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琴之法 | 在於人與琴和、手與弦和

2021-02-19 溪雲斎

關於古琴演奏的論述,歷來多有。其中較有系統而又比較詳細的有元明間冷謙的《琴聲十六法》、明代徐青山的《溪山琴況》、清代蘇景的《鼓琴八則》、清代蔣文勲《右手紀要》、《左手紀要》四種。此外散見於有關古琴文獻者難以勝數。

紀元前六世紀的晏嬰,曾在論及音樂時講到「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這十組相對相應的表現。下文再以琴瑟為例來說明「同」、「和」的本義。因而可以說這十組音樂相反相濟的現象也是琴的實際音樂體現,或說是琴的演奏實際的要求,已經達到了甚高的水準。

西漢桓譚的《琴道》中提出「大聲不振華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告訴我們音樂在發揮得強勁濃烈時,不可以因過分而失去掌握;音樂在收攏得沈靜低微時,不可以因過分而暗淡消失。是很有實踐意義的演奏要求。

在晉朝人嵇康《琴賦》中包涵有關於彈琴的精闢文字。如「疾而不速,留而不滯」,具體講到快速時不可以令人感到匆促,緩慢時不可以令人感到眼澀。又有「或相凌而不亂」,應是說在音型密集時,甚至有附點或切分音時,節奏要準確而鮮明。還有「或相離而不殊」應是要求對比句型或問答句型,甚至有休止時,要諧調統一,不可有散漫離斷之感。至於「心閒手敏」是講內心放鬆,運指靈活。而「觸景如志,唯意所擬」指明每一指法都有目的,都是在藝術構思之中的。

唐代薛易簡《琴訣》中提到「志士彈之,聲韻皆有所主」,進一步強調了琴家對每一個音符,每一個指法都有思想、感情、形象為依據,都有明確的目的和準確的要求。宋代朱長文提出「發於心,應於手而後可以與言妙」乃是後世「得心應手」說的先河。宋代成玉磵講到「彈欲斷弦、按令入木,貴其持重」,明白指出並非要人們竭盡死力去彈去按以至僵硬呆板,只是要求音樂的聲音品質穩健、堅實、肯定、充分。他接著更要求隨著音樂的需要來變化;「亦要輕、重、去、就皆當乎理,乃盡其妙。」

明清琴譜中論及彈琴技法及演奏要求中,有不少屬於基本常識性的要求或規範。比如指出彈琴時不可以搖頭晃腦左顧右盼,不以舞臂作態等等。有的琴譜指出的手病有「其輕若摸、其疾若蹶」等。

徐青山的《溪山琴況》有:

「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彩、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二十四況。涵蓋甚廣,論述頗細,為人所重。但楊時百先生亦曾為其文字太繁而嘆「令讀者苦」。冷謙的《琴聲十六法》見於《蕉窗九錄》,查阜西先生據其各法之論述中引有明代後期嚴天池的詩句「月滿西樓下指遲」判其文當在晚明之後。

「十六法」為:「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與「二十四況」相比,只有潔、清、古、淡、疾、徐六項相同。「十六法」在命題及論述上較明顯的著重於演奏方法和音樂表情的要求。蘇景在《鼓琴八則》中談到了練琴的要求及提高水平的方法。比如彈琴要「調氣」、「練骨」等。更對節奏、分句等提出要求,也論及琴歌,很有專業意識。蔣文勲他的《右手紀要》、《左手紀要》中明確指出右手是「始於彈欲斷弦以致用力不覺」,應在充分的運指、十足的力度中,經過正確的練習,在運用中最後達到「用力不覺」的完全放鬆的地步。在對左手的「按令入木」中雖未講「用力不覺」,但他指出「以至音隨手轉」即是充分放鬆而用力不覺的結果。

   

