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派、琴風、琴境】老桐

2021-02-19 吳門琴禪會館
● 我們傳承清微澹遠的中華傳統古琴……
● 以琴靜心、以禪明心、琴禪合一、喜耀生命

彈琴要辨派,而後不誤於所從。

  所謂派者,非吳派、浙派之謂也。

 ——[清]蘇瓊《春草堂琴譜》

文/ 老桐

「琴派」之別,古已有之,而今時琴家頗有淡化之意,似乎分門別派為一易起紛爭、有違衝和之事。實則不同琴派的存在,不僅是一客觀事實,也是琴壇豐富多彩的表徵。若以琴學而致精微,於琴派之別實宜詳究。古人於此多有闡述,應非出於軒輊高下之心,當為琴道正傳之不得不然也。


早在唐代,琴家趙耶利即有「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琴書大全·聖賢下·趙耶利》)之說,分別吳派、蜀派之不同。至宋代,又有浙派流行。明代琴壇以浙、江兩派為主。明清之際,江蘇常熟有虞山派崛起,抉漢唐以來琴道之精微,崇尚「清微淡遠」。虞山琴風,一時蔚然,不僅風行當時,並對後來數百年琴壇影響甚巨。虞山派繼初祖嚴天池《松弦館琴譜》之後,又有徐青山《溪山琴況》問世,集古來之大成,以二十四況總結琴學精奧,被推為琴學正宗。徐青山本人也名重當時,被譽為「今世之伯牙」。清代又形成了在近現代影響極大的廣陵琴派,以飄逸跌宕、綺麗纏綿之琴風為眾多習琴者所喜愛。《澄鑑堂》《五知齋》《蕉庵》等廣陵琴譜,流傳相當廣泛。直到五十年代,以查阜西先生為首的古琴採訪組,仍採訪錄製有泛川派、諸城派、廣陵派、九嶷派、嶺南派、新浙派、浦城派、鳳陽派等琴派的琴曲,可見傳統琴派之豐富多姿。


琴派基本以琴風分,不同琴派所操琴曲有不同之風格,如虞山派之清微淡遠,廣陵派之婉轉跌宕,泛川派之雅正幽遠,九嶷派之雄派之雄奇蒼古等,皆極有特色。另有梅庵派之抑揚,中州派之高古、嶺南派之剛健等,也皆有鮮明風格。而琴風之形成,一般認為是地域、師承、傳譜、氣候等的產物,實際上不能忽略的是各派所傳承的琴道觀念(今所謂「美學思想」,實質遠非「美學」兩字所能概括)。這可能是影響各家琴風的更深層的原因。如中和、雅正、清麗、和潤、恬淡、虛遠、古樸、寧靜等,最能體現琴樂之特質,為極大多數琴家所推崇,絕非地域、傳承、琴譜、氣候等所能決定,實為琴道正傳之必然。無論哪家琴派、何種風格,若與中和雅正、靜遠淡逸之基本意境相去甚遠,便也失卻了琴樂最寶貴的東西。事實上,琴風不只是一種藝術風格,而實際是操縵風格和深層意境的統一,是一個琴派琴道觀念與操縵者個人之人生修養的體現。因此,往往有同一個琴派,同一曲子,因不同演奏,風格極為相似而意境相去甚遠的情況;也往往有不同琴派所奏所奏同一曲子,即使傳譜不同,而意境甚為相近者。曹柔指訣云:「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也即是說指法關乎風格,意境須是「讀書」。而琴風,則是藝術風格與修養意境的統一。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信息傳播的發達,傳統琴派中受地域、傳譜、師承、風俗等等影響的因素,種種差別將越來越小,甚至會趨天消失。因此有人認為琴派之別乃古代社會交通不夠發達的產物,將來會在現代社會的融合中逐漸消失。但若考慮到琴樂中更為本質的「意境」內涵,則琴派之別將會長期存在。重視樂以興德、養性修身,靜以致遠傳統琴道觀念,與趨向表演化、大眾化、「音樂藝術」化,兩者之間琴學觀念的不同,必然會體現於琴風的不同。這使我們想到古時關於琴派的另一分類,即有儒派、山林派、江湖派之不同。《春草堂琴譜·鼓琴八則》謂:「彈琴要辨派,而後不誤所從。所謂派者,非吳派、浙派之謂也。高人逸士自有性情,則其琴古淡而近於拙,疏脫不拘,不隨時好,此山林派也。江湖遊客以音動人,則其琴纖於靡而合於俗,以至粥奇謬古,轉以為喜,此江湖派也。若夫文人學士適志弦歌,用律嚴而取音正,則其琴和平肆好,得風雅之貴之遺,雖一室鼓歌,可以備廟廊之用,此儒派也。辨別既明,不可不從其善者。」


