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雙開莫扎特,在創作最歡快的《魔笛》同時,用宗教音樂形式創作...

2020-12-23 京報網

1791年,維也納維多劇院經理請莫扎特為一部歌劇譜曲。當時的莫扎特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鬱不得志,精神處於極度絕望的境況,但創作熱情不減,欣然同意。這部歌劇是用德語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最後一年寫就的。

莫扎特的手稿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莫扎特是神賜奇才,3歲演奏,5歲舉辦音樂會,8歲歐洲巡演,9歲指揮,11歲創作了第一部歌劇。雖然德奧天才作曲家不乏其人,但莫扎特在任何種類的音樂都是首屈一指的。他的交響樂比海頓寫得更加細膩,更個性化、靈動而頗具韻味,仿佛一個頑皮天真的孩童在盡情嬉戲。海頓似乎過於程式化,總板著一副古典派的面孔。在藝術歌曲方面,莫扎特全勝貝多芬,堪與舒伯特比肩。僅鋼琴協奏曲他就寫了27首,而舒伯特未見一首。他的作品數量和創作速度也是驚人的,除大量歌劇外,19歲一年就寫了19首小提琴協奏曲,風格精緻、理性、典雅。然而莫扎特最大的神性在於:他雖一生寒酸窘迫,直到臨死也沒有任何對離世的嘆息、不舍和悲哀的幽怨。他的作品也有傷感之作,如23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鋼琴表現出的悲訴以及樂隊的慰藉感人至深,催人淚下,但那是樂觀中對人世苦情的洞察,絕無沮喪頹廢之情。

《魔笛》創作的後期莫扎特的身體每況愈下,作品是在握筆維艱的狀態下完成的,而我們卻聽不到一絲衰微絕望的抱怨。恰恰相反,該劇音樂將神秘、聖潔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歡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活力四射,十分動聽。它統一了義大利歌劇與德國民謠的風格,既帶有正劇的嚴謹又包含著喜劇的靈活。劇中捕鳥人所唱《我是一個捕鳥者》是那樣的歡快輕鬆,無憂無慮,與莫扎特面臨死神的境況大相逕庭:

我是快樂的捕鳥人/哼著快樂的曲調/我很驕傲/因為我名滿天下/……我的笛聲會使鳥兒陶醉/所以我是快樂的人/因為所有的鳥兒都屬於我。

夜後的女高音花腔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更是空前絕後的美豔絕倫。小提琴與女高音的較勁呼應使高潮應接不暇,令聽者的心提到嗓子眼兒,呼吸停滯,驚愕不已。狂風驟雨般的旋律將夜後欲斷絕母女關係的剛愎自用,兇狠驕橫的霸氣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詠嘆調成為花腔女高音詠嘆調中數一數二的炫技名曲,如此美妙動聽,使貝多芬也大為震撼,遂將《魔笛》曲調主題寫入了其兩首大提琴變奏曲中。然而這樣的音樂卻是莫扎特已手無縛雞之力的狀態下完成的,高亢的花腔旋律已耗盡了他的元氣,正抽絲剝繭地脫離他的肉體。他的內心卻一如既往的強大,將歡笑和美妙留給了人間。

即便如此,莫扎特的天才腦洞也才開啟了一半。莫扎特譜曲到一半之時,夜晚家中造訪了一位神秘的黑衣人,說受一位伯爵的委託,請莫扎特寫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說罷甩給莫扎特一小口袋銀子便揚長而去。莫扎特認為黑衣人是上帝的使者,是來索取他魂魄的,於是拼盡全部精力,通宵達旦地創作這首在他看來似乎是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後終因體力不支而徹底崩潰,於次年過世。《安魂曲》雖未完成,卻成為了歐洲傳統中最偉大的安魂曲之一。

在莫扎特最窮困潦倒、同時也在創作著最歡快輝煌的《魔笛》時期,他天才的另一半腦洞借用宗教音樂的形式,表現了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和精神境界。曾有人說,莫扎特的宗教音樂創造出了一個精神和肉體公共狂歡的桃花源,是神所賦予的聲音。雖然死神隨時在召喚著莫扎特,他的安魂曲卻是歡樂及盛宴之前的歌唱,是狂歡中自己的心靈。我們沒有感覺到一絲傷感,卻體會到升入天堂的喜樂和安詳。《安魂曲》無論在樂曲結構還是合唱織體方面,都是18世紀上半葉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以及亨德爾清唱劇的餘緒。莫扎特寫到第八部分《痛哭之日》時去世,但下行合唱旋律結尾的「阿門」卻讓我們感受到仰面聖父祈禱「請賜永恆安息」的主題,深知莫扎特在神靈的庇護下將輕揚而去,靈魂不朽。

