)

誰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

古琴演奏右手八法要略

古琴學習—歷代重要的琴譜琴書

古琴指法--定吟是什麼意思?

古人彈琴時儀式,原來這麼有講究?

古琴曲《良宵引》解析

古琴曲《瀟湘水雲》解析

斫琴工藝:精雕細琢,沉澱千年

聽一曲《樵歌》逍遙暇逸,任天而遊,超然世外

古代琴曲大多失傳,為什麼快節奏神曲《酒狂》卻能流傳一千多年?

古琴「吟」和「猱」技法詳解

新學一首琴曲,要歷經哪幾個方面的學習

「琴」能補拙:練習古琴的幾個小技巧

四大名琴之綠綺

四大名琴之繞梁

四大名琴之焦尾

四大名琴之號鍾

古琴曲《短清》:焚香聽琴,極盡風雅之意

淺述唐宋古琴形制演變

歷來琴家多長壽

減字譜—中國琴文化符號學解構—孤竹君

自學古琴如何判斷對錯?

據《琴學叢書》窺探管平湖的吟猱特色

古琴曲《鳳求凰》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減字譜徽位、徽分在彈奏時的誤差--成公亮

如何給古琴換弦

太極拳和古琴--吳兆基

學習古琴之前你需要掌握的知識

更多精彩文章:

菩提一葉(全集)

至理名言(全集)

人生慧語(全集)

健康人生(全集)

儒家經典講解

聖賢教育  改變命運

淨空法師講經專輯

清心居主人專輯

愛心饅頭店已經七周年啦!

