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序曲---莫扎特

2021-02-22 小提琴之家

《魔笛》(德文:Die Zauberflöte)是莫扎特三部最傑出歌劇中的一部,這部歌劇取材於詩人維蘭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的童話,1780年後由席卡內德改編成歌劇腳本。

莫扎特 歌劇 魔笛Die Zauberflote

莫扎特 歌劇>魔笛DieZauberflote

背景

用德語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寫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鬱不得志的作曲家當時的精神處於極度絕望的境況。雖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創作熱情仍很高,所以當維多劇院(Theater auf der Wiede)的經理席卡內德提出請他為一部德語歌劇譜曲時,他很快同意了。為了方便莫扎特專心創作,席卡內德將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療養,並在劇院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魔笛之家)給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譜曲到一半的時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奧勃爾特二世加冕禮的慶典上指揮他的另一部歌劇《狄託的仁慈》,同時,他又接受了瓦爾塞根伯爵的委託,寫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回到維也納後至9月,莫扎特終於完成了《魔笛》全劇的譜曲,在僅僅排練了兩日後9月30日,於維也納郊外的維多劇院首演,由莫扎特親自指揮。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劇,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許多歌劇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紀以前德、奧、意、法、捷等國家所特有的各種音樂形式和戲劇表現手法,使其音樂語言更為豐富。可以說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劇,在當時維也納通俗戲劇的構架上很好的統一了義大利歌劇與德國民謠的風格,既帶有正劇的嚴謹又包含著喜劇的靈活。

歌劇的序曲以奏鳴曲的形式從統一全劇的降E開始,精美的弦樂聲華麗而且流暢。如泉水源源湧出,象徵著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諾這一角色屬抒情男高音,他在劇中的兩首詠嘆調"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極其優美,很好的描畫出這個抒情式的人物細緻豐富的內心。帕米娜這個角色外柔內剛,莫扎特為她寫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與帕帕傑諾的二重唱《那些感受到愛情的男人》最為經典,柔美的旋律充分體現出莫扎特的天才之處。捕鳥人是劇中帶有喜劇因素的一個亮點,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個快樂捕鳥人》(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以民謠為基調,生動靈活、輕鬆的刻畫出其快樂的天性。夜之後的詠嘆調是按標準的義大利正歌劇風格寫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這首詠嘆調分為三個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節制的變化;而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極為華麗的花腔詠嘆調,可以說是花腔女高音詠嘆調史上數一數二的名曲。作為這部歌劇中的靈魂人物,夜之後這個角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整體藝術水準,其由善到惡,轉變的背後要求極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難的華彩樂段來刻劃她的本質,超越人聲的華彩本身也賦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諷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樂聲的重複音、斷音和長笛的相競賽。