筆者久思彈琴之法,成於演奏及教學中而用於演奏及教學中,今著為文而有三說:得心、應手、成樂。

得心有四要:辯題、正義、知味、識體。兩需:入境、傳神。

應手有三則:發聲、用韻、運指。八法:輕重、疾徐、方圓、剛柔、濃淡、明暗、虛實、斷續。

成樂有二和:人與琴和、手與弦和。

十三象:雄、驟、急、亮、燦、奇、廣、切、清、淡、和、恬、慢。

得心:得心是要對所要演奏的琴曲由外形到內涵有準確的把握、充分的認識和深入的理解。得之於心是前題、是基礎、是根本。有此,可免因盲目而謬誤,可免因任意而曲解。

四要

一要辯題

琴曲幾乎皆有明確的標題。彈琴者必須尊重和體會標題所示之意。然有些標題之意卻遠非其字面所示者。比如《秋塞吟》又有《水仙操》、《搔首問天》兩名。《秋塞吟》為秋天塞外之感,《水仙操》解為伯樂海上待師之際,為天風海濤所感。《搔首問天》有解為屈原深切憂國憂民之感。三者相去甚遠,必須明辯方可恰當以對。又如《欸乃》,此曲之名應讀為ai nai或者ao ai須辯之外,更應明辯這是櫓聲還是槳聲或者是號子聲。其曲是寫漁夫還是寫縴夫。如不辯,則生謬。《鷗鷺忘機》一曲,鷗鷺所忘的是何機心?鷗鷺被海翁所負,鷗鷺是不存機心者。所以如解為鷗鷺忘卻人們有加害於它們的機心,方合邏輯。

二要正義

正義是要準確的把握琴曲的思想內容,並儘可能的深入領會。即以《流水》而言,不只是水流的種種形象,更有種種水流的氣度、氣勢、氣韻以及人對流水的感受,「智者樂水」的哲理領會等。對於《瀟汀水雲》常有兩解。一為水光雲影的自然景物,為懷念失地的「惓惓之意」。不同理解,演奏處理亦自相異。《長門怨》是表現悲傷之情自無異義。但要把握其悲傷之情屬皇后之悲而非仕女之悲亦非民女村姑之悲。所以彈奏之時娓婉中應有高貴之氣。具體說來綽注不應濃重,進退吟猱不應柔弱。至於《梅花三弄》應避免因過於豔麗而近似桃花,等等。

三要知味

韻味是音樂的神彩所在,它具體存在於琴曲的風格、流派、情趣等方面。風格流派有地域之別也有傳承之異,還有個性之差。既表現在琴曲本身,也體現在彈琴之人。面對各種風格流派情趣之曲已是當今琴人常課,如不能妥當以待,則會或失於不知其精華而不能得益,或失於不知有自主而為人所繞。查阜西先生的《漁歌》剛健、穩重所呈現的豪邁,吳景略先生的《漁歌》生動、挺峻所呈現的豪放,管平湖先生《廣陵散》的雄渾古樸,傅雪齋先生《普庵咒》的清朗方正等,都是需要細心研究體會之味。

四要識體

凡成熟的藝術皆重章法。音樂的樂曲結構即屬於此範圍。對於琴曲結構、章法的「體」的認識,既有全局,還要有局部以至細節。全局的起承轉合,高潮所在,散板入拍的起收等,樂句、樂匯,樂逗的劃分,其結構及互相關係等,必有正確認識,恰當安排,以免失誤及平庸。既如《梅花三弄》,三次泛音主題與其前後樂段有對比關係,三次出現之泛音主題,亦有不同表現。第一次清冷,第二次清潤,第三次清勁。第八段為第七段的補充,第九段為第七段的再現而有收束之用。又如《陽關三疊》並非大曲,而此曲開始句句緊扣,逐步上行,每句中起伏輕重,皆可從結構中發現其嚴謹邏輯。《灑狂》為琴曲中極為精緻小品,其結構鮮明而嚴謹。隨其布局而顯現其強弱起伏的關係。識體方可明心,心明方可致精深,不可輕之。


兩需

一入境

以自己之心入琴曲之境,是已得心「四要」之結果。此境既在於樂境(旋律、奏法)之形,更在於意境(情感、品格)之神。

於彈琴之前,琴曲的旋律及其結構布局、指法及其運用發揮皆納於心,將琴曲的內容、情感、品格、氣質融為自己的思想、精神。以至於彈奏之時心手皆有所據、音韻皆有所主。當可免陷於俗工匠人之地。

