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第三組

2020-12-25 正步音樂教育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第三組也是最後一組作品包括10首樂曲,在維也納創作完成。這些作品總的來看延續了以往奏鳴曲體裁的基本觀念。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F大調奏鳴曲》(K.300k/332)和《降B大調奏鳴曲》(K.315c/333)。

在後一首中,莫扎特採用一個變化的迴旋曲式創作終曲樂章:這首迴旋曲本身包含這主題發展和華彩等複雜因素,並且在反覆中省略了第一插部。

《C大調奏鳴曲》(K.545)在各個方面表現出典型特徵。莫扎特本人承認,這首奏鳴曲帶有教學目的,是「一首為初學者創作的小型奏鳴曲」。

第一樂章包含一個在阿爾貝蒂低音之上的「歌唱性快板」主題;第二樂章是一個如歌的慢板樂章;第三樂章則是一首華麗的迴旋曲。《D大調奏鳴曲》(K.576)是具有大型交響曲風格的作品。

而《A大調奏鳴曲》(K.300i/331)則與之相反,只擁有很小的規模。該作第一樂章由一首長大的變奏曲構成;第二樂章是小步舞曲;

第三樂章則是以著名的「土耳其風格」(Alla turca)作為終曲,帶有土耳其音樂的打擊樂效果。《g小調奏鳴曲》(K.590d/189i/312)的第一樂章包括一個強烈的主部主題。這個主題直接與莫扎特在這個調性上創作的更為著名的作品相聯繫。

在最後一組鋼琴奏鳴曲裡,我們需要對兩首奏鳴曲進行更加細緻的討論,這兩首奏鳴曲分別是《c小調幻想曲和奏鳴曲》(K.475和457)和《降B大調奏鳴曲》(K.570)。

最初,莫扎特是將《c小調幻想曲和奏鳴曲》作為兩首獨立的作品創作出來,但是在1785年的時候這兩首作品合併為一首,而這一年也正是其出版的時間。

這首作品在莫扎特所有的鋼琴曲中屬於最大型的鋼琴獨奏曲。處於奏鳴曲之前的幻想曲是對植根於巴洛克時期的創作傳統的延續,而這種體裁在莫扎特時代是由C.P.E.巴赫所強調的。

這首幻想曲的形式與傳統形式有著密切的聯繫,此外,莫扎特還在這部作品中充分利用了c小調所具有的悲愴效果。

全曲六大部分互為對比。以八度奏出的三和弦式的第一樂句其後緊跟著兩個普通的終止式;在另一個部分,一支如歌的三和弦式樂句在阿爾貝蒂低音的伴隨下奏出:後面的部分包括許多炫技性段落,樂曲在疾速中充滿動力性;結束部分回憶開頭。

該組的奏鳴曲部分包括三個樂章,分別是一個快板、一個柔板和一個冬曲性快板。

幻想曲中極端化的表現力被移植到奏鳴曲中。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仍舊採用相隔八度的三和弦式樂句,以及在很強的力度下演奏的,作為激烈呼應的少量音型、一個半音化連接段、一支如歌的副部主題,以及一個擁有相似音型的高超性的結束部。

柔板樂章擁有歌唱化的旋律,但是其中卻包含著類似幻想曲裡的華彩性段落,存在大量音階跑動和琶音。

在終曲樂章,第一樂章中的悲愴效果再次出現。整個樂章是一個不規則的迴旋曲,尾部亦包含一個幻想性段落。

另一首與之不同的傑作是《降B大調奏鳴曲》(K.570,創作於1789年,有時將其作為小提琴與鋼琴的合奏作品。

但是小提琴部分並非莫扎特所寫)。這首作品可以用優雅來形容,作品中飽含著莫扎特慣用的華麗風格。全曲包括三個樂章:一個奏鳴曲式的快板樂章、一個降E大調的柔板樂章,以及一個由變化的迴旋曲式寫就的終曲性小快板樂章。

