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音樂的中和之道

2021-02-15 賢超小和尚

我對於古典音樂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整個初中時期,家鄉某電臺在晚間的一檔嚴肅音樂節目,陪伴我度過了無數個學習的夜晚,在那個沒有網絡的年代,給予我精神的養分。到北京上高中之後,能夠悠閒欣賞音樂的機會少了。抱著對音樂的幾分殘念,我在大二選修了《西方音樂史》這門課。此文便是為這門課寫的小文章,成文於2002年。文中多次引用儒家經典,跟我當時喜愛傳統文化有直接關係,對成聖成賢懷有憧憬。時過境遷,我對莫扎特的音樂也幾近淡忘。儘管如此,如果讀者對古典音樂抱有一些好奇心的話,此文或許會有所幫助。

在談莫扎特的音樂之前,先簡單談一點兒莫扎特本人,會對理解其音樂有很大助益。

縱觀整個音樂史,莫扎特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物。莫扎特寫下作品第一號「G大調小步舞曲和三重奏」的時候,僅有6歲,這是獨一無二的;在他30年的作曲生涯中,留下了622部作品,平均每年20部,這也是獨一無二的;他的妻子說莫扎特寫樂譜就像寫信一樣,這更是獨一無二的。

不過莫扎特並不是一個道德完美的人,只要我們仔細研究有關的文獻,就會發現莫扎特有很多缺點和弱點,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創作意義深刻的作品。莫扎特一生多艱,但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打擊和折磨他,莫扎特的音樂總是用微笑化解憂愁,而不是像貝多芬那樣用鬥爭取得勝利,仿佛一位天使用音樂撫平世人的憤怒。莫扎特就是這樣一位使者,只是負責將天國之聲帶到人間罷了。(關於莫扎特生平更多的信息,可以參考傅雷先生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家莫扎特》一文。)

我想起《中庸》中的一段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我認為只有莫扎特最接近音樂的這種最高境界——「中和」。

所謂莫扎特音樂的中和之道,通俗點兒說,就是柔和、優美、典雅等等,應該反映了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所以才會經久不衰。有人說,最後從地球上消失的聲音就是莫扎特的音樂。

1、莫扎特的中和之道在音樂中的表現

(1)音樂的配器

僅以樂隊與鋼琴的關係為例。

在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中,鋼琴與樂隊之間就好像是在對話,和諧默契,娓娓動聽。在《d小調第二十鋼琴協奏曲》的慢樂章中,當鋼琴的情感由平靜轉而激動的時候,樂隊隨聲應和,如同一位知心的朋友安慰它的同伴,最終化解了它的憂愁。而在後世的鋼琴協奏曲中,鋼琴與樂隊之間似乎是在抗爭,以致於有的鋼琴家說,女鋼琴家不適合彈拉赫瑪尼諾夫的協奏曲,因為對抗要用太多的體力。

(2)音樂的力度

莫扎特的音樂沒有大起大落的力度變化,幾乎都是在一個f和一個p之間。而十九世紀的浪漫派作曲家則可以從fff直到ppp,甚至5個f到5個p。這也使得演奏家們在演奏莫扎特的作品時,需要特別注意。比如在小提琴國際大賽中,評委認為中國選手演奏莫扎特時過於強烈,雖然會得到觀眾的歡迎,但不會得到音樂行家的讚賞。

(3)音樂的情緒

莫扎特的中和之道更體現在音樂的情緒上。莫扎特的作品不煽情,也不濫情,真正做到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所謂「樂而不淫」,莫扎特很多的快樂章顯得明亮、歡快,同時又是結構勻稱平衡,不失風度,正所謂「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茂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所謂「哀而不傷」,慢樂章的舒緩和沉吟,又恰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比如著名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

這與後世音樂的波濤洶湧有太大不同了。後世的音樂,樂就樂得發狂,哀就哀得聲淚俱下、痛不欲生。比如《辛得勒的名單》中的「I could have done more」,小提琴悽悽切切的傾訴,聽後真的能讓人打心眼兒裡難過。

2、演奏家們對莫扎特的中和之道的體會

演奏家們對莫扎特的中和之道應該是最有體會的,因為他們日夜琢磨的就是怎樣將作曲家的思想用活生生的音響詮釋出來。

演奏家們經常說,演奏莫扎特的曲子特別難。其難度並不在於音符的複雜,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對演奏者心境的要求。激烈的音符很容易掩蓋住我們浮躁的心情,所以我們容易欣賞對抗式的激動。而莫扎特的音符要求演奏家必須懷著一種純淨、純真的心情。所以這就是莫扎特對演奏家的難度。

