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中的憂傷、苦楚和樂觀

2021-02-19 西方音樂評論

巴倫博伊姆演奏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K.332 

論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情感體現

 音樂,看不見也摸不著,是一種真實地被感知與欣賞的聽覺藝術。所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而操作音樂的演奏或者演唱者,在進行二度創作中,運用大腦神經和複雜的心理來操作指揮與控制。也必定將音樂符號轉化為充滿生命律動的各種不同音響。顯而易見地,一個作品,經過不同的雕刻與繪畫,不同的構想思索與推敲,往往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那麼,怎樣更好地去詮釋一首作品?如果我們在不了解作曲家意圖的基礎下不考慮作品的內涵,把悲傷地彈成歡快,把進行風格彈成抒情風格,這樣錯亂的思緒下,我們必定得到的是演奏中的失敗。所以,筆者認為,在演奏一首作品之前,能夠較嚴謹地對曲子做好定位,是十分必要的。那麼,在筆者演奏古典時期著名的音樂家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作品K.332《F大調奏鳴曲》第二樂章時產生了一些疑問。通過查詢各種資料,筆者得知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這首作品的二樂章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浪漫、愉悅和欣然的一種情愫。與此同時筆者,也通過查閱各個方面的資料,而得出對此樂章情感體現不同的理解――憂傷、苦楚和樂觀的情愫。現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來證明。

古爾達演奏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K.332 

一、音樂要素

 響度、節奏、旋律,和聲是構成一首曲子的基本要素。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大聲些就表達狂野,瘋狂,雄壯,偉大,強大,穩定,高興,也即一種強烈感情的充分表達。小聲些就表現猥瑣,細碎,嬌小,幽暗等,往往作為一種感情的鋪墊,但是也不能忽視其也能充分表現感情,但是我仍然認為,大聲響表達的感情更為強烈徹底。節奏和響度 完全是不可分離的,但是節奏更加注重了對響度的系統地分配。另外,節奏也不僅僅是關於響度。它的音色和頻段也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和聲是最能解釋一切的理論。正如我剛才在旋律中說到一樣,旋律是錯位的和聲,也即不同時發生的和聲。不同的和聲表達不同的情感,傳統意義上,小和弦往往小氣憂鬱,大和弦往往雄偉歡樂。但是現代音樂創作並不僅僅局限於這種簡單的感情表達,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複雜化的混合運用,結果,情感表達良好,豐富,這和現代人情感變化豐富有很大關係。其次,七和弦,也即爵士樂中常用到的和弦,所表達的感情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愛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詭異的、複雜的感情表達,其具體感情往往伴隨著演奏者的態度,也即對和弦群的應用。所謂和弦群,也即一堆前後排列的和弦,根據演奏者的安排而發出聲音,這種情感完全無法具象,但卻非常迷人,因為那就像給你構造了一個獨屬於自己的空間,你在自己的空間裡做什麼都可以,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當然,簡單來說,大小七和弦還是基本符合大小和弦的規律,大和弦還是那麼歡樂,小和弦依舊帶有憂鬱氣質。

二、作曲家的客觀歷史背景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也是將古典主義推向高峰的一位重要作曲家。他有著短暫而富於戲劇性的一生。儘管在世的時間不長,但他創作了大量經典的音樂作品,體裁遍及歌劇、交響樂、協奏曲、重奏……幾乎無所不包。1778年,莫扎特和母親一起來到巴黎。他們住在一個破爛的小旅社裡面,生活十分艱苦。當年的神童似乎已經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他四處尋找昔日的朋友,但人們都以冷淡的態度對待他。莫扎特十分悲觀和喪氣,意識到上層階級的人對藝術只不過抱著一種娛樂的態度,他們當初對他的熱情,給予他歡呼聲,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消遣的欲望。幸虧父親的幾個老朋友介紹他到貴族家庭當音樂教師,才勉強維持生活。在巴黎期間,莫扎特既得不到朋友的幫助,又找不到擺脫困境的其他方式,於是他埋頭創作,在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裡連續完成了四部鋼琴奏鳴曲(K 310、330、331、332)。這四部作品顯示出莫扎特的創作趨於成熟,天真爛漫轉向嚴肅持重,無憂無慮的嬉戲轉向蘊含理性的換了,稚氣的悲歌轉向飽經憂患的傾訴。K332 F大調奏鳴曲寫於巴黎,當時是在境遇非常悲慘的狀況,本想著到達巴黎以後能夠有良好的發展的莫扎特卻沒有任何人理睬,原來當初童年時代巡迴歐洲所收到的所有榮譽都不再存在,原來那些貴族們只是把他當做一個為自己尋歡作樂的小丑而已。莫扎特坐在經濟十分窘迫的情況下,有遭到與自己同行的母親客死巴黎的打擊,當時窮的連給媽媽買一個棺材的錢都沒有,就像他自己死的時候一樣把屍體裝進麻袋扔進貧民公墓一樣。在這種走投無路和悲慘的境遇中,莫扎特即使是如此的不幸,還是以一種樂觀的心境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而筆者認為K332作品中即便是莫扎特一貫地純真手法詮釋是作品,在二樂章中還是出現了淡淡地憂傷的情愫,如果說整章讀充滿著浪漫的性質,也不太符合當時莫扎特的境遇。而所說的浪漫的情愫,筆者把它理解為一種備受打擊卻還是在音樂中找到安慰感地以一種樂觀態度。以這樣地情感基點去詮釋作品,筆者認為更加合情合理。