第一樂章以平靜、抒情的主部主題開始,隨後在連接段出現快速推進的音型。

副部主題在第一次出現時採用與主部主題的對位形式。展開部嚴格按照呈示部中的主題材料進行發展,調性迅速轉入小調,並完成了一次非同尋常的從降D大調向G大調的轉調過程。

第二樂章,也就是柔板樂章,共包括兩個交替進行的對比性部分,二者均採用帶反覆的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是在和弦上建立的莊嚴的旋律,而第二部分的旋律則由短小的附點音型構成,低音聲部則以十六分音符和八度跳進與之相配合。

第三樂章由一個不尋常的迴旋曲式構成。

第一插部在重複時被省略,而兩個插部的主題則支配著長大的尾聲。

樂章的主要主題特別引人注目,它是一個漂浮在分解和弦之上的半音化旋律,其間的切分音型使其具有窒息之感。

與《c小調幻想曲和奏鳴曲》所具有的激昂情感不同的是,這首作品仍然具有華麗風格的特點,其間包含著一定數量的對位化、和聲化和形式化的裝飾因素。

從這些音樂的巧妙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莫扎特一貫希望獲得的效果,特別是調性突然轉向小調。因此,這首作品可以與莫扎特晚期創作的協奏曲(一首為鋼琴而作,另一首為單簧管而作)和單簧管五重奏等優秀作品相媲美。