二傳神

已經入境之心轉為表現琴曲情懷、音韻的構思,下指之前,成竹在胸,乃是傳神之途。

已達入境之心,既得其形又得其神。在對琴曲的精心分析研判中毫無輕慢之心、玩忽之態,而如奉妙題、對嚴試、琢美玉、雕良材、著古墨、布奇奕、著長篇、揮雄師,用慎思熟慮於宏觀及細節。又古人說唯樂不可以為偽,琴尤如此。無偽必以真誠。真誠之境在於至善,唯至善方能無欺。抱精心、懷慎思、不欺人、不矯世、則可以傳神。

   

應手:應手是將已深懷於心中的琴曲外觀、內涵通過準確而有把握,嚴格而又多變化的雙手,用於七弦,恰當的表現出來,以心用手、以手寫心。令由心出,以手應之。手之寫心,在三則八法。


三則

一、發聲如金玉

古人云彈欲斷弦。這是極而言之提出取音要集中、肯定、清晰、實在。因用「斷」字,偏於強力,有時為人所疑。今以發聲如金石要求,在於音質音色的結果。雖不含下指的力度因素,但如運指綿軟飄浮,其聲必然失於散漫、含混、模糊、虛空。而如運指生硬爆烈,其聲必然失於粗礪乾癟。使撥弦發聲以充分而可變之力度,以敏捷而鬆弛之運指,以正確而恰當的方法觸弦。而令宏大興精微,剛勁與潤朗相調,則古今琴所求的金石之聲在收放起伏中可為琴之巨製、小品寫形傳神。

二、移韻若吟誦

唐宋以前琴曲聲多韻少,明清以還聲少韻多之說明早有。是知按弦移指為韻。韻為聲之延伸,其基礎是左手按弦。古人有云「按令入木」,乃是極而言之,提出按弦之堅實、穩重。但左手之用,更多在於吟猱、上下以及逗撞等的移動時的明確肯定,清楚實在,而又在連貫流暢中見抑揚、轉折,法則嚴謹而又靈活多變。於旋律的表現有若吟詩,有若誦文。乃是左手功用要旨之所在。

三、運指似無心

古人於「按今入木」、「彈欲斷弦」之後更指出要「用力不覺」,乃可正其義而釋人疑。

人之行為最放鬆最自如之時乃至於不覺,更至於似乎無心。淺者如人行路,不想腿腳而腿腳自動。以手取物,不思物體距離而手自達。深者如寫字為文,不計筆劃而成行。皆因成熟自如似無心。心中在於要成之事,而不覺、不思成事之途徑,實已得之於心而似不經意。運指揮弦,純熟自如,法度自嚴,音韻自明。於已於人,一似無心。


 
八法

一、輕重

音樂之構成,於樂音的長短高低之外,最基本的表現既為輕重,亦即強弱。強弱有規則性及變化性。於琴曲尤多變化性。常於自由板眼中呈現句讀中各自的輕重。必須準確把握,否則有害於琴曲表達。而一句之中因語氣的需要,亦需正確認識恰當運用其中輕重的關係,方可微妙,而鮮明其聲韻及兼備其形神。

二、疾徐

疾徐也是音樂表現之基本因素,琴自亦不能例外。疾徐之用必須基於琴曲自身,因曲而異,不可主觀隨意而為。有些琴曲不可快,有些琴曲不可慢。有些部分不可快,有些部分不可慢。而又有些可快可慢。即以快慢而言,既有相對性,亦各自有度。《憶故人》為慢曲,不可快。然有人過慢而失度,失於拖沓甚而作態。《灑狂》為快曲,不可慢。如過慢,於指法不合其聲多韻少之爽直,於曲意不合其因酒而狂之明快。《梅花三弄》可慢如水墨畫,亦可不慢如著色畫。《瀟湘水雲》之前三段不可快,第四段之後至第十六段可快亦可不快。《陽關三疊》第三段後半部可轉快,亦可保持原速不變。《廣陵散》之「長虹」等段如用慢速,則與指法及曲意不合。彈者必詳察而慎用之。

    

三、方圓

前人有雲北方琴風尚方,南方琴風尚圓。一地之內有的人風格尚方,有的人風格尚圓。今應知琴曲也有近方近圓之別。有的句子應方,有的句子應圓。句內有的音型應方,有的音型應圓。方圓相接,變化為用,乃是多種藝術表現的巧妙方法,於琴尤精緻入微。方之為用,是左手上下往復中,兩音這間移指輕捷所使。圓之為用,兩音之間運指和緩,所取音位之音的起收,都有痕跡不顧的過渡。方可清朗,圓可溫潤,過當則成失於生硬或失於含混。必以精心以為之。