三、和聲曲式結構中的相互聯繫

 特以其成熟的創造才能和大量的旋律組成了這一樂章。此樂章是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是由慢板的兩大部分所組成,似乎是一首經過修飾的降B大調詠嘆調,其中有顯著的協奏曲慢樂章色彩。第一部分的呈示部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充滿修飾,開始是採用降B大調,旋律精緻、細膩,而後立即以同名的降b小調轉為f小調。這兩次的轉調表現出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黯淡和糾結的情緒化。從一開始欣然輕鬆的訴說變成感覺轉變為越來越憂慮地嘆氣。而在第一主題裡面右手主要採用的八分附點音型,小部分運用的是切分音型。筆者認為正是這種音型增加了作曲家的一種憂慮情緒:現實的殘酷和內心的幸福嚮往的一種矛盾。想要在作曲中融入天真浪漫的情愫卻寫不了多久又開始為現實憂愁。想要大步往前走卻不得不瞻前顧後。從第一主題尾部由各種離掉又轉向了明朗陽光的F大調。F大調的第二主題也互相呼應地反覆一次,在二主題中莫扎特又採用了一些短跳音,有種調皮的感覺又或許是一種短暫的明媚的幻想,其後從高音開始採用雙音音型階梯式的下行,又是一次情緒的漸變,最終還到低谷。隨後互相呼應的反覆一次,又好像是莫扎特對自己戲謔起伏的人生的一種描繪。整個樂章多少的情緒,還是證明了莫扎特苦楚的心想要尋找光明尋找內心的甘露的感情。

 音樂書上稱莫扎特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卻留下了豐富的作品。莫扎特的音樂典雅秀麗,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由於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清晰嚴謹,因而使樂曲的最複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這種容易使人誤解的簡樸是真正隱藏了藝術的藝術。莫扎特寫下的每一個音符都是意義非凡的,他的音樂誠摯、優美、平易、親切,完全是發乎性情的由衷歌唱。綜上所述,筆者從以上三個方面來證明莫扎特奏鳴曲K.332《F大調奏鳴曲》第二樂章情感體現為憂傷、苦楚和樂觀。

