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古典音樂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整個初中時期,家鄉某電臺在晚間的一檔嚴肅音樂節目,陪伴我度過了無數個學習的夜晚,在那個沒有網絡的年代,給予我精神的養分。到北京上高中之後,能夠悠閒欣賞音樂的機會少了。抱著對音樂的幾分殘念,我在大二選修了《西方音樂史》這門課。此文便是為這門課寫的小文章,成文於2002年。文中多次引用儒家經典,跟我當時喜愛傳統文化有直接關係,對成聖成賢懷有憧憬。時過境遷,我對莫扎特的音樂也幾近淡忘。儘管如此,如果讀者對古典音樂抱有一些好奇心的話,此文或許會有所幫助。
在談莫扎特的音樂之前,先簡單談一點兒莫扎特本人,會對理解其音樂有很大助益。
縱觀整個音樂史,莫扎特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物。莫扎特寫下作品第一號「G大調小步舞曲和三重奏」的時候,僅有6歲,這是獨一無二的;在他30年的作曲生涯中,留下了622部作品,平均每年20部,這也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妻子說莫扎特寫樂譜就像寫信一樣,這更是獨一無二的。
不過莫扎特並不是一個道德完美的人,只要我們仔細研究有關的文獻,就會發現莫扎特有很多缺點和弱點,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創作意義深刻的作品。莫扎特一生多艱,但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打擊和折磨他,莫扎特的音樂總是用微笑化解憂愁,而不是像貝多芬那樣用鬥爭取得勝利,仿佛一位天使用音樂撫平世人的憤怒。莫扎特就是這樣一位使者,只是負責將天國之聲帶到人間罷了。(關於莫扎特生平更多的信息,可以參考傅雷先生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家莫扎特》一文。)
我想起《中庸》中的一段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我認為只有莫扎特最接近音樂的這種最高境界——「中和」。
所謂莫扎特音樂的中和之道,通俗點兒說,就是柔和、優美、典雅等等,應該反映了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所以才會經久不衰。有人說,最後從地球上消失的聲音就是莫扎特的音樂。
1、莫扎特的中和之道在音樂中的表現
(1)音樂的配器
僅以樂隊與鋼琴的關係為例。
在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中,鋼琴與樂隊之間就好像是在對話,和諧默契,娓娓動聽。在《d小調第二十鋼琴協奏曲》的慢樂章中,當鋼琴的情感由平靜轉而激動的時候,樂隊隨聲應和,如同一位知心的朋友安慰它的同伴,最終化解了它的憂愁。而在後世的鋼琴協奏曲中,鋼琴與樂隊之間似乎是在抗爭,以致於有的鋼琴家說,女鋼琴家不適合彈拉赫瑪尼諾夫的協奏曲,因為對抗要用太多的體力。
(2)音樂的力度
莫扎特的音樂沒有大起大落的力度變化,幾乎都是在一個f和一個p之間。而十九世紀的浪漫派作曲家則可以從fff直到ppp,甚至5個f到5個p。這也使得演奏家們在演奏莫扎特的作品時,需要特別注意。比如在小提琴國際大賽中,評委認為中國選手演奏莫扎特時過於強烈,雖然會得到觀眾的歡迎,但不會得到音樂行家的讚賞。
(3)音樂的情緒
莫扎特的中和之道更體現在音樂的情緒上。莫扎特的作品不煽情,也不濫情,真正做到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所謂「樂而不淫」,莫扎特很多的快樂章顯得明亮、歡快,同時又是結構勻稱平衡,不失風度,正所謂「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茂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所謂「哀而不傷」,慢樂章的舒緩和沉吟,又恰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比如著名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