    

四、剛柔

剛柔本亦音樂常法,但於琴則有獨特表現。常法之於琴,右手拔奏近嶽山則偏剛,遠嶽山則偏柔。運指疾則偏剛,運指緩則偏柔。常法之中音強者剛,音弱者柔,而琴則不只如此。琴的演奏中弱音可以剛,強音可以柔。琴的這種剛柔之法在於左手。右手拔奏時,左手配以綽、注。短而急者音剛,長而慢者音柔。加以分別程度,變化為用。鮮明而微妙,猶如中國書畫用筆之法,更見神彩。

五、濃淡

濃淡是古琴演奏藝術中又一甚有特色的表現手法。音樂常規表現,一段、一句或濃鬱或清淡。而琴更可於單獨一聲見濃淡,可以一句之中兩音之間濃淡相接相依,變化多端。與中國畫之「墨分五彩」之妙相類。

濃淡之法主要在於左手。強音可濃弱音也可濃。弱音可淡強音亦可淡。濃者,左手於音前的綽注長而有起點,即是按弦拔奏之後再移指。淡者左手於音前之綽注捨去起點,即是在按弦之指移動同時或移動之後右手再作拔奏。左手運指的快慢速度決定著該音的濃淡程度。過淡易失於無表情無光彩,過濃易失於或甜膩或作態,必慎用之。

    

六、明暗

明暗之法在於右手。拔弦近嶽山,音本應剛。但如以中等力度,下指偏淺,緩和運指,方向趨前或偏上,則其音可以不強不剛而明亮。如拔弦遠嶽山(以嶽山與一徽間二分之一處為適中)而近一徽,甚至越過一徽,音本應柔。但如以中等偏強力度,下指偏深,略急速運指,方向偏向下(只有挑可以如此),則音不弱而厚重,屬暗。明者不當易失於單薄,暗者不常易失於混濁,不可不辨。

    

七、虛實

右手拔奏明確發聲,清晰肯定為實音。左手之上、下、指、起、掩、猱、撞、逗等,具有與右手拔弦之音明顯不同之特質。音雖清晰明確而自弱,且不可超於右手拔弦音,為虛音。

左手上下而生之旋律中,虛實變化則是琴的藝術神韻所在重要之點。此中之虛音是在連續上下中的某音位,只作其應有的時值之一部分的停留,即向其後之音過渡。此音雖已達到,而其後之音的出現又並未佔用此音之時值,則此音雖明確而不顯著,成為虛音。此種虛音與圓相近而相異。差別在於該音在其音位所停留的時值充分與否。

吳景略先生創造的虛彈之法,使左手多次上下而其聲不止。旋律明顯卻又如只是左手移指所振琴弦之聲,於原有神韻毫無損傷。此法是右手挑時,食指迅速上提,以指甲擦弦得聲。所難者在於分寸的把握,要彈似未彈。不足則無聲而失效,過常則成實音而破壞左手之旋律線。必多練慎用方可。

實音多變,配以虛音,相反相成,乃佳境。

    

八、斷續

斷續亦音樂常法,琴自不能外之。

琴之弦距頗寬,演奏之時,左手過弦常被忽略而不能連貫。最典型之處如《關山月》中部,由七弦向三弦過渡時兩弦之間易出空白。再有《平沙落雁》名指十徽處由七弦至五弦的過渡亦常斷開。此外,搯起之後如名指移至相鄰之弦,其音難免要斷。但如果以名指控兩弦,則可不斷。音之相連,有時用一指控兩弦三弦以至四弦之法,有時用放鬆左手之腕低抬、斜起、輕甩、速移之法,可以達成。

