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莫扎特鋼琴音樂的美學特徵
音樂天才莫扎特不僅在音樂史上, 就整個藝術史而言, 也是罕見的人物, 他的音樂使歐洲音樂文化達到了一個高峰。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領域, 他的鋼琴音樂在其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主流位置, 也是音樂史上最矚目的發展之一。本文通過對其鋼琴奏鳴曲、鋼琴幻想曲以及鋼琴協奏曲的簡要分析, 揭示了莫扎特鋼琴音樂簡潔、和諧、歡樂、悲情以及戲劇性的美學特徵。
「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 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 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 這個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是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大師之一。蘇聯音學家列維金評論說:「在偉大的音樂家天才眾神之廟裡,恐怕找不到另外一個音樂家,在莫扎特那樣早的年齡就顯現出如此才華來了。」然而生命之火在他身上只燃燒36年,在其短暫的人生中, 給人類播撒了無盡的精神食糧。直到今天我們仍在享用它, 受著它的撫愛, 受著它的沐浴, 它純淨著人的心靈。
莫扎特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創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他的創作數量之巨大,品種之繁多,質地之卓越,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有歌劇、交響曲、各種器樂協奏曲、鋼琴和小提琴奏鳴曲、室內樂和重奏等,幾乎涉及所有音樂體裁。他的十八首鋼琴奏鳴曲、二十多部鋼琴協奏曲、鋼琴變奏曲、獨奏曲所構成的鋼琴音樂在其作品中有一定的主流位置, 揭示了莫扎特音樂的美學特徵和內在本質。他在音樂史上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莫扎特《降B大調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K.570
一、在自然、簡潔中包含著和諧與歡樂
莫扎特的音樂是純潔的童心和大自然的化身。莫扎特是世界樂壇上一位罕見的、早熟的天才。他六歲就開始創作, 在童年時代譜寫的許多作品, 充滿著一顆純真無邪、活潑可愛的童心, 那些作品早已成為今天琴童學習的良好教材。早在孩童時代, 莫扎特跟隨父親、姐姐乘著馬車走遍了歐洲。一路上的馬蹄聲嘀嘀答答的節奏給了莫扎特創作的靈感。旅途中小橋流水、鳥語花香、鬱郁森林的美麗風光, 萊茵河、多瑙河、阿爾卑斯山的秀麗景色無一不觸動著莫扎特的心靈。他把它們一一化成了音樂。這柔情歌唱般的音樂, 猶如連綿不斷的山巒, 時起時伏; 那一串串的音階琶音猶如清澈的流水, 不斷流入人的心田。時而還能聽到鳥兒的歡笑、馬兒的嘶鳴。一幅幅音樂的繪畫展現在我們眼前。這大自然的美、這銀鈴般的聲音陶冶著人的心靈, 使人離開喧譁、邪惡, 去憧憬美的世界。
莫扎特的音樂是自然而然的情感, 沒有誇張和矯情; 自然而然的藝術表現, 哪怕是最複雜的時候, 也顯得那樣簡樸, 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在自然中又顯現著簡潔, 莫扎特的藝術精髓是用很少的音符來表達, 但每個音符都很重要。比起浪漫派的音樂, 莫扎特的鋼琴音樂需要的是更多的色彩而不是更少。但由此認為莫扎特的音樂是信手拈來, 簡單淺顯就錯了, 莫扎特說: 「沒有人像我這樣在作曲上花費了如此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沒有一位著名大師的作品我沒有再三地研究過。」