展開部嚴格按照呈示部中的主題材料進行發展,調性迅速轉入小調,並完成了一次非同尋常的從降D大調向G大調的轉調過程。

相關焦點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藝術特色指南
    生命之火只在莫扎特身上燃燒了36年,過早離世的他卻為後人留下大量寶貴的音樂財富,一共75卷600多首作品,涉及交響曲、歌劇、鋼琴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器樂協奏曲、重奏與室內樂等音樂體裁,而鋼琴音樂是其重要的創作領域。他的17首鋼琴奏鳴曲是世界音樂寶庫的經典。探究鋼琴奏鳴曲的藝術特色有助於進一步接近莫扎特,接受音樂文化的薰陶。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k280 第一樂章
    二、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創作背景莫扎特18歲時開始下定決心要從事音樂創作,在薩爾茨堡的一年裡他非常努力,並且成功完成了最早的一組鋼琴奏鳴曲。1774那年夏天,莫扎特在父親的督促下,創作了kv.279-kv.283這五首鋼琴奏鳴曲,這組奏鳴曲是當時莫扎特與其父親從薩爾茨堡到慕尼黑首演時受一位男爵的委託。莫扎特十分喜愛這組奏鳴曲,因此成為他1774-1778年經常彈奏的作品,並得到無數好評。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風格指南
    《第十三鋼琴奏鳴曲》K.333莫扎特鋼琴奏鳴曲演奏風格指南 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屬於古典派的奏鳴曲,在其室內樂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音樂蕩漾著人們的靈魂,使人們的情操變的高尚。莫扎特以他無比自然、流暢、直率的天性,顯示其音樂的精神面貌——優雅、甜美、柔和、細膩的感情。他的鋼琴奏鳴曲是鋼琴藝術史上不朽的精品。
  • 莫扎特晚期鋼琴奏鳴曲
    晚期鋼琴奏鳴曲莫扎特晚期作品有6首奏鳴曲,從這6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晚年的莫扎特對巴赫的復調作品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在其作品中明顯有復調因素的體現,從結構布局上來講也更為緊湊和集中。莫扎特該時期的奏鳴曲在音樂情緒上更加內省或激情,這是他以前作品中少有的個人內心情感的獨白。
  • 楊照專欄----聽見樂曲、看見光亮(莫扎特第十號C大調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第十號鋼琴奏鳴曲K330 C大調 霍洛維茨蘇聯鋼琴家裡赫特擁有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手指技巧,許多其他鋼琴家望而生畏的艱難曲目,到了他手下像切豆腐般就解決了。然而在他生涯的不同階段,裡赫特反覆申言,最不容易演奏的,必須花最多時間練習的,是莫扎特的作品。怎麼會是莫扎特?不是很多小孩學琴兩三年,就開始彈奏莫扎特嗎?
  • 《a小調鋼琴奏鳴曲》的誕生,源於莫扎特的悲傷之旅
    一次,莫扎特帶著推薦信,去拜訪波旁王朝的德·查伯特公爵夫人。等了8天才被約見。在一個沒有暖氣的房間裡,他足足凍了半個小時:「不僅手冷,我的身體和腳都是冰涼的。」好不容易被接見,臨到演奏時,他的手指依然麻木。那架蹩腳的破鋼琴也讓他不爽。這也就罷了,最讓他氣惱的是,公爵夫人和那些心不在焉的先生們自管做自己的事情,連眼皮都不抬。莫扎特非常惱火,乾脆也就不彈了。他發誓不再為這些「愚蠢的勢利小人」效力。
  • 莫扎特三個時期的鋼琴作品風格
    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創作時期:早期是從1774年至1775年在薩爾斯堡和慕尼黑期間創作的6首奏鳴曲;中期是從1777年至1778年在曼海姆和巴黎期間創作的7首奏鳴曲;晚期是從1784年至1788年在維也納期間創作的6首奏鳴曲。從總體上來說,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要比海頓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更加成熟,特別是在曲式結構的模式、主題性格的對比和聲語言的運用等方面都更加靈活多樣。
  • 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中的憂傷、苦楚和樂觀
    《F大調鋼琴奏鳴曲》K.332 論莫扎特《F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情感體現 音樂,看不見也摸不著,是一種真實地被感知與欣賞的聽覺藝術。那麼,在筆者演奏古典時期著名的音樂家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作品K.332《F大調奏鳴曲》第二樂章時產生了一些疑問。通過查詢各種資料,筆者得知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這首作品的二樂章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浪漫、愉悅和欣然的一種情愫。與此同時筆者,也通過查閱各個方面的資料,而得出對此樂章情感體現不同的理解――憂傷、苦楚和樂觀的情愫。現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來證明。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曲式作品分析
    》導讀:在貝多芬眾多作品中,鋼琴作品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作鋼琴家的「新約全書」。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完全賞析紀念富特文格勒丨談貝多芬交響曲她彈出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貝多芬一口氣聽完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普通樂迷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入門我們該如何比較莫扎特與貝多芬?為什麼貝多芬的畫像總是面帶怒容?「古爾德先生,你確實質疑貝多芬!」
  •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欣賞指南
    《悲愴》導讀:本文通過對貝多芬的生平簡介、個性特徵,鋼琴奏鳴曲的結構,作品創作背景及作品的三個樂章進行分析,闡述了鋼琴奏鳴曲《悲愴》的藝術特點、表現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和社會現實,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此作品。
