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劇《魔笛》-「夜後詠嘆調」
音樂家簡介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莫扎特4歲開始學習作曲,一生漂泊勞碌。1781年,時值25歲的莫扎特到維也納開始10年的創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時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歲,死因不明。
☝1984年,湯姆·休斯克主演電影《莫扎特傳》劇照
莫扎特樂於接受傳統曲式
並對其作巧妙的運用
他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
在於重塑並定義了古典音樂
不同於巴赫的均衡完美
貝多芬的桀驁不馴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
他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
小夜曲、嬉遊曲後來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
歌劇《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
根據維蘭的幻想童話敘事詩《LuLu》寫成的
同時也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完成
據說生活窘迫、疾病交加的莫扎特
在創作《魔笛》時的精神處於瀕臨絕望的狀態
第二幕中《夜後詠嘆調》也稱《仇恨的火焰在我胸中燃燒》,這首極為華麗的樂曲在花腔詠嘆調中是數一數二的名曲。據「西洋歌劇故事全集」(張洪島編譯)一書介紹:「莫扎特之所以要把它寫成這樣,是因為他的表姊約瑟夫·韋柏在首次上演這部歌劇時扮演這個角色,而她的聲音卻正有這樣的特長。」
為了體現夜後狂暴的心情以及內心的黑暗,在高音的要求上達到了High F。由於High F的難度之大,能否完成High F成為了鑑定一個優秀的花腔女高音的標準,因此,夜後詠嘆調也成為了「花腔女高音的試金石」。
內容源自網絡
版權申明:圖文、音頻、視頻版權
歸原創作者所有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