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晚期鋼琴奏鳴曲

2020-12-25 正步音樂教育

晚期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晚期作品有6首奏鳴曲,從這6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晚年的莫扎特對巴赫的復調作品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在其作品中明顯有復調因素的體現,從結構布局上來講也更為緊湊和集中。

莫扎特該時期的奏鳴曲在音樂情緒上更加內省或激情,這是他以前作品中少有的個人內心情感的獨白。

例如,《c小調幻想曲》(K.475)運用了大量的半音和不協和音來表現一種與命運抗爭的激情,令人感到不安的同時,又帶來甜蜜的回憶。

這部作品的和聲語言大膽新穎、曲式結構自由獨特,在創作技法上已經具有了浪漫主義的音樂特徵。

莫扎特奏鳴曲經常在呈示部中兩個主題之間形成情緒和力度上的鮮明對比,使第一個主題的音樂形象更具有獨立性,也使第二個主題的音樂性格更加豐富,這就給展開部帶來了一個更廣闊的樂思發展空間。

例如,《c小調奏鳴曲》(K.457)第一樂章呈示部中兩個充滿矛盾衝突的主題,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莫扎特鋼琴音樂風格。

《c小調幻想曲》與《c小調奏鳴曲》之間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繫,這兩部作品既可以完整演奏,也可以分別演奏,它們成為了莫扎特奏鳴曲的代表作品。

除了這些奏鳴曲,莫扎特的協奏曲藝術價值也很高,僅次於他的歌劇藝術。26首協奏曲中,小調(K.491)和d小調(K.466)最為著名。

另外A大調(K.488)也非常著名,有「陽光般的溫暖」之美名。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劇,每一句、每一小節都有很細膩的人物刻畫,各種精妙的變化栩栩如生地在鍵盤上表現出來,使人陶醉。

晚期的6首鋼琴奏鳴曲:

《c小調幻想曲》(K.475)

F大調(K.533、494)

F大調(K.547a/Anh.135)

C大調(K.545)

降B大調(K.570)

D大調(K.576)

綜上所述,我們對莫扎特早、中、晚期的奏鳴曲都進行了簡要的概述,接下來我們還要結合一些相應的實例對其進行詳細探討。

在莫扎特有生之年,當他的早期奏鳴曲還未出版時,較晚的作品卻已經公之於世,其他作品則在他去世後發表。

有關莫扎特鋼琴作品三次重要的出版活動包括:1782年由巴黎出版商海納(Heina)出版的兩首鋼琴奏鳴曲[D大調(K.284c/311)和a小調(K.300d/310)],作品編號Op.4;1784年在維也納出版的兩套各三首作品。

第一套由阿塔利亞(Artaria)出版,作品編號Op.6[C大調(K.300h/330)、A大調(K.300i/331)和F大調(K.300k/332)]。

第二套由託利採拉(Torricella)出版,作品編號Op.7[D大調(K.205b/284)、降B大調(K.315c/333)和降B大調(K.454,為小提琴和鋼琴)];其他莫扎特在世時出版的奏鳴曲僅有1785年的《c小調幻想曲和奏鳴曲》(K.475、457),以及1788年出版的《F大調奏鳴曲》(K.533、494)。

如果從整體的角度來對莫扎特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作一次審視,我們會發現,他的作品與海頓的作品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將「小」的概念貫穿於大部分作品之中。

但是,除去這些個別的例子不說,莫扎特的奏鳴曲與海頓的相比缺少了進化的特點,但是它的作品卻比海頓的作品更加豐富,他很擅長於將更多的義大利風格、「歌唱性快板」以及喜歌劇(burro)因素引入作品。

但是,他們兩個人在大型奏鳴曲的創作上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止步不前。

莫扎特的作品如同海頓的一樣,三樂章結構居於絕大多數,經常在中間或終曲樂章寫作一個小步舞曲;第一樂章根據奏鳴曲式原則創作而成。但是,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發現它的特點、風格和技術轉換非常機智靈便,並且善於運用當時流行的抒情性主題。

