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倫博伊姆演奏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K.332
論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情感體現
音樂,看不見也摸不著,是一種真實地被感知與欣賞的聽覺藝術。所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而操作音樂的演奏或者演唱者,在進行二度創作中,運用大腦神經和複雜的心理來操作指揮與控制。也必定將音樂符號轉化為充滿生命律動的各種不同音響。顯而易見地,一個作品,經過不同的雕刻與繪畫,不同的構想思索與推敲,往往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那麼,怎樣更好地去詮釋一首作品?如果我們在不了解作曲家意圖的基礎下不考慮作品的內涵,把悲傷地彈成歡快,把進行風格彈成抒情風格,這樣錯亂的思緒下,我們必定得到的是演奏中的失敗。所以,筆者認為,在演奏一首作品之前,能夠較嚴謹地對曲子做好定位,是十分必要的。那麼,在筆者演奏古典時期著名的音樂家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作品K.332《F大調奏鳴曲》第二樂章時產生了一些疑問。通過查詢各種資料,筆者得知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這首作品的二樂章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浪漫、愉悅和欣然的一種情愫。與此同時筆者,也通過查閱各個方面的資料,而得出對此樂章情感體現不同的理解――憂傷、苦楚和樂觀的情愫。現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來證明。
古爾達演奏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K.332
一、音樂要素
響度、節奏、旋律,和聲是構成一首曲子的基本要素。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大聲些就表達狂野,瘋狂,雄壯,偉大,強大,穩定,高興,也即一種強烈感情的充分表達。小聲些就表現猥瑣,細碎,嬌小,幽暗等,往往作為一種感情的鋪墊,但是也不能忽視其也能充分表現感情,但是我仍然認為,大聲響表達的感情更為強烈徹底。節奏和響度 完全是不可分離的,但是節奏更加注重了對響度的系統地分配。另外,節奏也不僅僅是關於響度。它的音色和頻段也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和聲是最能解釋一切的理論。正如我剛才在旋律中說到一樣,旋律是錯位的和聲,也即不同時發生的和聲。不同的和聲表達不同的情感,傳統意義上,小和弦往往小氣憂鬱,大和弦往往雄偉歡樂。但是現代音樂創作並不僅僅局限於這種簡單的感情表達,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複雜化的混合運用,結果,情感表達良好,豐富,這和現代人情感變化豐富有很大關係。其次,七和弦,也即爵士樂中常用到的和弦,所表達的感情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愛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詭異的、複雜的感情表達,其具體感情往往伴隨著演奏者的態度,也即對和弦群的應用。所謂和弦群,也即一堆前後排列的和弦,根據演奏者的安排而發出聲音,這種情感完全無法具象,但卻非常迷人,因為那就像給你構造了一個獨屬於自己的空間,你在自己的空間裡做什麼都可以,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當然,簡單來說,大小七和弦還是基本符合大小和弦的規律,大和弦還是那麼歡樂,小和弦依舊帶有憂鬱氣質。
二、作曲家的客觀歷史背景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也是將古典主義推向高峰的一位重要作曲家。他有著短暫而富於戲劇性的一生。儘管在世的時間不長,但他創作了大量經典的音樂作品,體裁遍及歌劇、交響樂、協奏曲、重奏……幾乎無所不包。1778年,莫扎特和母親一起來到巴黎。他們住在一個破爛的小旅社裡面,生活十分艱苦。當年的神童似乎已經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他四處尋找昔日的朋友,但人們都以冷淡的態度對待他。莫扎特十分悲觀和喪氣,意識到上層階級的人對藝術只不過抱著一種娛樂的態度,他們當初對他的熱情,給予他歡呼聲,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消遣的欲望。幸虧父親的幾個老朋友介紹他到貴族家庭當音樂教師,才勉強維持生活。在巴黎期間,莫扎特既得不到朋友的幫助,又找不到擺脫困境的其他方式,於是他埋頭創作,在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裡連續完成了四部鋼琴奏鳴曲(K 310、330、331、332)。這四部作品顯示出莫扎特的創作趨於成熟,天真爛漫轉向嚴肅持重,無憂無慮的嬉戲轉向蘊含理性的換了,稚氣的悲歌轉向飽經憂患的傾訴。K332 F大調奏鳴曲寫於巴黎,當時是在境遇非常悲慘的狀況,本想著到達巴黎以後能夠有良好的發展的莫扎特卻沒有任何人理睬,原來當初童年時代巡迴歐洲所收到的所有榮譽都不再存在,原來那些貴族們只是把他當做一個為自己尋歡作樂的小丑而已。莫扎特坐在經濟十分窘迫的情況下,有遭到與自己同行的母親客死巴黎的打擊,當時窮的連給媽媽買一個棺材的錢都沒有,就像他自己死的時候一樣把屍體裝進麻袋扔進貧民公墓一樣。在這種走投無路和悲慘的境遇中,莫扎特即使是如此的不幸,還是以一種樂觀的心境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而筆者認為K332作品中即便是莫扎特一貫地純真手法詮釋是作品,在二樂章中還是出現了淡淡地憂傷的情愫,如果說整章讀充滿著浪漫的性質,也不太符合當時莫扎特的境遇。而所說的浪漫的情愫,筆者把它理解為一種備受打擊卻還是在音樂中找到安慰感地以一種樂觀態度。以這樣地情感基點去詮釋作品,筆者認為更加合情合理。
三、和聲曲式結構中的相互聯繫
特以其成熟的創造才能和大量的旋律組成了這一樂章。此樂章是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是由慢板的兩大部分所組成,似乎是一首經過修飾的降B大調詠嘆調,其中有顯著的協奏曲慢樂章色彩。第一部分的呈示部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充滿修飾,開始是採用降B大調,旋律精緻、細膩,而後立即以同名的降b小調轉為f小調。這兩次的轉調表現出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黯淡和糾結的情緒化。從一開始欣然輕鬆的訴說變成感覺轉變為越來越憂慮地嘆氣。而在第一主題裡面右手主要採用的八分附點音型,小部分運用的是切分音型。筆者認為正是這種音型增加了作曲家的一種憂慮情緒:現實的殘酷和內心的幸福嚮往的一種矛盾。想要在作曲中融入天真浪漫的情愫卻寫不了多久又開始為現實憂愁。想要大步往前走卻不得不瞻前顧後。從第一主題尾部由各種離掉又轉向了明朗陽光的F大調。F大調的第二主題也互相呼應地反覆一次,在二主題中莫扎特又採用了一些短跳音,有種調皮的感覺又或許是一種短暫的明媚的幻想,其後從高音開始採用雙音音型階梯式的下行,又是一次情緒的漸變,最終還到低谷。隨後互相呼應的反覆一次,又好像是莫扎特對自己戲謔起伏的人生的一種描繪。整個樂章多少的情緒,還是證明了莫扎特苦楚的心想要尋找光明尋找內心的甘露的感情。
音樂書上稱莫扎特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卻留下了豐富的作品。莫扎特的音樂典雅秀麗,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由於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清晰嚴謹,因而使樂曲的最複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這種容易使人誤解的簡樸是真正隱藏了藝術的藝術。莫扎特寫下的每一個音符都是意義非凡的,他的音樂誠摯、優美、平易、親切,完全是發乎性情的由衷歌唱。綜上所述,筆者從以上三個方面來證明莫扎特奏鳴曲K.332《F大調奏鳴曲》第二樂章情感體現為憂傷、苦楚和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