散按相連如果輕重相差過當,則失去相連之氣而不能相續。散音之後接以同度或八度之按音,如果其音過濃、過剛,皆會妨礙其連續之氣韻。於琴雖然至要,卻常為人所忽略。

斷之為用、類音樂常法之休止。用之恰當,有畫龍點睛、烘雲託月之效。比如《梅花三弄》第七段,大指五徽分解輪七之前的大指五徽按音,於挑之後,左手提起而不離七弦,等此音終止,留出一明顯空隙。而接下去的分解之輪時,右手弱彈,左手以柔法注下,與前句成為鮮明對比。此處用斷,可使氣韻生動表情充分。《廣陵散》的「長虹」一段落,於一、二弦之七徽,連作剔、拔、拂、滾中,左手大指在句尾指起而斷句,以生激揚剛毅之氣。

成樂:既已得之於心,又能應之於手,必可形之為樂,完成琴曲的演奏。成樂之境在於二和。


二和

一、人與琴合

人之為體,琴之為用,相和相融,乃至佳境。彈奏時能不思曲之旋律、表情、風格、韻味而出於心,能不思琴之弦序、徽位、散、泛、按諸音而發於琴。心在高尚之境時,於崇高者,推已及人,使琴呈闊大宏遠元氣。於清高者,慎獨自重。使琴呈超然冷漠之氣。心在典雅之境時,於古雅者,使琴呈莊重穩重而有淳厚徐緩之安詳。於今雅者,使琴呈從容閒適而有文雅飄逸之優美。心在質樸之境時,使琴或呈疏朗率真之世風,或呈簡約凝重之古貌。心在性靈之境時,使琴呈俊秀、明麗、激越、深情之赤誠。則或可謂人與琴和。

    

二、手與弦和

手之與弦,相和相諧,無礙無阻,無屢無忌,乃達琴曲成樂於至佳的終結。雙手隨心,從容敏捷以揮弦。弦隨手鳴,音隨指轉。指法不思索而合度,弦徽不尋覓而諧律。手如弦之魂,弦如手之影。精誠而令方法正,勤勉而使功力深。用之於弦,而得以金石之聲、詩文之韻,微入毫芒、宏驅山海,從容自如以成樂。


十三象:成樂之象約有十三。本人在《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一書中為唐代古琴演奏美學提煉出十三種音樂表現,名為《十三象》,引於此為說。

  

一、雄

這是古琴演奏氣度、氣韻、氣勢、氣氛的壯偉、闊大、昂揚,也是所演奏琴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原本所具有的品格。《廣陵散》、《流水》之某些段屬此。

    

二、驟

驟是強勁的情緒、激越的形象突然的展現。常常體現為樂曲中的轉折突強突快,忽起忽止。在《廣陵散》、《流水》中可見。有些琴曲中的某些指法明顯有此表現。

    

三、急

急為常見的音樂表現,琴中亦不少見。具有奔騰動蕩之勢或熱烈歡快之情,而非慌忙匆促、零亂破碎之象。

   

四、亮

金石之聲兼有雄渾宏大及堅實明亮之質,而其堅實明亮之質為琴中多用。琴中泛音即屬此類。散音按音亦在需要時發出金石般峻朗之聲,以生光彩。

   

五、燦

燦乃明麗。既講琴的音質,也涵曲的韻味。唐人以「雲雪之輕飛」、「秋風入松」及鸞凰這類神鳥的清歌相比,琴中多有。例如《幽蘭》第四段於下準泛音的連用撮的一段及《梧葉舞秋風》的開始泛音樂段等屬此。

    

六、奇

這是唐人文獻中所戴於古琴演奏至妙奏至妙時所產生的特別意境,是一種超出常態今人難測的感覺。唐人以忽現的天外飛來之奇峰,忽從萬丈雲端瀉下之泉來形容。以鶴哀鳥啼、松吟風悲來比喻,乃琴中難得之境。張子謙先生的《龍翔操》、吳景略先生的《墨子悲》中可以感受得到。

   

七、廣

這是彈琴的氣質、格調雍容闊大、寬遠綿長之概。在人有居高臨下,豁然千裡之感,在曲則氣度穩建、情緒言峻朗,超出一琴之聲一室之境。查阜西先生的《漁歌》、吳景略先生的《胡笳十八拍》第一拍可為例。

    

八、切

在人與琴,琴與曲,彈者與聽者之間的關係中,最佳者可用「切」字,具有真切、貼切、親切之意。以琴曲而言,《欸乃》以寫船夫之題,很為真切。《憶故人》以寫深情,很為親切。吳景略先生的《胡笳十八拍》高潮部分寫蔡文姬的歸國之欣喜與別子之哀傷交織在一起的心情,極為貼切。