第一組奏鳴曲包括了六首單曲,均採用三個樂章的體例。

《G大調奏鳴曲》(K.189h/283)最為典型。

它的第一樂章採用快板奏鳴曲式,並有如歌的主部主題;第二樂章行板採用G大調;第三樂章是一個喜歌劇式的終曲。

其中,兩個快板樂章都採用奏鳴曲式,包含短小、自由的展開部。《降B大調奏鳴曲》(K.189f/281)擁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終曲樂章,其中包含了非同尋常的力度標記,以及準即興式的華彩段。

《降E大調奏鳴曲》(K.189g/282)表現出罕見的樂章進行:一個柔板樂章,隨後加入兩首小步舞曲(第二首屬於三聲中部),最後以快板奏鳴曲式創作的終曲樂章結束。最後,《D大調奏鳴曲》(K.205b/284)作為莫扎特第一階段唯一出版的「杜爾尼茲」奏鳴曲,擁有較大的規模。這首作品借鑑了管弦樂,特別是法國管弦樂的風格。

樂曲開頭充滿強力的和弦與齊奏段,以及後來充滿力度對比的段落(例2-3)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慢板樂章由一個特殊的「迴旋式的波蘭舞曲」構成;終曲樂章則是一個長大的變奏曲。

其中,兩個快板樂章都採用奏鳴曲式,包含短小、自由的展開部。

《降B大調奏鳴曲》(K.189f/281)擁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終曲樂章,其中包含了非同尋常的力度標記,以及準即興式的華彩段。

《降E大調奏鳴曲》(K.189g/282)表現出罕見的樂章進行:一個柔板樂章,隨後加入兩首小步舞曲(第二首屬於三聲中部),最後以快板奏鳴曲式創作的終曲樂章結束。

最後,《D大調奏鳴曲》(K.205b/284)作為莫扎特第一階段唯一出版的「杜爾尼茲」奏鳴曲,擁有較大的規模。

這首作品借鑑了管弦樂,特別是法國管弦樂的風格。樂曲開頭充滿強力的和弦與齊奏段,以及後來充滿力度對比的段落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慢板樂章由一個特殊的「迴旋式的波蘭舞曲」構成;終曲樂章則是一個長大的變奏曲。

在曼海姆與巴黎創作的三首奏鳴曲是對以往風格的延續。

但是,它們的篇幅更長大,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儘管如此,莫扎特在創作中基本保持了傳統的外部形式,帶有華麗風格特徵。

我們可以從《C大調奏鳴曲》(K.284b/309)以及更為長大的《D大調奏鳴曲》(K.284c/311)中看到這些特點。

在《D大調奏鳴曲》的第一樂章裡,各個主題進行了廣泛的發展。這種將作品擴大的觀念與當時嚴肅的交響曲創作密切相關。

僅以調性而言,D大調就是當時管弦樂作品中頗具青睞的調性。因此,這首作品比先前創作的《D大調奏鳴曲》(K.205b/284)略勝一籌。

《a小調奏鳴曲》(K.300d/310)是莫扎特創作的兩首小調奏鳴曲中的第一首,這部作品充滿驚人的力量。在第一樂章中,帶有悲劇色彩的主部主題和不協和音響為樂章帶來強烈而持續的情感。