河北南宮愛心饅頭店8周年工作總結

記誤入古琴界的金牌古琴斫琴師清心居主人

知音古琴覓知音—漢代古木仲尼式古琴鑑賞

醉觴—千年漢代深山橋梁古木仲尼式古琴鑑賞

相關焦點

  • 情節與人物的中和之美——評《大秦帝國之縱橫》
    該劇的敘事風格與孔子所論「中和之美」的古典美學理念具有相通之處。一方面,劇作在情節敘事上,以戰爭戲與人物戲交織敘述的方式,展現出平衡舒適的敘事美感。另一方面,劇作在人物刻畫上,準確把握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度」的問題。總之,該劇的創作標誌著歷史正劇的精彩回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和思維可追溯到《周易》,主要形成於孔子及其儒家學派。
  • 悟道|琴之高妙
    四美既備,則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萬物,而況於人乎?況於己乎?」這四美,歸根到底起檢驗作用的還是聲音。琴的聲音與別種樂器不同,它有散、泛、按三音,早在六朝麴瞻就對散音、泛音及按音這三種音色提出過要求。它們可以獨用,可以配用。一張琴能彈出一百多個泛音、四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給演奏者提供了很高的自由度。如果彈奏的曲子,配置得法,聽時必以為有數種樂器交互合奏,不覺得是在一張琴上發出來的聲音。
  • 書法中和之美:貴和尚中,重在筆法節制、協調與平衡
    中和之美在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中已帶來深刻的影響,在當今社會,不管是在道德層面還是哲學領域,抑或藝術作品和現實生活中,有著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書法家張一仁認為,書法的中和之美是書法藝術的大美,創造出有著中和之美的書法,就要先做一個有著中和之美的人。中和之美成了判斷書法作品最直接的終端感受標準。中和美的表現又在於筆法之中和、結構之中和、章法之中和。
  • [詩詞探索] 朱根勳:詞的中和之美
    詞的中和之美 詞以揚州個園之竹,一葉兩「個」比豪放婉約二派,以揚州小盤古之亭,坐亭中,上可觀山,下可見水,喻中和之區,其美所在。 2006年,見《中華詩詞》6月號披露,文藝評論家王朝聞先生亦有「界於『豪放派』和『婉約派』之間的『中和之美』的認定,可見持此觀點者非我一人也;而前人更有諸多精闢之言。 何謂中和?
  • 【琴派、琴風、琴境】老桐
    琴派基本以琴風分,不同琴派所操琴曲有不同之風格,如虞山派之清微淡遠,廣陵派之婉轉跌宕,泛川派之雅正幽遠,九嶷派之雄派之雄奇蒼古等,皆極有特色。另有梅庵派之抑揚,中州派之高古、嶺南派之剛健等,也皆有鮮明風格。
  • 琴之純 | 鈞天坊「四如」古琴,只為遇見你
    與 有 琴 人    做 有 趣 事  琴之純
  • 【中國嘉德春拍】諸藩皆望 乾清供奉 —— 蕭興華先生藏潞王「中和」琴
    」琴來源:蕭興華舊藏。通長:120cm,肩寬:18cm,尾寬:13.2cm 此琴中和式,琴額造型八稜形,以按八節;腰起四稜,以按四時;龍池正圓,鳳沼正方,以按天圓地方;琴尾作環雲,撫尾作雙星,以按景星慶雲應天時。面桐底梓,肩當二徽半,腰從八徽四分至九徽八分,嶽山、承露、焦尾、龍齦、雁足均為紫檀木。  琴軫原皆為青玉制,遺失兩件,後以老紫檀軫補替。
  • 左手可否離琴面、散音
    右手彈弦時,左手的位置及姿勢也是琴人學習的一個內容,因為琴人的琴姿琴容歷來為琴人所重, 這些雖與音色無關,但卻關係著琴人對琴的一種態度,撫縵在室,琴人應莊重坦然,聚神凝氣, 不沾染一絲俗氣,有人在側如此,室內無人更應如此,謂之慎獨。所以散音左手的姿勢為琴容之第一步,至關重要,不容忽視。
  • 莫扎特音樂的中和之道
    莫扎特就是這樣一位使者,只是負責將天國之聲帶到人間罷了。(關於莫扎特生平更多的信息,可以參考傅雷先生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家莫扎特》一文。)我想起《中庸》中的一段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我認為只有莫扎特最接近音樂的這種最高境界——「中和」。
  • 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
    以前聽斫琴大師王鵬說:「做古琴要用五百年以上的老木頭,才能發出正音,而這樣的正音才能正心,如果是很年輕的木頭,它的火氣太大,所以你聽起來會很尖噪,很刺耳,不會產生那種沉穩厚重的聲音。」「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 書法中和之美根植於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受儒家文化影響最深,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文藝美學範疇體現為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庸文化講究做人做事要低調含蓄,古代知識分子在追求儒家文化最高境界的時候潛移默化地把這種低調含蓄的「中和」思想 加入到了中國書法藝術之中,中國書法藝術講究含蓄渾厚圓潤之美,而書法中的藏鋒與中鋒就能很好地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書法藝術內在的一種聯繫。
  • 央美社團 | 琴中話 · 畫中情——淺看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琴
    彼時彼地,畫家們亦耳濡目染於古琴之玄音,由琴樂獲得啟示,將山水內在之律、林間細微之趣、或者是情感之微,灌注筆端,成就了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動的作品。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核心與中國其他門類傳統文化相互貫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雪竹圖》北宋 佚名在傳統國畫中,也常常可以找尋到古琴的蹤跡。
  • 春原陽平自詡有間桐櫻的專情,在一之瀨琴美那兒成了笑話
    連在圖書館外面站著的岡崎朋也都聽到了轟轟隆隆的聲音,一之瀨琴美在這樣的噪聲裡面,依然如世外高人一樣心如止水,面不改色。最後岡崎朋也看著一臉沮喪的春原陽平從自己身邊走過,本來以為春原陽平會和岡崎朋也一起競爭古河渚,沒想到春原陽平是這樣一個玩嘴皮子的人,自我標榜的專情,永遠沒有辦法經過實踐的檢驗。春原陽平自詡有間桐櫻的專情,在一之瀨琴美那兒成了笑話。
  • 文言文系列之《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獻琴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有一個叫工之僑的人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
  • 房屋外觀為何要以方正為上,房屋大小為何適中最好
    房屋外觀為何要以方正為上 在風水學上,只有方正的房屋才能很好地採納四方之氣,一旦房屋狹長或不規則就是兇相。但現代建築中,一些大廈為了設計需要,建造了不少這樣的房屋。遇到這種房屋,就需要在房間的布置上動心思,以對空間進行修改。
  • 美女好聲音,好歌詞,符妃琴演唱《阿彌陀佛的故事》!
    萬事開頭難,熟能生巧。插入耳塞來唱,伴奏的大小才可以調的,要是不插入耳塞,伴奏聲是調不了大小的。唱好了後,就調人聲音量和伴奏音量,混響大多數人都喜歡選歌神,均衡選藍調,變音選原聲,如果覺得有點吵,點聲音調節,點減少噪音,選好這些後,就試聽一下,覺得滿意就點生成作品,然後發布(公開發布或私密發布)。覺得不好聽就根據自己的愛好重新選擇各項,直到滿意再點生成作品發布。
  • 選琴必備:鋼琴的質量與價格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使想購琴的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俗話說,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所謂"會聽"即是對別人的文章、說法進行分析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一、 什麼琴最好凡了解鋼琴的人都會說,歐洲名牌琴最好。但是歐洲名牌琴每年產量不過四五千臺,而其它琴年產約一百萬臺,為何最好的琴生產這麼少?
  • 彈琴之法 | 在於人與琴和、手與弦和
    因而可以說這十組音樂相反相濟的現象也是琴的實際音樂體現,或說是琴的演奏實際的要求,已經達到了甚高的水準。西漢桓譚的《琴道》中提出「大聲不振華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告訴我們音樂在發揮得強勁濃烈時,不可以因過分而失去掌握;音樂在收攏得沈靜低微時,不可以因過分而暗淡消失。是很有實踐意義的演奏要求。在晉朝人嵇康《琴賦》中包涵有關於彈琴的精闢文字。
  • 觸不到的特雷門琴 (1)
    特雷門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它的魔性聲音,也在於它的奇葩演奏方式。  雖然特雷門琴號稱為琴,但是它全身上下一根琴弦也沒有。它有的只是一隻木頭匣子,一根水平伸出的圓形天線和一根垂直豎立的天線。演奏者演奏甚至不需要觸碰特雷門琴。它的演奏方式看起來很酷甚至很簡單: 演奏者站在特雷門琴前,像樂隊的指揮家一樣,在兩個天線附近揮舞雙手。  隔空也能奏樂?
  • 【舊文新知】文言文系列之《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獻琴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有一個叫工之僑的人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他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現給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讓優秀的樂師來看,樂師說:「(這個琴)不是古琴。」於是便把琴退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