這與後世音樂的波濤洶湧有太大不同了。後世的音樂,樂就樂得發狂,哀就哀得聲淚俱下、痛不欲生。比如《辛得勒的名單》中的「I could have done more」,小提琴悽悽切切的傾訴,聽後真的能讓人打心眼兒裡難過。
2、演奏家們對莫扎特的中和之道的體會
演奏家們對莫扎特的中和之道應該是最有體會的,因為他們日夜琢磨的就是怎樣將作曲家的思想用活生生的音響詮釋出來。
演奏家們經常說,演奏莫扎特的曲子特別難。其難度並不在於音符的複雜,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對演奏者心境的要求。激烈的音符很容易掩蓋住我們浮躁的心情,所以我們容易欣賞對抗式的激動。而莫扎特的音符要求演奏家必須懷著一種純淨、純真的心情。所以這就是莫扎特對演奏家的難度。
聽一下鋼琴演奏家孔祥東的說法會幫助我們理解。
「裡面有種無與倫比的純真,有種童心心裡不能有任何一絲雜念,否則就彈不好。」
「莫扎特曲子的音符數量雖然比較少,但涵義很豐富,很深,要吃透它非得狠下功夫不可。每一句我都要彈很多遍,找語感。要彈出它的純淨,純真。這就是難度。」
「彈他的c小調(指c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特別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就越覺得莫扎特難。對他的曲子,我是時時處處都在琢磨。走路、吃飯、上廁所都在琢磨。有一回我在紐約走過了兩條馬路我都不知道。」
3、莫扎特的音樂的內涵,與貝多芬的比較
後人經常把莫扎特和貝多芬放在一起比較。我並不想一定要評個孰高孰低,他們各自代表了一個時代,莫扎特代表了十八世紀之前的西方音樂,而貝多芬則代表了十九世紀以來的西方音樂。
貝多芬體現了近代音樂的總的精神——即二元對立的鬥爭性,用鬥爭來克服世界的不和諧性。比如《第九交響曲》中,前三個樂章描述了一個宏大的鬥爭場景,似乎都是在為最終的高潮而做的鋪墊,並終於在歡樂的合唱中取得了鬥爭的勝利。
而我覺得莫扎特更有一種中國哲學的氣質。(傅聰先生也講「中國人靈魂裡本來就是莫扎特。」)在莫扎特的音樂中,並不需要用鬥爭來達到和諧,整個世界本來就是和諧的。而世界之所以存在不和諧,是因為人的內心失去了和諧。所以我們是可以從改善人心入手,進而最終改善整個世界。
這些在莫扎特的音樂中就表現岀來一種喜、憂感情的平衡性和否定之否定的層進性。在協奏曲的三樂章結構中,第一和第三樂章往往表現了「喜」,第二樂章往往表現了「憂」。它們之間相互交錯進而達到一種平衡,使得人們的感受既不會喜極若狂,也不會憂傷過度。更進一步,經過了「憂」對「喜」的否定和「喜」對「憂」的否定之否定之後,我們的感情也經過了「和諧——不和諧——和諧」的過程,而這時終點的「和諧」較之起點的「和諧」升華到了新的高度。
也許用「喜」、「憂」來形容,並不完全恰當,可能「動」、「靜」更為合適。我想起《論語》中說:「知者動、仁者靜」。仁和智剛好代表了完美人格的兩個方面,動和靜分別是它們的外在體現。動代表了一種行動、實踐的力量,「靜」則代表了認知、思維的力量。達到人格的完善需要知、行兩方面的相互配合。與其他音樂家相比,莫扎特的音樂則存在著更多的與之相順的內涵。
由此我認為,欣賞莫扎特的音樂可以作為一種提高個人修養的很好方式。當我沉浸在莫扎特的樂思之中的時候,歡快的曲調可以使我的心很敏銳,平靜的曲調則使我的心很調柔,就如《中庸》所說:「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莫扎特音樂的陶冶,讓他幼小的心靈一開始就受到積極正面的影響的話,以後也會遠離暴厲之音和靡靡之音,必定會對其個性的和諧發展有極大助益。
