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琴要辨派,而後不誤於所從。
所謂派者,非吳派、浙派之謂也。
——[清]蘇瓊《春草堂琴譜》
文/ 老桐
「琴派」之別,古已有之,而今時琴家頗有淡化之意,似乎分門別派為一易起紛爭、有違衝和之事。實則不同琴派的存在,不僅是一客觀事實,也是琴壇豐富多彩的表徵。若以琴學而致精微,於琴派之別實宜詳究。古人於此多有闡述,應非出於軒輊高下之心,當為琴道正傳之不得不然也。
早在唐代,琴家趙耶利即有「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琴書大全·聖賢下·趙耶利》)之說,分別吳派、蜀派之不同。至宋代,又有浙派流行。明代琴壇以浙、江兩派為主。明清之際,江蘇常熟有虞山派崛起,抉漢唐以來琴道之精微,崇尚「清微淡遠」。虞山琴風,一時蔚然,不僅風行當時,並對後來數百年琴壇影響甚巨。虞山派繼初祖嚴天池《松弦館琴譜》之後,又有徐青山《溪山琴況》問世,集古來之大成,以二十四況總結琴學精奧,被推為琴學正宗。徐青山本人也名重當時,被譽為「今世之伯牙」。清代又形成了在近現代影響極大的廣陵琴派,以飄逸跌宕、綺麗纏綿之琴風為眾多習琴者所喜愛。《澄鑑堂》《五知齋》《蕉庵》等廣陵琴譜,流傳相當廣泛。直到五十年代,以查阜西先生為首的古琴採訪組,仍採訪錄製有泛川派、諸城派、廣陵派、九嶷派、嶺南派、新浙派、浦城派、鳳陽派等琴派的琴曲,可見傳統琴派之豐富多姿。
琴派基本以琴風分,不同琴派所操琴曲有不同之風格,如虞山派之清微淡遠,廣陵派之婉轉跌宕,泛川派之雅正幽遠,九嶷派之雄派之雄奇蒼古等,皆極有特色。另有梅庵派之抑揚,中州派之高古、嶺南派之剛健等,也皆有鮮明風格。而琴風之形成,一般認為是地域、師承、傳譜、氣候等的產物,實際上不能忽略的是各派所傳承的琴道觀念(今所謂「美學思想」,實質遠非「美學」兩字所能概括)。這可能是影響各家琴風的更深層的原因。如中和、雅正、清麗、和潤、恬淡、虛遠、古樸、寧靜等,最能體現琴樂之特質,為極大多數琴家所推崇,絕非地域、傳承、琴譜、氣候等所能決定,實為琴道正傳之必然。無論哪家琴派、何種風格,若與中和雅正、靜遠淡逸之基本意境相去甚遠,便也失卻了琴樂最寶貴的東西。事實上,琴風不只是一種藝術風格,而實際是操縵風格和深層意境的統一,是一個琴派琴道觀念與操縵者個人之人生修養的體現。因此,往往有同一個琴派,同一曲子,因不同演奏,風格極為相似而意境相去甚遠的情況;也往往有不同琴派所奏所奏同一曲子,即使傳譜不同,而意境甚為相近者。曹柔指訣云:「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也即是說指法關乎風格,意境須是「讀書」。而琴風,則是藝術風格與修養意境的統一。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信息傳播的發達,傳統琴派中受地域、傳譜、師承、風俗等等影響的因素,種種差別將越來越小,甚至會趨天消失。因此有人認為琴派之別乃古代社會交通不夠發達的產物,將來會在現代社會的融合中逐漸消失。但若考慮到琴樂中更為本質的「意境」內涵,則琴派之別將會長期存在。重視樂以興德、養性修身,靜以致遠傳統琴道觀念,與趨向表演化、大眾化、「音樂藝術」化,兩者之間琴學觀念的不同,必然會體現於琴風的不同。這使我們想到古時關於琴派的另一分類,即有儒派、山林派、江湖派之不同。《春草堂琴譜·鼓琴八則》謂:「彈琴要辨派,而後不誤所從。所謂派者,非吳派、浙派之謂也。高人逸士自有性情,則其琴古淡而近於拙,疏脫不拘,不隨時好,此山林派也。江湖遊客以音動人,則其琴纖於靡而合於俗,以至粥奇謬古,轉以為喜,此江湖派也。若夫文人學士適志弦歌,用律嚴而取音正,則其琴和平肆好,得風雅之貴之遺,雖一室鼓歌,可以備廟廊之用,此儒派也。辨別既明,不可不從其善者。」
山林派、江湖派、儒派之別,基本即是琴風中意境之差別。今時琴壇已無「山林」「江湖」「儒派」等傳統之名了,但操縵意境之差別實無古今!古代琴書中常見的「琴為聖樂,君子涵養中和之氣,藉以修身理性,當以,道言,非以藝言也」(《誠一堂琴談》卷一)等基本觀念,今天,可能會被目為「高雅化」,作為不利於古琴普及的陳腐觀念,甚至視作有礙古琴「大眾化」的負面因素而拋棄。但就古來琴道的本質而言,若失卻此基本方面,則琴將不復為琴,中華琴道或就此絕響;而琴,作為中華上古傳下之所謂「民族樂器」,也就殊不足貴了。
●傳統古琴教學:
「單周班」、「日常班」、「絲弦班」、「吳門琴曲班」,歡迎報名參加……
●吳聲清音琴:老材大料、靜潤清實、傳統養心類古琴,老桐先生親斫及監製,優質正音的精品良琴,展示鑑藏、平實交流。
●本館地址: 南京苜蓿園大街69號月牙湖花園(櫻洲苑)49幢一單元102
●聯繫方式: 電話及微信「13357816098」
(長按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