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e欣賞|莫扎特《魔笛》「夜後詠嘆調」

2021-02-18 福田文體中心

莫扎特:歌劇《魔笛》-「夜後詠嘆調

音樂家簡介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莫扎特4歲開始學習作曲,一生漂泊勞碌。1781年,時值25歲的莫扎特到維也納開始10年的創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時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歲,死因不明。


☝1984年,湯姆·休斯克主演電影《莫扎特傳》劇照

莫扎特樂於接受傳統曲式

並對其作巧妙的運用

他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

在於重塑並定義了古典音樂

不同於巴赫的均衡完美

貝多芬的桀驁不馴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

他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

小夜曲、嬉遊曲後來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


歌劇《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

根據維蘭的幻想童話敘事詩《LuLu》寫成的

同時也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完成

據說生活窘迫、疾病交加的莫扎特

在創作《魔笛》時的精神處於瀕臨絕望的狀態

第二幕中《夜後詠嘆調》也稱《仇恨的火焰在我胸中燃燒》,這首極為華麗的樂曲在花腔詠嘆調中是數一數二的名曲。據「西洋歌劇故事全集」(張洪島編譯)一書介紹:「莫扎特之所以要把它寫成這樣,是因為他的表姊約瑟夫·韋柏在首次上演這部歌劇時扮演這個角色,而她的聲音卻正有這樣的特長。」

為了體現夜後狂暴的心情以及內心的黑暗,在高音的要求上達到了High F。由於High F的難度之大,能否完成High F成為了鑑定一個優秀的花腔女高音的標準,因此,夜後詠嘆調也成為了「花腔女高音的試金石」。