    

九、清

清是琴趣中最多為人所談者。從琴的演奏角度來說,是在於音韻、音色、情調、氣質的清遠、清暢、清朗與清峻。既是指聲音,也是指格調。清遠有寧靜安閒之境,清暢有欣然靈活之趣,清朗有明麗生動之象,清峻有勁健方正之氣。清遠者,如查阜西先生之《鷗鷺忘機》,清暢者如《梅花三弄》的泛音段落,清朗者如《流水》前部之兩次泛音樂段。清峻者如查阜西先生的《漁歌》之大部分。

    

十、淡

淡是一種超乎現實無意於人世間名利之心在琴上的體現,在音樂上應表現為曲調平緩、疏簡,不見喜怒哀樂。以演奏實際說,應少有吟,寬用猱,幾乎不用綽注。若以白居易所追求的無味之淡而言,則應該不用吟猱綽注,不可有附點音符及切分音,也不應有重音、密集音。只可以輕、徐及一拍以上的音。真正淡曲已難求其實例,而無味之淡曲尚未在傳世之作中發現,可見淡之不易傳。

    

十一、和

此和所言。主要在於琴曲的意境及品格。是琴的優雅端莊、從容適度之聲,是心的可以靜物平心之美,令人有和諧和平之感。是心聲之正、氣息之平,追求諧調世人與聖賢之心的理想所有。此和也另有指與弦和、人與琴和之意,上文已有所言,此不複述。

    

十二、恬

恬是琴之泠然靜美淡有味者。有味之「味」即是韻味,即是表情,即是美感。具體於琴,應是微有吟猱綽注,精用輕重疾徐。《良宵引》、《鳳求凰》一類應有此趣。

   

十三、慢

琴多慢曲,故慢於琴甚為重要。慢可致淡、慢可致清。用慢可以寫憂傷,用慢可以寫沉思。然慢不可以無度,過當則或失於渙散或失於慵懶。甚而失於作態,尤為大忌。總之,彈琴之法,在於得心應手。成樂之途在於人與琴和、手與弦和。基點則應在於辨題、正義。