我覺得,貝多芬與莫扎特可以類比為中國的孔子和老子。孔子以積極入世的精神教化四方,知其不可而為之,他奮鬥不息的意志相通於貝多芬在與命運搏鬥中所表現出的英雄主義氣概。而老子在超然、平和的態度之下所流露出至深究竟的智慧,率直而純淨,正好與莫扎特的音樂氣質相輔相成。所以可以說,西方的古典音樂在某些方面也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暗合的。
1、G大調弦樂小夜曲
這也是我真正接觸莫扎特的音樂的開始。在我初中的時候,我把全部四首從廣播節目中錄到一盤磁帶。有一段時間裡,我每天早晨都是在小夜曲的音樂中睜開眼睛的。這使得我至今仍然記得其中優美的主題旋律,也因此對莫扎特的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幾首圓號協奏曲和長笛協奏曲
3、d小調第二十鋼琴協奏曲和c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
這兩首之所以特別值得一提,是因為這是莫扎特僅有的用小調寫成的兩首鋼琴協奏曲,而且樂曲本身較之其他的鋼琴協奏曲顯得更加難以琢磨。這兩首協奏曲的情緒偏於感傷、悽美,明顯不同於其他作品。也許正由於此而顯得極具深度和難度,也使得這兩首樂曲受到了鋼琴演奏家們的推崇。前面的孔祥東就是其中一例吧。
其結構如下:
Piano Concerto No.20
第一樂章:快板。
第二樂章:浪漫曲,降B大調,2/2拍。
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
Piano Concerto No.24
第一樂章:快板,c小調,3/4拍,奏鳴曲式。
一開頭的樂隊引子,聽上去有一種痛苦的掙扎感,就像是強忍著眼淚沒讓它流下來。
第二樂章:甚緩板,降E大調,2/2拍,迴旋曲式。
歌唱旋律首先由鋼琴彈出,在幾件管樂器的襯託下有了夢境般的甜美,宛如一首憂鬱的搖籃曲。
第三樂章:稍快板,c小調,2/2拍,變奏曲式。
貝多芬曾被這個樂章深深感動過。悲傷是很明顯的,但在強有力的快速度中展開,使悲傷不再顯得柔弱、蒼白。
如欲更詳細的了解,可參見《BBC音樂導讀》一書。
4、安魂曲(Reqium Mass)
有人評價莫扎特的音樂說,莫扎特除了G大調弦樂小夜曲和安魂曲之外,什麼也沒留下。雖未必恰當,但我想這兩部作品剛好反映了莫扎特音樂兩個相對的方面,歡樂與沉思。《安魂曲》應該算是一首代表著深度思考的作品。儘管有關催命使者的傳說,通過歷史文獻已經被否定了,但莫扎特的對死亡的深刻思考是不容置疑的。
也有人說,唯有在《安魂曲》這部作品中,莫扎特表現出了那種悲天憫人的慈悲情懷。我覺得整部作品流露出了他一貫的真摯動人的風格。如果我真的有宗教信仰的話,我一定會深深銘記於心的。
結構:
Ⅰ Introitus進堂詠
Ⅱ Kyrie垂憐經
Ⅲ Sequenz繼抒詠
1.Diesirae末日經
2.Tubamirum神奇號聲
3.Rextremendae赫赫君王
4.Recordare求你垂憐
5.Confutatis受判之徒
6.Lacrimosa愛憐頌
IV Offertorium奉獻經
1.DomineJesu聖主耶穌
2.Hostias犧牲祈禱
V Sanctus聖哉經
Ⅵ Benedictus迎主曲
Ⅶ AgnusDei羔羊贊
Ⅷ Communio領主曲
更詳細的拉丁與中文唱詞對照,可以參見以下網址:
http://bbs.pku.edu.cn/cgi-bin/bbsanc?path=/groups/GROUP_5/Classicalmusic/D9A9ECD32/D5161E721/M.1055060481.A&id=phyboy&code=$1$rR5F2lAH$dOazM9O/6rp6KkBfazNlG.&usernum=1799&attach=1
(案:年代久遠,連結應該已經打不開了。)
參考文獻:
1、《獨一無二的藝術家莫扎特》,作者:傅雷。
2、《莫扎特之魂》
3、《鋼琴藝術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