內容源自網絡

版權申明:圖文、音頻、視頻版權

歸原創作者所有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值得珍藏的歌劇名曲】莫扎特《魔笛》夜後詠嘆調
    莫扎特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創作出內容豐富的《魔笛》,將精緻的音樂與戲劇手法完美地融洽在一起,除了有莊嚴肅穆的氣氛與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精彩故事外,還有精美而機智的旋律,流暢華麗如泉水般汩汩湧出。 愛上《魔笛》是從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夜後開始,劇中兩段炫目的夜後詠嘆調實在愛煞人吶!怪不得名垂歌劇清史。
  • 絕美小提琴(二十一)夜後詠嘆調 《魔笛》選段, 莫扎特
    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 夜後詠嘆調 《魔笛》 莫扎特《魔笛》選段演出情況      1791年9月30日在維也納郊外的狄亞·維登劇院(Theater auf der Wiede)首次公演,由莫扎特本人擔任指揮。此劇首演時,並沒有獲得特別的熱烈歡迎。
  • 莫扎特歌劇《魔笛》-看秦侃如演繹「夜後的詠嘆調」
    第二幕中《夜後詠嘆調》也稱《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這首極為華麗的樂曲在花腔詠嘆調中是數一數二的名曲
  • 【特別推薦】莫扎特 :《魔笛》的夜後詠嘆調太震撼了!
    ◆ 一個選擇成就一個理想,一種教育締造一種人生《魔笛》的內容,由夜後的女兒帕蜜娜被惡魔薩拉斯妥拐走開始,王子塔米諾由於驚嘆於帕蜜娜的美貌,於是答應夜後去救出帕蜜娜。帶著夜後送給他的魔笛及捕鳥人帕帕基諾啟程去救帕蜜娜,在塔米諾見到帕蜜娜之後他們立刻陷入熱戀,此時劇情卻有了很大的轉變,拐走帕蜜娜的薩拉斯妥不再是惡魔,而是德高望重的祭司,而夜後卻變成壞女人,而這對戀人在經過重重的考驗及夜後的阻饒後憑著愛與魔笛的力量終於可以幸福的在一起。
  • 周末歌劇:莫扎特的魔笛
    點擊標題下「古典音樂」可快速關注小編微信號:391031345《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它的結構統一,主題發展廣闊、性格的刻畫及人物的相互關係處理也非常出色。其音樂將神秘、聖潔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歡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十分動聽。《魔笛》也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國歌劇,實現了莫扎特振興德國歌劇的夙願,開創了德國歌劇以後的發展道路。劇情簡介: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後委託,帶著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鳥人去神廟解救夜後的女兒。祭司幫助王子認識了夜後的險惡面目,並讓王子和少女通過了幾道考驗後獲得了愛情。
  • 《魔笛》之夜後詠嘆調,哪一位才是你心中的霸氣「夜後」(一)
    一提到莫扎特的歌劇《魔笛》,就不得不提到那首最為經典的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
  • 【夜後詠嘆調】」花腔女高音的試金石」
  • 莫扎特:魔笛(下)
    眾人離去,只剩三人站廟中。頃刻之間,夜後帶著三個侍女現身。一對情侶經歷了太多磨難,終於結合;此時魔笛再次奏響,將最後的危險吹散;帕米娜唱起了那首難度頗高的詠嘆調《一切困難都已克服》。   眾人回到愛昔司廟中。儘管夜後橫加幹涉,但有情人終成眷屬。
  • 莫扎特系列 | 「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魔笛》
    而在這三部德語歌劇中,《魔笛》(Die Zauberfloete) 無疑是最成功的。劇本是希卡內德 (J.E.Schikaneder) 根據神話故事改編的,於1791年在維也納首演。劇情大意是:埃及王子塔米諾為了尋找夜後的女兒帕米娜,隨身攜帶夜後所贈的一支魔笛。
  • 用口哨吹一曲《夜後詠嘆調》
    視頻裡(貌似是一場學生之間的交流音樂會)一個小夥伴,用口哨吹了那首連唱起來都十分難的《夜後詠嘆調》:天了嚕,有鋼伴!天了嚕,音準滿分!天了嚕,音樂表現滿分!這一點都不比唱的差好嗎!不熟悉《夜後詠嘆調的》的童鞋看過類↓↓↓歌劇中著名的詠嘆調經常被拿來當作單獨的曲目在音樂會上作獨唱演唱。「夜後詠嘆調」全名《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就是花腔女高音必備的曲目之一。這首詠嘆調選自歌劇《魔笛》。《魔笛》是古典主義時期大師莫扎特(1756-1791)晚期創作的一部集古典歌劇之精華的精品。
  • 上海國際藝術節:莫扎特生前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亮相
    當夜後盛裝降臨舞臺時,氣氛更是達到了高潮,演員用花腔高音展現了精彩的詠嘆調片段,引人入勝,觀眾紛紛坐起了身,想一睹本劇最大的反派——夜後的風採。 說起《魔笛》的劇情,它像極了孩子們聽過的睡前童話。講述了一位來自埃及的英俊王子,因年少無知,被夜後女兒帕米娜的畫像吸引,決心前往神殿營救美人的故事。當他來到薩拉斯特羅的太陽神殿的時候,受智慧之門的啟發,頓時醒悟,識破夜後的陰謀,接受重重考驗,最後和夜後的女兒有情人終成眷屬。 莫扎特成功地將自己的理念寄託於這個童話般的題材中。有人說,《魔笛》很莫扎特,很童心。