  • 值得一生相伴的莫扎特鋼琴音樂
    本文通過對其鋼琴奏鳴曲、鋼琴幻想曲以及鋼琴協奏曲的簡要分析, 揭示了莫扎特鋼琴音樂簡潔、和諧、歡樂、悲情以及戲劇性的美學特徵。 「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 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 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 這個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是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大師之一。
  • 旅美博士吳易穎「莫扎特鋼琴作品研討會」
    在第三樂章中有莫扎特常用的手法,在緊湊的樂句後音樂戛然而止,在休止符上標記無限延長記號,這裡就好像兩個孩童玩耍,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我們要敏感的從生活中體會音樂,使指尖下彈奏出的音樂富有畫面感,饒有生活情趣。 二、C大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K279第一樂章——莫扎特裝飾音解析及常見左手音型之應用。
  • 莫扎特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
    沃爾夫岡·阿瑪德烏斯·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第2位大師。莫扎特創造性繼承、發展了阿爾貝梯低音寫作手法,增強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國庫泊蘭古鋼琴音樂中裝飾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變了裝飾音的形式,使裝飾音不再僅僅裝飾作用使之為旋律的組成部分。這種新的鋼琴語彙創造,不僅形成了莫扎特鋼琴音樂所特有的纖巧、優雅的風格,而且對19世紀波蘭鋼琴家蕭邦也有很大影響。  《第十一鋼琴奏鳴曲》創作於1778年。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最大的成就固然是在歌劇創作上,但是鋼琴音樂也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莫扎特的鋼琴音樂,常使人想起他的歌劇音樂。他的鋼琴作品中那些形象鮮明、互相對比的大量主題,宛若歌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化身。二、莫扎特的主要鋼琴作品這裡我們探討的莫扎特的鋼琴作品主要指的是它的奏鳴曲作品,主要可以從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展開。但是莫扎特的作品遠遠不止這些,除了奏鳴曲,莫扎特對變奏曲、鍵盤組曲、獨立的舞曲等多個音樂領域有相當的研究。
  •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
    許多著名的古典鋼琴大師們都善於使用這一體裁,並利用這一體裁創作了大量的經典作品,如海頓52首,莫扎持17首等。貝多芬32首奏鳴曲的創作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具有一定的自傳性。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激烈的矛盾衝突在貝多芬手裡發揮了奏鳴曲式的巨大威力。可以說,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過了他的前人海頓和莫扎特,被歐洲音樂史譽為「新約全書」,與巴赫的《十二平均率》均被鋼琴界作為必彈曲目。
  • 【晉城站】中央音樂學院王天陽主講《車爾尼精選鋼琴練習曲串講》與《古典樂派經典鋼琴曲詳解(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師資培訓
    2005年在日本獲得亞洲蕭邦鋼琴比賽銅牌。2006年王天陽在廈門鼓浪嶼獲得第三屆全國鋼琴比賽專業青年組第一名,成為當年全國刊物《鋼琴藝術》第十期封面人物,周廣仁教授撰文介紹他的演奏技術。2008年他接受著名鋼琴教育家Marian Rybick和法國Animato鋼琴國際比賽基金會的邀請,在巴黎科爾託音樂廳舉辦了獨奏音樂會,同年7月又應邀在葡萄牙拉美古市舉辦了獨奏音樂會。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郎朗&巴倫博伊姆聯袂演繹莫扎特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是其典型力作。在年幼的時候,莫扎特就顯現出自己在音樂方面的天賦 ,譜寫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這樣的成就讓世人驚嘆不己,也因此而獲得了 「音樂神童」的稱號 。在眾多作品當中,尤以鋼琴作品最為豐富。如鋼琴變奏曲15首、雙鋼琴作品10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5首、鋼琴協奏曲27首、鋼琴四重奏2首、鋼琴三重奏7首、鋼琴奏鳴曲18首。而且,這些都僅是其早年的優秀作品。
  • 莫扎特鋼琴演奏中的古風分析
    莫扎特的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時代的運動思潮,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緊湊,旋律優美,並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稱音樂史上的奇蹟,莫扎特在世人眼中,就是一位天才的音樂家。   莫扎特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為協奏曲的發展作出極大的貢獻。莫扎特的作品,大多都受他的出身、生活經歷、文化修養、和思想情感的影響。
  • 莫扎特奏鳴曲全集
    莫扎特出生於薩爾茨堡,很早就展露了鍵盤樂器的演奏天分,並很快開始作曲。莫扎特短暫的一生留下大量的作品,總括了當時幾乎所有音樂類型。鋼琴奏鳴曲 在莫扎特的作品裡佔有相當的分量。奏鳴曲式是西方音樂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曲式,這一曲式的確立雖然是海頓的貢獻,莫扎特卻敏銳地緊隨其後,用當時新發展的奏鳴曲式,寫出了比海頓更出色的鋼琴奏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