相關焦點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280 第一樂章
    二、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創作背景莫扎特18歲時開始下定決心要從事音樂創作,在薩爾茨堡的一年裡他非常努力,並且成功完成了最早的一組鋼琴奏鳴曲。這組鋼琴奏鳴曲屬於莫扎特早期的作品,事實上他在薩爾茨堡的生活並不如意,他想要擺脫大主教的各種束縛,正是應為他有了這樣的經歷,他才能夠把自己真摯的情感充分融入到音樂創作中,並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由於他的才華非凡,這五首奏鳴曲在當時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 貝多芬《A大調第二鋼琴奏鳴曲》賞析
    在這首明朗、歡快、活潑的奏鳴曲裡,特別在它的末樂章,獨特的鋼琴寫法因素要比第一奏鳴曲多得多,同時這首奏鳴曲得性質和風格要比第一奏鳴曲更接近古典交響曲。    第一樂章    本奏鳴曲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快板。
  • 莫扎特晚期鋼琴奏鳴曲
    晚期鋼琴奏鳴曲莫扎特晚期作品有6首奏鳴曲,從這6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晚年的莫扎特對巴赫的復調作品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在其作品中明顯有復調因素的體現,從結構布局上來講也更為緊湊和集中。莫扎特該時期的奏鳴曲在音樂情緒上更加內省或激情,這是他以前作品中少有的個人內心情感的獨白。
  • 楊照專欄----聽見樂曲、看見光亮(莫扎特第十號C大調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第十號鋼琴奏鳴曲K330 C大調 霍洛維茨蘇聯鋼琴家裡赫特擁有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手指技巧,許多其他鋼琴家望而生畏的艱難曲目,到了他手下像切豆腐般就解決了。然而在他生涯的不同階段,裡赫特反覆申言,最不容易演奏的,必須花最多時間練習的,是莫扎特的作品。怎麼會是莫扎特?不是很多小孩學琴兩三年,就開始彈奏莫扎特嗎?
  • 貝多芬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告別》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第三組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第三組也是最後一組作品包括10首樂曲,在維也納創作完成。這些作品總的來看延續了以往奏鳴曲體裁的基本觀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F大調奏鳴曲》(K.300k/332)和《降B大調奏鳴曲》(K.315c/333)。
  • 貝多芬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告別》賞析
    降E大調第二十六號鋼琴奏鳴曲《告別》,作於1809至1810年。正是以這段故事為背景,貝多芬創作了這首鋼琴奏鳴曲,在本曲中充分反映出他與魯道夫公爵這對摯友從「告別」到「重逢」期間的感觸,隱含著他們深深的友情和對法國侵略者的憎惡。   這首奏鳴曲屬於貝多芬中期的作品,強烈地散發著一種已日漸成熟的新風格的芳香。本曲除了具有相當華麗的鋼琴技巧,還另有一種由冷靜的理性所磨練出來的「透明感」,而且所表現的情緒非常細膩。
  • 郎朗&巴倫博伊姆聯袂演繹莫扎特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是其典型力作。莫扎特的演奏形式之巧妙 ,所展現藝術形象之獨特以及情趣性格之鮮明,讓人讚嘆不己。為此他也成為後世許多音樂學家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對其世界音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是莫扎特的一首傑出的代表作 。這首鋼琴曲創作於一次私人音樂會上 ,一經演奏產生了巨大的轟動 。在這首鋼琴曲當中,包涵著豐富的情感 。
  • 貝多芬第十一鋼琴奏鳴曲作品22​ 降B大調
    本曲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 富有生氣的快板 降B大調 奏鳴曲式 第一主題,開頭是明快的動機,後半樂節則是對比性的快速流動與開頭動機組成,第二主題F大調,用雙手相距八度音程演奏的柔和的旋律,展開部開始反過來排列了小結尾的三個動機,加上開頭的16分音符作舒暢的發展。這個樂章充滿生氣蓬勃神情活潑的動力,威武的音調和英勇的精神氣質到處可見。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風格指南
    《第十三鋼琴奏鳴曲》K.333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風格指南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屬於古典派的奏鳴曲,在其室內樂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音樂蕩漾著人們的靈魂,使人們的情操變的高尚。莫扎特以他無比自然、流暢、直率的天性,顯示其音樂的精神面貌——優雅、甜美、柔和、細膩的感情。他的鋼琴奏鳴曲是鋼琴藝術史上不朽的精品。
  •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