相關焦點

  • 悟道|琴之高妙
    也正是因為琴的音色特別完全,所以它最宜於獨奏,不需要別種樂器相伴,就已經很有味道了。但琴的魅力絕不僅僅在音色,我們常彈琴的人知道,在表現一首曲子時要體會曲子裡的情緒,要把握節奏的輕重緩急以及音與音之間聯繫。琴不像箏而有柱,可在琴面上彈震音、按滑音和走手音。這些音除了一部分是構成樂曲旋律的骨幹音外,其他則構成琴樂中虛靜層面的韻,形成「聲韻兼備」的風格特色。
  • 「滇南一把琴」的傳承 石屏彝鄉 弦歌不輟
    走進四弦廣場,一座四弦琴雕塑惹人注目。雕塑下,村裡的四弦隊正在表演,邊彈邊唱,格外熱鬧。領頭的琴手是四弦隊副隊長阿進旺,他是已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阿家文的二兒子。阿家文一生熱愛四弦琴,有著「滇南一把琴」的雅號,被譽為「國際級的民間藝人」。為了傳承民族文化,阿家文晚年時創辦了曲左村的四弦隊。
  • 撫琴訣 —— 彈琴人要知道的秘密
    汪芝,字時瑞,號雲嵐山人,安徽歙縣人。自幼愛好音樂,尤擅彈琴與音律之學,立志搜集、整理古譜。他博採諸家,搜奇匯精,歷時30年,終於編成此書。這些古曲對於研究漢魏六朝以來琴曲創作的藝術成就,及作為鑑定琴曲創作時代的依據,均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書僅有抄本3種,目前已有中國抄本影印本,載《琴曲集成》1963年版第一輯上冊與新版第三冊,《西麓堂琴統》為明代收曲最多而且獨具特點的譜集。 鼓琴時。無問有人無人。常如對長者。掣琴在前。身須端直。安定神氣。精心絕慮。情意專注。指不虛下。弦不錯鳴。不視右手。
  • 老叟學琴
    我想,此曲未絕有兩種可能,一是後人慕你的高風,創作了新曲而託名於你的《廣陵散》,這你應當理解吧;一是跟當初一樣,鬼又給後世琴家傳授了這曲絕響。如是後一種情況,這個琴家就絕不是個一般的彈琴人,他一定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不然雅鬼不會理睬他的。 三十多歲時,我就萌生了學琴的念頭。但古琴似乎和古人一樣難覓。
  • 伯牙為了「態度」砸琴絕弦,你贊成嗎?
    最近,一部樂隊音樂類網絡綜藝幾乎引起了全國青少年的關注,百弟看著一個個為了理想和自由而玩搖滾的音樂人,站上綜藝舞臺,還排了個名次……覺得有些諷刺。於是,百弟想到了古代音樂人的態度。在上一篇文章《古代琴師的這些講究是在「刁難」別人嗎?》中,百弟向大家介紹了古人彈琴的規矩,也代替古代琴師表達了「傲嬌」是怎樣養成的。
  • 獨弦琴,中越「琴」緣一弦牽
    當撥片在琴弦上輕輕彈動,巧手輕晃搖杆時,琴聲宛如從天際傳來,那空靈純淨的琴聲就好像是在海灘邊撿了一隻貝殼放在耳旁,「叮叮嗡嗡」似海風呼嘯,又似天神吟唱,此中韻調間,裝滿了撫琴之人跨越邊境,一衣帶水的藝術情緣。
  • 武漢E哥分享成年人自學吉他入門持琴方法和左右手按弦撥弦要求
    我今天只想簡明的說明一下,成人吉他入門時需要理解的和需要記住的核心要點:今天給大家講一下吉他的持琴方法和左右手的要求以及簡譜入門:一、木質吉他的持琴方式1、古典吉他的持琴方式古典吉他持琴方法之一古典吉他有自己獨有的持琴方法,上圖是坐在沙發上的一種持琴方式,呵,因為是宅家學習,所以和標準的坐法有點差別,不過差別不大,只不過我是坐在沙發上而已。
  • 古琴有幾根弦?分別代表什麼?
    其次古箏音域較廣,分為幾個八度,古琴音域相比較要少第三古箏音色華麗,較為喧鬧,不比古琴的幽靜,因此古琴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安寧的心境第四,古箏可以考級,古琴現在還不曾有考級制度出來,算是個冷門俗話說「盛世聽箏聲」,古箏以其音色之美,外形之優雅,表達範圍之廣泛被譽為華夏正樂,深受人們的喜愛。根據史書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文人雅士就十分喜愛彈奏欣賞古箏。
  •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元 王振鵬 伯牙鼓琴圖春秋時期,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由古琴而相識、相知、相絕;琴家師曠彈琴引來玄鶴合鳴舞蹈;東漢蔡邕站在門外聽古琴聲,就知道彈琴者心內殺機重重;晉人嵇康臨刑前哀嘆的卻是《廣陵散這難學的層次,往往不是在功利貪求的心中得到的,而是在長期無為而為的修習與觀照中,內化於心,悠然而生於指下,無為之心飄渺塵外,此心手相應,與七弦共吟,清朗蘊籍,妙韻溢空,恍若仙音。
  • 欲與琴知丨古琴圈的「行話」,你知道多少?
    琴歌:也叫弦歌,特指一邊彈琴一邊吟唱詩詞。這種音樂表現形式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流行了,「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琴歌:也叫弦歌,特指一邊彈琴一邊吟唱詩詞。這種音樂表現形式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流行了,「《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 傳奇大神SRV示範現場弦段秒換琴以及各種設備分析