(原標題:腦洞雙開莫扎特)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1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推薦 | 《魔笛的故事》·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它的音樂是多麼迷人!
    用德語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寫作的,也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
  • 古典音樂 | 莫扎特《魔笛》
    歌劇《魔笛》取材自詩人克裡斯多佛爾·馬丁·維蘭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的童話,1780年後由伊曼紐爾·席卡內德改編成德語歌劇腳本。用德語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創作的。
  • Diana Damrau:莫扎特-《魔笛-復仇火焰熊熊燃燒》
    音樂的華麗與力度非比尋常,是花腔女高音聲部技巧與表現力高水平的體現,被視為這一聲部在歌劇曲目中難度最高之列,最高音高達High F,即便是一般的花腔女高音,此段的難度之高由此可見,也正因為如此,這首唱段也一直為不少古典音樂尤其是歌劇愛好者所喜歡。
  • 莫扎特系列 | 「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魔笛》
    而在這三部德語歌劇中,《魔笛》(Die Zauberfloete) 無疑是最成功的。劇本是希卡內德 (J.E.Schikaneder) 根據神話故事改編的,於1791年在維也納首演。劇情大意是:埃及王子塔米諾為了尋找夜後的女兒帕米娜,隨身攜帶夜後所贈的一支魔笛。
  • 周末歌劇:莫扎特的魔笛
  • 絕美小提琴(二十一)夜後詠嘆調 《魔笛》選段, 莫扎特
    魔笛(莫扎特創作歌劇)《魔笛》,是莫扎特四部最傑出歌劇中的一部,這部歌劇取材於詩人維蘭德(c. m. wieland
  • 藝術分享 | 《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
    ▲莫扎特創作背景莫扎特作為18世紀偉大的指揮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樂涉及各類體裁,廣為流傳,留下了很多傳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獨特的戲劇性徵服了大眾。在各種音樂體裁當中,莫扎特對歌劇情有獨鍾。他最早創作的歌劇是《阿波羅與海辛特斯》,是他為薩爾斯堡大學的學年結業創作的,是一部不夠成熟的作品。
  • 【藝享好劇】《魔笛》莫扎特最後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歌劇
    //作為莫扎特人生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採用喜聞樂見的童話題材,融合了德奧歌劇、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的元素,可謂是集大成者。至今,《魔笛》在歌劇世界依舊擁有極高的上演率。莫扎特作為18世紀偉大的指揮家、演奏家、作曲家,他的音樂涉及各類體裁,廣為流傳,留下了很多傳世佳作,其中《魔笛》更是以其獨特的戲劇性徵服了大眾。
  • 魔笛序曲---莫扎特
    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的童話,1780年後由席卡內德改編成歌劇腳本。
  • 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
    魔笛 Die Zauberfl te 莫扎特 ▲英皇 《魔笛》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於1791年9月30日在維也納維登劇院首演。
  • 聆聽 | 手持《魔笛》的莫扎特
    這種藝術融合了音樂、表演、詩歌、舞蹈、布景、服裝等形式,自1600年在義大利出現,隨後迅速傳遍至歐洲各國。 進入古典時期,欣賞歌劇通常就是從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的作品開始的。 上一點歲數的人都還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央電視臺《外國文藝》欄目播出的《莫扎特之旅》吧?片中詳細記述了少年莫扎特和姐姐在父親的帶領下遊歷歐洲,也用情景再現的方式還原了小莫扎特邊演出、邊進行音樂創作的諸多往事。
  • 《魔笛》| 莫扎特短暫人生的謝幕
    >
  • 聽莫扎特用《魔笛》吹響的最後一部歌劇
    誰能想到,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首演後兩個月零五天,這位歷史上最天才的音樂神童竟於35歲時撒手人寰,這部歌劇幾乎成了他的絕唱。
  • 上海國際藝術節:莫扎特生前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亮相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 1791年,莫扎特創作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郊外的狄亞·維登劇院首次公演,由莫扎特本人親自擔任指揮,同年,年僅35歲的莫扎特去世。 兩百多年後,這部歌劇終於來到了上海。10月21日晚,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攜《魔笛》正式登陸第21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帶領中國觀眾們深入探索了莫扎特作品的魅力。
  • 【年終盤點】莫扎特音樂指南:這10首莫扎特作品,讓你一次聽個夠
    這也是莫扎特維也納時期的鋼琴協奏曲中,最優雅細緻、最富想像力的創作。不僅如此,本曲還充分體現了主奏者的鋼琴演奏技巧,但並非純粹的「炫技之作」,並且以莫扎特獨有的那種無可比擬的均衡感,使得聽眾根本找不出管弦樂與主奏樂器(鋼琴)之間不協調的絲毫破綻。
  • 莫扎特:魔笛(上)
    莫扎特:魔笛(上)▶今日主播:EZ念晞莫扎特創作這部劇的初衷是為了幫助那位十年前曾幫他辦過巡演的經理人艾瑪努埃爾·席卡內德,後者經營的維多劇院遇到了困難,為了渡過難關,他將《魔笛》改編成歌劇腳本,懇求莫扎特幫他譜曲。
  • 莫扎特的歌劇《魔笛》賞析
    ,為人們留下了無以計數的寶貴精神財富——他的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魔笛》是一部創作於莫扎特生命最後歲月的歌劇。雖然在當時,莫扎特的經濟狀況非常拮据、生活十分貧困,但他的創作熱情依舊很高且已到達了成熟的階段。
  • 莫扎特:魔笛(下)
    大祭司在聖地給他們祝福;帕帕蓋諾也得了美滿的姻緣:那個在大廳裡同他談話的老婦人,也是因為被惡魔禁固,才成了又老又醜的模樣;而帕帕蓋諾的勇敢打退了惡魔,老婦人便是美麗的帕帕蓋娜;而且帕帕蓋諾發現:他倆的著裝非常相似,都是用羽毛織成的,倆人也喜結連理。全劇在一陣輕快的音樂中結束。
  • 每日e欣賞|莫扎特《魔笛》「夜後詠嘆調」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莫扎特4歲開始學習作曲,一生漂泊勞碌。1781年,時值25歲的莫扎特到維也納開始10年的創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時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歲,死因不明。
  • 《魔笛》,這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
    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學院莫扎特歌劇《魔笛》排練照。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劇目、由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學院帶來的莫扎特歌劇《魔笛》,前天晚上在上音歌劇院上演。此次來到滬上的《魔笛》兼顧了傳統與創新,指揮法索利斯完全遵照莫扎特的音樂原譜、原汁原味地演奏《魔笛》,德國著名戲劇導演彼得·斯坦為該劇設計的布景轉換則令臺下觀眾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