相關焦點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藝術特色指南
    生命之火只在莫扎特身上燃燒了36年,過早離世的他卻為後人留下大量寶貴的音樂財富,一共75卷600多首作品,涉及交響曲、歌劇、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器樂協奏曲、重奏與室內樂等音樂體裁,而鋼琴音樂是其重要的創作領域。他的17首鋼琴奏鳴曲是世界音樂寶庫的經典。探究鋼琴奏鳴曲的藝術特色有助於進一步接近莫扎特,接受音樂文化的薰陶。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風格指南
    《第十三鋼琴奏鳴曲》K.333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風格指南關於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演奏,通過近百年來不斷的學術考證、探討以及演奏實踐,演奏的處理有較大的發展和變化,如何忠實地再現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原貌,追求其演奏風格的純正性,是擺在每個專業演奏者面前都想解決的問題。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280 第一樂章
    二、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創作背景莫扎特18歲時開始下定決心要從事音樂創作,在薩爾茨堡的一年裡他非常努力,並且成功完成了最早的一組鋼琴奏鳴曲。1774那年夏天,莫扎特在父親的督促下,創作了kv.279-kv.283這五首鋼琴奏鳴曲,這組奏鳴曲是當時莫扎特與其父親從薩爾茨堡到慕尼黑首演時受一位男爵的委託。莫扎特十分喜愛這組奏鳴曲,因此成為他1774-1778年經常彈奏的作品,並得到無數好評。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第三組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第三組也是最後一組作品包括10首樂曲,在維也納創作完成。這些作品總的來看延續了以往奏鳴曲體裁的基本觀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F大調奏鳴曲》(K.300k/332)和《降B大調奏鳴曲》(K.315c/333)。
  • 莫扎特三個時期的鋼琴作品風格
    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創作時期:早期是從1774年至1775年在薩爾斯堡和慕尼黑期間創作的6首奏鳴曲;中期是從1777年至1778年在曼海姆和巴黎期間創作的7首奏鳴曲;晚期是從1784年至1788年在維也納期間創作的6首奏鳴曲。從總體上來說,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要比海頓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更加成熟,特別是在曲式結構的模式、主題性格的對比和聲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都更加靈活多樣。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欣賞指南
    《悲愴》導讀:本文通過對貝多芬的生平簡介、個性特徵,鋼琴奏鳴曲的結構,作品創作背景及作品的三個樂章進行分析,闡述了鋼琴奏鳴曲《悲愴》的藝術特點、表現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和社會現實,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此作品。
  •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
    許多著名的古典鋼琴大師們都善於使用這一體裁,並利用這一體裁創作了大量的經典作品,如海頓52首,莫扎持17首等。貝多芬32首奏鳴曲的創作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具有一定的自傳性。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激烈的矛盾衝突在貝多芬手裡發揮了奏鳴曲式的巨大威力。可以說,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過了他的前人海頓和莫扎特,被歐洲音樂史譽為「新約全書」,與巴赫的《十二平均率》均被鋼琴界作為必彈曲目。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曲式作品分析
    》導讀:在貝多芬眾多作品中,鋼琴作品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作鋼琴家的「新約全書」。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完全賞析紀念富特文格勒丨談貝多芬交響曲她彈出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貝多芬一口氣聽完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普通樂迷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入門我們該如何比較莫扎特與貝多芬?為什麼貝多芬的畫像總是面帶怒容?「古爾德先生,你確實質疑貝多芬!」
  • 《a小調鋼琴奏鳴曲》的誕生,源於莫扎特的悲傷之旅
    一次,莫扎特帶著推薦信,去拜訪波旁王朝的德·查伯特公爵夫人。等了8天才被約見。在一個沒有暖氣的房間裡,他足足凍了半個小時:「不僅手冷,我的身體和腳都是冰涼的。」好不容易被接見,臨到演奏時,他的手指依然麻木。那架蹩腳的破鋼琴也讓他不爽。這也就罷了,最讓他氣惱的是,公爵夫人和那些心不在焉的先生們自管做自己的事情,連眼皮都不抬。莫扎特非常惱火,乾脆也就不彈了。他發誓不再為這些「愚蠢的勢利小人」效力。
  • 莫扎特鋼琴演奏中的古風分析
    莫扎特的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時代的運動思潮,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緊湊,旋律優美,並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稱音樂史上的奇蹟,莫扎特在世人眼中,就是一位天才的音樂家。   莫扎特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為協奏曲的發展作出極大的貢獻。莫扎特的作品,大多都受他的出身、生活經歷、文化修養、和思想情感的影響。