  • 莫扎特的《魔笛》到底有多魔?
    一直到今天,《魔笛》的上演率還是非常高,而且被改編成了各種版本,加上炫酷的燈光和多媒體,或者改編成兒童劇,但是內核都沒有變,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童話故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一提到《魔笛》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段魔性的「花腔女高音」,夜後那首著名的詠嘆調成了「花腔」的名詞解釋。
  • 莫扎特:魔笛(上)
    莫扎特:魔笛(上)▶今日主播:EZ念晞莫扎特創作這部劇的初衷是為了幫助那位十年前曾幫他辦過巡演的經理人艾瑪努埃爾·席卡內德,後者經營的維多劇院遇到了困難,為了渡過難關,他將《魔笛》改編成歌劇腳本,懇求莫扎特幫他譜曲。
  • 莫扎特的歌劇《魔笛》賞析
    《魔笛》故事背景設定在古代埃及。王子塔米諾(Tamino)誤入夜後(Königin der Nacht)的領地,被大蟒蛇所困而暈了過去,三位夜後的侍女及時趕來搭救。王子醒來時恰巧看到捕鳥人帕帕基諾(Papageno),塔米諾以為是帕帕基諾救了他,三位夜後的侍女立即出現告訴王子實情,並且告訴王子:夜後的女兒帕米娜(Pamina)遭大祭司薩拉斯託(Sarastro)綁架,王子塔米諾由於驚嘆於帕米娜的美貌,於是答應夜後前去救出帕米娜。拿著三位侍女贈與的「魔笛」和「銀鈴」這兩件可以逢兇化吉的法寶,塔米諾和帕帕基諾即刻啟程,前去營救帕米娜。
  • 藝術分享 | 《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
    歌劇《魔笛》作為莫扎特人生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採用喜聞樂見的童話題材,融合了德奧歌劇、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的元素,可謂是集大成者。至今,《魔笛》在歌劇世界依舊擁有極高的上演率。後來莫扎特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歌劇《克裡特王伊多梅紐斯》的創作中,這是為宮廷慶典而寫作的歌劇。這部歌劇標誌著莫扎特歌劇在創作上的成熟。1791年初,莫扎特為一家即將倒閉的德國歌劇院創作了最後一部歌劇《魔笛》,這部優秀的作品在9月公演後連演了200多場,被譽為最偉大的近代德國歌劇。這部傑出的作品拯救了那個劇院。
  • 【藝享好劇】《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
    //作為莫扎特人生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採用喜聞樂見的童話題材,融合了德奧歌劇、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的元素,可謂是集大成者。至今,《魔笛》在歌劇世界依舊擁有極高的上演率。莫扎特作為18世紀偉大的指揮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樂涉及各類體裁,廣為流傳,留下了很多傳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獨特的戲劇性徵服了大眾。
  • 《魔笛》| 莫扎特短暫人生的謝幕
    誰能想到,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首演後兩個月零五天,這位歷史上最天才的音樂神童竟於35歲時撒手人寰。一位伯爵想請莫扎特為他寫一首安魂曲。當時莫扎特正在準備《魔笛》的首演,忙得焦頭爛額,一直到首演後才正式開始創作《安魂曲》。然而,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衰落,創作時斷時續。莫扎特似乎已經感覺到死亡的降臨,他對妻子說,這首安魂曲是為我自己寫的呀。直到生命戛然而止他只完成了《安魂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另外,有人認為《狄託的仁慈》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其實《魔笛》與《狄託的仁慈》是同時創作的。
  • Diana Damrau:莫扎特-《魔笛-復仇火焰熊熊燃燒》
    音樂的華麗與力度非比尋常,是花腔女高音聲部技巧與表現力高水平的體現,被視為這一聲部在歌劇曲目中難度最高之列,最高音高達High F,即便是一般的花腔女高音,此段的難度之高由此可見,也正因為如此,這首唱段也一直為不少古典音樂尤其是歌劇愛好者所喜歡。
  • 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 原版歌劇《魔笛》重慶首秀
    歌劇的製作成本以及對演員的「挑剔」決定了它的稀有可貴,重慶本土觀眾想要欣賞到原版的歌劇機會十分難得。今年是莫扎特誕辰260周年,好消息是重慶大劇院特意引進了一部原汁原味的莫扎特德文歌劇!並且,這還是一部一紅就紅了200多年的歌劇!享譽世界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魔笛》。
  • 魔笛序曲---莫扎特
    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的童話,1780年後由席卡內德改編成歌劇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