整部歌劇透著莊嚴、肅穆的氣氛,有著濃厚的共濟會特徵。床頭,以便計算時間,在想像著正在進行的《魔笛》演出。








相關焦點

  • 古典音樂 | 莫扎特《魔笛》
    歌劇《魔笛》取材自詩人克裡斯多佛爾·馬丁·維蘭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的童話,1780年後由伊曼紐爾·席卡內德改編成德語歌劇腳本。用德語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創作的。
  • 聆聽 | 手持《魔笛》的莫扎特
    ·蒙特威爾第肖像介於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之間的蒙特威爾第,他雖然不是寫歌劇的第一人,但是他的歌劇《奧菲歐》流傳至今,曾經影響到後世的作曲家,其中利用序曲、重唱加強喜劇藝術的表現力和烘託舞臺氣氛,蒙特威爾第的這部作品被認定為「史上最初的傑作」。
  • 周末歌劇:莫扎特的魔笛
    點擊標題下「古典音樂」可快速關注小編微信號:391031345《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它的結構統一,主題發展廣闊、性格的刻畫及人物的相互關係處理也非常出色。其音樂將神秘、聖潔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歡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十分動聽。《魔笛》也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國歌劇,實現了莫扎特振興德國歌劇的夙願,開創了德國歌劇以後的發展道路。劇情簡介: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後委託,帶著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鳥人去神廟解救夜後的女兒。祭司幫助王子認識了夜後的險惡面目,並讓王子和少女通過了幾道考驗後獲得了愛情。
  • 《魔笛》| 莫扎特短暫人生的謝幕
    誰能想到,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首演後兩個月零五天,這位歷史上最天才的音樂神童竟於35歲時撒手人寰。一位伯爵想請莫扎特為他寫一首安魂曲。當時莫扎特正在準備《魔笛》的首演,忙得焦頭爛額,一直到首演後才正式開始創作《安魂曲》。然而,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衰落,創作時斷時續。莫扎特似乎已經感覺到死亡的降臨,他對妻子說,這首安魂曲是為我自己寫的呀。直到生命戛然而止他只完成了《安魂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另外,有人認為《狄託的仁慈》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其實《魔笛》與《狄託的仁慈》是同時創作的。
  • 莫扎特的歌劇《魔笛》賞析
    《魔笛》是一部創作於莫扎特生命最後歲月的歌劇。雖然在當時,莫扎特的經濟狀況非常拮据、生活十分貧困,但他的創作熱情依舊很高且已到達了成熟的階段。Schikaneder)提出請他為這部歌劇腳本譜曲時,哪怕他在當時身兼數任——為同時進行創作與即將演出的另一部歌劇《仁慈的狄託王(La Clemeza di Tito, K. 621)》前往布拉格,同時又接受了瓦爾塞根伯爵(Count Franz von Walsegg)的委託,寫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彌撒(Requiem, K. 626)》——也很快答應並全力投入創作(不過,首演前的倒數第二天——9月28日,莫扎特才完成了序曲與第二幕開頭祭司們的進行曲
  • 推薦 | 《魔笛的故事》·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它的音樂是多麼迷人!
    用德語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寫作的,也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
  • 莫扎特:魔笛(上)
    莫扎特:魔笛(上)▶今日主播:EZ念晞   《魔笛》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取材於德國人維蘭德的童話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的童話。莫扎特創作這部劇的初衷是為了幫助那位十年前曾幫他辦過巡演的經理人艾瑪努埃爾·席卡內德,後者經營的維多劇院遇到了困難,為了渡過難關,他將《魔笛》改編成歌劇腳本,懇求莫扎特幫他譜曲。
  • 臨死前一天,莫扎特唱了哪首歌丨薩瓦利什指揮《魔笛》
    席卡內德將莫扎特的妻子送到巴登療養,然後將莫扎特安置在他劇院附近一個花園的小閣樓裡。《魔笛》中的音樂是在這個閣樓和約瑟夫多夫(Josephdorf)小別墅裡完成的。 當莫扎特開始他的音樂創作,便陷入了無邊的抑鬱,所以席卡內德以及劇院裡的其他成員終日陪伴在他身邊。
  • 絕美小提琴(二十一)夜後詠嘆調 《魔笛》選段, 莫扎特
    魔笛(莫扎特創作歌劇)《魔笛》,是莫扎特四部最傑出歌劇中的一部,這部歌劇取材於詩人維蘭德(c. m. wieland
  • 莫扎特:魔笛(下)
    眾人離去,只剩三人站廟中。頃刻之間,夜後帶著三個侍女現身。   《魔笛》可以說是歌唱劇最後的集大成之作。從音樂方面看,莫扎特用本劇創造出真正的綜合性古典歌劇。在這部歌劇中,莫扎特呈現了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的均衡、對立理念:王子塔米諾代表善良、真理的一方,而捕鳥人帕帕蓋諾盲目追求物質享受,祭司長薩拉斯特羅也以其高貴的情操來感化夜後的報復……莫扎特成功地將自己的歌劇理念寄於這個童話般的故事中,可以說《魔笛》就是莫扎特對歌劇的理解。
  • 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
    魔笛 Die Zauberfl te 莫扎特 ▲英皇 《魔笛》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於1791年9月30日在維也納維登劇院首演。
  • 中央歌劇院演出莫扎特歌劇《魔笛》
    5月30日,男中音耿哲(右一)、女高音李晶晶(右二)在歌劇《魔笛》中表演。 當日,中央歌劇院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5月30日,男高音韓鈞宇在歌劇《魔笛》中表演。當日,中央歌劇院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
  • 莫扎特系列 | 「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魔笛》
    今天分享的是莫扎特系列的第三篇,錯過前兩篇的小可愛點這裡↓莫扎特系列歌劇之一《唐璜》莫扎特系列歌劇之一《費加羅的婚禮
  • 莫扎特的《魔笛》到底有多魔?
    ~今天我們用一篇特邀專稿講講《魔笛》的小故事,希望能在莫扎特的生日月為大家帶來一些小小幸福。莫扎特之友特邀專稿《魔笛》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完成的,當時莫扎特的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了,這看上去有點兒悲傷,但是這部歌劇是充滿歡樂的。
  • 《魔笛》,這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
    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學院莫扎特歌劇《魔笛》排練照。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劇目、由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學院帶來的莫扎特歌劇《魔笛》,前天晚上在上音歌劇院上演。此次來到滬上的《魔笛》兼顧了傳統與創新,指揮法索利斯完全遵照莫扎特的音樂原譜、原汁原味地演奏《魔笛》,德國著名戲劇導演彼得·斯坦為該劇設計的布景轉換則令臺下觀眾眼花繚亂。
  • 莫扎特:歌劇《魔笛》主題變奏曲
    ▼這是《鋼琴基礎教程》第一冊裡的小曲子,名字叫「歌劇《魔笛》主題變奏曲」,作者不知道,反正這兩個變奏不是莫扎特寫的,書上也沒說是《魔笛》的哪段主題……《魔笛》是莫扎特去世前創作的,也是他最出名的歌劇之一。跟《費加羅的婚禮》不一樣,《魔笛》不是義大利喜歌劇,不是義大利語唱的,而是德語歌劇。
  • 每日e欣賞|莫扎特《魔笛》「夜後詠嘆調」
    莫扎特:歌劇《魔笛》-「夜後詠嘆調」音樂家簡介莫扎特4歲開始學習作曲,一生漂泊勞碌。1781年,時值25歲的莫扎特到維也納開始10年的創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時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歲,死因不明。
  • 聽莫扎特用《魔笛》吹響的最後一部歌劇
    誰能想到,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首演後兩個月零五天,這位歷史上最天才的音樂神童竟於35歲時撒手人寰,這部歌劇幾乎成了他的絕唱。
  • Diana Damrau:莫扎特-《魔笛-復仇火焰熊熊燃燒》
    音樂的華麗與力度非比尋常,是花腔女高音聲部技巧與表現力高水平的體現,被視為這一聲部在歌劇曲目中難度最高之列,最高音高達High F,即便是一般的花腔女高音,此段的難度之高由此可見,也正因為如此,這首唱段也一直為不少古典音樂尤其是歌劇愛好者所喜歡。
  • 上海國際藝術節:莫扎特生前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亮相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 1791年,莫扎特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郊外的狄亞·維登劇院首次公演,由莫扎特本人親自擔任指揮,同年,年僅35歲的莫扎特去世。 兩百多年後,這部歌劇終於來到了上海。10月21日晚,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攜《魔笛》正式登陸第21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帶領中國觀眾們深入探索了莫扎特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