  • 楊照專欄----聽見樂曲、看見光亮(莫扎特第十號C大調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第十號鋼琴奏鳴曲K330 C大調 霍洛維茨蘇聯鋼琴家裡赫特擁有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手指技巧,許多其他鋼琴家望而生畏的艱難曲目,到了他手下像切豆腐般就解決了。然而在他生涯的不同階段,裡赫特反覆申言,最不容易演奏的,必須花最多時間練習的,是莫扎特的作品。怎麼會是莫扎特?不是很多小孩學琴兩三年,就開始彈奏莫扎特嗎?
  • 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中的憂傷、苦楚和樂觀
    《F大調鋼琴奏鳴曲》K.332 論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情感體現 音樂,看不見也摸不著,是一種真實地被感知與欣賞的聽覺藝術。那麼,在筆者演奏古典時期著名的音樂家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作品K.332《F大調奏鳴曲》第二樂章時產生了一些疑問。通過查詢各種資料,筆者得知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這首作品的二樂章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浪漫、愉悅和欣然的一種情愫。與此同時筆者,也通過查閱各個方面的資料,而得出對此樂章情感體現不同的理解――憂傷、苦楚和樂觀的情愫。現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來證明。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最大的成就固然是在歌劇創作上,但是鋼琴音樂也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莫扎特的鋼琴音樂,常使人想起他的歌劇音樂。他的鋼琴作品中那些形象鮮明、互相對比的大量主題,宛若歌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化身。莫扎特在歌劇中表現的非凡的旋律天才也充分顯示在他的鋼琴音樂中:不僅慢板主題氣息寬廣、悠揚婉轉,恰似歌劇中的詠嘆調;就連快板主題也在莫扎特手中成為最動人的宣敘調;甚至那些輕捷綺麗的華彩經過句也都是發自他心底的歌唱。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莫扎特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第2位大師。莫扎特創造性繼承、發展了阿爾貝梯低音寫作手法,增強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國庫泊蘭古鋼琴音樂中裝飾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變了裝飾音的形式,使裝飾音不再僅僅裝飾作用使之為旋律的組成部分。這種新的鋼琴語彙創造,不僅形成了莫扎特鋼琴音樂所特有的纖巧、優雅的風格,而且對19世紀波蘭鋼琴家蕭邦也有很大影響。  《第十一鋼琴奏鳴曲》創作於1778年。
  • 薦書|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值得一生相伴的莫扎特鋼琴音樂
    本文通過對其鋼琴奏鳴曲、鋼琴幻想曲以及鋼琴協奏曲的簡要分析, 揭示了莫扎特鋼琴音樂簡潔、和諧、歡樂、悲情以及戲劇性的美學特徵。 「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 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 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 這個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是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大師之一。
  • 郎朗&巴倫博伊姆聯袂演繹莫扎特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是其典型力作。在年幼的時候,莫扎特就顯現出自己在音樂方面的天賦 ,譜寫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這樣的成就讓世人驚嘆不己,也因此而獲得了 「音樂神童」的稱號 。在眾多作品當中,尤以鋼琴作品最為豐富。如鋼琴變奏曲15首、雙鋼琴作品10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5首、鋼琴協奏曲27首、鋼琴四重奏2首、鋼琴三重奏7首、鋼琴奏鳴曲18首。而且,這些都僅是其早年的優秀作品。
  • 旅美博士吳易穎「莫扎特鋼琴作品研討會」
    在第三樂章中有莫扎特常用的手法,在緊湊的樂句後音樂戛然而止,在休止符上標記無限延長記號,這裡就好像兩個孩童玩耍,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我們要敏感的從生活中體會音樂,使指尖下彈奏出的音樂富有畫面感,饒有生活情趣。 二、C大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K279第一樂章——莫扎特裝飾音解析及常見左手音型之應用。
  • D184:舒伯特《降B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選段
    舒伯特《降B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適中的中板。演奏:威爾海姆·肯普夫 (Wilhelm Kempff),德國著名鋼琴家和作曲家。 降B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作為舒伯特的最後一首奏鳴曲,創作於1828年。由於三部晚期奏鳴曲的手稿均保存完好,因此可以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