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 慕容清讀 Indulge in Voice
今天,我們介紹莫扎特的歌劇《魔笛(德語:Die Zauberflöte)》,作品編號K.620,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於1791年9月30日在維也納維登劇院首演,由莫扎特親自指揮,作者於同年去世。
歌劇《魔笛》取材自詩人克裡斯多佛爾·馬丁·維蘭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的童話,1780年後由伊曼紐爾·席卡內德改編成德語歌劇腳本。
用德語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創作的。當時莫扎特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鬱不得志,處於極度絕望的境況,但他的創作熱情依然很高,所以當維登劇院經理伊曼紐爾·席卡內德請他為一部德語歌劇譜曲時,他很快就同意了。為了方便莫扎特專心創作,席卡內德將莫扎特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療養,並在劇院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魔笛小屋」(Zauberflötenhäuschen)給莫扎特住。
▲ 莫扎特創作《魔笛》之地——魔笛小屋
1791年7月,莫扎特譜曲到一半的時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利奧波德二世加冕禮的慶典上指揮他的另一部義大利語歌劇《狄托的仁慈》,同時,他又接受了瓦爾塞根伯爵的委託,寫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回到維也納後至9月,莫扎特終於完成了《魔笛》全劇的譜曲,在僅僅排練了兩日後9月30日,於維也納郊外的維多劇院首演,由莫扎特親自指揮。
莫扎特的《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劇,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許多歌劇元素,他融合了18世紀以前德、奧、意、法、捷等國家所特有的各種音樂形式和戲劇表現手法,使其音樂語言更為豐富。可以說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劇,在當時維也納通俗戲劇的構架上完美統合了義大利歌劇與德國民謠的風格,既帶有正劇的嚴謹又包含著喜劇的靈活。
外文題名:Die Zauberflöte, K.620 - Overture
中文題名:《魔笛》序曲
作曲: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歌劇《魔笛》的序曲以奏鳴曲的形式從統一全劇的降E開始,精美的弦樂聲華麗而且流暢。如泉水源源湧出,象徵著光明和美好的生活。
外文題名:Die Zauberflöte, K.620 Act 1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ön
中文題名:《魔笛》這是多麼美麗的畫像
作曲: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塔米諾這一角色屬抒情男高音,他在劇中的詠嘆調《這是多麼美麗的畫像》旋律極其優美,描畫出這個抒情式的人物細緻豐富的內心。塔米諾看了畫像,驚嘆著公主的美貌,唱出這首著名的《這是多麼美麗的畫像》詠嘆調,他唱到:「好像沒有人看過。這麼美麗的姑娘,她燃起了我心中的火焰,難道這就是愛?如果我能找到她,一定要緊緊抱在懷裡,永遠擁有她。」這雖然是單純的情歌,卻能激發澎湃的感情,扣人心弦。
外文題名:Die Zauberflöte, K.620 Act 1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
中文題名:《魔笛》我是快樂的捕鳥人
作曲: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帕帕基諾是劇中帶有喜劇因素的一個亮點,在第一幕中的《我正是快樂的捕鳥人》以民謠為基調,生動靈活、輕鬆的刻畫出其快樂的天性。他唱道:「任何時刻我都愉快地吹著排笛,在這裡沒有一個人不認識我。只要吹響這排笛,小鳥就會飛來,因此所有的鳥,都屬於我。我希望有一張捕捉少女的網,這樣,她們也會成為我的。若是我得到心愛的姑娘,我要拿糖給她吃,如果她肯嫁給我,我要讓她安睡在我身旁。」
非常感謝朋友們訂閱《慕容清讀》公眾號,歡迎朋友們轉發、點讚和留言;
慕容清讀新的平臺在知識星球,慕容目前創建了「慕容清讀 | 哲學」,已完成的著作包括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叔本華的核心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和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正在更新的是尼採的《成為你自己》。
慕容有聲讀物發布平臺有:慕容清讀@公眾號、加利福尼亞慕容@喜馬拉雅FM、慕容清讀@網易雲音樂,小耳朵們可以關注和訂閱喜歡的欄目。讓我們一起讀經典、讀名著、聽音樂,欣賞文學和藝術,感受品質生活中的品質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