聽一下鋼琴演奏家孔祥東的說法會幫助我們理解。

「裡面有種無與倫比的純真,有種童心心裡不能有任何一絲雜念,否則就彈不好。」

「莫扎特曲子的音符數量雖然比較少,但涵義很豐富,很深,要吃透它非得狠下功夫不可。每一句我都要彈很多遍,找語感。要彈出它的純淨,純真。這就是難度。」

「彈他的c小調(指c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特別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就越覺得莫扎特難。對他的曲子,我是時時處處都在琢磨。走路、吃飯、上廁所都在琢磨。有一回我在紐約走過了兩條馬路我都不知道。」

3、莫扎特的音樂的內涵,與貝多芬的比較

後人經常把莫扎特和貝多芬放在一起比較。我並不想一定要評個孰高孰低,他們各自代表了一個時代,莫扎特代表了十八世紀之前的西方音樂,而貝多芬則代表了十九世紀以來的西方音樂。

貝多芬體現了近代音樂的總的精神——即二元對立的鬥爭性,用鬥爭來克服世界的不和諧性。比如《第九交響曲》中,前三個樂章描述了一個宏大的鬥爭場景,似乎都是在為最終的高潮而做的鋪墊,並終於在歡樂的合唱中取得了鬥爭的勝利。

而我覺得莫扎特更有一種中國哲學的氣質。(傅聰先生也講「中國人靈魂裡本來就是莫扎特。」)在莫扎特的音樂中,並不需要用鬥爭來達到和諧,整個世界本來就是和諧的。而世界之所以存在不和諧,是因為人的內心失去了和諧。所以我們是可以從改善人心入手,進而最終改善整個世界。

這些在莫扎特的音樂中就表現岀來一種喜、憂感情的平衡性和否定之否定的層進性。在協奏曲的三樂章結構中,第一和第三樂章往往表現了「喜」,第二樂章往往表現了「憂」。它們之間相互交錯進而達到一種平衡,使得人們的感受既不會喜極若狂,也不會憂傷過度。更進一步,經過了「憂」對「喜」的否定和「喜」對「憂」的否定之否定之後,我們的感情也經過了「和諧——不和諧——和諧」的過程,而這時終點的「和諧」較之起點的「和諧」升華到了新的高度。

也許用「喜」、「憂」來形容,並不完全恰當,可能「動」、「靜」更為合適。我想起《論語》中說:「知者動、仁者靜」。仁和智剛好代表了完美人格的兩個方面,動和靜分別是它們的外在體現。動代表了一種行動、實踐的力量,「靜」則代表了認知、思維的力量。達到人格的完善需要知、行兩方面的相互配合。與其他音樂家相比,莫扎特的音樂則存在著更多的與之相順的內涵。

由此我認為,欣賞莫扎特的音樂可以作為一種提高個人修養的很好方式。當我沉浸在莫扎特的樂思之中的時候,歡快的曲調可以使我的心很敏銳,平靜的曲調則使我的心很調柔,就如《中庸》所說:「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莫扎特音樂的陶冶,讓他幼小的心靈一開始就受到積極正面的影響的話,以後也會遠離暴厲之音和靡靡之音,必定會對其個性的和諧發展有極大助益。

我覺得,貝多芬與莫扎特可以類比為中國的孔子和老子。孔子以積極入世的精神教化四方,知其不可而為之,他奮鬥不息的意志相通於貝多芬在與命運搏鬥中所表現出的英雄主義氣概。而老子在超然、平和的態度之下所流露出至深究竟的智慧,率直而純淨,正好與莫扎特的音樂氣質相輔相成。所以可以說,西方的古典音樂在某些方面也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暗合的。


1、G大調弦樂小夜曲

這也是我真正接觸莫扎特的音樂的開始。在我初中的時候,我把全部四首從廣播節目中錄到一盤磁帶。有一段時間裡,我每天早晨都是在小夜曲的音樂中睜開眼睛的。這使得我至今仍然記得其中優美的主題旋律,也因此對莫扎特的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幾首圓號協奏曲和長笛協奏曲


3、d小調第二十鋼琴協奏曲和c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協奏曲

這兩首之所以特別值得一提,是因為這是莫扎特僅有的用小調寫成的兩首鋼琴協奏曲,而且樂曲本身較之其他的鋼琴協奏曲顯得更加難以琢磨。這兩首協奏曲的情緒偏於感傷、悽美,明顯不同於其他作品。也許正由於此而顯得極具深度和難度,也使得這兩首樂曲受到了鋼琴演奏家們的推崇。前面的孔祥東就是其中一例吧。

