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第三組也是最後一組作品包括10首樂曲,在維也納創作完成。這些作品總的來看延續了以往奏鳴曲體裁的基本觀念。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F大調奏鳴曲》(K.300k/332)和《降B大調奏鳴曲》(K.315c/333)。
在後一首中,莫扎特採用一個變化的迴旋曲式創作終曲樂章:這首迴旋曲本身包含這主題發展和華彩等複雜因素,並且在反覆中省略了第一插部。
《C大調奏鳴曲》(K.545)在各個方面表現出典型特徵。莫扎特本人承認,這首奏鳴曲帶有教學目的,是「一首為初學者創作的小型奏鳴曲」。
第一樂章包含一個在阿爾貝蒂低音之上的「歌唱性快板」主題;第二樂章是一個如歌的慢板樂章;第三樂章則是一首華麗的迴旋曲。《D大調奏鳴曲》(K.576)是具有大型交響曲風格的作品。
而《A大調奏鳴曲》(K.300i/331)則與之相反,只擁有很小的規模。該作第一樂章由一首長大的變奏曲構成;第二樂章是小步舞曲;
第三樂章則是以著名的「土耳其風格」(Alla turca)作為終曲,帶有土耳其音樂的打擊樂效果。《g小調奏鳴曲》(K.590d/189i/312)的第一樂章包括一個強烈的主部主題。這個主題直接與莫扎特在這個調性上創作的更為著名的作品相聯繫。
在最後一組鋼琴奏鳴曲裡,我們需要對兩首奏鳴曲進行更加細緻的討論,這兩首奏鳴曲分別是《c小調幻想曲和奏鳴曲》(K.475和457)和《降B大調奏鳴曲》(K.570)。
最初,莫扎特是將《c小調幻想曲和奏鳴曲》作為兩首獨立的作品創作出來,但是在1785年的時候這兩首作品合併為一首,而這一年也正是其出版的時間。
這首作品在莫扎特所有的鋼琴曲中屬於最大型的鋼琴獨奏曲。處於奏鳴曲之前的幻想曲是對植根於巴洛克時期的創作傳統的延續,而這種體裁在莫扎特時代是由C.P.E.巴赫所強調的。
這首幻想曲的形式與傳統形式有著密切的聯繫,此外,莫扎特還在這部作品中充分利用了c小調所具有的悲愴效果。
全曲六大部分互為對比。以八度奏出的三和弦式的第一樂句其後緊跟著兩個普通的終止式;在另一個部分,一支如歌的三和弦式樂句在阿爾貝蒂低音的伴隨下奏出:後面的部分包括許多炫技性段落,樂曲在疾速中充滿動力性;結束部分回憶開頭。
該組的奏鳴曲部分包括三個樂章,分別是一個快板、一個柔板和一個冬曲性快板。
幻想曲中極端化的表現力被移植到奏鳴曲中。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仍舊採用相隔八度的三和弦式樂句,以及在很強的力度下演奏的,作為激烈呼應的少量音型、一個半音化連接段、一支如歌的副部主題,以及一個擁有相似音型的高超性的結束部。
柔板樂章擁有歌唱化的旋律,但是其中卻包含著類似幻想曲裡的華彩性段落,存在大量音階跑動和琶音。
在終曲樂章,第一樂章中的悲愴效果再次出現。整個樂章是一個不規則的迴旋曲,尾部亦包含一個幻想性段落。
另一首與之不同的傑作是《降B大調奏鳴曲》(K.570,創作於1789年,有時將其作為小提琴與鋼琴的合奏作品。
但是小提琴部分並非莫扎特所寫)。這首作品可以用優雅來形容,作品中飽含著莫扎特慣用的華麗風格。全曲包括三個樂章:一個奏鳴曲式的快板樂章、一個降E大調的柔板樂章,以及一個由變化的迴旋曲式寫就的終曲性小快板樂章。
第一樂章以平靜、抒情的主部主題開始,隨後在連接段出現快速推進的音型。
副部主題在第一次出現時採用與主部主題的對位形式。展開部嚴格按照呈示部中的主題材料進行發展,調性迅速轉入小調,並完成了一次非同尋常的從降D大調向G大調的轉調過程。
第二樂章,也就是柔板樂章,共包括兩個交替進行的對比性部分,二者均採用帶反覆的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是在和弦上建立的莊嚴的旋律,而第二部分的旋律則由短小的附點音型構成,低音聲部則以十六分音符和八度跳進與之相配合。
第三樂章由一個不尋常的迴旋曲式構成。
第一插部在重複時被省略,而兩個插部的主題則支配著長大的尾聲。
樂章的主要主題特別引人注目,它是一個漂浮在分解和弦之上的半音化旋律,其間的切分音型使其具有窒息之感。
與《c小調幻想曲和奏鳴曲》所具有的激昂情感不同的是,這首作品仍然具有華麗風格的特點,其間包含著一定數量的對位化、和聲化和形式化的裝飾因素。
從這些音樂的巧妙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莫扎特一貫希望獲得的效果,特別是調性突然轉向小調。因此,這首作品可以與莫扎特晚期創作的協奏曲(一首為鋼琴而作,另一首為單簧管而作)和單簧管五重奏等優秀作品相媲美。
展開部嚴格按照呈示部中的主題材料進行發展,調性迅速轉入小調,並完成了一次非同尋常的從降D大調向G大調的轉調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