    許多著名的古典鋼琴大師們都善於使用這一體裁,並利用這一體裁創作了大量的經典作品,如海頓52首,莫扎持17首等。貝多芬32首奏鳴曲的創作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具有一定的自傳性。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激烈的矛盾衝突在貝多芬手裡發揮了奏鳴曲式的巨大威力。可以說,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過了他的前人海頓和莫扎特,被歐洲音樂史譽為「新約全書」,與巴赫的《十二平均率》均被鋼琴界作為必彈曲目。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在歌劇中表現的非凡的旋律天才也充分顯示在他的鋼琴音樂中:不僅慢板主題氣息寬廣、悠揚婉轉,恰似歌劇中的詠嘆調;就連快板主題也在莫扎特手中成為最動人的宣敘調;甚至那些輕捷綺麗的華彩經過句也都是發自他心底的歌唱。
  • 鋼琴上的《第九交響曲》丨淺析貝多芬《降B大調第29號「槌子鍵琴」鋼琴奏鳴曲》(Op.106)第一樂章
    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降B大調,2/2拍,奏鳴曲式,結構大而充滿力度。第一主題擁有前所未有的交響性。柔和的後4個小節與前4小節形成強烈的對比。整個樂章是以強有力開始的動機為衷心材料構成的。第二主題在G大調,柔和而又優雅。此後是一段較長的經過部,等擁有強有力的節奏的新樂思奏出後,便奏出富有表情的柔和的新主題而進入小結尾。
  • 莫扎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K311第一樂章的創作特點與演奏風格探討
    一、 背景 (一)莫扎特的D大調鋼琴奏鳴曲K311鋼琴是莫扎特最喜愛的樂器,作為史上最出色的鋼琴作曲家及演奏家之一,莫扎特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19首鋼琴奏鳴曲。莫扎特奏鳴曲結構精簡而又極其富有活力,他那生機勃勃的音符如同陽光一般灑落在人們的心間,總能使人充滿溫暖和力量。莫扎特沒有刻意追求令人猝不及防的戲劇性轉折,他並非不善於製造驚喜,而是更加注重旋律的自然流暢和恰到好處的戲劇對比。正如查爾斯·羅森在其《古典風格》一書中所說:「古典風格的情感力量,與這種戲劇緊張和穩定性之間的對比緊緊相連。」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曲式作品分析
    》導讀:在貝多芬眾多作品中,鋼琴作品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作鋼琴家的「新約全書」。副部包含兩個主題,第一主題鬥爭性形象暫時消失,轉入回憶和思考,旋律在低音區和高音區交替進行;第二主題出現在它的關係大調上,接近於主部形象。二者形成了強烈對比,極富戲劇性。結束部是降E大調,再一次回到八分音符的進行,並帶有急速的、生機勃勃的性質。展開部可以說是引子、主部、連接部音樂形象的密集展開。開始部分是一個主調上的回歸,前8小節是沒有變化的再現,副主題卻是在f小調和c小調上再現。
  • 莫扎特三個時期的鋼琴作品風格
    莫扎特的早期鋼琴奏鳴曲在創作風格上要比海頓早期的同類作品有更多的歌唱性和喜劇因素,標誌著他的鋼琴音樂創作開始逐漸走向成熟。然而,莫扎特在實際創作中有時也會打破常規,例如《降E大調奏鳴曲》(K.282)的第一樂章運用富有表情的慢板樂章代替傳統的快板樂章;《D大調奏鳴曲》(K.284)的第二樂章運用明亮華麗的波羅乃茲舞曲代替以前的抒情性慢板樂章;《D大調奏鳴曲》(K.284)的第三樂章運用炫耀技巧的變奏曲構成終曲樂章。
  • 莫扎特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第2位大師。莫扎特的鋼琴音樂是他創作中重要領域,主要鋼琴作品,有20多部鋼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20首,還有變奏曲、迴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鋼琴音樂以優美、流暢、明朗、樂觀為主要特徵。莫扎特在歌劇中表現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顯示在鋼琴音樂中,如鋼琴樂曲中不僅慢板主題氣息、寬廣、悠揚、婉轉,恰似歌劇中的詠嘆調,甚至那些輕捷綺麗的華彩經過句,也都是發自心底的歌唱。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藝術特色指南
    另外,每一個樂章的發展部也注重主題的連接,充分發揮演奏鋼琴的技巧。對於海頓奏鳴曲而言,第一個主題與第二個主題通常都是類似的,但莫扎特不一樣,他的鋼琴奏鳴曲不僅有調的變化,性質也不一樣,第一個主題往往存在兩個動機,並通過第二樂章表現內心,第三樂章則有溫暖、光明、純樸以及開朗活潑、生機勃勃等特色。
  • 第6號F大調鋼琴奏鳴曲 op.10.2——貝多芬
    簡介 Introduction貝多芬:第六號鋼琴奏鳴曲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6第六號鋼琴奏鳴曲,F大調,OP.10.2,省略了第二慢樂章,篇幅同樣「短小」,全曲洋溢著輕快、簡潔的氣氛。樂章簡介共3個樂章:1.快板,F大調,奏鳴曲式。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技術分析
    正是因為貝多芬個人的突出貢獻和留下的許多傑作,驅使著後人不斷地去挖掘研究他的作品。貝多芬《第八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即是一部在創作特徵、結構、主題及其發展手法、調式調性與和聲布局等方面都具有著鮮明特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