  山林派、江湖派、儒派之別,基本即是琴風中意境之差別。今時琴壇已無「山林」「江湖」「儒派」等傳統之名了,但操縵意境之差別實無古今!古代琴書中常見的「琴為聖樂,君子涵養中和之氣,藉以修身理性,當以,道言,非以藝言也」(《誠一堂琴談》卷一)等基本觀念,今天,可能會被目為「高雅化」,作為不利於古琴普及的陳腐觀念,甚至視作有礙古琴「大眾化」的負面因素而拋棄。但就古來琴道的本質而言,若失卻此基本方面,則琴將不復為琴,中華琴道或就此絕響;而琴,作為中華上古傳下之所謂「民族樂器」,也就殊不足貴了。

●傳統古琴教學:

「單周班」、「日常班」、「絲弦班」、「吳門琴曲班」,歡迎報名參加……

●吳聲清音琴:老材大料、靜潤清實、傳統養心類古琴,老桐先生親斫及監製,優質正音的精品良琴,展示鑑藏、平實交流。

●本館地址: 南京苜蓿園大街69號月牙湖花園(櫻洲苑)49幢一單元102

●聯繫方式: 電話及微信「13357816098」

(長按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古琴九嶷琴派介紹
    清代時,楊宗稷(時百)建立九嶷琴社,立一家宗風,形成九嶷琴派。琴風蒼勁堅實,清麗脫俗,講究吟猱節奏。另外,九嶷派在發掘古譜方面尤為突出。代表琴曲包括:《廣陵散》、《幽蘭》、《大胡笳》、《流水》、《平沙落雁》、《離騷》等。楊時百是湖南人,他的家鄉有九嶷山,因此這樣命名。
  • 說瓷●周輝明「琴境」一觀
    琴館伊始,周老師說要做一系列有關「琴」的作品,時逢「瓷博會」開幕在即,一向散漫之人終日閉門修行,方得這一組作品問世
  • 論古琴琴境 |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從內容上說,古琴琴境的形成既與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有關,同時也與其本身的藝術創作與審美特點有關。琴曲、琴歌的形成正如唐人王昌齡所總結的「三境」(物境、情境、意境)那樣,大多如劉籍《琴議篇》所云:「遇物發聲,想像成曲,江出隱映,銜落月於弦中,松風嗖飀,貫清風於指下,此則境之深矣。
  • 音樂會|古有華山論劍,今現海藝「鬥」琴!妙哉!
    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琴文化領域,也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存在著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觀點和風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體,就是所謂琴派。同一琴派中的所謂共同特點,一般取決於地方色彩、師承淵源、本派所依據的傳譜、琴學觀點及基本演奏風格。自唐朝起,琴學流派就已見於著錄。如隋唐趙耶利所述:「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延,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北宋時,亦有京師、兩浙、江西等流派,並有著錄評價說:「京師過於剛勁,江南失於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
  • 梅庵韻風古,樂苑琴派新 ——論梅庵琴派並敬獻給古琴名家徐立孫先生百年誕辰
    但其榮榮藪藪開始發展成琴派的年代,最早最早也只能算到本世紀二十年代,然而就在這半個世紀中,其發展之快,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卻是極其驚人的,五十年代前迅速在大陸傳播,五十年代後又很快流傳到港臺美國等地。
  • 古琴大家幾歲學琴?
    有許多人想學琴,但他們有的方總角,有的已弱冠,他們都有種疑惑,在他們這個年齡是否可以學古琴?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近代部分古琴大家們學琴的年齡便不言自明了。査阜西:13歲查阜西(1895~1976),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細膩,演唱的琴歌古拙、典雅。
  • 古琴曲《憶故人》 | 空山憶故人,松風撫心弦
    楊春薇廣陵琴派第十二代傳人,十二歲開始習琴,先後師承於梅庵派琴家劉景韶、劉善教先生,廣陵琴派第十一代琴宗師梅曰強先生、虞山派琴家吳文光先生。樊繼健廣陵琴派第十二代傳人;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綠綺琴館館長;廣陵古琴學會會長;泰州市古琴學會會長;廣陵琴社副社長;揚州市琴箏藝術協會副會長。 洪晨廣陵琴派第十二代傳人、梅庵派第四代傳人;先後師承於洪鶴先生、梅曰強先生、龔一先生。
  • 琴曲 |《碧澗流泉》山林閒適疏放的幽趣,悠然意遠
    ©點擊上方綠色音頻聆聽這首《碧澗流泉》是嶺南琴派重要的傳統曲目之一,當代琴人的演奏,基本沿襲了自清代以來傳統的節奏自理和表現手法。
  • 推動非遺合作交流一體化進程 ——第五屆梅庵琴薈系列活動在杭州...