    他最常用的琴" #1 Strat "是一把 Fender '59 的琴身,'62 的琴頸組起來的。琴身上的斑痕累累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用力地彈琴。從他的吉他 setup,我們大概可以知道為何他的音色會如此了。但是這種結果卻非常不好彈,相對是犧牲了 playability,由此可見 Stevie 的指力之強!所以他說:.018 的第三弦彈起來像是橡皮筋。
  • 左手可否離琴面、散音
    後來這一點評還曾在琴界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古琴的的新舊之爭、門派之辯,讓一貫沉寂的琴壇熱鬧起來; 其間,潑婦罵街者有之,詆毀漫罵者有之,無事生非者也有之,瞬時,讓一些深愛古琴的人們感到不少困惑: 原來彈古琴的人也可以這樣!我們現代人的浮燥確實為這件昔日的雅器蒙羞不少。
  • 溪山琴況丨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
    對於琴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和」。而作為「和」的開始,則先要以正調調弦,根據徽位來調節各弦的音高。使各弦的聲音相互和諧,在指下分辨各種音高,並用耳朵作出區分,這就是所謂的「和」感於心而應於手。「和」應當就是各種聲音的關竅樞要,以及溫厚平和之氣的本源吧!要論到調弦之「和」,最好是採用「散和」的方法,「按和」調弦則居其次。
  • 琴人必看:指甲修剪與保養方法
    左手不宜留指甲,左手是用來按弦的。尤其是左手大、食、中、名四指。左右手的兩個小手指不作要求(彈琴無需左右手兩小指)。修剪方法古琴彈奏者的指甲宜「兩圓」(即豎向前後圓、橫向左右圓)且厚實為佳。右手指甲一般留2毫米長短即可,沿口呈圓形。大指甲沿口的突峰須修剪在靠左一側,在「託」時手腕就可免得抬得太高。
  • 古琴|彈琴時如何規避左手不必要的擦弦聲
    在琴曲中,時常會有一些留白的部分,全靠走手音支撐,輕微的擦弦聲能產生一種似斷非斷的效果,是琴家功力的體現。然而,一些初學者在學習的時候,對擦弦聲並沒有正確的認識,一味模仿名家錄音,卻會適得其反,使雜音蓋過樂音,破壞琴曲表現力。尤其是因為練琴時的不良習慣造成的不必要的擦弦聲,更容易破壞音樂。
  • 琴禪一味|新年伊始,禪師教您彈古琴01:相逢
    2、琴面各部位的名稱七弦:最外側、離身體最遠也是最粗的弦叫做一弦,依次往下分別是二、三、四、五、六、七弦;十三徽:琴面上有十三個白色小圓點,一般由蚌殼等材質製成。從右往左數,第一個是一徽,依次往左分別是二——十三徽,其中最中央的、也是最大的圓點是七徽,這是整個琴的音域的正中間;嶽山:繃琴的這根小柱子即是「嶽山」,彈琴時離嶽山近,稱為「近嶽」;離嶽山遠,稱為「遠嶽」。
  • 朗朗的花式彈琴,學鋼琴手型是最重要的?
    有些鋼琴老師在教孩子學入門級的課程時,有些長達一兩年時間都在教孩子手型。有個老師,幾乎每一節課都提醒孩子手型、手型、手型。有些孩子很緊張,學了一年多,也沒有完整的歌曲能流暢彈下來。我們看一下鋼琴家朗朗的老師朱雅芬教授是怎麼討論手型:朗朗的鋼琴啟蒙老師就是朱雅芬教授,也是教郎朗教得最久的一位老師。朱雅芬教授認為,手型在孩子學琴的階段很重要,但是不能去過度糾正,每個孩子年齡不一樣、手的大小長短不一樣、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一樣。
  • 太極拳和古琴
    一般可採取數息法或「聽息」法,這樣就能逐漸「入靜」。太極拳、氣功屬動中求靜的導引術,練時存想口訣、姿勢,也是個好方法。打坐屬於靜中求動的吐納法,「入靜」後可進一步要求「入定」。練太極拳關鍵在於「得氣」,「松」、「靜」是「得氣」的重要手段,這個「氣」,乃是從基本技能進入意境的橋梁。所有各式太極拳,都是和氣功聯繫在一起的。不能「得氣」的太極拳,是不會有多大效益的。
  • 單衛林和他的琴
  • 【琴律】古琴文化歷史與知識
    從唐代開始,古琴有了自己專用的記譜法,這種記譜法記錄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彈奏方法,但不直接記錄音高。它由漢字的部首、數字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稱作減字譜。減字譜記錄古琴音樂的仔細程度和科學性,使現代的五線譜等記譜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減字譜記錄而傳承至今的古琴譜有一百五十多種,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樂作品,是我國巨大而珍貴的音樂寶庫。