莫扎特的音樂在自然、簡潔中包含著和諧、歡樂。宮廷藝術的優雅在莫扎特身上達到頂峰, 他的鋼琴作品旋律優美、活潑美妙, 有著驚人的純樸、平易近人,形式結構清晰、嚴謹、簡練,而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又很深廣,具有豐富的感情變化。這在莫扎特早期的六首奏鳴曲中(K.279- K.284)得到了充分體現, 這六首奏鳴曲繼承了巴赫所具有的那種優雅的音樂風範, 各樂章間的平衡安排的很好, 每個樂章都充滿著輕快的韻味, 充分建立在和諧的基礎之上, 看似輕巧, 有時甚至漫不經心, 但卻難以駕馭。如降B大調奏鳴曲(K.281) , 音樂自始至終快樂幽默, 驚人的自然流動, 仿佛是莫扎特的精神在不受世事牽掛地自由徜徉,展現莫扎特那平和的精神狀態和充滿機智的魅力,並表現出這個平和精神內所包含的無限豐富的情緒。又如D大調奏鳴曲(K.284) , 這是一首有法國式優雅風格、輝煌而激人奮進的作品, 是一首洋溢著青春活力、充滿了蓬勃生命力和無限自豪氣質的奏鳴曲, 情緒內容的表達是更直接、更鮮明。在第一樂章上, 莫扎特在曲式上作了一些巧妙的處理, 但主題仍是輕快的, 擁有清晰流暢的線條, 每一個音符都有微妙的質感與色調變化, 想像力超凡。第二樂章採用了迴旋波蘭舞曲的形式, 反覆出現的主題有著不斷增加的裝飾音,溫柔的切分音嬌弱的起著連接的作用, 暗示著這首富有獨創性的圓舞曲的特性。第三樂章清純中呈現出喜悅與幽暗的色彩, 互為襯託。在這首奏鳴曲中, 人們可以隨時聽到莫扎特對生活的熱愛, 對生命的頌讚, 充滿活力, 充滿感情, 充滿力量。體現了莫扎特的音樂美學的基本要求: 簡潔、自然、動人、適度、和諧。
莫扎特《降B大調第三鋼琴奏鳴曲》 K.281
二、在和諧、歡樂下蟄伏著悲情與哭泣
僅從甜美、優雅、簡潔、自然、和諧這一堆概念出發, 我們無法形成一個真正的莫扎特的形象。在憂鬱、陰冷、哭泣、悲情十足的另一面, 莫扎特顯得更成熟、雋永。把這兩個莫扎特揉和在一起, 我們才真正領會到了這位大師的魅力和豐滿。在莫扎特音樂的一般特徵中, 不難看出他的音樂裡歡樂與哭泣是並蒂相連的。長期以來, 人們受一些詮釋莫扎特音樂演奏家的影響, 認為莫扎特的音樂主要體現了孩童般的純真, 其實是把莫扎特簡單化了。那種不諳世事、不識人間愁滋味的天真爛漫是不能真正體現莫扎特的精神的。莫扎特的清純可愛是他在坎坷不幸中始終保持著的一顆赤子之心。莫扎特鋼琴作品中那種在經歷了困頓磨難之後, 洞悉世事的心理痕跡帶來的戲劇和悲愴色彩是難以掩耳的。在他宮廷式的優雅、勃發的青春精神和至真至純孩童般的面貌下, 蟄伏著沉重、陰暗、哭泣、怨憤的潛流。如他的a小調奏鳴曲(K.310)就是悲劇性的, 有哀傷黯然的悲劇情緒。a小調奏鳴曲反映了莫扎特創作當年的絕望, 這種絕望在第一樂章快板的第一小節就被沉重的敲擊出來, 主題荒涼空寂。第二樂章雖有慰藉的效果,卻夾雜著極不安的感覺。歌唱般的開端似乎標誌著情緒從第一樂章哀傷和悲觀的氣氛中解脫出來,隨後它卻向狂暴的、接連敲打的、焦慮不安的音型發展, 向第一樂章絕望的情緒靠攏。最後一個樂章以一個令人窒息的樂句走向開始和收尾, 在效果上幾近瘋狂, 散發著無奈和孤清的冷意, 陰暗的情緒得到了強化。這種哭泣性、悲情性在莫扎特的鋼琴幻想曲(K.376\K.397\K.475)中也有典型的表現。莫扎特最高代表性的音樂是笑聲和眼淚的混合。無論是簡樸的形式還是玲瓏剔透的織體, 都不能排除他成熟時期鋼琴作品中包含的強烈而複雜的感情。在他音樂表面的快樂下總有著一股幽暗的情緒。
莫扎特《D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 K.576
三、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中的「歌劇因素」
談莫扎特鋼琴音樂的感受不能不談他的鋼琴協奏曲, 而談他的鋼琴協奏曲不能不談協奏曲中的「歌劇因素」, 因為莫扎特那偉大的歌劇創作無不滲透影響在他的鋼琴音樂裡。莫扎特鋼琴協奏曲中的「歌劇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歌唱性, 鋼琴與樂隊的關係就像歌劇中的重唱, 每一條旋律都是唱出來的; 其二, 表情性, 這種表情性既有歡樂, 但「樂而不淫」。也有哭泣、悲劇性, 如《A 大調鋼琴協奏曲》, 但「哀而不傷」; 其三, 戲劇性, 音樂具有一種內在的戲劇性, 一種大氣息的發展結構。既有生動發展的個性, 又有邏輯演繹的嚴密。其四, 交響性, 莫扎特充分發揮了樂隊的作用,特別是木管樂器, 使自己的鋼琴協奏曲成為深刻的交響音樂。
莫扎特的音樂就是這活生生的世界, 凝結著歡樂、憂鬱和悲涼。熱愛生活的人必然與這位天才的音樂融為一體。愛因斯坦說: 「死亡意味著什麼?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