其結構如下:


Piano Concerto No.20

第一樂章:快板。

第二樂章:浪漫曲,降B大調,2/2拍。

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

Piano Concerto No.24

第一樂章:快板,c小調,3/4拍,奏鳴曲式。

一開頭的樂隊引子,聽上去有一種痛苦的掙扎感,就像是強忍著眼淚沒讓它流下來。

第二樂章:甚緩板,降E大調,2/2拍,迴旋曲式。

歌唱旋律首先由鋼琴彈出,在幾件管樂器的襯託下有了夢境般的甜美,宛如一首憂鬱的搖籃曲。

第三樂章:稍快板,c小調,2/2拍,變奏曲式。

貝多芬曾被這個樂章深深感動過。悲傷是很明顯的,但在強有力的快速度中展開,使悲傷不再顯得柔弱、蒼白。

如欲更詳細的了解,可參見《BBC音樂導讀》一書。

4、安魂曲(Reqium Mass)

有人評價莫扎特的音樂說,莫扎特除了G大調弦樂小夜曲和安魂曲之外,什麼也沒留下。雖未必恰當,但我想這兩部作品剛好反映了莫扎特音樂兩個相對的方面,歡樂與沉思。《安魂曲》應該算是一首代表著深度思考的作品。儘管有關催命使者的傳說,通過歷史文獻已經被否定了,但莫扎特的對死亡的深刻思考是不容置疑的。

也有人說,唯有在《安魂曲》這部作品中,莫扎特表現出了那種悲天憫人的慈悲情懷。我覺得整部作品流露出了他一貫的真摯動人的風格。如果我真的有宗教信仰的話,我一定會深深銘記於心的。

結構:

Ⅰ Introitus進堂詠

Ⅱ Kyrie垂憐經

Ⅲ Sequenz繼抒詠

1.Diesirae末日經

2.Tubamirum神奇號聲

3.Rextremendae赫赫君王

4.Recordare求你垂憐

5.Confutatis受判之徒

6.Lacrimosa愛憐頌

IV  Offertorium奉獻經

1.DomineJesu聖主耶穌

2.Hostias犧牲祈禱

V Sanctus聖哉經

Ⅵ Benedictus迎主曲

Ⅶ AgnusDei羔羊贊

Ⅷ Communio領主曲

更詳細的拉丁與中文唱詞對照,可以參見以下網址:

http://bbs.pku.edu.cn/cgi-bin/bbsanc?path=/groups/GROUP_5/Classicalmusic/D9A9ECD32/D5161E721/M.1055060481.A&id=phyboy&code=$1$rR5F2lAH$dOazM9O/6rp6KkBfazNlG.&usernum=1799&attach=1

(案:年代久遠,連結應該已經打不開了。)

參考文獻:

1、《獨一無二的藝術家莫扎特》,作者:傅雷。

2、《莫扎特之魂》

3、《鋼琴藝術辭典》

相關焦點

  • 古典音樂 | 莫扎特《魔笛》
    ,作品編號K.620,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於1791年9月30日在維也納維登劇院首演,由莫扎特親自指揮,作者於同年去世。▲ 莫扎特創作《魔笛》之地——魔笛小屋1791年7月,莫扎特譜曲到一半的時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利奧波德二世加冕禮的慶典上指揮他的另一部義大利語歌劇《狄托的仁慈》,同時,他又接受了瓦爾塞根伯爵的委託,寫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
  • 奧地利音樂神童——莫扎特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母親和姐姐,聖吉爾根的莫扎特紀念館就此建成,並選址與其母親的出生之所。館內常年設立關於他的姐姐Nannerl Mozart的展覽,以向世人展示這位同樣具有非凡音樂天賦的偉大女性音樂家。
  • 商道即人道,即「中和」之道
    無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還是傅山的《七言詩軸》、或者南北朝《瘞鶴銘》碑刻,雖形式章法各異,出神之處卻唯在「中和」。書畫同理,無論以範寬、南宋四家、元四家為代表的宋元山水繪畫,還是以八大、揚州八怪、吳昌碩等為代表的文人畫,雖時代風格迥異,出神之處依然在乎「中和」。再看佛教造像藝術,無論是六朝的隱逸淡遠,還是盛唐的豐潤端莊,出神之處仍在「中和」。
  • 莫扎特音樂的神奇功效!
    ,後來他發現葡萄通常要20天才成熟,而他的葡萄14天就成熟了,看來,莫扎特的音樂有助於增加葡萄酒的酒精含量。西格諾齊說,「這是世界上第一種伴隨莫扎特音樂釀造的葡萄酒。」前夕,組織者為了檢驗莫扎特的音樂如何影響母雞下蛋,在當地農場播放了14天的音樂。
  • 莫扎特音樂與電影的化學反應
    莫扎特作為歷史上最具利用價值的音樂天才,已經成為無數機構的招牌,比如莫扎特音樂胎教,莫扎特巧克力,以及直接用於電影、廣告和各種提示音的莫扎特作品。電影裡的莫扎特最著名的莫過於傳記片《阿瑪迪烏斯》(也稱《莫扎特傳》)。這部奧斯卡獲獎劇情片大大戲劇化了莫扎特,也成功地抓住了一代又一代觀眾。
  • 好書推薦之《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成敗》
    當社會學家遇到音樂家最近拜讀了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所著《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成敗》(見下圖)一書,從另一全新視角領略了莫扎特的傳奇人生,從中受益匪淺。故現將此書推薦給所有音樂愛好者。本書被譽為社會學大師寫音樂大師的奇書,長壽卻飽受流離之苦的埃利亞斯,用社會學來研究短壽卻享盡身後盛名的莫扎特。
  • 【音樂百科】莫扎特的童年作品
    所有的音樂愛好者,甚至一些不大接近音樂的人都知道,莫扎特是一位早慧的音樂奇才。他四歲開始學琴,六歲開始作曲,不會拼讀先會識譜,不會造句先會作曲, 他仿佛只是為了音樂才降生到這個世界,西方人稱他是「上帝派來的音樂使者」。有關音樂神童莫扎特的種種軼話和他的音樂一樣膾炙人口,其中有些情節以今天的 常識衡量,的確神乎其神,甚至難以置信。
  • 值得一生相伴的莫扎特鋼琴音樂
    蘇聯音學家列維金評論說:「在偉大的音樂家天才眾神之廟裡,恐怕找不到另外一個音樂家,在莫扎特那樣早的年齡就顯現出如此才華來了。」然而生命之火在他身上只燃燒36年,在其短暫的人生中, 給人類播撒了無盡的精神食糧。直到今天我們仍在享用它, 受著它的撫愛, 受著它的沐浴, 它純淨著人的心靈。 莫扎特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創作出了大量的作品。
  • 莫扎特的音樂提高智商?莫扎特K448這麼神奇?
    愛因斯坦說,死亡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除了莫扎特的音樂,很多音樂都能令人精神愉悅、心情舒緩,但莫扎特的音樂似乎更特別。     有研究稱,莫扎特的音樂可以提高聆聽者的智商,特別是莫扎特創作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又稱K448樂曲。
  • 莫扎特音樂,為什麼如此神奇?
    莫扎特音樂真這麼神?(二)胎教也就罷了,要說莫扎特音樂能養生,我表示強烈懷疑。因為我知道一位大名人,天天聽莫扎特音樂,但35歲就死了!就是莫扎特本人啊!莫扎特是天才,5歲就開始作曲並上臺表演,所以從幼兒時期開始,他就每天都反覆聽著最原汁原味的莫扎特音樂。結果呢?假如莫扎特音樂真的對健康有幫助,那他肯定得要精神充沛,長生不老了吧。但真實情況卻是莫扎特一生體弱多病,英年早逝。從健康來講,莫扎特的一生絕對是悲劇。