    歷經百年傳承發展,琴派承繼有序,活動頻繁,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古琴流派的藝術傳播的路徑上貢獻非凡。  在10月16日下午3點的開幕式上,首先由劉善教老師向來賓介紹梅庵的由來及浙派、虞山派、金陵派、諸城派等形成並互相影響的歷史。
  • 欲與琴知丨古琴圈的「行話」,你知道多少?
    一床琴?床琴是啥?」琴派:「請問姑娘師承何派?」「小女子兩廣嶺南派,敢問公子?」「在下山東諸城派。旁邊這位仁兄乃江南浙派,這位是廣陵派琴友。」「幸會幸會,姑娘你們這是?」「城西有琴會今天來了好多琴友,像虞山派、浦城派、蜀派、九嶷派、梅庵派都來了很多前輩,一起過去 ?」「前面請。」瞧瞧,還有哪家樂器能有這樣的江湖味和歷史感?琴派是古琴音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地域、師承的原因,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演奏風格及傳譜的流派。當然,現在當代的大多數琴家早已博採眾長,不拘泥於一派了,不過琴派依然是古琴獨有的一道風景。
  • 泠泠七木音 | 近期琴課、社務公告
    | 七木琴社【預約上門拜訪或諮詢】的時間公告如果你是需要來琴社選購古琴的,請在上述連結預約上門,以及點擊以下連結【了解購琴指引】七木琴社丨選購古琴指引如果你不了解來琴社的路線,可以點擊以下連結,有詳細說明七木琴社路線指引|高教花園下附蘭清老師補充內容各位七木的琴友:
  • 當廣陵琴派邂逅當代先鋒音樂,古琴與電子音樂、弦樂四重奏如何碰撞?
    除了《龍翔操》《梅花三弄》等廣陵琴派的經典琴曲,青年演奏家還為觀眾帶來《清微淡遠》《秋山晚翠》《秋水八荒》《村雪夜坐》等多首新創作品的首演。古琴與尺八、電子音樂、弦樂四重奏等交流碰撞,竟意外地融洽,綻放出別樣的藝術光彩。 音樂會以《龍翔操》開場。
  • 一曲古琴《袍修羅蘭 · 風》微風吹動,枝葉婆娑
    古琴套曲《袍修羅蘭》創作後記—— 成公亮「風是一種氣息,一種呼吸」——愚溪先生這麼說風吹過人的一生,一代又一代,風永遠撫摸著人,人也在風中祈願未來的快樂和安寧,無論還有多少歲月。我寫的《風》就是我的呼吸,我的生活感受和所追求的那種真切細深的人情味。
  • 一曲古琴《夏荷風舞》,夏荷隨風舞,幽靜沁人心
    今天,與您分享古琴曲《夏荷風舞》,由楊青老師演奏,蘇一老師作曲,出自古琴專輯《半山聽雨》。此時音韻涓涓,細風蕩起,便如賞悅一池夏荷的輕歌曼舞。在這清明的世界裡,所有的音符都是那麼的明媚,純淨,讓人的心境愈發亮麗起來。
  • 我們和口風琴的故事
    因此把口風琴引入課堂,我們可以通過演奏口風琴來拓展音樂能力,感受音樂的美。        2017年,口風琴作為課堂樂器首次納入了我們的常規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中。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4個音樂課時,讓2017級(七年級)全體學生學習口風琴演奏,並通過小組合作表演一首曲子來驗收學習成果。           同時,我們還組建了第一支口風琴校隊,參加南寧市中小學生藝術節。
  • 琴境
    《紅樓夢》八十七回中妙玉、寶玉聽黛玉彈琴的一節,可以說寫盡了琴音樂情。當妙玉與寶玉辭別惜春,離開了蓼風軒,沿著曲折的小徑走近瀟湘館時,忽聽得叮咚之聲,原來是林妹妹在彈琴。於是二人走到瀟湘館處,坐在山石上靜聽,覺得音調清切,只聽黛玉邊彈邊吟道:「人生斯是兮如輕塵,天上人間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期,素心何如天上月。」妙玉聽了,啞然失色道:「如何忽作變徵之聲!
  • 【風居住的街道】拇指琴曲譜+視頻
    愛卡林巴的你 讓彈琴更簡單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帶上拇指琴去旅行淘寶店鋪:拇指琴宋小小
  • 大雅琴社 | 靜聽松風 濠景幽真——古琴文化展 · 演 · 講系列活動預告
    將開展「靜聽松風  濠景幽真——古琴文化展 · 演 · 講」系列活動,歡迎大家參加!浙江非遺古琴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太音琴社浦江分社社長。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古琴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管理協會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朗誦)專業考官,蘇州吳門琴社理事,師從吳門琴社社長吳明濤先生,操縵不輟,經年累月,初具吳門簡勁清和之琴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古琴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蘇州吳門琴社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