  • 奧地利「音樂之城」,是音樂家莫扎特的故鄉,古城美如童話世界
    這個中歐小國不僅音樂名家輩出,首都維也納也被稱作「音樂之都」,具有悠久的音樂文化傳統,群眾基礎深厚,已融入民眾生活之中。而有一座奧地利小城,更堪稱為音樂而生。這裡就是位於奧地利西南部的該國第四大城市薩爾茨堡(Salzburg),這座童話般的精緻小城有著充滿巴洛克風格的中世紀古堡,風景如畫的阿爾卑斯山脈,還因為是音樂大家莫扎特的故鄉,而在音樂世界奠定了永恆的重要地位。薩爾茨堡擁有一個保存完好的華麗古城,融合了中世紀與巴洛克時代的景觀,留下無數知名建築師的歷史傑作。
  • 莫扎特K448:音樂到底有什麼魔力?
    ‍依照最新的醫學研究,‍‍能夠讓人長壽的第一原因,‍‍不是飲食,不是養生,‍‍也不是運動,‍‍竟然是音樂,尤其是唱歌。‍‍有的音樂讓人會激動, ‍‍有的讓人感動,‍‍有的讓人平靜,有的讓人喜悅,‍‍有的讓人哀傷。‍‍那麼,有沒有音樂‍‍聽了以後會讓人變聰明呢?‍‍‍‍
  • 莫扎特——「炒作的神童」還是「音樂的上帝」?
    歷史上最驚人的傳說,是關於莫扎特「一次聆聽就記住了《求主憐憫》合唱曲」的記載。這個故事廣為流傳,但如果不進行深入分析,恐怕只能流於表面而無法體會其真正的神奇之處。大眾熟知的經過是這樣的:1770年4月中旬復活節將至,莫扎特父子來到了羅馬的西斯廷教堂。
  • 古典主義音樂代表人物——莫扎特
    莫扎特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1756-1791),他不僅是奧地利的作曲家,同時還是鍵盤樂器演奏家、小提琴家、中提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被後人譽為「音樂神童」。
  • 電影《莫扎特傳》觀感:假如莫扎特遇見鍾子期
    薩裡埃利和莫扎特同為奧地利宮廷樂師,他們才華橫溢,對音樂有著無限的熱愛,他們都渴望得到皇室的賞識,為生存,更為對他們音樂天賦的肯定。薩裡埃利是從偏僻小鎮來到維也納的,多年來,他在皇室宮廷的音樂地位無人能夠撼動。誰知,莫扎特的出現顛覆了一切。他的音樂作品,令約瑟夫二世神魂顛倒。
  • 莫扎特的音樂到底難在哪?
    >《鬼火》或者說:是傳說中「相當於鏟10噸煤」的♫ 拉赫瑪尼諾夫 《第三鋼琴協奏曲》但二十世紀公認的最偉大鋼琴家之一斯維亞託斯拉夫·裡赫特卻說「莫扎特的音樂是有人說:「他不創造音樂,他只是靈感的搬運工」。他性格「古靈精怪」,喜歡邊玩耍邊作曲,所以莫扎特的作品往往不循規蹈矩,充滿了戲劇性的對比、令人意外的轉折,有時還會表現一些有點「無釐頭」的幽默感。所以,演奏莫扎特的音樂,不僅需要技巧純熟,腦子還要能跟上這位「神童」的機靈哦!
  • 沉浸莫扎特,感受音樂美妙
    莫扎特3歲便展現出他的音樂奇特才能,他不僅具備絕對音準更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5歲時更請求父親教大鍵琴給他學,隨後亦獵及小提琴、管風琴和樂曲創作,至此他的能力宛若平地一聲雷響徹雲霄,在學會閱讀、書寫或計算甚至能懂得樂譜視讀、巧弄拍律。
  • 沉浸莫扎特,感受音樂美妙.
    這幅肖像被稱為《博洛尼亞的莫扎特》《博洛尼亞的莫扎特》由一位無名畫家成畫於1777年薩爾茨堡,是博洛尼亞的馬蒂尼神父為他的作曲家肖像畫廊而訂購的。這幅肖像現存於博洛尼亞市音樂博物館。1780年11月,他從慕尼黑收到一份歌劇的請求,這個創作名為《依多美尼歐,克裡特之王》,在1781年1月29日首演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到薩爾茨堡,便意味著莫扎特必須順從維也納的僱主,在那兒,親王大主教解僱莫扎特之前甚至還經常公開地以「飯桶、廢物」揶揄他。
  • 莫扎特死亡之謎?
    莫扎特為何會死?因為生病嗎?可能是,可能也不全是,今天想要跟大家來聊一下莫扎特的死亡之謎。我曾經看了一本名為《遇見莫扎特:從神童到大師的音樂人生》的書,這本書使我對莫扎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原以為他只是個會彈琴的音樂神童,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他是個努力上進、勤奮好學的天才。
  • 全世界最美麗的城市,莫扎特在此出生,《音樂之聲》在此拍攝
    今天,莎拉就來帶你了解下這座音樂小城。充滿巴洛克建築的音樂名城薩爾茨堡,是名副其實的音樂之城。不僅是莫扎特的誕生地,貝多芬、海頓等藝術家也在此創作了大量的不朽樂章。《音樂之聲》拍攝地還記得《音樂之聲》裡女主角帶著孩子們唱著「Do~Re~Mi」的地方嗎?就是在位於薩爾茨堡的米拉貝爾宮殿和花園拍攝的。這裡曾是當時的大主教為其情人建造的私人宮殿,現在變成了薩爾茨堡的市政廳。花園是巴洛克式的,裡面的雕塑、噴泉、花藝都十分精美,是遊客非常喜歡的拍照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